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华严经》终极版 > 正文内容

《华严经066(第二〇卷)十行品 第二十一之二(中)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

我们继续回到夜摩天王的宫殿,聆听功德林菩萨的偈颂。

【远离于我无恼害,恒以大音宣正法,十方国土靡不周,彼绝譬者行斯道。】

这里,功德林菩萨赞美释迦牟尼佛说:

您彻底地远离了那个「我」,彻底地断除了我执,您对于众生没有任何的恼害之心,您恒常地以伟大的妙音宣说着正法,您的法音可以遍及十方的所有世界。只有修到像您一样难以用比喻去形容的程度,才能走在您所行的道路上。

      释迦佛的道路也是越走越高的。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和我们没什么两样,但是,次第地增上,这条道路是越走越高 的,到最后高到无极限了,难以用比喻去形容了。

      这个偈颂前面这四个字非常重要——「远离于我」!佛是远离于「我」者。一般的众生,无论想什么事情,说什么事情,做什么事情,出发点都是那个「我」,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都是以这个「我」为根本、为出发点、为最终目标,去想事情、说事情、做事情的,都是这样。但佛恰恰没有这个「我」:佛如果想事情,都是在想利益众生的事情;如果说事情,也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说;做事情,也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做。这就是佛。

【檀波罗蜜已成满,百福相好所庄严,众生见者皆欣悦,彼最胜慧行斯道。】

功德林菩萨说:

伟大的释迦牟尼佛!您所修的檀波罗蜜(布施波罗蜜)已经非常圆满了,所以,感得您的相貌如此庄严,简直有着百福庄严。

      「百福」是形容美好的程度,难以形容,而且是丰富的、多变的。我们很难用一幅、两幅或有限(有量)的多少数量的佛像,去表达佛圆满报身的庄严,表达不出来。如果画佛像,你总会觉得自己的笔很拙,很难表现出佛的真身;塑佛像也一样,我们看遍了世间所有的塑像和画像,不禁感慨:梦中或定中见到的佛,真的没办法用我们低维世界的这些素材表现出来,很难很难!只能说尽量去接近。

功德林菩萨说:

伟大的释迦牟尼佛!众生谁要是见到您,都会获得无边的欢欣和喜悦,那些拥有着最殊胜智慧的圣者,才走在跟您一样的道路上。

         

【智地甚深难可入,能以妙慧善安住,其心究竟不动摇,彼坚固行行斯道。】

伟大的释迦佛!您的智慧境界甚深甚深,一般人难可契入。

前面我们说过,一地不知道另一地的事,连「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都是这样,前面这个台阶不懂后面那个台阶。那么,菩萨们在真正成佛之前,可以讲,很难完全契入佛的境界,说类似呀,接近啊,那也都是表象。这样形容吧: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在一起,这个大人惯常有一些习惯性的动作,这小孩子也去模仿,模仿得再怎么惟妙惟肖,他还是一个孩童之体,他还不是大人之体,就是这样的。所以说,佛的境界「甚深难可入」,只有「佛」才能入佛的境界,其他的只是接近、模仿或像不像的问题。

功德林菩萨说:

伟大的释迦佛!您以微妙的智慧,善于安住一切。安住什么呢?其实是以微妙的智慧去导引众生的智慧。

都是花精力、花时间了,都是追求所谓的「智慧」,众生有些智慧还真不能称之为「智」和「慧」。所以,「能以妙慧善安住」,其实是导引众生的心,用佛的智慧去熏染你的心,去影响你、同化你。

「能以妙慧善安住」,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能善安住以妙慧」。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佛空(kòng)下来,他心中充满的都是微妙的、美妙的、奇妙的、神妙的智慧,他就安住在这里,没有别的。六祖慧能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那么「佛」呢,他简直就是自性之海本身,就是智慧海本身,可以说这「智慧」是一直生的,不灭的(或者说是不生不灭的)。

而且佛的「心」究竟不动摇,「真如本体」嘛——究竟不动摇。只有拥有坚固行的圣者,才能走在佛所行的道路上。这个「坚固行」就是指,你的心也要像佛一样究竟不动摇,这才叫「坚固行」。

【法界所有悉能入,随所入处咸究竟,神通自在靡不该,彼法光明行此道。】

功德林菩萨赞美说:

伟大的释迦牟尼佛!您可以入到法界的任何地方,而且您入到法界任何一处都会探个究竟出来(不是说潦草从事)。释迦佛,他的「念」安住在哪里,都会探个究竟,然后也会跟大家分享这些相应的智慧。佛的神通非常自在,想去哪里去哪里。前面讲「十行位」的时候,菩萨们都那么自在了,更何况是佛了?只有那些真正修习正法,又使得自性光明显发出来的圣者,才走在佛所行的道路上。

    

【诸无等等大牟尼,勤修三昧无二相,心常在定乐寂静,彼普见者行斯道。】

无可比拟的、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呀!您和您的很多分身(应化身),都精勤地修习三昧禅定(可以入到三摩地),而且总是处在一种「无二无分别」的状态,好像时时都在定中一样,您是如此地爱乐寂静。

这里为什么说「诸无等等大牟尼」呢?因为《华严经》到此处已经提到几个「释迦牟尼」了?我们想一想:菩提树下的释迦佛未动,他有一个分身升上了忉利天王的宫殿,引起了殊胜的法会;法会告一段落,忉利天的释迦佛未动,他又有一个分身升上了夜摩天的宫殿,这就等于说了三个「应化身」了。那么除了这三个主会场的「释迦牟尼」之外,还有很多分会场,对吧?十方法界各处都有无量的南阎浮提,每一个阎浮提都有菩提树下的释迦牟尼,那是无量个菩提树下的释迦牟尼;十方法界各处都有忉利天王的宫殿,那儿都有一个释迦牟尼,这是无量忉利天宫的释迦牟尼;接下来,十方法界又有无量夜摩天宫的释迦牟尼……你说有多少「释迦牟尼」?所以功德林菩萨说,「诸无等等大牟尼」——这么多(无量)不可思议的、难以比拟的、无法形容的、伟大的释迦牟尼!

      结合《梵网经》,我们想一想:《梵网经》里讲,释迦牟尼是谁变出来的?报身「卢舍那佛」变出来的,是吧?卢舍那佛一变能变出多少呢?少说一千个,多说百亿个。要是再这样追回去,那真的不知道法界内有多少释迦牟尼了。这还是现出释迦牟尼形态的「释迦牟尼」,还有很多现出种种其他形态的,叫各种不同名字的,在不同世界以不同身份度众生的。在前面的课程中也提到了,大家还有印象吗?释迦佛,可能在这个世界叫这个名字,或者在那个世界叫那个名字,或者在一个世界换不同的名字、不同的身形样貌度众生,是不是啊?那你说法界内有多少「释迦牟尼」啊?原身、主会场、分会场,还有很多像「便衣」的角色……所以释迦佛的这个境界,你不契入佛位怎么去理解呢?

功德林菩萨说:「彼普见者行斯道」,只有那些普遍地见到一切真理实相的圣者,才走在释迦佛所行的道路上。

      「心」一定要足够大!要无量无量(无量的N次方)大,不然你没办法学《华严经》。

         

【微细广大诸国土,更相涉入各差别,如其境界悉了知,彼智山王行此道。】

功德林菩萨说:

伟大的释迦佛!您可以入到各种各样的世界。这法界内的种种国土,有着各式各样的差别,无论是微细的还是广大的,您都能够入进去。入进去,就看到那个现场了,所有的境界就了知了。只有智慧像山王一样的圣者,才走在您所行的道路上。

      你要是没有伟大的「心」,就不要想着行佛道了。在凡夫之上,有贤人;贤人之上,有圣人;圣人之上,有佛。是这样的一种关系。

【意常明洁离诸垢,于三界中无所著,护持众戒到彼岸,此净心者行斯道。】

功德林菩萨赞美说:

伟大的释迦牟尼佛!您的「心意」(这是心意、意识的意思),是恒常的、明洁的(明:光明;洁:清洁、清净),离开了所有的垢染(佛的心,是干净、透亮的那个样子,很干净,很透亮)。当我们把家打扫得一尘不染的时候,就会瞬间感觉很清新、很明亮,佛的心天天都是那样清净、明洁,所以真正的佛菩萨都是比较爱干净的。

功德林菩萨说:

伟大的释迦佛!您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轮回中无所执著。虽然无所执著,又能够很好地护持众多的戒律,这样才到达了解脱的彼岸。

要说佛不执著,但也有所「执著」,执著什么呢?执著度众生啊,执著「六度」啊,这是佛的「执著」,但是《涅槃经》中讲了,这是「善法执」。好的执著,通向解脱;坏的执著,通向缠缚——这「执著」还真有好坏之分。一切佛菩萨都有所「执著」,都执著善法、正法、清净、「六度」等等。所以,只有那些心非常清净的人,才能走在佛道上。因为「佛」就代表清净、明洁,你要是想成佛,也要这样子。

【智慧无边不可说,普遍法界虚空界,善能修学住其中,彼金刚慧行斯道。】

伟大的释迦佛!您的智慧是无有边际的,难以讲说的,普遍到法界、虚空界。

      这里的「法界」,侧重于一切存在物(一切万有),所以它代表「有」;这个「虚空界」,代表「空」。说,佛的智慧普遍到一切「有」和一切「空」,也就是都包括了。

「善能修学住其中」,佛一直以来就爱智慧,也善于修学智慧,也喜欢安住在智慧当中去运用智慧,所以具有像佛一样金刚智慧的圣者,才真正走在佛所行的道路上。

      佛真的非常非常爱智慧,无量劫以来可以为法舍命(舍掉身、肉、骨、髓),这一切不正说明有多么爱智慧吗?

         

【三世一切佛境界,智慧善入悉周遍,未尝暂起疲厌心,彼最胜者行斯道。】

功德林菩萨说:

伟大的释迦佛!您的智慧可以周遍地善入「三世」一切佛的境界中,就是说,您一个佛,就具有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的所有智慧境界了。成了佛都是这样的,一佛即是无量佛,一瞬间即无量,无量当下就是「一」。而且在勘探一切境界和智慧的过程中,佛从来没有起过疲惫和厌倦之心,所以,只有最殊胜的、把智慧看得无比重要的、不辞劳苦的圣者,才走在佛所行的道路上。

【善能分别十力法,了知一切至处道,身业无碍得自在,彼功德身行此道。】

伟大的释迦佛!您善于分别十种神力之法(意思是,自己已经圆满具足十种神力了),也了知万物的趋向性(其实就是预见未来,了解一切该发展向何处)。

      但确实有很多东西是不可说的,过多地参与预知未来的事情,有时候并不能利益众生,所以很明显,在佛经中佛讲过去世的故事远远多于未来的故事。

佛的身业无有任何障碍,得到了完全的自在(这是神足通),同时也意味着可以变现一切。只有修成了类似佛一样功德身的圣者,才能走在这样的圣道上。

【十方无量无边界,所有一切诸众生,我皆救护而不舍,彼无畏者行斯道。】

功德林菩萨说:

伟大的释迦佛!一直以来,您就发愿要救护十方无量无边世界所有(一切)的众生,您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只有像您一样无所畏惧的圣者,才能走在您所行的圣道上。

         

【于诸佛法勤修习,心常精进不懈倦,净治一切诸世间,彼大龙王行此道。】

功德林菩萨说:

伟大的释迦佛!一直以来,您都是那样爱学习,对于所有的佛法都精勤地修学;一直以来就是那么精进,从来不曾懈怠和厌倦。您以清净去完善这一切(所有)的世间,去改变这一切世界。我倒是看有一些大龙王也有这种精神:一方面呢,爱智慧,爱法;再一个呢,精进,不懈倦。我看他们倒是也已经走在您所走的道路上了。

      「大龙王」(或龙),我们知道,虽然有人把他们划为修罗道,有人把他们划为畜生道,也有把他们划分为鬼道,很复杂。确实,天界也有龙王,也有很多龙守卫天界的宫殿或增加气氛;人界也常有龙出没;鬼道也经常见,所以龙也是穿越好几界。

      这龙王或龙,其中也是有善有恶:有的确实嗔心很重,亲近恶友,受修罗或恶罗刹的影响比较重;但也有很多很多(甚至大多数)龙王和龙族都是很好的,都是亲近佛法的,而且是佛和菩萨们非常有力的大护法,也是超级忠诚的「大粉丝」。所以这些亲近佛法的龙、龙王啊,是真正走在佛道上,甚至可以讲,也都是未来佛。八岁的小龙女都可以即身成佛,何况这些大龙王啊?!

      在我们面对众生的时候,不管这个众生对我们有没有侵害之意,有没有损恼之心,对我们有没有嗔念,我们这个「心」始终要很松、很空地去看着他;不要看到他有嗔,你也跟着有嗔,这样对双方都不利。你这个「心」始终要像虚空一样,你去接纳他的这种本然状态,甚至怀着轻松和爱意去看他,这样你能够柔软他的心,他的这个嗔念慢慢地就会转变。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这样的。

      有个别的众生,比如说,投生在鬼道或一些灵界了,也是因为宿世恶业的缘故,长相比较狰狞。他们知道,谁见了都不喜欢他们,甚至还排斥他们,他们就对这个世界、对所有众生有更多的嗔害和恶念;但是,当看到你对他们这么包容,你以那么放松的、淡定的、愉悦的状态看着他们,他们的心会变得柔软,会感动,甚至有一些众生会流泪。所以,「以嗔止嗔」并不是上上之计。

         

      佛菩萨,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都以非常仁爱的态度对待所有众生,只有对非常少(极个别、极个别)的众生,要示现得比他们还恐怖,去吓唬他们,其实这种情况非常少见。普遍来讲,众生都是需要爱护、需要尊重的。

      有一些师兄经常说:我打坐时害怕见到鬼、见到龙这些样貌恐怖的众生。其实你要这样想:如果他们都是你的孩子呢?你要像佛、像观世音菩萨,看众生就像看孩子一样;再丑也是你的孩子呀,这时候你就不会害怕任何狰狞的形象了,不管长什么样子,你都会觉得很可爱。在你觉得他很可爱的那一刻,其实他已经被你度了,因为灵界众生心灵感应的速度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他瞬间就能知道你的心,你的心的状态其实直接影响他的状态。从根本上讲,也是「心」造了一切嘛。我们的「心」要是讨厌他,他就示现得好像很讨厌;我们的「心」要是怜爱他,他确实就显得惹人怜爱。「心」左右着一切——关键还是我们的「心」!

      一些有神通的师兄也总会发现:我虽然有神通,但我必须学习佛法。因为神通只能解决一些「相」里的小问题,像习气和烦恼这样的根本问题,还是需要听经闻法,只靠神通是解决不了的。因为我们知道:天界有二十八层天,每一层天的天众都有神通;鬼道众生,也是各式各样的类型;还有一些修罗,也有各种神通……他们不都有烦恼和习气吗?有神通不代表就修好了,对吧?反而很多有神通的众生,他的烦恼、习气比人还重,他比人还痛苦。所以,「佛法」真的很重要!

         

      在我们修行过程中的一段时间内,可能我们也会迷于「路上风景」或很多玄奇的感应等等,但是那个阶段过去之后,你还是要回归法理的,这是注定的。然后你还会继续爱一些非常究竟了义的经典,因为只有这些经典才能真正让你的心解脱。「神通」并不能直接让众生解脱,所以有神通的很多众生都没有解脱,这也意味着「法布施」是真的非常重要!

      不管怎样,迷于给众生施食啊,烟供啊,火供啊,大家注意:最好在家里用播经机或不用的手机循环播放一些讲经,这样真的非常利益众生,而且是从根本上利益他们!有时候我们对于众生的施食、火供和烟供,如果不配合足够的法布施,也形成了一种「溺爱」,因为他在那一道也能吃饱饭了,也过得不错呀,也开始「富裕」了,之后他还想解脱吗,你想想?过苦日子的时候还想解脱,这日子不苦了就不想解脱了,「富贵学道难」嘛,鬼道众生也是一样的。所以在进行财布施的同时,法布施一定要跟上,甚至要加大比例。

      在《乾隆大藏经》·华严部·《佛说如来兴显经》中讲了一句话,非常简单又非常透彻。说,到底什么是「佛」呢?这里讲:「晓了一切,本净自然,则为佛矣。」就这么简单,这就是「佛」了!不需要追逐那些「相」里的神通变幻,你要晓了一切,即要拥有一切智慧——智慧很重要!没有一切智就不是佛,再怎么有神通也不是佛。而且「本净」——回归到了根本的清净,心要极清净,不管你是哪一道的众生,你的心必须极清净才能成佛,那个时候你现化的状态就是自然而然合于道的状态。「晓了一切,本净自然,则为佛矣」,看着简单,要真正拓展开讲,那就是「三藏十二部」了。

         

      「神通」这个事情呢,是我们修行当中必然会出现的「副产品」,但绝不是最终目的。我们也知道,有很多神话故事也讲仙道、神道,大家都有神通,结果用来干什么呢?用来嗔恨和互相伤害了:看看谁的法力高,谁杀生的业造得最重……某一些仙啊神啊,就把这神通都用在造业上了,那还不如没有呢,对吧?但「佛」呢,其实就是「本净」——回归根本清净,就是晓了一切,就这么自然、轻松、简单、舒适,这就是佛。

      关键是你能放下吗?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我们能放下「五欲六尘」吗?「五欲」是什么?「六尘」是什么?自己讲给自己听,能讲明白了吧?能解释清楚了吗?那么,有神通的这些众生,你舍得放下你的神通,回归本净自然状态吗?在真的什么都不求的时候,反而什么都来了。不要害怕「放下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你放下,还什么都有了,关键是能不能放下?执著什么就放下什么,看看自己这个「执著」还在哪里?把它都断干净了,断彻底了,那就是本净自然,那样就成佛了,就清净了,到最后就不用佛给你讲法了,你就可以开始给一切众生讲法了。

「如来至真,为大药王,具以圣慧,饶益众生,多所疗治。若觐如来色身,眼即清净;耳闻三昧,则得彻听;若嗅戒香,鼻自然净;服尝法味,充饱众行。其有得闻如来所讲,舌自然净,辩才无量;若有遭遇如来光明,便得法身;其有思念于如来者,其心等净。」

——《佛说如来兴显经》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华严经》目录

相关文章

002.华严经 002(第〇一卷)世主妙严品 第一之一

002.华严经 002(第〇一卷)世主妙严品 第一之一

第002课昨天我们提到,《华严经》并不是阿难尊者整理的,据《涅槃经》的记载,佛陀在六十岁的时候,感觉自己需要一个侍者,他就在身边众多的弟子中选中了阿难。那么,佛什么时候讲的《华严经》呢?佛陀刚刚成道,有说三十岁、有说三十五岁,就算是三十五岁的话,距离六十岁还有二十五年的时间差。可见阿难当时确实不在场。关于这个问题就先说...

《华严经》 009(第〇四卷)下〔终极版〕

《华严经》 009(第〇四卷)下〔终极版〕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华严经》。    &nb...

《华严经》 015(第〇六卷)上〔终极版〕

《华严经》 015(第〇六卷)上〔终极版〕

上节课我们讲到,从释迦牟尼佛眉间白毫这里,喷涌出了无量无数的菩萨摩诃萨。这些菩萨们,他们当中的代表,一一地讲...

《华严经》 016(第〇七卷)中〔终极版〕

《华严经》 016(第〇七卷)中〔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七普贤三昧品 第三上节课我们讲到,普贤菩萨入到了「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三昧...

《华严经》 022(第〇九卷)〔终极版〕

《华严经》 022(第〇九卷)〔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九华藏世界品 第五之二大家好,已经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九卷「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二。...

《华严经》 039(第一四卷)〔终极版〕

《华严经》 039(第一四卷)〔终极版〕

‍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文殊菩萨继续在给我们讲解「净行品」。「净行」就是清净的、神圣的行为。这一切...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