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正文内容

《地藏十轮经》38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静虑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为舍己重担,修有所得定,求断自烦恼,非真智者相。依器有所观,求解脱修定,取著此彼岸,非利乐有情。为利乐有情,修定舍重担,灭一切烦恼,是真智者相。为润诸有情,修无依著定,永断诸有爱,是名大慧者。为解诸有缚,令住无畏城,修行寂止定,是名摩诃萨。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般若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云何般若大甲胄轮?

 

善男子,菩萨般若,有二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云何菩萨世间般若?谓诸菩萨,唯依读诵、书写、听闻,为他演说三乘正法,欲求除灭一切众生无明黑暗,欲求发起一切众生大慧光明;谓于如来所说种种与声闻乘相应正法,精勤读诵,听闻书写,为他演说,劝正修行;或于如来所说种种与独觉乘相应正法,精勤读诵,听闻书写,为他演说,劝正修行;或于如来所说种种与无上乘相应正法,精勤读诵,听闻书写,为他演说,劝正修行;不求贤圣无漏道支,不求圣道,不求圣道所摄解脱,不行寂静真实般若,常行有见有相般若。如是般若,有取有著,是名菩萨世间般若。如是般若,共诸声闻、独觉乘等。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云何菩萨出世般若?谓诸菩萨,精勤修习菩提道时,随力读诵、听闻、书写,为他演说三乘正法,而于其中,依无所得方便,而住无所行动、无所思惟、无有根本,以如虚空心、普寂灭心、无增减慧、无取著心、无生灭心、无退转心、法平等心、真如心、实际心、法界心、无我心、无分别心、寂灭安忍离分别心,善巧安住无成坏地,善巧安住无住无著胜妙慧地。如是般若,无取无著,是名菩萨出世般若大甲胄轮。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般若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善巧方便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云何名为善巧方便大甲胄轮?

善男子,菩萨善巧方便,有二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云何名为菩萨世间善巧方便?谓诸菩萨,或为自利,或为他利,或为俱利,常怀彼此示现种种工巧技术,为自及他得成熟故,承事供养诸佛世尊、或诸菩萨、或诸独觉、或诸声闻、或母、或父、或诸病者、或诸羸劣无依怙者;若见厄难临被害者,种种勤苦方便救济,以四摄事成熟有情。是诸菩萨自住大乘,于诸声闻及独觉乘非大乘器,若诸声闻及独觉乘根未熟者,为说微妙甚深法教令其修学;或劝勤修诸圣静虑,或为开示最胜义谛,劝令修行超四颠倒,觉悟四种无堕法性,或令趣入四无碍解,或复乃至劝令安住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有余无余,道及道果,趣入巧智,令其成熟。若诸有情,贪求名称、利养、富贵,诸根躁扰,善根未熟,劝令读诵诸阿笈摩,及毗奈耶、阿毗达摩,或劝读诵除佛所说顺解脱论,令其成熟。若诸有情,不乐布施,劝令惠舍种种珍财,令其成熟。若诸有情,暴恶不仁,劝令修学四种梵住。若诸有情,心多忿恚,劝令修忍。若诸有情,心多懈怠,劝修精进。若诸有情,心多散乱,劝修静虑。若诸有情,具足恶慧,为说正法,谓以记说,教诫方便,令其成熟。若诸有情,不敬三宝,具无依行,劝受三归,令敬三宝;或劝受学近事律义,或劝受学近住律仪,令其成熟。或劝修习种种工巧技术业处,令其成熟。如是等菩萨摩诃萨种种世间巧方便智,过殑伽沙菩萨摩诃萨以是一切书论、工巧、伎术业处,加行、精进巧方便智,摧伏一切外道异学,如是名为菩萨世间善巧方便。此巧方便,共诸声闻、独觉乘等,亦作一切佛法依因,亦是善巧诸行依处,亦是善巧任运无思,灭退堕法。

【醍醐】

各位尊者,大家好!欢迎继续收听四十一集佛经连续剧《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的第三十八集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静虑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

释迦牟尼佛对金刚藏菩萨说,善男子,如果菩萨摩诃萨成就了禅定的大甲胄之轮,从初发心开始,一切对于五欲的贪著就都能除断了,这才说明他是真正的菩萨摩诃萨!

【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如果菩萨摩诃萨成就了我们前面所讲的禅定的大甲胄之轮(大铠甲之轮),菩萨摩诃萨就可以真正地超越和胜出一切声闻、独觉,可以成为声闻、独觉乘的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的众生都应该供养、承事和守护这样的菩萨摩诃萨。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接着,释迦牟尼佛为了重新强调一下前面所讲的这些经法的含义,他就讲了一个偈颂:

【为舍己重担,修有所得定,求断自烦恼,非真智者相。】

如果仅仅是为了舍掉自己身上的重担,靠着著于「有」而修习禅定,只是想着自己断除自己的烦恼的,那样还不是真正的智者的形相。

【依器有所观,求解脱修定,取著此彼岸,非利乐有情。】

依着你这个肉身,把这个肉身当作是一个容器,一个载法之器,或者是承载你神识的一个容器。依着这个肉身开始有所觉观,然后想要修解脱、证禅定。在这个过程中依然取著此岸和彼岸,没有跳脱二元,那么你没有办法真正地利乐有情众生。

【醍醐】

怎么样才是真的智者呢

为利乐有情,修定舍重担,灭一切烦恼,是真智者相。

只有初发心是为了利益安乐一切有情众生,这样来修禅定,在修定中慢慢舍掉了一切重担,灭尽了一切烦恼,这才是真正的智者之相啊!

为润诸有情,修无依著定,永断诸有爱,是名大慧者。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为了用法乐、禅悦滋润一切有情众生,然后修习这种无所依、无所住著的禅定,永远地断除了对于三界诸有的爱著,这说明你是真正的大智慧者。

为解诸有缚,令住无畏城,修行寂止定,是名摩诃萨。

为了解除三界诸有对于我们的束缚,为了使一切众生都能够安住在无所畏惧的涅槃之城,这样来修习禅定,进入到「止观双运」当中,这才是真的摩诃萨(大菩萨)

接着就到了《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的第十卷——福田相品第七之二。


前面佛陀讲,要想成为真正的菩萨摩诃萨,首先十善业道要具足;之后要做财布施、法布施,这是布施;然后讲持清净戒律——持戒;然后讲安忍——忍辱;又讲精进;又讲禅定;接着讲般若——智慧。整个来讲就是六度。所以说菩萨摩诃萨,首先具足十善业道,然后要勤修六度(六度圆满,才可以的)。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般若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一定还要拥有般若的大甲胄之轮(大铠甲)。「般若」,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在六度中,般若是其他五度的一个导向一个指引、一个方向。佛陀对金刚藏菩萨说,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一定要拥有般若这种解脱的智慧作为指引。如果菩萨摩诃萨成就了般若的大甲胄轮,从初发心开始,一切对于这些五欲的贪著就都能除断了。

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菩萨摩诃萨就可以超越和胜出一切声闻乘、独觉乘,成为声闻、独觉的大福田,一切声闻乘、独觉乘都应该供养、承事和守护这样的大菩萨。

云何般若大甲胄轮?

详细点讲,什么是「般若大甲胄轮」呢?  

善男子,菩萨般若,有二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

佛陀说,善男子,菩萨的般若也分两种相:一种是世间的,一种是出世间的。

云何菩萨世间般若?谓诸菩萨,唯依读诵、书写、听闻,为他演说三乘正法,欲求除灭一切众生无明黑暗,欲求发起一切众生大慧光明;

什么是菩萨摩诃萨世间的般若呢?在世间相上看,菩萨摩诃萨修般若(声闻、独觉乘也这么修),怎么修呢?我们会发现菩萨们会经常地读诵、抄写和听闻正法的经典(经常地读经、经常地抄经、经常地听经)。然后经常地给别人讲经,讲说三乘的正法(声闻乘、独觉乘、大乘)。读经、抄经、听经、讲经,这是所有的菩萨以及声闻乘、独觉乘都经常做的。

【醍醐】

我们看,学经就是学般若智慧。我们还不具有的就先听佛怎么讲,先亲近佛陀所讲的这一切般若智慧,这就是般若在世间相上的层面

为什么我们要读经、抄经、听经、讲经呢?为了除灭众生无明的黑暗。「无明」证明愚痴、没智慧,有智慧就不「无明」了,想要发起一切众生的大慧光明,所以要亲近、修学佛陀的经典。

谓于如来所说种种与声闻乘相应正法,精勤读诵,听闻书写,为他演说,劝正修行;或于如来所说种种与独觉乘相应正法,精勤读诵,听闻书写,为他演说,劝正修行;或于如来所说种种与无上乘相应正法,精勤读诵,听闻书写,为他演说,劝正修行;

不管是如来讲的与声闻乘相应的正法,还是如来所讲的与独觉乘相应的正法,还是与无上乘(大乘,究竟了义)相应的正法,都要精勤地读诵、要听经、要抄经,要给别人讲经。不管是什么乘(三乘的任何一乘),我们都要「精勤读诵,听闻书写,为他演说,劝正修行」,要劝别人如理如法地修行。

不求贤圣无漏道支,不求圣道,不求圣道所摄解脱,不行寂静真实般若,常行有见有相般若。如是般若,有取有著,是名菩萨世间般若。

在世间相上看,这个人只是迷于经法、迷于文字般若、迷于文字相。他倒是也读、也抄、也给别人讲、也劝别人修、他自己也修,但是他不是求贤圣的无漏之道,不求究竟圆满的圣道,不求圣道所寓意的那种解脱。他也不怎么修习禅定,「不行寂静真实般若」,就是他不入实相般若。他只着迷于文字般若,「常行有见有相般若」。他还是迷于相、执著相,他执著于指向月亮的手指,而不是月亮。他以为佛陀的教法,只要多学、知道就行了,他不知道需要去实修、实证。这样的有所「取、著」的般若,就是菩萨世间相上的般若。

如是般若,共诸声闻、独觉乘等。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

这样的般若,很多声闻乘、独觉乘也一样,在修学的时候也是有点迷于文字相,不太看重实修、实证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肯定就不是菩萨摩诃萨的大甲胄之轮,菩萨摩诃萨如果跟声闻、独觉这样修(迷于指向月亮的手指),他就成不了菩萨摩诃萨,他也成不了声闻、独觉的真实福田了。

【云何菩萨出世般若?谓诸菩萨,精勤修习菩提道时,随力读诵、听闻、书写,为他演说三乘正法,】

那什么叫菩萨的出世间的般若呢?指的是所有的菩萨们精勤修习菩提觉悟之道的时候,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情况随力所能,也是读经、听经、抄经,给别人讲经。

【而于其中,依无所得方便,而住无所行动、无所思惟、无有根本,以如虚空心、普寂灭心、无增减慧、无取著心、无生灭心、无退转心、法平等心、真如心、实际心、法界心、无我心、无分别心、寂灭安忍离分别心,善巧安住无成坏地,善巧安住无住无著胜妙慧地。】

这就是菩萨的出世间般若。这种出世间般若,我们看也是从文字般若开始的,也是要读经、听经、抄经、讲经,但是没有过于著在这个文字相上,而是把「文字相」当做是一种导引,然后就入了禅定了。依于那种无所得之方便,无得无失,诸法无得无失,入了禅定了。依那种无所得之方便,就是入到「空、无相、无愿」里去了,入到无所得里去了。住在无所行动、无为法当中,然后灭了意识心,无所思惟。知见立知消失了,进入到知见无见了,无所思惟,也无有根本可去追寻。以真如之虚空之心、普寂灭之心、无增无减之慧、无取无著之心、无生无灭之心、无有退转之心,以法平等心、真如心、实际心、法界心、无我心、无分别心以及寂灭安忍离一切分别之心,慢慢地、善巧地安住在无成无坏之境界,善巧安住在无住无著的胜妙慧地(就是三摩地中)

【如是般若,无取无著,是名菩萨出世般若大甲胄轮】

由文字般若入实相般若,这实相般若无取无著,这才是菩萨摩诃萨。所以超出于一切众生以及一切声闻、独觉的出世的般若大甲胄之轮。

佛法是实相,不仅仅是文字相,大家一定要注意,更不是你的思维意识相。你不去实修,天天在那想...想...想...没完没了,想无数个大劫,你都想不清楚、想不透,因为实相无想、无起念、无分别。

文字般若重要不重要呢?也非常重要!世间的般若指的就是我们要学经,一定要深入经藏,这样才智慧如海。深入经藏,了解了、知道了,有没有化为自己的呢?要修禅定,要入实相般若,那么佛法的修行以文字般若为开始,以实相般若为结束。就如同我们禅修课,基本上贯穿经文的思想作指引,慢慢的,经文停止了,你的妄念也消歇了,就在那里继续安住。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般若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

佛陀说,善男子金刚藏啊,如果菩萨摩诃萨成就了前面所讲的这种般若大甲胄轮(就是包括世间般若加实相般若,成就了两种二合为一的大甲胄之轮),那么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开始,一切对于五欲的贪著都除断了。我们修学文字般若的过程中,文字般若强调又强调要弃舍五欲,还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等等啊,最根本的欲都要除断,这是一种指引,再配合修禅定。你的定功深厚,就真的除断,免疫力就增强了,这样才是真的菩萨摩诃萨呀!

【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你才超越和胜出一切的声闻乘、独觉乘,你才成为声闻、独觉的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都来供养你、承事你、守护你,并且你值得供养、值得承事和守护。

【醍醐】

「承事」——大家为你服务,提供种种方便,为你做事情。因为你做的事情都是利益众生的事情,大家帮助你就是在利益众生

想当个菩萨摩诃萨,具足十善业道,圆满六度,这样就可以了吗?还不行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善巧方便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佛陀说,善男子金刚藏啊,菩萨摩诃萨还有善巧方便的大甲胄之轮,要有善巧方便呢。成就了善巧方便的大甲胄之轮,从初发心开始,一切对于五欲的贪著就都除断了,能够使你远远地超越和胜出声闻乘、独觉乘,让你成为声闻、独觉的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都来供养、承事和守护你。

云何名为善巧方便大甲胄轮?善男子,菩萨善巧方便,有二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

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善巧方便大甲胄轮呢?佛陀说,菩萨的善巧方便大甲胄轮依然是分成两种:一种是世间相上的,一种是出世间的。

【云何名为菩萨世间善巧方便?谓诸菩萨,或为自利,或为他利,或为俱利,常怀彼此示现种种工巧技术,】

在世间相上看,菩萨的善巧方便表现为:菩萨为了自我利益,或者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或者为了做这件事,同时既能自我利益,又能利益众生。菩萨「常怀彼此示现种种工巧技术」,就是内心怀着利益自己、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的心,来示现种种工巧技术上的方便(就是很擅长世间的某种技艺)。

【为自及他得成熟故,承事供养诸佛世尊、或诸菩萨、或诸独觉、或诸声闻、或母、或父、或诸病者、或诸羸劣无依怙者;】

在世间相上,菩萨摩诃萨有的时候示现有种种的技能,让别人刮目相看,目的是使自己的善根和其他众生的善根得以成熟。然后菩萨摩诃萨可能也经常去承事供养诸佛世尊、供养菩萨、供养独觉、声闻(做给大家看,为人师表);或者供养父亲、母亲;或者供养、照顾病人;或者去帮助那些羸劣的、没有依怙的众生(去帮助他们,搞慈善事业等等)。

【若见厄难临被害者,种种勤苦方便救济,以四摄事成熟有情。】

菩萨摩诃萨看到陷入到厄难、即将被害的众生,也用种种的勤苦方便去救他,用四摄法(布施摄、爱语摄、同事摄、利行摄)去成熟一切有情众生。这都是做给大家看的,教给众生怎么做。

▲布施摄——财布施、法布施.....种种布施。

▲爱语摄——菩萨摩诃萨经常赞美别人,讲一些温言软语,像春风一样和煦的话语,温暖众生的心。

▲利行摄——做一些对于众生有利益的事情。

▲同事摄——你做哪行,我也做这一行。甚至淫女当中都有菩萨;小偷里边也有菩萨;地狱道也有菩萨;饿鬼道也有菩萨;外道中也有菩萨,这都是菩萨的四摄法呀!

【是诸菩萨自住大乘,于诸声闻及独觉乘非大乘器,若诸声闻及独觉乘根未熟者,为说微妙甚深法教令其修学;】

菩萨安住在大乘教法中,但是他也看到众生中,有一些现在只是声闻乘根器,或者独觉乘根器(还不是大乘根器),或者说这个众生是声闻、独觉,但是声闻、独觉乘的根性还没有成熟。菩萨就加把火、添点儿柴、浇点油,给这个众生讲说微妙甚深的教法,让他去修学。

【或劝勤修诸圣静虑,】

或者根据这个众生的需要和情况,或者劝他去勤修诸种神圣的禅定。这个众生定功欠缺,让他修禅定;有的时候学了太多的经教,思维意识混乱;甚至还陷入到痴狂的大我慢,菩萨摩诃萨就劝他修禅定。

或为开示最胜义谛,劝令修行超四颠倒,

或者给他讲最胜的胜义谛是什么样子,或者劝他修行怎么样超越「四颠倒」(不要把无常当成常;不要把无乐当成乐;不要把无我当成我;不要把不净当成净)。怎么样了解并且证得「常乐我净」。

觉悟四种无堕法性

也会去劝他修学「四种无堕法性」,就是怎么样防止你退转。在《大般涅槃经》中佛陀讲过,退转的表现是什么样子,怎么样防止你退转。

或令趣入四无碍解

有的时候菩萨摩诃萨给众生讲法,也让他证入「四无碍解」。

四无碍解(四无碍),也叫四无碍辩,就是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对于一切法,法相啊、名字相啊,都非常地了解通达;对于诸法的含义非常地了解通达;在讲法的时候,用词上恰当精准,没有障碍;乐说无碍:愿意用各种巧妙的方式方法给众生讲解经法。

 

这是《大般涅槃经》中详细讲过的,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乐说无碍有的时候也叫辩才无碍,就是讲经无碍,无所障碍。

或复乃至劝令安住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

菩萨摩诃萨有的时候就教给众生《涅槃经》中的思想,告诉众生怎么修、怎么做,或者让众生修禅定。怎么修呢?按照「三十七道品」里讲的,怎么样是(身受心法)四念住啊,怎么样是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给大家讲「三十七道品」的内容。

【有余无余,道及道果,趣入巧智,令其成熟。】

这个众生的烦恼还有残余吗?他现在是已经证道了吗?证得小乘的四果了吗?或者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还是独觉乘,还是大乘啊?证得了吗?怎么样的证啊?有什么样的技巧和智慧吗?菩萨摩诃萨教给众生。

【若诸有情,贪求名称、利养、富贵,诸根躁扰,善根未熟,劝令读诵诸阿笈摩,及毗奈耶、阿毗达摩,

也有的有情众生贪求名称、利养,就是贪求名闻利养,贪求自己的名气大,贪求利益,贪求别人对他的供养,或者贪求富贵,他有这个贪心。他诸根躁扰(躁动),善根没成熟,这样的众生怎么办呢?

 

当师父的听好了:劝这样的众生读诵《阿含经》及「毗奈耶」(律藏)及「阿毗达摩」(论藏)。这个众生贪著名闻利养、贪著富贵,诸根躁扰,静不下来,善根未熟,让他读《阿含经》和「毗奈耶」(律藏——戒律,还有论藏(论藏,一些菩萨们高僧大德们对于经文的解释,比较容易懂),慢慢地就把你引到甚深的佛法的般若之中。

【或劝读诵除佛所说顺解脱论,令其成熟。】

这个众生善根还没有成熟,他又贪求名闻利养、贪求富贵,诸根躁扰,他不愿意读《阿含经》。他说,《阿含经》不好懂,我也不想证阿罗汉——不是说证阿罗汉的修《阿含经》?我不想学《阿含经》;「毗奈耶」(律藏)我也不想学(不让做这个、不让做那个),都是限制,不想学;「阿毗达摩」太复杂、太深奥,看不懂,不想学。

 

那怎么办呢?这样善根极其微弱的众生、极其不成熟的众生,你甚至可以劝他读诵那些能够导致解脱的世间相上的论典(佛讲的以外的论典)。只要让他不那么贪、不那么躁,能静下来,甚至不是佛讲的,只要能起到效果,也可以让他去先学一学,慢慢地善根成熟了再让他去学《阿含经》、「律藏」、「论藏」,这都是善巧方便。

所以我们确实看到,有的高僧大德是佛门的,但是劝大家学儒家、道家或者国学的经典。那不是佛经,他也让众生学,因为什么呢?有些众生根器未熟,学佛经有障碍,看不懂,不愿意。那就先让他学国学,先懂得孝养父母、尊敬师长。先从做个好人开始也行的,慢慢地引他入解脱道,最终目标只要是引向解脱道那就可以。

暂时看不对呀?这个佛门大德怎么教大家学的是外道呢?你不知道他的目的是什么,所以少去评判别人,只要他没有让众生去行恶法,他让众生修学的是善法,那这个开始还是不错的,所以不要随意去批判。

【若诸有情,不乐布施,劝令惠舍种种珍财,令其成熟。】

有的众生非常吝啬,不爱布施,把钱、物看得很紧(有的人还不是说家境不好)。我们确实看到很多穷大方的众生,明明不富裕,还很大方、很慷慨。也看到很多铁公鸡(铁公鸡一毛不拔),明明很富有却不爱布施。在世界名著里,也经常会提到这样的形象,悭贪、吝啬,拥有很多还很执着的这样的众生。我们要劝他说,你不是想得到财宝吗,你守财不如布施财,布施财得到更多财,舍一得万。用种种的善巧方便劝他去做布施,让他从布施中得到快乐,让他的悭贪吝啬心慢慢地开始消遁,让他的善根成熟。

【若诸有情,暴恶不仁,劝令修学四种梵住。】

有的有情众生暴恶不仁(性情暴躁,非常的凶狠,没有仁爱),我们要想办法让他修学「慈、悲、喜、舍」四梵住。给他讲讲佛教故事里,佛陀是怎么舍命救老虎、救鹰、救众生、救饿鬼的,讲这些故事慢慢地熏陶他、影响他。

【若诸有情,心多忿恚,劝令修忍。】

有的众生心多忿恚,爱生气、爱抱怨、爱发火、很冲动。这样的众生,劝他修习忍辱、安忍,配合修《金刚经》,配合禅修课,这样慢慢来。

【若诸有情,心多懈怠,劝修精进。】

有的有情众生心里多懈怠,有点懒惰、爱拖延,拖延症很严重(说你做这个吧,哦,好的。过了几天问他做了吗?还没呢,哎呀慢慢来呗!不着急)。这样的众生(慢性子或者是真的懒惰、懈怠者),劝他精进,甚至找个小鞭子不停的抽他、提醒他(直到他烦得不做就受不了了,马上做)

【若诸有情,心多散乱,劝修静虑。】

有的有情众生心多散乱(心燥乱不安宁、妄念也多),要劝他修禅定。

【若诸有情,具足恶慧,为说正法,谓以记说,教诫方便,令其成熟。】

有的有情众生具足恶性智慧(这个智慧很偏邪,不对劲儿,也不爱持戒,劝别人别持戒),这样的众生给他讲正法,给他讲佛所讲的经、佛的规章、制度、戒律,教诫,让他成熟善根。

【若诸有情,不敬三宝,具无依行,劝受三归,令敬三宝;】

那也有的有情众生不敬佛、法、僧三宝,「具无行依」(就是做了种种不妥当的、不该依的行为,前面讲种种无依行,尤其是对出家人种种不敬)。这样的众生,劝他受三皈依,受了三皈依之后,有无量佛菩萨加持他,他进步的速度就快了,慢慢地劝他尊敬佛、法、僧三宝。【或劝受学近事律义,或劝受学近住律仪,令其成熟。】

他本来不敬三宝,犯了种种不该犯的行为,劝他皈依三宝、劝他敬重三宝,或者劝他受持种种戒律(在家居士,要为三宝服务,应该守什么戒律、注意什么事项,告诉他、让他学。或者你想住到寺庙道场,住到伽蓝殊胜的场所,你应该怎么做。你受持八关斋戒,不行淫,住在道场你应该怎么做)。这些戒律、规定都教给他,让他的善根成熟。

【或劝修习种种工巧技术业处,令其成熟。】

这个众生不敬三宝,做了种种不妥当的行为,他的心不定。(你看他喜欢什么,他喜欢弹琴,琴弹得很好。你说,你琴弹得好,弹首佛教曲子吧!可以这样善巧方便劝他。他喜欢画画,让他画佛像,他的心慢慢也能静下来)。根据他的喜好、根据他的特长,顺势利导。

如是等菩萨摩诃萨种种世间巧方便智,过殑伽沙菩萨摩诃萨以是一切书论、工巧、伎术业处,加行、精进巧方便智,摧伏一切外道异学,如是名为菩萨世间善巧方便。】

菩萨摩诃萨在世间相上有种种的善巧方便,过殑伽沙(或者恒河沙或者兢伽沙,这是音译,一个意思。过恒河沙一样无量的菩萨摩诃萨,就是数目超过恒河沙,数目无量的菩萨摩诃萨),都是用种种的善巧方便来救度众生的。用种种像一切书论方面的、工巧方面的、技术、业处方面的,或者加行、精进种种善巧方便,就这样摧伏了一切外道异学(这里的外道,一方面指究竟的解脱道之外的其他教法或者是心外之道,著相以求的那些外道),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世间的善巧方便。

【此巧方便,共诸声闻、独觉乘等,亦作一切佛法依因,】

借着这种善巧方便,菩萨摩诃萨就与声闻、独觉乘一样,「亦作一切佛法依因」。依着这些善巧方便,就可以利益安乐众生,就可以成就最终的觉悟解脱,这就成了佛法的依靠之因了,就是依着这以上的善巧方便,可以使你慢慢地靠近佛,靠近佛法本质。

【亦是善巧诸行依处,亦是善巧任运无思,灭退堕法。】

通过善巧方便,把众生安置在应该「行」的地方,应该「依」的地方。也依着善巧方便,菩萨摩诃萨是如此的随缘任运,无私无碍,非常自在,也灭了退堕法(就是使众生避免退转,避免堕落)。众生有可能会退转堕落,而且可能非常多,但是菩萨摩诃萨的善巧方便更多,防止你退转、堕落的方法更多(你的病多,我的药多)。

相关文章

【随缘分享】醍醐老师禅坐感悟◎“文殊智于普贤行,人人皆是毗卢那”

【随缘分享】醍醐老师禅坐感悟◎“文殊智于普贤行,人人皆是毗卢那”

醍醐随缘分享 醍 醐 学 院醍醐老师禅坐感悟◎“文殊智于普贤行,人人皆是毗卢那”Tihu Budd...

【随缘分享】醍醐老师鼓励大家发“大愿”

【随缘分享】醍醐老师鼓励大家发“大愿”

醍醐随缘分享 醍 醐 学 院醍醐老师鼓励大家发“大愿”Tihu Buddhist Institut...

【醍醐随笔】2021年12月 第二期(下)

【醍醐随笔】2021年12月 第二期(下)

---------醍醐---------?常…乐…我…净…点亮星标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禅修课】第三期 032 “常修定慧”

【禅修课】第三期 032 “常修定慧”

 ▼禅修课▲         ∧第三期∨&nbs...

《华严经》274(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上)

《华严经》274(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上)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上节课讲到,要是能够听闻普贤菩萨的名字,或者说见到普贤菩萨的身形,这样的众生...

《华严经》273(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上)

《华严经》273(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上)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上节课讲到,善财童子至心恳切地想要见普贤菩萨……【时,善财童子即见普贤菩萨,...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