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正文内容

《地藏十轮经》40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声闻及独觉,修有情缘慈,心带十三过,唯求自利乐。菩萨大名称,普为诸有情,修不共大慈,心离十三过。心除十三垢,为趣大菩提,修法缘大慈,成福田非远。安住十三力,出过诸有情,犹如师子王,超胜诸禽兽。降伏十三怨,离断常边执,心无有染浊,速证大菩提。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大悲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所以者何?一切声闻、独觉乘等,但为己身得利乐故而修行悲,不欲普为一切有情得利乐故修行大悲;菩萨摩诃萨,不为己身得利乐故而修行悲,但欲普为一切有情得利乐故修行大悲。是故菩萨成就大悲大甲胄轮,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是菩萨摩诃萨普为饶益诸有情故,行四摄事而成熟之。谓由大悲,普为利乐诸有情故,行布施摄,能舍一切珍宝财物、禽兽、仆使、国城、妻子乃至身命,无所吝惜;行无所得为方便故,不见一切所化有情,不见施者,不见受者,不见施物,不见施行,不见施行所得果报,乃至不见无所得行。如是大悲,普为利乐诸有情故,行爱语摄,行利行摄,行同事摄,随其所应,如上广说,乃至不见无所得行。是菩萨摩诃萨常以最胜能调伏心、能寂静心、无数量心、不行一切蕴处界心,所生无动无住大悲大甲胄轮,成熟一切所化有情,心无厌倦。如是名为菩萨大悲大甲胄轮,不共一切声闻、独觉。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大悲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甚深微妙法,所成之大悲,难测类虚空,无色无安住。菩萨大精进,具杜多功德,胜智成大悲,勇健超诸世。无依怙有情,生死苦秽缚,大悲水沐浴,令解脱众苦。菩萨行大悲,能竭生死海,非诸声闻众,及独觉所行。众生贪恚痴,迷谬堕恶趣,濯以大悲水,脱苦得萧然。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能引遍满虚空、无量无边、广大众具、辞无碍解、一切佛法、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坚固大忍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云何菩萨摩诃萨能引遍满虚空、无量无边、广大众具、辞无碍解、一切佛法、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坚固大忍大甲胄轮?谓诸菩萨,于一切法审谛照察,如明月光遍满虚空,其心平等,无依无相,无住无染;普于一切三摩地门、陀罗尼门,心无行动;于诸眼色、眼识、眼触,离意染著,心无行动;于眼触缘,生内三受,或乐、或苦、或非苦乐,心常寂定,无所取著;于诸耳声、耳识、耳触,于诸鼻香、鼻识、鼻触,于诸舌味、舌识、舌触,于诸身触、身识、身触,于诸意法、意识、意触,广说亦尔,普于一切心意识中,心常寂定,无所取著;于心意识,所生三受,或乐、或苦、或非苦乐,心常寂定,无所取著;普于三世诸蕴、界、处,一切品类皆无取著,心无行动;普于一切三界、三行、三触、三受、三根、三乘、三律仪、三解脱,一切品类,其心寂静,无住无相,无所取著,平等而住;普于一切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密多,心无行动,寂静而住;如是普于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心无行动,寂静而住;普于一切九次第定,心无行动,寂静而住;又于三行无障法智,道支道体所引作用,皆无取著,心无行动;于阿赖耶、非阿赖耶,有取、无取,有漏、无漏,此岸、彼岸,小大无量,作与不作,善、恶、无记,诸品类中,心无行动,寂静而住;普于一切大慈大悲,善巧方便,成熟有情,乃至十地、三不护、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不共佛法,一切品类皆无取著,心无所动,寂静而住。菩萨摩诃萨,由此轮故,能永息除三受过失,能永寂灭一切分别,能永远离一切法相,复能安住能引一切虚空眼顶、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轮。菩萨安住如是轮故,一切过去所引未尽恶不善业、无暇恶趣、诸有诸趣、死生诸业,皆能除灭,令尽无余,不受果报。

 

又善男子,譬如世界火灾将起,五日出时,一切世间小池大池、小河大河、小海大海,水皆枯竭,灭尽无余;如是菩萨成就能引遍满虚空、无量无边、广大众具、辞无碍解,一切佛法、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坚固大忍大甲胄轮,复能安住能引一切虚空眼顶、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轮,一切过去所引未尽恶不善业、无暇恶趣、诸有诸趣、死生诸业,皆能除灭,令尽无余,不受果报。

 

又善男子,譬如世界水灾起时,于此三千大千世界,诸小世界,各四大洲,八万小渚妙高山王,及诸山等,皆为灰水,浸烂销尽,令无有余;如是菩萨成就能引遍满虚空、无量无边、广大众具、辞无碍解、一切佛法、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坚固大忍大甲胄轮,复能安住能引一切虚空眼顶、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轮,一切过去所引未尽恶不善业、无暇恶趣、诸有诸趣、死生诸业,皆能除灭,令尽无余,不受果报。 

又善男子,譬如黑暗遍满虚空,朗日出时皆能除灭;如是菩萨成就能引遍满虚空、无量无边、广大众具、辞无碍解、一切佛法、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坚固大忍大甲胄轮,复能安住能引一切虚空眼顶、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轮,发起无边虚空智日,能永除灭自身四倒无明黑暗,一切过去所引未尽恶不善业、无暇恶趣、诸有诸趣、死生诸业,皆能除灭,令尽无余,不受果报。又由此故,于诸佛法,增进自在常无退转,不复随顺恶友力行;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及诸菩萨、声闻弟子,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于诸功德心常无厌,乃至菩提恒无间断;又常不离念佛思惟,乃至梦中亦无暂废。


41集佛经连续剧《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第40集


【醍醐】

大家好!在前面的内容中,释迦牟尼佛讲了菩萨摩诃萨必须要具足「十善业道」这个基础,而且要圆满「六度」(六门功课),还要具备无量的善巧方便,而且还需要具备「大慈」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接着,释迦牟尼佛想要重新强调一下前面所讲的法义,就讲了个偈颂:

【声闻及独觉,修有情缘慈,心带十三过,唯求自利乐。】

声闻乘和独觉乘,他们也不是没有慈心,但是他们的是「有情缘慈」,是一切有情众生本能具备的那种怜悯心、慈悲心,是小的慈。所以他们的心中因为常常只想着利益自己,不想着利益众生的缘故,心中还怀有各种各样的过失。

【菩萨大名称,普为诸有情,修不共大慈,心离十三过。】

但是菩萨不愧具备大的名称,菩萨普遍地为了利益所有有情众生的缘故,修那些一般人不具备的法缘慈—「大慈」,菩萨的心里就远离了种种把自我利益放在前面的过失。

【心除十三垢,为趣大菩提,修法缘大慈,成福田非远。】

菩萨的心里除去了各种各样的垢染,为了趣向无上正等菩提而修习正法,激发出自性深处的大慈,所以菩萨能很快地成为众生的福田。

【安住十三力,出过诸有情,犹如师子王,超胜诸禽兽。】

菩萨安住在各种各样的神力当中,超过了一切有情众生,菩萨摩诃萨就像大狮子王一样,远远地超出和胜过其他的禽类、兽类。

【降伏十三怨,离断常边执,心无有染浊,速证大菩提。】

菩萨摩诃萨降伏了各种各样的烦恼,也离开了错误的、偏执的断见和常见。菩萨摩诃萨心里没有任何的染浊,是如此的清净,所以速证大菩提。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大悲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

释迦牟尼佛说,善男子金刚藏啊,除了要具备大慈之外,菩萨摩诃萨还需要具备大悲的大甲胄之轮,还要有大悲(慈悲的悲)。如果菩萨摩诃萨成就了大悲之轮,从初发心开始,一切对于五欲(色、声、香、味、触,或者在相上讲的财、色、名、食、睡)的贪著就都能除断了。

【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菩萨摩诃萨就能超越和胜过一切声闻、独觉,就能成为声闻、独觉真实的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都会来供养、承事和守护这样具备大悲的菩萨摩诃萨。

【所以者何?一切声闻、独觉乘等,但为己身得利乐故而修行悲,不欲普为一切有情得利乐故修行大悲;】

为什么呢?因为比较下来,声闻乘、独觉乘只是为了自己得到利益安乐而修行悲心,不是普遍地想要为一切有情众生得到利乐才行大悲。

【醍醐】

也就是说,他拔除众生苦难,也是为了累积自己的福报,计量自己得到些什么

【菩萨摩诃萨,不为己身得利乐故而修行悲,但欲普为一切有情得利乐故修行大悲。】

但是菩萨摩诃萨不为自己求安乐,只为众生谋幸福,只是为了一切有情众生得利乐,才修行大悲。

【是故菩萨成就大悲大甲胄轮,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所以菩萨成就了大悲的大甲胄之轮(大铠甲之轮),在悲心中推动着他不停地行各种利益众生的事情,所以就超越和胜出了一切的声闻、独觉,菩萨摩诃萨就成为声闻、独觉的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都应该供养、承事和守护菩萨摩诃萨。

【是菩萨摩诃萨普为饶益诸有情故,行四摄事而成熟之。】

所以菩萨摩诃萨,为了饶益所有有情众生的缘故,还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同事、利行)而成熟有情众生的善根,还用四摄法善巧方便来度化众生。

【醍醐】

这四摄法里体现着智慧,更体现着大慈和大悲

【谓由大悲,普为利乐诸有情故,行布施摄,能舍一切珍宝财物、禽兽、仆使、国城、妻子乃至身命,无所吝惜;】

因为大悲的缘故,为了利益所有的有情众生,菩萨在行布施摄的时候,能够舍掉一切珍宝、财物、禽类、兽类,自己的奴隶、仆人,自己的国家、城池,自己的妻子、眷属,甚至说身家性命……一切一切无所吝惜呀!

【行无所得为方便故,不见一切所化有情,不见施者,不见受者,不见施物,不见施行,不见施行所得果报,乃至不见无所得行。】

菩萨虽然在布施的时候舍了能舍的一切了,但是无所期求、无所得,甚至说三轮体空到看不到自己所度化的有情众生,看不到自己所布施的一切,看不到谁接受了这个布施,看不见自己到底布施了什么,也不以为是自己在做布施(看不见布施的行为),看不见布施能得到什么样好的果报,看不见无所得行。

已经忘记了自己正在做什么,就是本能的在空性中履行该履行的一切,这就是菩萨。不见所布施的人是谁,不见接受布施的是谁,不见所施之物是什么,三轮体空。

【如是大悲,普为利乐诸有情故,行爱语摄,行利行摄,行同事摄,随其所应,如上广说,乃至不见无所得行。】

就这样行大悲,同时为了利益安乐有情众生的缘故,菩萨还「行爱语摄」,讲一些充满爱的话语;「行利行摄」,怎么样做对众生有利我就怎么去做;「行同事摄」,众生做什么我也做什么(跟他是同行、同事、同学,众生觉得很亲切)。根据众生的需要,根据众生的根器,菩萨就做种种的事情,但是不管做什么都「不见无所得行」(在空性中、在觉明中了无一物、了无挂碍)。

【是菩萨摩诃萨常以最胜能调伏心、能寂静心、无数量心、不行一切蕴处界心,所生无动无住大悲大甲胄轮,成熟一切所化有情,心无厌倦。】

所以菩萨摩诃萨,就经常以最殊胜的能调伏之心、能寂静之心、无数量之心(无比大的无数量之心),「不行一切蕴处界心」不著一切五蕴(色、受、想、行、识)、十二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所以菩萨就好像安处在那种无有动摇、无有住著的大悲的大甲胄轮,就安处在这里。无有动摇、无有住著,就这样成熟了一切所度化的有情,而心没有厌倦。

【醍醐】

如果你有所执,那可能还有厌倦的时候。你无所执著,也就无所厌倦。一切本自如如,不来亦不去

【如是名为菩萨大悲大甲胄轮,不共一切声闻、独觉。】

这就是菩萨的大悲大甲胄轮了,所以我们看菩萨的大悲大甲胄轮,一般的声闻、独觉是不具备的。

完全把众生排在第一位,而且还心无执著、心行空性,这就是菩萨的大悲大甲胄轮。所有知名的菩萨摩诃萨们——伟大的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金刚藏菩萨、虚空藏菩萨等等大菩萨,都是这样的。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大悲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

如果菩萨摩诃萨成就了前面所讲的这种大悲的大甲胄之轮,那么从初发心开始,一切对于五欲的贪就都能除断了,这才说明他是真正的菩萨摩诃萨啊!

【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他超越和胜出了一切声闻、独觉,普遍地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都应该供养、承事和守护这样的菩萨摩诃萨啊!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接着,释迦摩尼佛又重新强调前面的法义,而说了个偈

【甚深微妙法,所成之大悲,难测类虚空,无色无安住。】

在佛陀讲的甚深的微妙法中,所成就的这种大悲,它是难以测量的,像虚空一样无有色相,又无有安住之处的。

【菩萨大精进,具杜多功德,胜智成大悲,勇健超诸世。】

菩萨们是如此的大精进啊!具备头陀苦行的功德,可以吃一切常人难以想象的苦。菩萨摩诃萨以殊胜的智慧成就了大悲之心,如此的勇敢、如此的勇健,超过了一切世间。

【无依怙有情,生死苦秽缚,大悲水沐浴,令解脱众苦。】

那些没有依怙的有情众生,在生死轮回的苦难中,被一切污秽所缠缚着。菩萨摩诃萨来了,用大悲水给他们沐浴,让众生解脱一切众苦。

【菩萨行大悲,能竭生死海,非诸声闻众,及独觉所行。】

菩萨摩诃萨践行着大悲,能够竭尽生死轮回的大海,让大海干枯,一般的声闻和独觉是做不到这样的。

【众生贪恚痴,迷谬堕恶趣,濯以大悲水,脱苦得萧然。】

众生充满贪欲、嗔恚和愚痴,陷入到迷谬、错误当中,犯种种过失,可能堕落到恶道。菩萨摩诃萨来了,用大悲水给他们清洗,使他们脱离一切苦难,脱离一切污秽,得到安宁和寂静。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能引遍满虚空、无量无边、广大众具、辞无碍解、一切佛法、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坚固大忍大甲胄轮。】

释迦牟尼佛又说,善男子金刚藏啊,除了十善业道、除了六度、除了世间、出世间的善巧方便,除了大慈、除了大悲,菩萨摩诃萨还要拥有无量神通。他们可以随意地调引遍满虚空法界、无量无边的广大众具(一切一切的能量,他们都能够去调动,随意地引用)而且菩萨摩诃萨口才非常好,在讲法的时候,言辞无有障碍、非常自在;菩萨摩诃萨还要通达一切佛法、通达诸多的三摩地、通达诸多的陀罗尼咒语;菩萨摩诃萨还要具备坚固的忍辱之心。

【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如果菩萨摩诃萨成就了以上讲的这些,那么从初发心开始,一切对于五欲的贪著就都能除断了,他就超越和胜出了一切声闻、独觉,成为声闻、独觉的大福田,就值得一切声闻、独觉去供养、承事和守护他。

【云何菩萨摩诃萨能引遍满虚空、无量无边、广大众具、辞无碍解、一切佛法、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坚固大忍大甲胄轮?】

为什么说菩萨摩诃萨拥有大神通,能够随意地调引遍满虚空的这些能量、这无量无边的广大众具?为什么说想化现就能化现?为什么说菩萨摩诃萨具备无碍的辩才(讲法的时候引用各种的言辞都无有障碍)?为什么说菩萨摩诃萨通达一切佛法,通达诸种三摩地门,通达诸种陀罗尼咒语,又坚固大忍,具备这样的大甲胄之轮呢?

【谓诸菩萨,于一切法审谛照察,如明月光遍满虚空,其心平等,无依无相,无住无染;】

指的是所有的菩萨,对于一切法都能仔细地审,都能清明地觉照,就好像明月光遍满整个虚空一样。菩萨的心如此的平等,无所依著,又无有形相,无有住著,无有染著。

【普于一切三摩地门、陀罗尼门,心无行动;于诸眼色、眼识、眼触,离意染著,心无行动;】

普遍地通达了一切三摩地门、一切陀罗尼门,通达了以后无有任何行动(就是这样地安住、明照)。对于所有眼睛看到的色相,眼睛的认识功能,眼睛接触外在色相的感受、感觉,离开了所有意识上的染著,菩萨的心没有任何的行动。

【于眼触缘,生内三受,或乐、或苦、或非苦乐,心常寂定,无所取著;】

对于外在触发眼睛认识功能的这些缘(这些色相),不管生起内在什么样的觉受(无论是乐受、苦受,还是不苦不乐受),菩萨都「心常寂定,无所取著」。

【于诸耳声、耳识、耳触,于诸鼻香、鼻识、鼻触,于诸舌味、舌识、舌触,于诸身触、身识、身触,于诸意法、意识、意触,】

对于耳朵听到的声音、耳朵的认识功能、耳朵接触到外在声音的这些觉受;或者对于鼻子闻到的香味、鼻子的认识功能、鼻子接触外在气味的这种觉受;或者对于舌头所品尝的味道、舌头的认识功能,舌头品尝味道时的觉受;或者对于身体所触摸的一切、身体的认识功能或者身体的觉受;或者对于意识所针对的法尘,意识本身的认识功能,或者意识产生认识功能时的这些觉受。

【广说亦尔,普于一切心意识中,心常寂定,无所取著;】

详细点讲,对于一切一切的心意识(能觉、所觉),菩萨摩诃萨都「心常寂定,无所取著」。

【于心意识,所生三受,或乐、或苦、或非苦乐,心常寂定,无所取著;】

对于心、意、识所生的三种受,不管是乐受、苦受,还是不苦不乐受,菩萨摩诃萨「心常寂定,无所取著」。

【普于三世诸蕴、界、处,一切品类皆无取著,心无行动;】

对于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五蕴(色、受、想、行、识),或者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或者十二处(六根、六尘)一切品类都无有取著,心无有行动。

【普于一切三界、三行、三触、三受、三根、三乘、三律仪、三解脱,一切品类,其心寂静,无住无相,无所取著,平等而住;】

对于一切所谓的「三界、三行、三触、三受、三根、三乘、三律仪、三解脱」一切种种,菩萨「其心寂静,无住无相,无所取著,平等而住」。

【普于一切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密多,心无行动,寂静而住;】

菩萨常行六度(六波罗蜜),但是对于一切所行的布施、奉持净戒、安忍忍辱、精进、禅定、种种波罗蜜多般若智慧,虽然一直在行,却「心无行动,寂静而住」。

【如是普于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心无行动,寂静而住;】

就这样,普遍地于三十七道品(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心无有行动,寂静而安住。

【普于一切九次第定,心无行动,寂静而住;】

菩萨摩诃萨对于一切的「九次第定」四禅、四定加灭尽定,心无有行动,寂静而安住。

【又于三行无障法智,道支道体所引作用,皆无取著,心无行动;】

对于「道支道体」所引的一切作用,无有取著,无有行动。

于阿赖耶、非阿赖耶,有取、无取,有漏、无漏,此岸、彼岸,小大无量,作与不作,善、恶、无记,诸品类中,心无行动,寂静而住;】

对于「阿赖耶、非阿赖耶,有取、无取,有漏、无漏,此岸、彼岸,小大无量,作与不作,善、恶、无记」……所有一切,菩萨摩诃萨心无行动,寂静而住。

【普于一切大慈大悲,善巧方便,成熟有情,乃至十地、三不护、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不共佛法,一切品类皆无取著,心无所动,寂静而住。】

普遍地对于一切「大慈大悲,善巧方便」,对于成熟有情众生,乃至「十地、三不护、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不共佛法」一切一切都无有取著,心无所动,寂静而住。

【菩萨摩诃萨,由此轮故,能永息除三受过失,能永寂灭一切分别,能永远离一切法相,复能安住能引一切虚空眼顶、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轮。】

菩萨摩诃萨就是这样,就是依着这一轮,就能永远地息除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所引发的一切过失;能够永远地寂灭一切分别,不再分别;永远地远离一切法相。永远地安住,安住在无量神通中,能引一切虚空眼之顶,能引一切诸多的三摩地,能引一切诸陀罗尼,能用一切善巧方便,菩萨摩诃萨就安住在这样的大甲胄轮。

【菩萨安住如是轮故,一切过去所引未尽恶不善业、无暇恶趣、诸有诸趣、死生诸业,皆能除灭,令尽无余,不受果报。】

一切过去所引的那些未尽之恶、一些不善之业、那些无暇的恶道、三有轮回的各种道(六道的各道)或者死生、各种造作就都能除灭,没有遗。菩萨摩诃萨就不再受任何的果报,就这样寂静不动(无住无著),所以慢慢地就脱离了一切果报。

【又善男子,譬如世界火灾将起,五日出时,一切世间小池大池、小河大河、小海大海,水皆枯竭,灭尽无余;】

佛陀说,善男子金刚藏啊,就好像这个世界一个大劫的末尾(大三灾),火灾起来的时候,五个太阳同时照耀,一切世间的小池塘、大池塘、小河、大河、小海、大海……水都枯竭了,这些水都灭尽无余了。

【如是菩萨成就能引遍满虚空、无量无边、广大众具、辞无碍解,一切佛法、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坚固大忍大甲胄轮,】

就类似这样,菩萨摩诃萨就成就了以上神通。能够遍引满虚空无量无边的广大众具一切物品说来就来),一切言辞辩才无碍,能通达一切佛法,菩萨摩诃萨能通达所有的三摩地门、所有的陀罗尼咒语,又具备坚固大忍的大甲胄轮。

【复能安住能引一切虚空眼顶、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轮,】

就这样地安住,能够遍引一切虚空能量,能够达至虚空眼之顶,能够利用所有的三摩地、所有的陀罗尼、一切的善巧方便,去利益众生。

【一切过去所引未尽恶不善业、无暇恶趣、诸有诸趣、死生诸业,皆能除灭,令尽无余,不受果报。】

菩萨摩诃萨过去世可能造过一些不善之业,可能恶业还没有尽,也可能去过恶道,也可能在三界诸有轮回当中此生彼。但是那一切也都能除尽,灭尽无余,萨摩诃萨就跳脱了这些果报。

【又善男子,譬如世界水灾起时,于此三千大千世界,诸小世界,各四大洲,八万小渚妙高山王,及诸山等,皆为灰水,浸烂销尽,令无有余;】

佛陀说,善男子金刚藏啊,又好像世界水灾起来的时候,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小世界、各四大洲、八万个小岛屿或者妙高山王,以及所有诸山都成为灰水,被水浸泡,浸烂销尽了,没有剩余。

【如是菩萨成就能引遍满虚空、无量无边、广大众具、辞无碍解、一切佛法、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坚固大忍大甲胄轮,复能安住能引一切虚空眼顶、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轮,一切过去所引未尽恶不善业、无暇恶趣、诸有诸趣、死生诸业,皆能除灭,令尽无余,不受果报。】

菩萨摩诃萨强大的神通力,遍引虚空能量,无量无边的广大众具,各种各样的物品说来就来,在讲法的时候言辞无有障碍。菩萨摩诃萨通达一切佛法、通达诸三摩地、通达诸陀罗尼、具备坚固大大甲胄轮。就这样安住遍引一切虚空眼顶、遍引诸三摩地、诸陀罗尼,拥有无量善巧方便的大甲胄轮。即便过去还有些未尽之业也能除灭,无有剩余,跳出果报。

【醍醐】

这都是修来的呀!

【又善男子,譬如黑暗遍满虚空,朗日出时皆能除灭;】

佛陀说,金刚藏善男子,又好像黑暗即便是再怎么样遍满虚空,朗朗的大太阳一照耀,黑暗就消失了。

【如是菩萨成就能引遍满虚空、无量无边、广大众具、辞无碍解、一切佛法、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坚固大忍大甲胄轮,】

菩萨摩诃萨就是这样的,具备如此无敌的大神通,可以遍引满虚空无量无边的广大众具,各种物品说来就来,讲法时在言辞上无有障碍,一切佛法全部通达,一切三摩地、一切陀罗尼全部通达……菩萨摩诃萨具备坚固大忍的大甲胄之轮。

【复能安住能引一切虚空眼顶、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轮,发起无边虚空智日,能永除灭自身四倒无明黑暗,】

能够安住在这里,安住在无量神通遍引虚空眼顶,遍引诸三摩地、诸陀罗尼,遍用无量善巧方便,发起像尽无量虚空一样的智慧大太阳,永远地除灭自身的四种颠倒,永远地除灭无明的黑暗。

【一切过去所引未尽恶不善业、无暇恶趣、诸有诸趣、死生诸业,皆能除灭,令尽无余,不受果报。】

一切过去世所造的那些未尽之业——恶业不善之业,可能也下过恶道,可能在轮回诸有中,死此生彼造作各种业,那些果报……全都除灭,「令尽无余」没有剩余,不再受果报。

【又由此故,于诸佛法,增进自在常无退转,不复随顺恶友力行;】

又因为这个缘故,菩萨摩诃萨断灭一切恶果报,对于诸种佛法增进自在,不会退转,也不会再随顺恶友而行。

【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及诸菩萨、声闻弟子,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

菩萨摩诃萨可以一直见到其他的佛及菩萨,可以一直见到声闻弟子,可以一直听经闻法,可以一直亲近供养众多的僧人。

【于诸功德心常无厌,乃至菩提恒无间断;】

对于诸种功德,心常无有厌倦,一直到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这期间不会间断。

【又常不离念佛思惟,乃至梦中亦无暂废。】

菩萨摩诃萨每一个念头都安住在佛念上,甚至在睡梦中想的都是关于佛。

 

菩萨摩诃萨就是这样的,一切伟大的菩萨摩诃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金刚藏菩萨、虚空藏菩萨等等菩萨摩诃萨就是这样的……

相关文章

【禅修课】第三期 033 “众生界即是法身”

【禅修课】第三期 033 “众生界即是法身”

 ▼禅修课▲         ∧第三期∨“众生界...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1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1

《华严经》要点复习001CELEBRATION【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释迦牟尼佛...

【禅修课】第三期 030 “放牛的比喻”

【禅修课】第三期 030 “放牛的比喻”

 ▼禅修课▲         ∧第三期∨&nbs...

【佛教故事】佛为生漏梵志说法

【佛教故事】佛为生漏梵志说法

关注「醍醐禅院」公众号佛教故事|Buddhist stories|佛为生漏梵志说法往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禅修课】第三期 027 “做人”

【禅修课】第三期 027 “做人”

 ▼禅修课▲         ∧第三期∨&nbs...

《华严经》270(第七九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

《华严经》270(第七九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又见一切诸宝镜中种种形像。所谓:或见诸佛众会道场,或见菩萨众会道场,或见声...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