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华严经》终极版 > 正文内容

《华严经》075(第二三卷)兜率宫中偈赞品 第二十四(下)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音频首发于蜻蜓FM 搜索:醍醐学院

         



「凡夫亦尔,无明梦故,妄于诸法生实体想。诸佛觉已,皆无所著故,能十方一切世界一念示现无量佛事,自在无碍,利益成就一切众生,皆令悟入无量深妙解脱门故。」……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大家好我们继续回到兜率陀天。
【尔时,法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此时,从其他世界来的释迦牟尼佛的「老同学」——法幢菩萨,也在释迦佛神力的加持下,普观十方而讲了个偈颂:
【宁可恒具受,一切世间苦,终不远如来,不睹自在力。】
法幢菩萨说:
为了能够常常地亲近佛,常常地看到佛的「自在之力」,我宁可恒常地忍受一切世间的所有苦(只要能够亲近佛,常常地见佛的「自在力」,什么苦我都不怕)。
接下来又讲:
【若有诸众生,未发菩提心,一得闻佛名,决定成菩提。】
      这里讲得就很像《法华经》了。
说,不管这个众生有没有发菩提心,只要他听到了一次佛的名号,他早晚都会成就菩提。
      也就是说,佛的名号就相当于是成佛的「种子」。我们要多多地让众生听到佛的名号,给他种「种子」;在因缘会遇的时候,这个「种子」就会生根、发芽的。
      什么是「菩提心」呢?前面也解释过了,其实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简称。「菩提心」,其实就是成佛的决心、信心。
哪怕还没有发菩提心,只要听过一次佛的名号,就种了善根了,早晚能成就菩提。
      这里的「菩提」,就是「究竟圆满的觉悟」的意思。「菩提」,这个词其实是不好翻译的,所以古往今来很多大师都不翻译。它有时候被翻译成「智慧」,有时候被翻译成「觉悟」,有时候被翻译成「究竟圆满的觉悟」。

      那么,佛怎么讲「菩提」二字呢?

      在《乾隆大藏经》华严部《大方广菩萨十地经》中,释迦佛曾经说:
「善男子,菩提者,是皆言说俗数施设。善男子,菩提者,非言说非俗数非施设。」
      什么意思呢?
      佛陀说:善男子啊,「菩提」这两个字,表面上是文字相(其实是随顺着众生的语言习惯安立的一个名字相);但实际上,「菩提」本身的内在含义,它不是「言说」这么简单(不是语言文字表达这么简单),也不是什么用语习惯。「菩提」,它真正的内涵是没办法人为「施设」(建立起来)的。
      这就告诉我们,「菩提」,其实它的真义,类似「第一义」,类似「般若波罗蜜」。但落到文字相上有「菩提」二字的时候,其实我们还是容易局限它。
「善男子,如菩提非言说,萨埵及心至一切法,亦复如是,当作是知。」
      佛陀说,大家要了解:不仅仅「菩提」的内涵不局限于言说,实际上「萨埵」(常译成「有情众生」)的含义也很深;「一切唯心所造」的「心」,含义也非常深,且无有边际;乃至一切法(一切真理)都是这样,含义都很深。都不仅仅局限于「文字相」这么简单,不是说人为地设了一个局限性的含义,不是这样的。
      当大家了解到这一点的时候,这才是「菩提心」。
「若如是心,是名菩提心」。
      就是说,「菩提」这两个字,其实代表「第一义」。你了解「菩提」代表第一义,才能知道「菩提心」是怎么回事,其实就是「第一义之心」。也就是说,悟入了第一义的心的状态,这个才是「菩提心」。
      这样一讲,「菩提心」就不是「成佛的心」这么简单了,是吧?所以按照释迦佛这里的讲法,「菩提心」意味着什么呢?——悟入诸法实相,这才是「菩提心」。

「菩提亦不过去、当来、今现在」。

      佛陀还说:这个「菩提」呀,无所谓过去、未来或现在,它不可能用时间去限定。那么我们平常讲的什么「萨埵」呀,什么「心」呀……也都不能局限在过去、未来或现在,不能被时间框住。一切法的「真义」,都不能被时间框住。
「若如是知者,菩提萨埵不可得。彼处都无所得,于一切法得无所得,是名得菩提心」。
——这里也很究竟!
      大家若了解了上面佛说的菩提呀,萨埵呀,心呀……都不能被时间框住,「菩提」或「萨埵」或「心」都是不可得的,都「于一切法得无所得」,这才是「菩提心」的含义啊!
      所以「菩提心」,其实是「第一义之心」,也就是完全契合了第一义那一时刻「心的状态」,这才叫「菩提心」。
「如阿罗汉,阿罗汉果亦不可得,彼都无所得,但是俗数言说有耳。」
      佛陀又讲:证果了,比如证阿罗汉了,其实本质里阿罗汉有所得吗?无有所得。证到阿罗汉了,这是转凡夫位成圣位了(入了圣位,成圣者了),但阿罗汉真的有所得吗?他可能只是退掉了那个深刻的「我执」,退掉了「贪、嗔、痴」而已。与其说得到了,不如说放下了。
      所以,无论你证什么果位,其实本质里都无所得,但随顺着众生的言说习惯,我们说,哦,他证果了(证得什么果位了)。

「于一切法无所得,是名得菩提心」。

      佛陀说:对于一切法,你越是契入到究竟处,越是无所得,这才叫「菩提心」啊!
      我们一比较,要是把菩提心理解成「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心(成佛之心)」,这好像是「有可得」的状态,是吧?那么把菩提心理解为「契入第一义那一时刻的心的状态」,是「无可得」的状态。好像「无可得」要更高级一点,是吧?一说「有可得」,就好像有点儿俗,有点儿局限;一说「无可得」,那就有无穷可能性了,还有上升、探索的空间。
      无论什么法,一讲到「第一义」呀,我们就瞬间宁静了。一讲到第一义,好像所有妄念全消失不见了。——这是很奇怪的现象。
      那么什么是方便,什么是究竟啊?说「有可得」的,那就是方便法;说「不可得」(无可得)的,那就是究竟法。也就是说,侧重于讲「有」的,基本上都是方便法;侧重于讲「空」的,基本上都是究竟法。
那么法幢菩萨在这里讲:要是有一些众生没发菩提心,只要听闻一次佛的名号,早晚都会成就菩提。也就是说,假设这个众生还没悟入第一义,对于第一义也没什么兴趣,但只要他听到过一次佛的名号(种了点儿善根),他早晚都能悟入第一义。其实是这个意思。

【若有智慧人,一念发道心,必成无上尊,慎莫生疑惑。】

法幢菩萨说:
要是那些有智慧的人,哪怕只一念之间发起了道心(就是想要成道,想要证道,发起了道心),他就一定会成为无上的世尊。
      「念」就是种子,我们注意:「念」就是种子!只要起了这个「念」,早晚都成现实。
      曾有个因果故事:
      一个贫穷的男子,养了一条大黄狗,天天在一个床上睡觉。这男子也没什么亲人,唯一的「亲人」就是这条狗。后来他起了「一念」,就对着这条狗说:「下辈子你做我老婆得了」。结果「这一念」不得了,下辈子这大黄狗还真成了这男子的老婆了。
      所以要慎「念」,一定要慎「念」!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因缘会遇(时机到来),所有的「念」都会变成现实啊。你别以为说说想想那么简单,其实都会变成现实。既然是这样,我们还是多想点儿好的吧!
      为什么「菩萨戒」里不倡导养宠物呢?就是因为我们养了之后,日久天长建立起感情,下一世或未来世很容易纠缠不清。当然,大家也知道,真的看到有流浪猫、流浪狗……受伤了,生病了,需要救助,我们肯定也不会坐视不管。真菩萨也是很慈悲的。但若非这种情况,最好不要主动养宠物。你养的宠物,未来世可能真的跟你是各种关系,有好有坏:你对它好,它下一世可能对你好一点儿;你要对它不好,它下一世也会来复仇,找你很容易。
      「念」这么重要,所以天天想好的,不要想不好的;保持正能量,不要有负能量。到最后我们发现:很多众生研究的这些世间法层面的智慧,在出世间法方面还真能用得到。一定要保持正能量、正向思维;千万不要有负能量,不要有负面的自我暗示,你越负面暗示越糟糕。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的名字就是他的「咒语」,其实我们的念头也是「咒语」,你天天念,这个咒就显灵了。
所以,法幢菩萨说,要是有些人有智慧,他的「念」是成道(是证道),那他早晚能成为无上正觉的世尊,大家千万不要生起疑惑呀!

【如来自在力,无量劫难遇,若生一念信,速登无上道。】

佛的自在之力,无量劫才能够遇到。
      这里讲的,其实是说「成道不容易」。
      上节课讲「成道容易」,这节课又讲「不容易」。矛盾吗?不矛盾。说「成道容易」,是告诉你方法了:断尽对于「五欲六尘」的执著,开悟了,然后了解诸法实相,这就成道了。从这个角度讲挺容易的。但你何时才能断尽对于「五欲六尘」的贪著呀?有的人几天就可以,有的人要无量劫……所以「说难也难,说易也易」,看用在什么人身上,也看你的「心」到底下了怎样的功夫。
      法幢菩萨说,如来真的很难遇到,要是我们对于佛生起一念的信心,我们就会速登无上之道。
      还是讲「信」的重要性!「信」,就是我打开了这扇门,开始坦然地承接这一切了;「不信」,就是我关闭这扇门,拒绝了,跟它有关的一切可能性都不会出现了。所以,当你真正地生起一念真诚的、没有怀疑的信心,然后你就会很快登上无上之道。
      「信」,就是我们走路的第一步,这第一步迈出去以后,紧跟着第二步、第三步就很快;如果这第一步都没有,后面无量步就免谈。所以「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设于念念中,供养无量佛,未知真实法,不名为供养。】
这里再一次强调,大家知道了「念」的重要性了,有的人想:我念念都在供养佛,这可是累积福德的大好事。念念都想着供养佛,当然比不供养要好很多;但你总沉迷于物质性的供养,若没有悟入诸法实相,对于佛来讲,这不是真正的供养。
      佛会感觉很可惜!佛希望他的孩子们都成佛,而不是只局限于做他的弟子。这一点很重要!所以后面在《普贤行愿品》里,普贤菩萨也强调:最好的供养,就是你如法地修行,好好地修,离佛越来越近,到最后成佛了。这是最好最好的供养,没有什么供养能超过这种供养。

【若闻如是法,诸佛从此生,虽经无量苦,不舍菩提行。】

法幢菩萨说:
大家听法听到此处就明白了,成佛最重要!要好好地修行。
你听了以上的讲法,肯定开始把很多功夫都用在如法修行上了,那么诸佛就这样产生了。你认真地沿着正确的道路行走,早晚到达目的地呀!所以,谁要是听了《华严经》以上的内容,就证明「他未来将成佛」。听到以上内容的众生越多,成就的佛就越多。
真正想成佛的这些圣者,不怕吃苦;在断尽执著的过程中,就算经历了无量的苦,他也不会舍弃「菩提觉悟之行」(这里的「菩提行」,也可以理解为「悟入诸法实相之行」)。不管吃多少苦,都不怕,只要最后能证入诸法实相就行。
【一闻大智慧,诸佛所入法,普于法界中,成三世导师。】
真正关键的内容——这种大智慧,哪怕我们就听闻一下,入到心中了,我们就会在未来成为整个法界内三世的大导师。听到这很关键的内容,就等于悟入诸佛之法了。
      诸佛最开始都是这样明白的:物质性的供养很重要,但是如说修行更重要!

【虽尽未来际,遍游诸佛刹,不求此妙法,终不成菩提。】

法幢菩萨在这里是强调《华严经》的重要性!
有一些佛子,可能禅定功夫不错,在定中经常能去到各种佛国。
      有的师兄说:我刚学佛没多长时间就去极乐世界了,还在七宝池洗了个澡。也有的师兄说:我去过某某哪个佛国了,还在佛的狮子座上坐了一下。等等等等。可能有的师兄善根(过去世的积淀)也不错,可以周遍地游历种种佛国。
法幢菩萨说,但是,如果你不追求以上所讲的这些妙法,你是成不了「无上正觉者」的。
      你若单单在「相」上沉迷(玩游戏),要是不悟,也成不了佛。
【众生无始来,生死久流转,不了真实法,诸佛故兴世。】
法幢菩萨说:
诸佛为什么出兴在世间呢?就因为众生无始劫以来在这个生死轮回中一直流转,不明白那个「真相」(不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就像机械运动一样,在这「十二因缘」的链条里反复地转啊转!为了让众生明白真相,所以诸佛出兴于世了。

【诸法不可坏,亦无能坏者,自在大光明,普示于世间。】

      这句话给我们信心和力量,也给我们无穷的希望!
      这里的「诸法」怎么理解呢?那肯定不是指「一切存在物」了,因为一切存在物都有「成、住、坏、空,生、住、异、灭」,这里的「诸法」是指一切佛法。所以一定要把文字相放在特定的语境里去理解。
法幢菩萨说:
诸法是不可坏的,没有谁能够沮坏诸法。一切佛法都是不可坏的!不管魔怎么捣乱(烧经啊,毁经啊,或者插播内容啊,改编啊,瞎编啊……不管魔怎么做),真正的佛法不会被沮坏。为什么呢?因为「真经无字,真法无相」啊!这个「真理实相」是不动不坏的,谁也坏不了它。如果我们悟入诸法实相了,就会放着自在的大光明,我们就在世间做佛了。
总会有众生悟得诸法实相,然后放大光明。就算魔王及魔子魔孙把所有经都烧毁了,依然会有众生悟得真理实相,放射自在大光明,然后又度众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诸法是不会灭的。
      有的师兄可能又问,不是有一本经叫《佛说法灭尽经》吗?
      其实那本经也是用来给众生敲警钟的「方便说」,是就着「相」讲的「方便说」,是让你重视经法。
      「真法」是实相,它怎么会灭,怎么会坏呀?不会毁坏!而「真法」在哪儿啊?在我们自己身上:歇下外缘,放下执著,静虑无念……慢慢地,就显示出我们这大光明的本质了。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我们就成了「真实法」本身了。

       在《大方广菩萨十地经》当中,释迦佛曾提到关于什么是「波罗蜜」(整天讲「般若波罗蜜」,我们常常把「波罗蜜」理解成「第一义」),看看佛的解释:

「何等为波罗蜜义?行增进满足义,是谓波罗蜜义;胜妙智满足,是波罗蜜义;不著有为无为法义,是波罗蜜义;觉生死过义,是波罗蜜义;觉悟不觉悟者义,是波罗蜜义;开示一切无尽法藏义,是波罗蜜义;无间碍解脱具足义,是波罗蜜义;觉知布施平等义,是波罗蜜义;觉知戒忍精进一心智慧平等义,是波罗蜜义;决定巧便义,是波罗蜜义;知一切众生法性义,是波罗蜜义;无生法忍满足义,是波罗蜜义;不退地满足义,是波罗蜜义;严净佛土义,是波罗蜜义;成熟众生义,是波罗蜜义;觉场满足义,是波罗蜜义;降伏众魔义,是波罗蜜义;一切佛法满足义,是波罗蜜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满足义,是波罗蜜义;摄取一切化生义,是波罗蜜义;三转十二行法轮义,是波罗蜜义。」
      大概解释一下什么是「波罗蜜」(有时被翻译成「第一义」)。到底什么是「波罗蜜」呢?
      释迦佛说:
      我们在修行上的这种圣行一直增进,让我们满足,这就意味着「波罗蜜」;我们拥有了殊胜的、微妙的智慧,而且日渐让我们满足,这就是「波罗蜜」;不著一切有为法和无为法,这就是「波罗蜜」(大家注意:不仅仅是不著有为法,是连有为、无为这一切法都不著,这才是「波罗蜜」);觉了生死的过患,也意味着「波罗蜜」;让那些不觉悟的众生觉悟,也意味着「波罗蜜」;给大家讲法,开示一切无尽的法藏,也意味着「波罗蜜」;获得没有间断的无碍解脱,也意味着「波罗蜜」;觉知到「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重要性(要知道,一切众生皆可修「六度」,「六度」对于所有众生来讲是平等的),这也意味着「波罗蜜」;而且拥有决定、善巧、方便,这也意味着「波罗蜜」;了知一切众生法性,这也意味着「波罗蜜」(就是我们了知众生性,这也意味着「波罗蜜」);无生法忍得以满足(就是契入到无生法忍,契入到诸法实相),这也意味着「波罗蜜」;修啊修,证啊证,证到了「不退地」(也叫「不退转地」),这也意味着「波罗蜜」;我们去庄严清净佛土,这也意味着「波罗蜜」;我们去成熟众生的善根,这也意味着「波罗蜜」;我们终于觉悟了,而且「觉场具足」(我们拥有大的、可以影响众生、震慑众生的能量场),这也意味着「波罗蜜」;我们能够降伏众魔,这也意味着「波罗蜜」;我们修学一切佛法得以满足,了知(晓了)一切佛法,这也意味着「波罗蜜」;我们证得了佛一般的「十力、四无所谓、十八不共法」,这也意味着「波罗蜜」;我们能够摄取一切化生,这也意味着「波罗蜜」(就是说,在这空中化现出来的万有,我们都能摄取。把这一切万有收摄在哪里了?其实收摄在「一心」当中了,这也意味着「波罗蜜」);「三转十二行法轮」,根据众生阶段的不同讲不同阶段的法,这也意味着「波罗蜜」。
      所以,要么说古来的大德不翻译这个「波罗蜜」呢,这含义太深广、太无边际了。

          因为《华严经》每隔一些段落就会有很「第一义」的内容,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讲)《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大方广佛华严「波罗蜜」经》!如果能够真正地晓了「波罗蜜」三个字,才能真的懂《华严经》;完完全全地学透了《华严经》,才能真正地懂释迦佛以及所有佛!

      好,今天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
      感谢本师释迦牟尼佛!
      感谢实叉难陀大菩萨!

 设置星标,不错过每一份精彩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华严经》目录
点击「在看」也是一种法布施

相关文章

《华严经》 010(第〇五卷)〔终极版〕

《华严经》 010(第〇五卷)〔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五世主妙严品 第一之五大家好,已经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五卷——世主妙严品 ...

《华严经》 014(第〇六卷)下〔终极版〕

《华严经》 014(第〇六卷)下〔终极版〕

大家好!我们继续走入《华严经》,走入佛眼所见的世界……上节课提到,这些菩萨们正在讲说偈颂赞美佛:【一一光明无...

《华严经》 022(第〇九卷)〔终极版〕

《华严经》 022(第〇九卷)〔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九华藏世界品 第五之二大家好,已经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九卷「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二。...

《华严经》 026(第一一卷)〔终极版〕

《华严经》 026(第一一卷)〔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毗卢遮那品 第六‍已经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十一卷,「毗卢遮那品」第六。‍【尔时,普贤菩萨...

《华严经》 038(第一四卷)上〔终极版〕

《华严经》 038(第一四卷)上〔终极版〕

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十四净行品 第十一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华严经》当中非常...

《华严经》 038(第一四卷)下〔终极版〕

《华严经》 038(第一四卷)下〔终极版〕

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大家好,我们继续回到《华严经》净行品。【若在宫室,当愿众生:入于圣地,永除秽欲。...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