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正文内容

《华严经》法界实相111

心地本无生,因地从缘起

缘种不相妨,花果亦复尔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第四地所行道善圆满已,欲入第五难胜地,当以十种平等清净心趣入。何等为十?】

这个时候,在他化自在天宫,金刚藏菩萨告诉解脱月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在「第四地」的所行之道,一旦完善圆满之后,想要证入第五「难胜地」,应该从十种平等清净心趣入。哪十种平等清净心呢?

【所谓:于过去佛法平等清净心、未来佛法平等清净心、现在佛法平等清净心、戒平等清净心、心平等清净心、除见疑悔平等清净心、道非道智平等清净心、修行智见平等清净心、于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观察平等清净心、教化一切众生平等清净心。菩萨摩诃萨以此十种平等清净心,得入菩萨第五地。】

分别是:于过去佛法平等清净心、未来佛法平等清净心、现在佛法平等清净心、戒平等清净心、心平等清净心、除见疑悔平等清净心、道非道智平等清净心、修行智见平等清净心、于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观察平等清净心、教化一切众生平等清净心。菩萨摩诃萨以此十种平等清净心,就可以证入到菩萨的「第五地」了。

【醍醐】

我们需要强调一下,从四地到五地的这十种平等清净心:


首先是对于过去佛所讲的法、未来佛所讲的法、现在佛所讲的法(三世诸佛讲的法),都要有平等的清净心,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厚古薄今(不能说过去佛讲的好,现在佛讲的就不好,或者说未来佛不如现在佛等等,不能这样想)。


「戒平等清净心」——《梵网经》菩萨戒里也提醒我们,即便是我们已经受了菩萨戒,严持菩萨戒,看到那些没有持菩萨戒,或者没有受菩萨戒的众生也不要起傲慢心,觉得自己比他强种种……不可以有这样的分别心、傲慢心,不可以!


「戒平等清净心」——这是空性的,对于持戒、破戒,你的感觉都是差不多的。但是作为菩萨有责任提醒一些人(如果他们犯戒了的话),有责任提醒,这也是《梵网经》菩萨戒的要求。

「心平等清净心」——不管对于谁、对于任何事物,你的心都是平等清净的,甚至说植物、动物在你这里也都是平等清净的。在我们享用植物(作为水果、蔬菜,作为食物的时候),你的心也是空性的、平等的、知足的,甚至说是感恩的。不能说因为这是植物,没有生命怎样……植物真的没有生命吗?这个事情也有待考究。有的植物它确实有灵体附在上面,不能够直接讲说植物绝对的是无情众生。在《涅槃经》中佛陀倡导我们多次,佛弟子讲法何时都不可以过于绝对,过于绝对就陷入了偏执,远离了中道,要视情况而定。


「除见疑悔平等清净心」——除掉众生虚妄的知见,或者错误的邪见的时候,帮助众生断除疑惑和中悔的时候——有的众生中途修着修着又后悔了;有的众生是爱起疑,今天状态好上去了七步,明天状态差掉下来九步这样子。当我们帮助众生消除一些错误的知见或者疑惑、中悔的时候,也要有平等清净心。不能一看到他生起了错误的知见或者疑悔,我们就以嘲笑的、讽刺的态度,蔑视的态度,那就不是真菩萨了。


「道非道智平等清净心」——你目前所接触的这个智慧,它是符合道的还是不符合道的?这个智慧你面对它时,心里依然是松、空的状态,不会因为这个符合道,叹为观止!那不符合道,就蔑视!这就没有平等清净心,著相还是很严重。


「修行智见平等清净心」——在佛门有不同的宗派、不同的法门,不管他怎么修,首先先尊重、先包容。之后有必要的话,看他这学的不是佛,都学魔了,该提醒的要及时提醒。但是平等清净心是常在的,不能说我修的宗派、我念的咒语、我念的佛号就绝对天下第一,全宇宙虚空法界第一,其他人的都不行,不可能有这样的不平等之心;如果有这样的不平等心,他也不清净,你就知道他绝对、至少没有证入菩萨的「第五地」。


「于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观察平等清净心」——菩提分,有时候也叫「七觉支」,在七觉支的任何一觉支,你都要「上上地观察」,什么叫上上地观察?你要修,你要去证啊,要上上地观察,你要融入到里面,怀着这样的平等清净心。七觉支的任何一觉支都非常的重要。

之后,教化一切众生的平等清净心,不能是挑挑拣拣的。我跟他关系好,或者我过去世跟他很亲密,我就特别地教化他;那个人跟我关系不好,过去世他伤过我,我在定中都看到了,所以,我就不教化他,这不可能是真菩萨。


教化一切众生,怨、亲平等,一切众生种类平等,不管是胎、卵、湿、化,还是十二类众生的哪一类,完全都有平等清净心。只有怀着以上十种平等清净心,才能证入到菩萨的「第五地」。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第五地已,以善修菩提分法故,善净深心故,复转求上胜道故,随顺真如故,愿力所持故,于一切众生慈愍不舍故,积集福智助道故,精勤修习不息故,】

金刚藏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安住在「第五地」的时候,因为善修「菩提分法」的缘故,善清净自己那深切的正心的缘故,又进一步地转求更上的殊胜道的缘故,随顺真如的缘故,愿力所持的缘故,对于一切众生慈愍不舍的缘故,积集福德智慧去助道的缘故(福德智慧的资粮可以帮助我们成道,所以说积集福智以助道,)精勤地修习而不休息。

每天该做什么功课就做什么功课,养成习惯了,不会说今天犯懒了,什么也不想干了。如果说你不是暴饮暴食,不平衡,违背了中道的话,基本上修行起来就有惯性,不会停止。除非你是今天我磕了两万个大头,念了十万声佛号,明天实在是什么也不想干了,但佛陀不倡导这样,佛陀倡导是中道。因为是中道,所以你能够保持持续地精进,中途不会厌倦和停息,持续就有力量。

你今天冲得很猛,连着休了好几天,甚至说中途退悔了……你想一想,你这个路程是不是耽搁了。所以,我们不建议师兄们短期内密集地把功课安排得过满,这样的话会造成一个反弹,从一个极端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一个精进的极端就走向了一个懈怠懒惰的极端了,这样不好

【出生善巧方便故,观察照明上上地故,受如来护念故,念智力所持故,得不退转心。】

你要想拥有不退转心的话,要善修菩提分法、善清净身心、转求上胜道、随顺真如,要有强大的愿力支持着你,对于一切众生慈愍不舍。要积集福德智慧资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积集福德的资粮;听经闻法开智慧,这是在破迷开悟,就是积集智慧的资粮。然后要精勤地修习不停息,要出生善巧方便,要观察照明上上地,(不要在此地就满足了,还想着进一步地再修,修到上一地),然后受如来的护念,再加上你念智力(正念、正智之力)所持的缘故,你就可以不退转了。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实知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此是苦灭道圣谛,】

金刚藏菩萨说:佛子,在第五地「难胜地」的菩萨摩诃萨们,如实地了知,这个是苦圣谛,那个是苦集圣谛,那个是苦灭圣谛,那个是道圣谛。就是对于「苦、集、灭、道」四圣谛的内涵完全地清楚、明了。


如果你已经忘记了,其实《华严经》前面的内容你也可以复习一下(click  here↓↓


【善知俗谛,善知第一义谛,善知相谛,善知差别谛,善知成立谛,】

处在第五地「难胜地」的菩萨摩诃萨们,完全地了知什么是世俗义谛,什么是第一义谛。简单来讲,世俗义谛是著相的,第一义谛是离相的。「善知相谛,善知差别谛」,善知「相」中的种种规则、规律,善知种种差别,善知「相」是怎么成立的,根源上「心生万法生」。

【善知事谛,善知生谛,善知尽无生谛,善知入道智谛,】

「善知事谛,善知生谛」,「事」代表现象和事件,这个是针对着相来讲的。「善知生谛,善知尽无生谛」,生谛,就是万物是怎么生的,怎么延续的。「尽无生之谛」,悟入无生法理了,明白无生是什么样貌的。「善知入道智慧真谛」,知道怎么入道,「三十七助道品」就是帮助我们入道的,所以说助道品,善知怎么入道呢?那么,这个智慧基本上就要围绕着「三十七道品」来修习了。

【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善知如来智成就谛。】

「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五地「难胜地」的菩萨摩诃萨们也了解一切菩萨诸地的次第,从初地、二地到三地、四地、五地到最后八地、九地、十地,这个次第是什么样子,每一地都说得出来,然后怎么个成就法,我怎么样成就这一地;「乃至善知如来智成就谛」,甚至说了知如来的智慧是怎样成就的。

【此菩萨随众生心乐令欢喜故,知俗谛;】

在五地「难胜地」的菩萨们,随着众生心所乐见的、心所欲乐的使众生感觉欢喜。「以众生心为心」,非常懂众生,而不是只懂自己,很傲慢地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有的时候因为有他心通的缘故,就知道众生心里想什么,我应该怎么说这番话,怎么办这件事情让众生感觉欢喜,他非常地了知「世俗义谛」。所以说五地「难胜地」的菩萨们非常的有善巧和智慧,他就在这个相的世界悠游自在,众生都很喜欢他,觉得他非常喜欢让人亲近。

【通达一实相故,知第一义谛;】

五地「难胜地」的菩萨摩诃萨们,了达了「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关于「一实相」的智慧、境界完全地通达。

【觉法自相、共相故,知相谛;】

知道法与法之间的自相、共相,知道「相」方面的所有智慧。

【了诸法分位差别故,知差别谛;】

那硬要就相来说,就着法来说的话,这三乘、二乘和一乘的分别是什么?他也能讲清楚。

【善分别蕴、界、处故,知成立谛;】

善分别五蕴、十八界、十二处,所以了知成立之谛。这五蕴、十八界、十二处都什么意思,怎么划分的?完全了知。

【觉身心苦恼故,知事谛;】

了知身心的苦恼在哪里,(这里主要是指众生的身心苦恼),就了知了一切相里的事儿。

【觉诸趣生相续故,知生谛;】

也了解了六道轮回是怎么相续的,你的贪、嗔、痴、慢、疑不断,肯定相续,是不是?十二因缘没透过,也肯定相续。

【一切热恼毕竟灭故,知尽无生智谛;】

五地菩萨(难胜地),他这里一切焦热和烦恼完全地灭掉了,他完全地了解无生的智慧。

【出生无二故,知入道智谛;】

到最后了知空有无二,生死涅槃无二,他就了知了真正入于究竟道的智慧。

【正觉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相续成就,乃至如来智成就谛。以信解智力知,非以究竟智力知。】

他也能够正觉一切行相,正觉了一切行之相(一切有为行之相),「善知一切菩萨地的次第相续成就」,就是了知从初地到最后的十地,种种的次第相续性以及成就的方式、方法,甚至了知如来的智慧成就之谛。以正信、正解的智力了知,非以究竟智力了知。

因为五地还没有达到最圆满,他只是「难胜」,但是没有达到最圆满,所以说他的信解是正信、正解。但还不是最究竟的,还没有到究竟的程度。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得如是诸谛智已,如实知一切有为法虚妄、诈伪、诳惑愚夫。菩萨尔时,于诸众生转增大悲,生大慈光明。】

金刚藏菩萨说:佛子,那么五地「难胜地」的菩萨摩诃萨们,就这样的得到了诸多的关于真相的、关于实相的智慧,如实地了知一切有为法的虚妄、虚诈、虚伪,了知一切有为法是怎样诳惑愚昧的众生的。五地菩萨这个时候,对于众生就转增了大悲,生起了大慈的光明。

他不会说因为我超越了众生很多倍,我就瞧不起众生,不是的。看到这些众生,就进一步地哀愍他们,生出了更多的大悲心和大慈光明(慈爱的光明)。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得如是智力,不舍一切众生,常求佛智,如实观一切有为行前际、后际。】

金刚藏菩萨说:佛子,处在五地的菩萨摩诃萨们,就得到了这样的智慧力量,不舍一切众生而常求佛之智慧,(不会说我常求佛智而舍离众生,不是的),不舍离一切众生而常求佛的智慧,如实地观一切有为之行的前际、后际的相续。

【知从前际无明、有、爱,故生生死流转,于诸蕴宅不能动出,增长苦聚;】

了知从前际的无明、有、爱,然后生出了生死流转,「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样慢慢地到最后就生出了生死流转。使得众生在五蕴的窟宅不能够逃脱出来,就进一步地增长五蕴中的苦聚。

【无我、无寿者、无养育者、无更数取后趣身者,离我、我所。】

五地「难胜地」的菩萨们,也认识到什么叫无我、无寿者、无养育者、无更数取后趣身者,(就是屡次三番地还来轮回的,其实是无)。「离我、我所」,其实本性是空,他们超越了相。所以在究竟义上,他们也了解本来无我、无寿者、无养育者、无更数取后趣身者,离我、我所。

【如前际,后际亦如是,皆无所有。虚妄、贪著,断尽出离;若有若无,皆如实知。】

就好像前际是这样,后际也是这样的。(以前是这样,以后也是这样的)。「皆无所有」,本性空。他们就断尽了虚妄、执著,而能出离了;若有若无,皆如实而知。是有的层面,还是无的层面,到底是有还是无?完全如实地了知。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此诸凡夫愚痴无智,甚为可愍。】

就这样,金刚藏菩萨说:佛子,五地的菩萨摩诃萨还会这样想:这所有凡夫愚痴没有智慧,真的是太可怜愍了。

【有无数身已灭、今灭、当灭,如是尽灭,不能于身而生厌想,转更增长机关苦事,】

无数次的轮回之身灭尽了,现在灭了,以后早晚还会灭的。就这样,无数次的轮回身尽灭了,他们还不能够于这个轮回身生起厌离之想。你看你无数次轮回都死了多少回了,还没有厌离,还没有厌倦,而且进一步地增长机关苦事,还造作着轮回内事儿。

【随生死流不能还返,于诸蕴宅不求出离,不知忧畏四大毒蛇,不能拔出诸慢见箭,】

随着生死流不能还返,于诸蕴宅不求出离,你就不能够跳脱「生死流」回到实相吗?你就不能够于五蕴的窟宅求出离吗?你就真的不能够懂得去忧悲、去畏惧四大「地、水、火、风」的毒蛇吗?众生啊,你们就真的不能够拔出一切傲慢的知见之毒箭吗?

众生你看越不懂佛法越傲慢,是不是?当然修学了佛法也不一定不傲慢,但是不懂佛法的常常也都很傲慢,懂了佛法没修好的也都很傲慢,那个傲慢的毒箭就真的不能拔除吗?

【不能息灭贪、恚、痴火,不能破坏无明黑暗,不能干竭爱欲大海,不求十力大圣导师;】

难道这些众生就真的不能够熄灭贪欲、嗔恚、愚痴的火焰吗?难道这些众生就真的不能够破坏无明的黑暗吗?不能够干涸(干竭)爱欲的大海吗?难道众生真的就无法去追求「十力」大圣导师的教化吗?这些众生,就不懂得去寻找具备「十种神力」的大圣导师诸佛如来。

【入魔意稠林,于生死海中,为觉观波涛之所漂溺。’】

然后呢,这些众生在相里,为觉观的波涛之所漂溺。天天觉的、观的都是相里的事儿,就在根、尘、识的海洋里飘啊,溺啊,就这样……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此诸众生受如是苦,孤穷困迫,无救无依,无洲无舍,无导无目,无明覆翳,黑暗缠裹。】

金刚藏菩萨说:佛子,在五地「难胜地」的菩萨摩诃萨们,心里还这样想:这所有众生承受如是多的苦难,「孤穷困迫」,孤苦、贫穷、困顿、被逼迫。「无救无依,无洲无舍」,没有人去救护他们,没有什么是真正值得依靠的。然后呢,「无洲无舍」,没有一个真正可以立足的、长久立足的点,也没有真正永恒的舍宅。没有向导,又像没有眼睛,这众生被无明覆盖着。「无明」就好像是眼病一样,生出了这种眼病覆盖着他们,就难以见到光明了,他们被黑暗缠裹着。

【我今为彼一切众生,修行福智助道之法,独一发心,不求伴侣;】

五地菩萨就想:我今为彼一切众生修行福德智慧及助道之法。我现在就发心,为了一切众生要好好地断恶修善,破迷开悟,就算只有我自己发心了,也没关系,我不在乎有没有人陪伴着我,发这样的心,就先发起了这样的心,不在乎有没有伴侣。

【以是功德,令诸众生毕竟清净,乃至获得如来十力、无碍智慧。’ 】

就是因为这样的功德,就使得所有众生毕竟清净。菩萨这样一发心,众生已经开始清净了,因为三界是心念构成的世界。如果天天你都发清净心,许清净愿,这本身就是在修行了。你天天都在祝福,都在许愿,都在回向,这就是在对这个世界进行清净。所以说,在菩萨这样真诚地发心的时候,就令众生毕竟清净,将令众生最终获得如来的十种神力和无所障碍的智慧。

所以说发心太关键了,你哪怕什么都不做,什么功课都不想做,天天就在那祝福和发心:愿天下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愿天下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这也像咒语一样,都可以清净我们的世界。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智慧观察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安乐一切众生,哀愍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解脱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离诸苦恼,令一切众生普得清净,令一切众生悉皆调伏,令一切众生入般涅槃。】

金刚藏菩萨说:佛子,五地的菩萨摩诃萨就以这样的智慧观察所修的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安乐一切众生,哀愍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解脱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离开所有的苦恼,令一切众生普得清净,令一切众生悉皆调伏,令一切众生入般涅槃。

所以说当你不会发愿,不会回向的时候,你可以参考《华严经》,甚至说读诵、抄写《华严经》。《华严经》的句子就化为你心的大愿就可以了。


我们每天为什么而修行,为什么而存在?菩萨们为了救护一切众生而存在,我们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存在,我们为了安乐一切众生而存在,我们为了哀愍一切众生而存在,我们为了成就一切众生而存在,我们为了解脱一切众生而存在,我们为了摄受一切众生而存在;我们为了令一切众生远离诸多苦恼而存在,我们为了让一切众生普得清净而存在,我们为了让一切众生悉皆调伏而存在,我们为了让一切众生入般涅槃而存在……


相关文章

【醍醐随笔】2021年12月 第一期(上)

【醍醐随笔】2021年12月 第一期(上)

---------醍醐---------?一切是心点亮星标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华严经》273(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中)

《华严经》273(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中)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上节课讲到,善财童子终于看到了普贤菩萨!并且看到普贤菩萨身体的每一个毛孔中,...

《华严经》272(第七九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下)

《华严经》272(第七九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下)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尔时,善财童子依弥勒菩萨摩诃萨教,渐次而行,经由一百一十余城已,到普门国苏...

【禅修课】第三期008 “禅宗”与“观呼吸”

【禅修课】第三期008 “禅宗”与“观呼吸”

 ▼禅修课▲         ∧第三期∨&nbs...

【禅修课】第三期 026 “四句百非”

【禅修课】第三期 026 “四句百非”

 ▼禅修课▲         ∧第三期∨&nbs...

《华严经》270(第七九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

《华严经》270(第七九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又见一切诸宝镜中种种形像。所谓:或见诸佛众会道场,或见菩萨众会道场,或见声...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