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正文内容

《地藏十轮经》39


又善男子,若诸菩萨,不依明师,不依善友,修行世间善巧方便,是诸菩萨愚于世间善巧方便,向诸恶趣,不能随顺安住出世巧方便智,亦非一切真实福田,不能善巧知诸有情根行差别。以于善巧方便愚故,为诸声闻及独觉乘非大乘器,及于大乘根未熟者,宣说大乘,令其修学;又为大乘法器有情,宣说声闻、独觉乘法,令修声闻、独觉乘行;为独觉乘法器有情,说声闻乘,令其修习声闻乘行;为声闻乘法器有情,说生死法,令其爱著,不为宣说厌生死法。

又于善巧方便愚故,若诸有情,乐行杀生,广说乃至执著邪见,为彼宣说甚深大乘,不为宣说生死流转,死此生彼,众苦果报,令其厌怖离诸恶法。又于善巧方便愚故,乃至若诸有情,乐修净戒,令修布施;若诸有情,乐修安忍,劝舍安忍,令修净戒;若诸有情,乐修精进,劝舍精进,令修安忍;若诸有情,乐修静虑,劝舍静虑,令修精进;若诸有情,乐修般若,劝舍般若,令修静虑。如是菩萨,愚于世间善巧方便,不能真实利乐有情,与诸有情为恶知识。此巧方便,依有所得,有所执著,如是名为菩萨世间善巧方便。如是世间善巧方便,共诸声闻、独觉乘等。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


云何名为菩萨出世善巧方便?谓诸菩萨,但为利他,不为自利,示现种种工巧技术,为成熟他,承事供养诸佛世尊、或诸菩萨、或诸独觉、或诸声闻、或母、或父、或诸病者、或诸羸劣无依怙者;若见厄难临被害者,种种勤苦方便救济,以四摄事成熟有情,随其意乐,随其根器,为诸有情宣说正法。又能渐次劝诸声闻修独觉乘,劝诸独觉修习大乘。若于声闻及独觉乘根未熟者,为说厌离生死苦法,令其修学,厌离生死,欣求涅槃;若诸有情,乐行杀生,广说乃至乐著邪见,随其根性,或为宣说生死流转,死此生彼,众苦果报,令其厌怖离诸恶法;或为宣说与声闻乘相应正法,或为宣说与独觉乘相应正法,或为宣说无上乘中浅近之法,令渐修学。若诸有情,已乐布施,为说胜上受持净戒,令其修学;广说乃至若诸有情,已乐静虑,为说胜上无漏圣道所摄般若,令其修学。此巧方便,依无所得,无所执著,如是名为菩萨出世善巧方便大甲胄轮。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善巧方便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尔时,世尊欲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所修慧有二,世间出世间,取著名世间,无取著出世。修善巧方便,依二种差别,有所得世间,无所得出世。若唯说一乘,是名恶说法,不能自成熟,亦不能度他。一向恶众生,为说三乘教,是则为愚痴,不名摩诃萨。有堪趣三乘,欣求闻正法,为说乐生死,非为智者相。专意谛思惟,随根欲教化,此善巧方便,智者所称誉。众生虽有恶,而堪入三乘,随根器教导,令解脱众恶。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大慈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云何大慈大甲胄轮?

善男子,慈有二种:谓法缘慈、有情缘慈。法缘慈者,名为大慈,名大甲胄;有情缘慈,不名大慈,非大甲胄。所以者何?有情缘慈,共诸声闻、独觉乘等,声闻、独觉为自利乐,不为有情,精勤修习有情缘慈;声闻、独觉为自寂静,为自涅槃,为灭自惑,为灭自结,不为有情,精勤修习有情缘慈。是故此慈,不名大慈,非大甲胄。其法缘慈,不共声闻、独觉乘等,唯诸菩萨摩诃萨众所能修行,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一切有情,精勤修习此法缘慈;菩萨摩诃萨普为一切有情,寂静及得涅槃,灭烦恼结,精勤修习此法缘慈。是故此慈,名为大慈,是大甲胄。又诸菩萨,修法缘慈,不依诸蕴,不依诸处,不依诸界,不依念住,乃至不依道支,不依欲界,不依色界,不依无色界,不依此世,不依他世,不依此岸,不依彼岸,不依得,不依不得。如是菩萨修法缘慈,超诸声闻、独觉乘地,是名菩萨法缘大慈大甲胄轮。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大慈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大家好!已经到了地藏十轮经的第39课,内容也越来越重要★★★

 

上节课佛陀讲,菩萨摩诃萨除了要具足十善业道、要圆满六度之外,还要具备善巧方便。但是这种善巧方便呢,其实也是有风险的我们来看一下:

【又善男子,若诸菩萨,不依明师,不依善友,修行世间善巧方便,是诸菩萨愚于世间善巧方便,向诸恶趣,不能随顺安住出世巧方便智,亦非一切真实福田,不能善巧知诸有情根行差别。】

佛陀对金刚藏菩萨说,善男子啊,这个善巧方便固然很好,但是确实有一些菩萨在奉行善巧方便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忘记了自己的初发心,沦落了、退转了,「泯然众人矣」了,在世间的善巧方便中慢慢地变成了普通众生,不再是菩萨了。


这是什么情况呢?比如说有一个菩萨说,我要化现成罗刹鬼,去度罗刹鬼。既然化现成了罗刹鬼的身形、样貌,那就要表现是真的罗刹鬼,必须也饮血啖肉,跟其他鬼一起饮血啖肉,让别的鬼相信你真的是罗刹。那么饮血啖肉一段时间之后,一旦你爱上了饮血啖肉,忘记了自己是菩萨来度鬼的,真成鬼了,那就继续滑向恶道了,就是这样的。


这是什么情况造成的呢?佛陀说,这是因为他「不依明师,不依善友」(明师——明智有德的师父,善友——好的朋友,良善的可以增益你修行的朋友)的缘故,就容易忘记初心啊。

明师·善友

如果说我们现在末法时期,佛陀涅槃已久,没有明师,那该怎么办呢?依佛陀讲过的「经」和「律」,你可以去度任何道的众生,但是你每天不要忘记熏习「经」和「律」,这样你就不会忘记你是个真菩萨,不会在奉行善巧方便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你在奉行善巧方便的过程中,也不要离开善友。我过去交了很多菩萨摩诃萨为好朋友,现在奉行善巧方便了,我也不要离开这些好朋友。比如说过去的好朋友有个圈子或者建立个群,我经常还在群里熏习,这样就不会使自己轻易地迷失退转了。


所以明师和善友是相当的重要,如果你不再依于明师、不再依着善友,那么你在善巧方便中很容易就沦落了,甚至就滑向了恶道,你就没有办法再随顺安住在出世间的巧方便智了。


本来你是菩萨,已经具备了出世间的善巧方便智,但是你可能就把这些智慧都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明师和善友千万不要远离啊。

如果你远离了明师、远离了善友,在世间相上的善巧中忘记了初心,慢慢地你的智慧就一直在损减,你就不再能够成为众生的真实福田,你也没有办法凭着真正的善巧智慧,了解这些有情众生在根性和行为上的差别。

以于善巧方便愚故,为诸声闻及独觉乘非大乘器,及于大乘根未熟者,宣说大乘,令其修学;

因为愚昧的缘故,有的时候讲法也讲错了(就是开错药了),明明人家是声闻乘或者独觉乘,现在还不适合修大乘呢,对于大乘根是未熟的,不适合修大乘,你却给他讲大乘,让他修学。(明明是初中生、高中生,你却给他讲大学课程,他根本听不懂,容易起迷惑,甚至起诽谤、曲解、误解。)

又为大乘法器有情,宣说声闻、独觉乘法,令修声闻、独觉乘行;

有的时候,因为你在善巧方便中愚昧的缘故,明明这个众生是大乘根器的,应该讲大乘法,你却给他讲声闻、独觉乘,让他去修声闻、独觉乘的行为。

为独觉乘法器有情,说声闻乘,令其修习声闻乘行;

有的时候,这个众生是独觉乘的,你给他讲声闻乘,让他修习声闻乘的行为。

为声闻乘法器有情,说生死法,令其爱著,不为宣说厌生死法。

这个众生是声闻乘的根器,你给他讲轮回生死之法,让他贪恋上了轮回,不跟他讲厌离轮回的方法(这个是严重的开错药,头疼你去医脚、脚疼去医头,心脏病去治肺、胃病去治眼睛……就类似这样的,很滑稽可笑了)

又于善巧方便愚故,若诸有情,乐行杀生,广说乃至执著邪见,为彼宣说甚深大乘,不为宣说生死流转,死此生彼,众苦果报,令其厌怖离诸恶法。

又因为在善巧方便中,你愚昧了。有的众生乐行杀生(喜欢杀生),或者有的众生喜欢偷盗、邪淫、打妄语、抱持邪见等等,你却给他讲甚深的大乘,你给他讲《金刚经》,这个众生本来他就奉行一些错误的行为。《金刚经》里没有提到持戒,它讲「空性」,讲「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要「见诸相非相」等等。这个众生明明在奉持错误的行为,你却给他讲《金刚经》,他一听还认为自己是对的,《金刚经》里没有提到持戒的重要性。他还认为「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我杀的众生非众生,一切诸相非相,我杀生是对的;我抱持邪见是对的;我偷东西是对的;我饮酒作乐、邪淫或者是纵情于淫欲都是对的,他认为自己是对的,你不是害了他吗?


按理说,像这样的爱杀生的众生,喜欢偷盗、妄语、邪淫或者抱持邪见的这些众生啊,你应该给他讲什么呢?应该讲生死流转,有六道轮回,你杀的众生未来会杀你,讲这些让他断掉恶行才对;如果有的众生邪知邪见,你告诉他邪见的果报种种,这样才对。

【醍醐】

人家在这杀生,你给讲《金刚经》,这不是助推他继续杀生吗?你想想,你这个法师的罪大不大呀

【又于善巧方便愚故,乃至若诸有情,乐修净戒,令修布施;】

又因为在善巧方便愚昧的缘故啊,有的菩萨去度众生,看到有的有情众生在认真地修持清净戒律,你说持什么戒呀,布施最重要!财布施得财,法布施得智慧,布施最重要,别持戒了。

【若诸有情,乐修安忍,劝舍安忍,令修净戒;】

有的众生喜欢修忍辱、修安忍,你让他不要修忍辱了,忍什么,持戒吧。优波离持戒成阿罗汉,持戒很重要啊!持戒,别忍辱了。

【若诸有情,乐修精进,劝舍精进,令修安忍;】

有的众生乐修精进,一直奋勇向前,一往无前。你跟他讲,哎呀,精进什么呀,都是相里事,都是梦里事。梦里跑的再快,还在梦里呀!修忍辱吧,修忍辱断我执,断了我执证阿罗汉……种种,你给他这样讲。

【若诸有情,乐修静虑,劝舍静虑,令修精进;】

有的众生喜欢修禅定,你就跟他说,哎呀,修什么禅定啊,那个石头坐在这一万年,不还是石头吗?打坐能成佛,那我磨块砖都成镜子了。别修禅定了,精进吧!念佛,咱们一心念佛不要修禅定了啊,念佛吧!一直念,你也不管这个众生适不适合念佛法门,你就说念佛,念佛……一直念佛。

【若诸有情,乐修般若,劝舍般若,令修静虑。】

有的众生喜欢修般若,喜欢熏修大乘经典,你跟他讲,学什么都是文字相,「入海算沙徒自困」呢,学什么经啊,赶快打坐吧。佛陀就是打坐成佛、打坐开悟的,别学经了,打坐!

如是菩萨,愚于世间善巧方便,不能真实利乐有情,与诸有情为恶知识。

佛陀说,金刚藏,这样的菩萨,他真的是愚昧者呀,还自以为是,还自以为自己拥有善巧方便,他没有办法真实地利乐有情众生啊。这样的人就成了「恶知识」,成了恶医生(总是开错药嘛),他不是善知识,是恶知识,他就害了众生了。

所以医生不好当啊。在你还是学徒的时候呀,人家病人来了,说我鼻炎了、肺炎了,你不会开药别瞎开药,找找你的师父是怎么开的药,按照老方子给人家开,这还好的。就好像我们现在没有修行成佛的时候,师兄们来问各种情况,我们就说,听这个经、那个经,那是佛开的药啊!我们现在没成佛,我们先推荐佛开的药,不会出错嘛。你现在还没有成就,还是个小学徒,乱开药、乱治病,那不害了众生了?那你成了恶知识、恶医生啊!

此巧方便,依有所得,有所执著,如是名为菩萨世间善巧方便。

佛陀说,金刚藏啊,前面所讲的这些善巧方便,当然还是依着有所得、有所执著,依着相来讲的,这是菩萨在世间的善巧方便。

【醍醐】

你不要远离明师、不要远离善友,而且不要轻易开错药。不知道怎么开药呢,看看佛怎么开的。这是在世间相上讲的善巧方便

如是世间善巧方便,共诸声闻、独觉乘等。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

那在世间相上的善巧方便呢,声闻乘、独觉乘有的也能做到,所以菩萨摩诃萨不可能依着声闻乘、独觉乘都能做到的这些善巧方便就成了菩萨摩诃萨,这些善巧方便不能称之为是菩萨摩诃萨的大甲胄轮。菩萨摩诃萨也不可能依着这些,成为声闻、独觉的真实福田。

【醍醐】

世间的善巧方便,你不要忘初心,要依明师、依善友,千万不要忘记。菩萨摩诃萨他必须在世间的善巧方便之外,还具备出世间的善巧方便

云何名为菩萨出世善巧方便?谓诸菩萨,但为利他,不为自利,示现种种工巧技术,为成熟他,承事供养诸佛世尊、或诸菩萨、或诸独觉、或诸声闻、或母、或父、或诸病者、或诸羸劣无依怙者;

那么出世间的善巧方便是什么呢?佛陀说,这指的是诸位菩萨们只为利益众生考虑、不为自我利益考虑,而示现种种的工巧技术方面的善巧方便。为了成熟有情众生的缘故,菩萨摩诃萨可能做个榜样,他也去承事、供养诸佛世尊,或者是供养诸菩萨,供养独觉乘、供养声闻乘,或者供养父亲、母亲,有病者,或者去扶助一些羸劣、没有依怙的可怜众生。

若见厄难临被害者,种种勤苦方便救济,以四摄事成熟有情,随其意乐,随其根器,为诸有情宣说正法。】

见到有一些身陷厄难、即将被害的众生,菩萨摩诃萨也用种种的勤苦,用种种的方便去救济他,用四摄法(布施摄、爱语摄、同事摄、利行摄)去成熟有情众生。根据有情众生的喜好,也根据他的根器,给他讲说正法。

【又能渐次劝诸声闻修独觉乘,劝诸独觉修习大乘。】

然后渐次「劝诸声闻修独觉乘」,就是当这个众生声闻乘的根器成熟或即将成熟的时候,就跟他讲独觉乘的教法,也很好的。让他去修独觉乘的教法,或者劝一些独觉乘根器成熟的众生去修大乘,这是对的。

【若于声闻及独觉乘根未熟者,为说厌离生死苦法,令其修学,厌离生死,欣求涅槃;】

如果有的有情众生,他对于声闻乘、独觉乘这个根都未熟啊,他还不太适合修声闻乘、独觉乘,这个时候先给他讲厌离生死苦法,世间八苦(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让他去修学,让他「厌离生死」,看看生死轮回是多苦啊!让他想要去「欣求涅槃」。

【若诸有情,乐行杀生,广说乃至乐著邪见,随其根性,或为宣说生死流转,死此生彼,众苦果报,令其厌怖离诸恶法;】

如果有的有情众生喜欢杀生啊,喜欢偷盗啊,喜欢行淫啊,喜欢妄语、饮酒或者是抱持邪见等等,就随着这个众生的根性,给他讲生死中流转——在这死了、在那又生了,这辈子当羊被你杀、被你吃,下辈子你是羊被人家杀、被人家吃,讲这些「众苦果报」。你害别人,别人也害你等等,讲这些因果。让这个众生对于恶果生起厌恶和恐怖之心,就离开了恶法,就不再杀生,不再行错误的行为,也不再抱持邪知邪见,这样去教化他。

【或为宣说与声闻乘相应正法,或为宣说与独觉乘相应正法,或为宣说无上乘中浅近之法,令渐修学。】

当这个众生厌离轮回的时候,根据他的情况给他讲与声闻乘相应的正法,或者与独觉乘相应的正法,或者讲一点大乘(无上乘)中稍微浅显一点,他能听懂的法,让他去修学。这都是可以的,一步一步来。

【若诸有情,已乐布施,为说胜上受持净戒,令其修学;】

如果有的有情众生,已经非常喜欢布施了,然后你就跟他说布施是很重要的,确实很重要。但是你还要去受持殊胜的,能够增上你修行的这些清净戒律。你要学戒律,不能只做布施,你这边布施累积福报;另一边再杀生、再偷东西,你的福报又流失了,是不是?布施很重要,但是你还要持戒,这就对了嘛,没有让人家舍布施,但是要补充持戒。有的众生可能在持戒方面做得好,在忍辱方面不够,你就劝他——持戒很好,但也要忍辱等等。

【广说乃至若诸有情,已乐静虑,为说胜上无漏圣道所摄般若,令其修学。】

详细点儿讲,有的有情众生已经喜欢修禅定了,非常爱打坐,只打坐也不行啊,盲修瞎练,你知道你修哪去了?你要跟这个众生说你还要学般若,学殊胜的、无上的无漏圣道所囊括的这一切般若智慧,让他去修学,这样他打坐中就有道路有方向,不会走偏了,这就对了。

此巧方便,依无所得,无所执著,如是名为菩萨出世善巧方便大甲胄轮。

那么以上所讲的这些善巧方便,是「依无所得,无所执著」,菩萨们从来没想自己要得到什么,完全为众生考虑,看他哪儿有欠缺、哪儿是他的短板,就让众生去补足那个短板,这才是菩萨摩诃萨出世间的善巧方便大甲胄轮。

所以说,出世间的善巧方便大甲胄轮,第一点是完全利益众生;第二点,根据众生的需要、根据他的喜好(意乐就是喜好),然后根据他的根器,给他讲法。不同的众生讲不同的法,不同的病开不同的药,不要开错药,这个很重要,一定要开对药。只为众生着想,并且开对药。二合为一就是菩萨摩诃萨出世间的善巧方便大甲胄轮了。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善巧方便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

佛陀说,善男子金刚藏啊,如果菩萨摩诃萨成就了以上这些世间加出世间的善巧方便大甲胄轮,那么从初发心开始,一切对于五欲的贪著

就都能除断了,这说明他是真的菩萨摩诃萨。

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他超越和胜出了一切的声闻、独觉,成为声闻、独觉的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都应该供养、承事和守护这样的菩萨摩诃萨呀。

 

尔时,世尊欲重显此义,而说颂曰:所修慧有二,世间出世间,取著名世间,无取著出世。

接着,释迦牟尼佛为了强调一下前面所讲的这些法义,就讲了个偈颂:修智慧、修般若分两种,有取世间的、出世间的,一旦「有所取著」在相上讲那就是世间的,「无著离相」的就是出世间的。

修善巧方便,依二种差别,有所得世间,无所得出世。

善巧方便也是有两种差别,「有所得」那就是世间的,「无所得」就是出世间的。

若唯说一乘,是名恶说法,不能自成熟,亦不能度他。

不管面对什么样的众生,不管他的根器和喜好,你只跟他讲一乘大法,那就是错误的说法、那是恶性的说法,你不能自我成熟,也不能度众生。

【醍醐】

不管这个众生什么根器,都讲《金刚经》,都讲「究竟了义」能行吗?不行,他适合吗,你要看一看。所以千万不能对所有众生都开一种药,见谁都给他治心脏病,这不是很可笑吗?

一向恶众生,说三乘教,是则为愚痴,不名摩诃萨。

一直广行恶行的众生,你去给他讲声闻乘、独觉乘或者大乘,那说明你非常的愚痴,那些行恶的众生你应该先跟他讲因果、讲六道轮回,让他心生恐惧,不要再造恶才对。怎么能上来就讲三乘教法呢?千万不要做这样的愚痴者,不然你就不是摩诃萨了。

有堪趣三乘,欣求闻正法,为说乐生死,非为智者相。

有的众生明明根器熟了,适合修声闻乘、独觉乘或者大乘,他也想听正法的时候,你上来给他讲生死轮回、因果恶报,讲这些十善业道。那说明你也没有智慧,人家早懂了这些就不要再重复了,不要再啰嗦了。

专意谛思惟,随根欲教化,此善巧方便,智者所称誉。

我们一定要专心的歇意(歇掉杂乱的念头),甚至要先入定一段时间,仔细地审观、仔细的思惟,这个众生到底是什么根器?「随根欲教化」欲就是他喜欢什么、他擅长什么、他对什么有兴趣。根据根器再加上他的喜好,两者结合给他开药,这样去教化他,这才是真的善巧方便,所有的智慧者都会称扬赞叹你。

【醍醐】

在《维摩诘经》和很多经典里佛陀都提到过,给众生讲法前先观察他的根器,非常重要啊

众生虽有恶,而堪入三乘,随根器教导,令解脱众恶。

这个众生可能还有一些习气在身上,还不完美,但是确实他根性成熟了,可以领受声闻乘、独觉乘、或者大乘的教法了。那我们就根据他的根器来教导他,让他在修学声闻、独觉和大乘的过程中,慢慢地断掉他剩余的那些恶性习气,让他解脱众恶,佛陀就是这样殷切地教导我们啊!

作为真正的菩萨摩诃萨,具足十善业道、圆满六度,再加善巧方便就结束了吗?还没结束……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大慈大甲胄轮。

佛陀说,善男子金刚藏啊,菩萨摩诃萨还要具备大慈的大甲胄轮,要有大的慈心(慈爱之心)

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云何大慈大甲胄轮?

菩萨摩诃萨如果成就了大慈之轮,从初发心开始,一切对于五欲的贪著就都能除断了,就能超越和胜出一切的声闻、独觉,称为声闻、独觉的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都应该供养、承事和守护这样的大慈的菩萨摩诃萨。那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慈之甲胄轮呢?

【善男子,慈有二种:谓法缘慈、有情缘慈。】

佛陀说,善男子,这个慈也分两种:一种是法缘慈(缘分的缘、因缘的缘),另一种是有情缘慈。

【法缘慈者,名为大慈,名大甲胄;有情缘慈,不名大慈,非大甲胄。】

因为熏学正法而生起的(内在的)这种大慈爱之心是真正的大慈,也是大甲胄之轮。

这种有情缘慈就是生来作为人,就有对有情众生的这种感情。这种慈属于轮回内的情感,它是一种惯性情感,还不能够称之为是大甲胄,也不能讲是大慈,只能说是小慈了。

【所以者何?有情缘慈,共诸声闻、独觉乘等,声闻、独觉为自利乐,不为有情,精勤修习有情缘慈;】

为什么呢?声闻乘、独觉乘也有这种有情缘慈,但是本能地作为人,生来就有一些怜悯心呢,有一些慈爱心,这是本能的,声闻乘、独觉乘也具有。但是声闻乘、独觉乘只为自己求利益安乐,不为其他的有情众生求,声闻乘、独觉乘也精勤地修习有情缘慈。

【醍醐】

除了特殊情况之外,我们对家人、对友人、对自己道场的这些师兄们,或者对弟子都是本能的挺好的,这是有情缘慈。这样的有情缘慈不够大

【声闻、独觉为自寂静,为自涅槃,为灭自惑,为灭自结,不为有情,精勤修习有情缘慈。是故此慈,不名大慈,非大甲胄。】

声闻、独觉只是为了自己求寂静;为了自己证涅槃;为了灭掉自己的困惑;为了灭掉自己身上的结缚,不是为了有情众生解决问题,才精勤修习有情缘慈的。他的重点是放在自己身上的,所以这样的慈是小慈,不是大慈,不是大甲胄。

【其法缘慈,不共声闻、独觉乘等,唯诸菩萨摩诃萨众所能修行,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一切有情,精勤修习此法缘慈;】

但是菩萨的法缘慈(法缘慈源于诸法实相的这种慈——大慈爱),是声闻乘独觉乘不具备的,只有菩萨摩诃萨这些大众才能修行。菩萨摩诃萨心心念念都是利乐一切有情众生,这样的精勤修习法缘慈。

【菩萨摩诃萨普为一切有情,寂静及得涅槃,灭烦恼结,精勤修习此法缘慈。】

菩萨摩诃萨普遍的为一切有情众生获证寂静,获证涅槃,灭掉烦恼结,精勤修习法缘慈。

【是故此慈,名为大慈,是大甲胄。】

所以这样的慈是大慈,是大甲胄(大铠甲)。你心心念念想的都是众生,你肯定不会去害众生,那肯定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了。

【又诸菩萨,修法缘慈,不依诸蕴,不依念住,不依诸界,不依念住,乃至不依道支,不依欲界,不依色界,不依无色界,不依此世,不依他世,不依此岸,不依彼岸,不依得,不依不得。

又所有的菩萨们修习法缘慈,不依着五蕴(色、受、想、行、识),不依着十二处(六根、六尘),不依着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

不依着四念住,也不依着「三十七道品」里的七菩提分、八圣道等等,也不依着欲界、色界、无色界,不依着此世界、他世界,不依着此岸、彼岸,不依着得、不依着失、不依不得。

【如是菩萨修法缘慈,超诸声闻、独觉乘地,是名菩萨法缘大慈大甲胄轮。】

这样的菩萨修法缘慈,他就完全离相,离所有的框架、概念、分别。这样的菩萨来修法缘慈,那就远远的超越了声闻乘、独觉乘,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法缘大慈的大甲胄轮。

【醍醐】

强调了一方面要有世间的小慈,另一方面还要有出世间的大慈,要利益众生而不著一切,这是真正的大慈,菩萨的大慈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大慈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佛陀说,善男子金刚藏啊,如果菩萨摩诃萨成就了前面讲的这种大慈的大甲胄轮,从初发心开始,一切五欲就都能除断了,他才成为真正的菩萨摩诃萨,才能超越和胜出一切声闻、独觉,普遍的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都应该供养、承事、守护这样的菩萨摩诃萨。

所以说,菩萨摩诃萨的心是无量大的,这个摩诃萨的「摩诃」本身就是大,就是无量、非常大的意思,心量不大的人不能称为菩萨摩诃萨。

 

讲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们通常常见的菩萨摩诃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金刚藏菩萨、虚空藏菩萨……都是菩萨摩诃萨,他们都具足十善业道。没有人说,观音菩萨爆粗口了,文殊菩萨嫉妒别人,讲恶语、两舌了,没有人这样讲;没有人说地藏菩萨邪淫了、妄语了,没有人这样讲。


这所有的菩萨摩诃萨具足了十善业道,又圆满六度,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为自己利行的功课;同时又具备正确的、不会沦落的善巧方便,又具备大慈之心,这才是值得所有众生敬仰的菩萨摩诃萨!听到他们的名字,我们内心的一切尘埃就被涤荡干净了。

随着我们学习经典的增多,我们对于所有的佛及菩萨摩诃萨有了更多的了解,学完《地藏十轮经》之后再想到那些伟大的、赫赫有名的菩萨摩诃萨的名字,我们就能联想到背后深刻的含义——并不是轻易的、很简单的就能够成为菩萨摩诃萨的。


感恩本师释迦牟尼佛!

感恩所有的菩萨摩诃萨!

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感恩一切圣者的付出!

……

让我们在无明的长夜中找到正法的光明,相信在这样的光明中,我们真的能够被同化,也将成为这样的正法光明。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光明,愿我们所有师兄都成为光明,利益安乐所有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

相关文章

《华严经》274(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下)

《华严经》274(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下)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上节课讲到,善财童子在普贤菩萨的毛孔中,修得终于与普贤菩萨以及所有诸佛无二无...

【禅修课】第三期 029 《佛遗教经》与“透视”

【禅修课】第三期 029 《佛遗教经》与“透视”

 ▼禅修课▲         ∧第三期∨ ⩓佛遗...

【禅修课】第三期 028 “怎样修”

【禅修课】第三期 028 “怎样修”

 ▼禅修课▲         ∧第三期∨&nbs...

【禅修课】第三期 027 “做人”

【禅修课】第三期 027 “做人”

 ▼禅修课▲         ∧第三期∨&nbs...

《华严经》272(第七九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上)

《华严经》272(第七九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上)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上节课,弥勒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说就着相讲,他是从摩罗提国来的……【善男子,我...

《华严经》270(第七九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

《华严经》270(第七九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又见一切诸宝镜中种种形像。所谓:或见诸佛众会道场,或见菩萨众会道场,或见声...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