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华严经》终极版 > 正文内容

《华严经》60夜摩宫中偈赞品 第二十(上)

当师父的,哪怕有一点点偏,

就会把弟子带偏。


当师父的,哪怕有一点点不正,

就会把弟子带不正。


当师父的,哪怕有一点点不圆,

就会把弟子带不圆。


当师父的,一定要正而又正,

圆而又圆……


---【醍 醐】

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


我们在前面提到,释迦牟尼佛有一个分身升上了夜摩天王的宫殿,他吸引来了十方世界的菩萨代表,以及很多很多的菩萨嘉宾,此时菩萨代表们正在依次讲说偈颂。

【尔时,精进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我们今天首先看精进林菩萨的偈颂:

【诸法无差别,无有能知者,唯佛与佛知,智慧究竟故。】

从「性空」的角度讲,一切诸法没有差别,本性如同梦幻。真正了解诸法本质的,其实只有佛,因为佛的智慧已经到达了非常究竟的程度。

【如金与金色,其性无差别,法非法亦然,体性无有异。】

精进林菩萨说:

就好像金子与金子的颜色(金色),这个体性没有差别,都是就着「相」来说;那么一切的法和非法,其实它们的体性也没有差别,都是就着「相」来说的,其性本空。在「性空」的层面上,一切万物是没有差别的。

【众生非众生,二俱无真实,如是诸法性,实义俱非有。】

无论是众生还是非众生,这都是就着「相」来说的,都不是真实的,都是幻有。就类似这样的,一切诸法,一切存在物,它的本性都不是真的存在。

【譬如未来世,无有过去相,诸法亦如是,无有一切相。】

就好像,你到了未来,就找不到过去之「相」了。随着时间的更迭,空间上也一直在变化着,万物的显相都在变化,其实下一秒就找不到上一秒的「相」了,一切都在更迭。

      就拿我们的肉身来讲,细胞时时刻刻一直在生灭。有科学家调查,说我们人体的所有细胞,七年时间就能换个遍(七年时间,所有的细胞都将更新换代,彻底换完),可以说七年之后的我们,已经不再是现在的我们。这还仅仅是从肉身「相」上就着细胞的更迭来讲,实际上每一秒我们这个肉身(这个坚固妄想)都在变化,为什么在变化?因为我们的妄想一直在变化。妄想一直在变化,其实我们的肉身也跟着妄想在变化。

      诸法都是这样的,一直在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一切事物,已经不是过去的事物了,甚至都不是上一秒钟的事物了,而这种变化一直在持续着,永远不会断绝。

在这个层面上,你说万物存在吗?它只是刹那显个影,立刻就变了,你说万物存在吗?因为它变得太快了,就好像没有一样,所以说「无有一切相」,甚至说我们看到的一切,只不过是视觉上的残留而已。我们真的看到万物了吗?

【譬如生灭相,种种皆非实,诸法亦复然,自性无所有。】

就好像万物的生灭、生灭,一直不停住,让我们感觉这万物好像没有真的存在过。我们看到的不过是视觉残留的「相」,这一切万物都不是真的存在,一切诸法都不是真的存在,其性本空,无所有。

【涅槃不可取,说时有二种,诸法亦复然,分别有殊异。】

所谓的「涅槃」这个文字相,它到底是什么?如果说涅槃是一种状态,那么一切的状态也是在变化的;只要是变化的、无住的,它就好像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残留,或者一种感知层面的记忆,祂真的存在吗?但就着「相」,我们会说有「生死轮回」和「涅槃解脱」两种情况,这都是就着「相」说。我们分别一切诸法,都是就着「相」去进行分别:好像万物与万物的差别蛮大的。

【如依所数物,而有于能数,彼性无所有,如是了知法。】

当我们面对一堆苹果的时候,说数一数这苹果有几个呀,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十二个、十三个……这样数数(shǔ\shù),依着这一堆苹果我们就能数数了(数出这些数字来)。如果苹果都并非是真的存在,只是我们视觉上的留影,那么数数又有什么意义呢?苹果之性无所有。万物都是这样的,都是一种幻觉。

【譬如算数法,增一至无量,数法无体性,智慧故差别。】

就好像算数之法:1+1=2,2+1=3……这样一直加下去,能够加到无量,对吧?可以一直无穷尽地加下去,但这一切都是就着「相」在说而已。要是你勘破了「相」,这一切的算术之法也毫无意义。

我们所有的智慧,它应用在哪里呢?应用在「相」中。「非相」当中不需要智慧啊,对吧?说这个人很有智慧,也是在「相」中体现。

【譬如诸世间,劫烧有终尽,虚空无损败,佛智亦如是。】

要是看世间的「相」啊,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直在变化,只要开始,就有结束。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永恒」是存在的,那就只有虚空了。虚空是不会毁坏的,这个「非相」——这个虚空,它不会毁坏,虚空「无所谓生,也无所谓灭」,好像一直在。这个世间只有佛的智慧是这样的——没有损败,因为佛的智慧就好像虚空一样,不著一切物,不著一切相,本自不生,也无所谓灭。永恒的,只有佛的智慧,因为佛的智慧像虚空一样。

【如十方众生,各取虚空相,诸佛亦如是,世间妄分别。】

就是因为十方世界的众生都著「相」了,不仅著「有」之相,还著虚空之相。就是因为众生著「相」,所以佛在教化众生的时候,也得就着「相」去说「相」啊。众生都著着「相」呢,你不从「相」讲起怎么讲法?没法讲,是吧?其实佛也知道,他一讲法就是在世间随顺众生进行虚妄的分别,但没办法。

      这「法」是从「分别」讲起的,讲着讲着告诉你「离分别,不分别」,就到了究竟了义了。但你真正证得了无分别(不分别)的状态,在这个「相」里玩的时候,这个「分别」的功能(或者说识知判断的功能)还是要起作用的,不然是没办法参与这个「相」的游戏的。

      那么,佛和众生的区别其实就是:众生的分别,带来烦恼;佛虽然分别,但他也没有烦恼;就是这点区别。都分别,但一个有烦恼,一个没有烦恼。

【尔时,力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接下来看力林菩萨的偈颂:

【一切众生界,皆在三世中,三世诸众生,悉在五蕴中。】

一上来也挺究竟的!很理性、很科学地分析,说一切众生界都存在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当中。(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所有众生都在哪里呢?都在(色、受、想、行、识)五蕴当中,对吧?一切众生都在「五蕴」里忙活着:在一切色相里,在色相给我们的感受里,在色相在我们内在的留影里,在我们轮回的惯性里,在我们的五识、六识、七识、八识里……

【诸蕴业为本,诸业心为本,心法犹如幻,世间亦如是。】

这个力林菩萨,开口就很有力度!说,「五蕴」(色、受、想、行、识)以什么为根本呢?以「业」(以众生的造作)为根本。那么众生的这种种业(种种造作)以什么为根本呢?以「心」为根本。

这个「心」,指妄心(心法),这个妄心(心意识),它也是像幻梦一般的。我们的一切心意识(意识、意念、念头),都像幻梦一般,整个世间都像幻梦一般。

【世间非自作,亦复非他作,而其得有成,亦复得有坏。】

世间的一切万物,很难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是吧?在我们生出来之前是谁创造的这世间万物啊?也不能讲是谁谁谁创造的,但世间万物怎么就成就了呢,而且有成还有坏?

【世间虽有成,世间虽有坏,了达世间者,此二不应说。】

你就着「相」说,这一切世间有形成、有败坏,但了达世间「相」的本质的人不会这样讲(不会讲成与坏这些事)。了达世间「相」本质的人就觉得一切法无生,既然无生,也就无灭,他就不会讲成坏啊,生死啊……不会讲这些。

【云何为世间?云何非世间?世间非世间,但是名差别。】

力林菩萨说:

到底什么是世间呢?什么是非世间呢?世间、非世间这些名字相,都是就着「相」来讲概念上的差别。

【三世五蕴法,说名为世间,彼灭非世间,如是但假名。】

我们可以讲,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就是世间;我们也可以讲,(色、受、想、行、识)五蕴构成了世间。这都没错。如果过去、现在、未来消失了,或者说「五蕴」不存在了,那么世间就消灭了。我们可以这样讲,但这一切都是就着「相」在说,都是虚假的名字相,它并不是那个「真实」。那个「真实」里没有这些名字相,什么都没有的,我们知道。

      其实力林菩萨讲的这些内容,很多师兄也都悟得很透,甚至在群里发言讲的偈颂,很多也很像力林菩萨的偈颂,这都属于「空法」。这「空法」我们要是学好了,但你一直讲这「空法」有意义吗?你还要不要生活、要不要工作?如果你天天只是讲「空法」,其他什么都不做,你就会发现:你周围的家人、同事、朋友就不能理解你了,觉得你像着魔了、像神经病一样的。

      空法,是佛法的一部分,但它不是全部,大家要知道,不能天天把所有时间都用在「空法」上。《华严经》也不是只讲「空法」的,它是一会儿讲「空」、一会儿讲「有」的,——大家一定要平衡好。

      空法,我们只是需要懂就可以了,然后在用的过程中,它是增加了我们的包容心,增强了忍辱的能力,也能够帮助我们断粘著,这是「空法」的好处。但「空法」有一点不好,就是使我们不切实际,甚至忘记了手边的工作、手边的责任等等。

继续再回到「空法」。

【云何说诸蕴?诸蕴有何性?蕴性不可灭,是故说无生。

分别此诸蕴,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灭,此是无生义。】

为什么讲这「五蕴」呢?讲「五蕴」,目的是什么?「五蕴」——色、受、想、行、识,其性本空啊。「五蕴」,其性本空,这「空」就是不可灭的。「空」,意味着不存在,它没有生;没有生,它就不会灭。

【众生既如是,诸佛亦复然,佛及诸佛法,自性无所有。】

众生如果是「五蕴」构成的,就生活在「五蕴」中;诸佛也一样,逃脱不了「五蕴」,只要显相,就在「五蕴」当中。无论是佛还是一切佛法,其性本空,自性无所有。这是大家都了解的。

【能知此诸法,如实不颠倒,一切知见人,常见在其前。】

大家若了解了这个「空法」第一义的内容——真如实际,你就不会颠倒了。

      这「空法」是给整个佛学理论打了一个地基的,是打底的,一切佛法理论是建立在「空法」基础上的,从「空」中再讲幻有。这个地基打好了,了悟了空性了,你就能悟到诸佛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其实诸佛都藏在这个「真空」当中。

「以色见佛,以音声求佛」,那你求的还是「幻相」嘛,那不是本质,那还是在颠倒,所以必须了悟「空法」,才能够见到真佛。真佛是无有「相」的,我们知道,有「相」就不「空」了。

【尔时,行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接下来看行林菩萨的偈颂:

【譬如十方界,一切诸地种,自性无所有,无处不周遍。】

前面力林菩萨讲「空」法,行林菩萨怕大家偏空,就开始转到「有」来了。

说,「就好像十方法界一切诸地种,自性无所有」。这里的「地种」(组成万物的要素),其实是「性空无所有的」,这种「性空无所有」却到处周遍。这种「空性」到处周遍,哪里都是这样的。

【佛身亦如是,普遍诸世界,种种诸色相,无住无来处。】

佛的真身(这种空性)普遍到所有世界,祂能化现种种色相;但佛的真身,祂又无所住、无来处,还是那个「空性」。——这里就把「空」和「有」给圆融在一起了。

佛的「空性」到处遍在,又到处都能化现,这就是「有」;虽然「有」,但是「无住、无来处」,还是「空性」。从「空」到「有」再到「空」。

【但以诸业故,说名为众生,亦不离众生,而有业可得。】

因为有一切的造作,我们说,有造作这一切业的主体——众生。如果离开了众生,哪有业呢?谁在造作呢?

【业性本空寂,众生所依止,普作众色相,亦复无来处。】

——这里又讲「空」又讲「有」。

说这个「业性」(造作之性)是空寂的,但众生一直在造作,甚至造作了种种的色相。

      人类一直在创造更多的「相」出来,但实际上这一切的色相,究其根本(那个来处),还是不可得的,还是幻有。因为造作再多的色相,它都是生灭的东西,它都是「不住」的;一个停不住的东西,你能说它存在过吗?比如说,打开窗户,一阵风吹来了,吹来又走了,消失不见了。你说,风在这儿吗?只能说「风来过」,是吧?风存在于你的屋子里吗?它吹来又走了,消失不见了。它存在吗?它「来过」。那么这个风是从哪里来?你讲不清楚它从哪里来。你说,它从虚空中来,又回到虚空中去了。从「空」来到「空」去,那说明什么呢?本质是「空」啊。

【如是诸色相,业力难思议,了达其根本,于中无所见。】

类似的,一切色相,虽然「业」这种造作的力量不可思议——一直在造作,但是你了达「相」的根本,还是「性空」,因为它一直生灭、一直不住,还是「性空」。所以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色、受、想、行、识都是「空」。就像风,来过,它还是「空」,它不住,它变异……

【佛身亦如是,不可得思议,种种诸色相,普现十方刹。】

佛的身形也是这样的,非常不可思议,可以化现种种色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遍地显现到十方的世界中。

佛会现「相」,但他也在变,也是生灭的东西,只是速度上有差异。速度上有差异,不是说佛的色相不变化;其实我们在禅定中见到的每一个佛,都是一直在变化的——各种身形、颜色、样貌、体态……

同一个佛,有时候胖,有时候瘦,甚至有的时候显得像个小童子,有的时候显得很沧桑……这都正常,是一直在变化的。

【身亦非是佛,佛亦非是身,但以法为身,通达一切法。】

仅仅有个佛的身形,那他不一定是佛,说不定还是佛像呢,是吧?也说不定是菩萨或魔变的佛,因为很多菩萨都能化现出佛的样貌,魔也能,很多天人也都能把自己变成佛那个样貌。你单单看样貌,那是说不准的。佛,肯定不仅仅是那个色相(那个样貌)。

「佛以法为身,通达一切法」,这里的「法」,代表关于真理实相的智慧。佛以真理、智慧为身,这才是他的本质,他通达了一切真理和智慧。

【若能见佛身,清净如法性,此人于佛法,一切无疑惑。】

你要是能够见到佛的真身,你要是能够清净得就像法性、就像自性一样,那说明你对于所有的佛法一点疑惑都没有了。

      这里的关键字:一个是「清净」,一个是「法性」。佛是非常清净的。有的师兄问:他修成佛了吗?

      你还用问吗?你感受,你在心最极致静下来的时候,感受他清不清净?极致清净才是对的,不清净就肯定不是佛。

      还有「法性」,「法性」一方面指「万物之性」,有时候也指「道」。你去感受,他身上是不是稳稳地体现着「道」,体现着那种宽容、包容、丰富、广博的万物之性?如果他不能跟「道」作连接,那他就不是佛。

      《大藏经》里讲,佛是大导师,其实就是「大道师」,佛就是「道」。你感觉他就是「道」,那他很可能就是佛。

      什么是「道」呢?我们就不解释了,大家细细地品味,什么是「道」?当然你可以结合《道德经》的一部分经义,再结合你学过的一些佛经,去仔细地悟什么是「道」……

行林菩萨说:

【若见一切法,本性如涅槃,是则见如来,究竟无所住。】

如果你能透过一切「相」见到一切法性的本质,原来一切法性的本质(一切存在物的本质),就是解脱,就是涅槃,就是究竟的,没有被遮掩。你要是一看就能看到一切万物的本质,说明你能够见到佛了。

      其实万物,它就是它的本质,表相就是那个本质,赤裸裸地就在眼前,关键是你发现没有?表相与本质不是割裂的,表相时刻在体现着本质,你发现没有?

      有一些做工具的师傅说:功能决定了用途(形式)。功能是它的本质,用途是它显的那个相。那么功能和用途能分开吗?其实是一不是二。本质决定了显相,它是什么本质就显什么相。如果是什么本质就显什么相,那就说本质就是相,它是一不是二。

我们见到一切万物,其实已经见到了一切万物的本质,它的「相」其实就是它的「本质」。要参透到这个程度,就能见到佛了。

      古人说,「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翠的竹子都是「法身」,葱郁的黄花都是「般若」,你真切地感受到没有?

      我们时刻在呼吸着万物的本质:「五蕴」,就是涅槃,就是佛性,就是解脱;「六根、六尘、六识」,就是佛性,就是涅槃解脱;轮回就是涅槃解脱……你参透没有?

什么时候能参透呢?到这里——行林菩萨说「究竟无所住」的时候。你参透到这里,说明你真的是「究竟无所住」了。你没有任何挂碍,没有任何依著,你时刻就是「真如」本身,你就看什么都是「真如」了;你时刻就是「涅槃解脱」本身,你就看什么都是「涅槃解脱」了……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不净存在了。这个时候你就见到佛了,看到哪里都是佛,你就不用再求往生了。看到哪里都是佛,看到哪里都是佛国,当下就是佛国,你从来没有离开过佛国。真正的佛国就是「真如」啊,就是我们的「清净自性」,就是我们的「法身」!这才是真正的佛国——永恒不动的佛国!从来没有变化过,你从来不曾离开这个佛国!——这是我们心灵的真正本体。

      刚才提到,说让大家去参那个「道」,去悟那个「道」,——这个就是「道」!本性,自性,佛性,涅槃,解脱,真如,这个就是「道」!

【若修习正念,明了见正觉,无相无分别,是名法王子。】

我们提到了,真正的「正念」是「无念」,真正的「正思惟」是「无思惟」,就是心空净空净的。这种状态中明明了了地才能见到无上正觉的佛,甚至说,只有完全融到「真如」当中才能够见到真佛,不然你见的都是你的妄想、分别和执著。必须在这种完全无相、无分别的状态中才能见到真佛,这个时候才说你是法王子,你能继承佛业。

      在佛经当中经常说「文殊师利法王子」,因为文殊师利菩萨总是一讲法就好像是在描述「真如」一样,时时不离「真如」,时时都是无相、无分别的那种状态。所以说文殊师利是法王子,是千佛之师、诸佛智慧之母。

      很多时候,文殊菩萨就是「真如」的象征,他的形象也经常是莲花上托着般若经典,「般若」不就是「真如」吗?如果悟到这里,人人都是文殊菩萨。你契入到「真如」——与「真如」合一,你就是文殊菩萨,人人都能修成文殊菩萨。这个菩萨、那个菩萨……其实就是「真如」从不同角度的显相而已。

      你,在大慈大悲、在神通方面显相,就修成观世音了;在大行、在定功方面极致地显相,就修成普贤菩萨(普贤王如来)了;你总是福慧两足、六度圆满,就显佛的相了。可以说,我们任何一个师兄,都能修成佛经中提到或未提到的所有佛菩萨。因为我们的本质就是「真如」,你在不同的因缘条件下显相,就可以显任何佛、任何菩萨的相。

      那么一切佛国不也在「真如」中?其实佛国也是「真如」在特定因缘条件下的显相。我们也能把自己修成任何佛国,任何佛国都住在我们身上。又因为所有佛国都在「真如」中,而「真如」无限大;如果祂无限大,一个毛孔就可以藏无量佛国。——你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为什么一个毛孔里可以藏那么多佛国,佛国里有那么多佛?因为真正的佛国是「真如」。「真如」无限大,所以祂的毛孔也无限大,一个毛孔里就可以装一切!

      好,今天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

      《华严经》,要是往深里讲,就会把我们带到这个「不动」里面……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华严经》目

相关文章

《华严经》 013(第〇六卷)〔终极版〕

《华严经》 013(第〇六卷)〔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六如来现相品 第二大家好!今天已经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六卷,「如来现相品」第二。章...

《华严经》 016(第〇七卷)上〔终极版〕

《华严经》 016(第〇七卷)上〔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七普贤三昧品 第三大家好!已经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七卷,「普贤三昧品」第三。一看章...

《华严经》 031(第一二卷)〔终极版〕

《华严经》 031(第一二卷)〔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圣谛品 第八‍大家好!我们继续来聆听文殊菩萨讲解「四圣谛」。上节课,文殊菩萨讲解了在「离垢」...

《华严经》︱明法品 第055课(上)

《华严经》︱明法品 第055课(上)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华严经》终极版则不持久,则无所获。信不足则力不足,‍‍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

《华严经》62 十行品 第二十一之一(上)

《华严经》62 十行品 第二十一之一(上)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我们继续回到夜摩天王的宫殿。此时,在释迦牟尼佛以及无量的...

《华严经》62(第一九卷)十行品 第二十一之一(下)

《华严经》62(第一九卷)十行品 第二十一之一(下)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醍 醐语 录天下熙熙,皆为业来。天下攘攘,皆为业往。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我们...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