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华严经》终极版 > 正文内容

《华严经》 038(第一四卷)上〔终极版〕

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十四

净行品 第十一

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华严经》当中非常非常著名的「净行品」,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四卷,「净行品」第十一。

这个时候,智首菩萨向文殊师利菩萨提问了,一下子问了好多问题,其实也是我们相当关心的问题。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

智首菩萨问文殊菩萨说:佛子,菩萨应该怎么做,才能够确保在身、口、意三个方面都没有任何过失呢?菩萨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在身、口、意三个方面,不会危害众生呢?菩萨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在身、口、意三个方面没有欠缺、没有缺损呢?菩萨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在身、口、意三个方面像金刚一样不可坏?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在身、口、意三个方面不退转?

【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

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在身、口、意三个方面始终安住于真如,不可动?菩萨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得到殊胜的身、口、意业?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得到清净的身、口、意业?菩萨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在身、口、意三个方面没有染污?怎么样才能够让智慧走在身、口、意的前面,引导着身、口、意?(我们的觉明怎么样才能够在行动之前,而不是在行动之后呢?)

【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

菩萨怎么做,才能够到理想的地方受生、获得理想的种族、获得理想的家亲眷属;菩萨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在色相上圆满具足、才能够具足正念、具足智慧、具足一切胜行;菩萨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像佛一样无所畏惧;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像佛一样,获得究竟圆满的觉悟呢?

【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

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说:菩萨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得到殊胜的智慧、第一智慧、最上智慧、最殊胜的智慧;应该怎么做,才能得到无量智慧、无数智慧、不可思议的智慧、无与等的智慧;应该怎么做,才能得到不可量测的智慧、不可说的智慧呢?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力?】

菩萨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得到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以及思惟力呢?

我们知道「从因而知果」,因是很重要的。你最初造作的这个因,无论是身、口、意各方面,这个因力,决定了后来的一切了。

怎么样能得到因力,就是掌控着自己所有的造作;欲力就是掌控着自己所有的思想、自己的欲念;方便力就是掌控着(掌握着)所有的方便;缘力就是我能够转外缘来配合我;所缘力就是在缘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操纵整个事件进行的条件;根力可以理解为本质之力,一个事物的根,有的时候代表它的本质。

菩萨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得到观察力,敏锐的、毫无漏失的观察力、非常准确的观察力?怎么做才能够得到奢摩他力(修止,让妄念歇下来的能力)?「毗钵舍那」是「观」,「奢摩他」是「止」,合起来是「止观」,就是怎么样才能够在止观、在禅定妙明方面具备胜出之力?怎么样得到思惟力,就是思想和智慧无尽展开的能力?

【云何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过去善巧、未来善巧、现在善巧?】

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说:怎么样才能够得到「五蕴」方面的善巧、「十八界」方面的善巧、「十二处」方面的善巧?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方面的善巧,就是在这个相世界当中,有着种种的巧妙和方便。「界」——十八界,是六根、六尘、六识。「处」——十二处,是「六根」加「六尘」。「界」和「处」,这里有重叠的地方,就是说,我们在根、尘、识所构成的幻境中,怎么样能自由自在呢?我们怎么样拥有缘起方面的善巧?指的是主控性。我们怎么样拥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善巧(自由自在)?我们怎么样拥有过去、未来、现在的善巧(超越时间限制的大自在)?

【云何善修习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空、无相、无愿?】

智首菩萨问文殊室利菩萨说:我们怎么样才能够很好地修习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七觉支,怎么样才能够很好地修习七觉知呢?)怎么样才能够很好地证得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呢?

问了这么多问题还没结束,还在问,这简直是一重又一重的、递进式的追问。智首菩萨(以智慧为首、为先导),他问诸佛的智慧之母文殊师利菩萨,这是以智慧去开启智慧、以智慧去诱引智慧、以智慧去刺激智慧、以智慧去引爆智慧。

【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舍?】

智首菩萨问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说:怎么样我们才能够圆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波罗蜜呢?般若波罗蜜,有的时候翻译成智慧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六度。智首菩萨就问(问得很根本):说文殊师利菩萨,我们怎么样才能够圆满六度呢?而且,我们怎么样才能够圆满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呢?

【云何得处非处智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宿住念智力、无障碍天眼智力、断诸习智力?】

我们怎么样才能够拥有佛的十种伟大的神通力用呢?这十种佛的神通力用分别是:处非处智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宿住念智力、无障碍天眼智力、断诸习智力。

这里就包含了五眼六通,也包含了一切智。佛的这十种伟大神力也可以说是对于「正遍知」这三个字的注解和展开。

【云何常得天王、龙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护,恭敬供养?】

智首菩萨问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说:菩萨应该怎么做才能够一直得到天王、龙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的守护和恭敬供养呢?怎么样征服天龙八部、征服人间的国王以及大梵天王啊?怎么样让这些神通广大的圣者都守护、恭敬和供养我们呢?不是说我们菩萨贪求天龙八部及人王、梵王的守护、恭敬供养,而是说一旦我们的境界达到最高的程度,他们自然就来归向,他们的守护、恭敬供养,可以说验证着我们的成功。

【云何得与一切众生为依、为救、为归、为趣、为炬、为明、为照、为导、为胜导、为普导?】

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说:菩萨应该怎么做才能够真正地成为众生的依靠之处,可以救护众生,成为众生的家,成为众生爱乐趣向的地方?菩萨应该怎么做才能成为众生的火炬、明灯,去照耀众生、去引导众生?菩萨应该怎么做,才能够成为众生殊胜的导师和普遍的导师呢(普遍的导师,就是说什么类型的众生我都可以教育他、教化他、引导他)?

【云何于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妙、为极妙、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

智慧第一的、以智为首的智首菩萨(他)问诸佛智慧之母文殊菩萨,说:菩萨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够在一切众生中成为第一,成为最大、最胜、最殊胜的,成为最妙、极妙的,成为最上的,成为无上的,成为无等、无等等、无可匹敌的?菩萨到底该怎么做呢?

看智首菩萨问的问题就知道这个菩萨注定成佛,他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而且非常的精微,非常的广博。在世间法上有一句名言大家都知道: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智首菩萨这一个又一个递进式的问题,这无止境的、趋向极致的追问,就让我们感觉智首菩萨简直是有一些偏执的(很执著)。但是这是善法执,他向着正确的方向、向着佛的方向有着无尽的执著,超凡的执著,追问到底、追问到根,而且他追问的是谁啊?是诸佛的智慧之母——无所不知的文殊师利菩萨。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告智首菩萨言: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利乐天人,问如是义。】

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就回答智首菩萨说:善哉!佛子,你问的太好了,伟大的佛子!你问这些问题其实不是为自己问的,是为了广泛地利益、安乐天道、人道所有众生才问的,你是想要让天道、人道的众生获得安稳、舒适和快乐,你是哀悯世间众生才问这么多问题的,其实你是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的,你故意问的,在你问的时候就打开了众生的思惟。本来众生的心没有那么大,没有那么深、没有那么细,很多问题你不问他们也想不到,你就替他们拓宽了他们的思想、拓宽了他们的心量了。

【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

文殊菩萨说:佛子,我们要了解,如果所有的菩萨都能够善用他们的心,就可以获得一切的胜妙功德了,这一切殊胜的美妙的功德从哪儿来?从「心」来,你要想获得这一切胜妙的功德,要从「心」这里下功夫,要善于用其心、守好你的心、用好你的心。如果我们能够守好我们的心、用好我们的心,我们就将对于所有的佛法没有任何障碍,我们就将安住在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行的境界中。

大家都知道,佛法是心法,要想成佛,从心这儿下功夫,所以我们一定要守好心、用好心。

【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

文殊菩萨说:我们要随众生而住,不要盲目地舍离众生,不要盲目地弃舍众生,我们要和众生在一起,其实众生是帮助菩萨修行的。「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我们要生活在众生中了知一切存在之相,了知一切万有,通达一切万有;我们要断掉一切的恶,具足圆满所有的善。

【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

文殊菩萨说:我们要像普贤菩萨一样修得「色相」第一。这里其实在暗暗地赞美普贤菩萨,他色相第一。我们要像普贤菩萨一样,「一切行愿皆得具足」,发了什么愿,就要依着这个愿而行,「如说而做」,要言行一致,不能说我发愿发了,放一边不管了,你发了什么愿,就照着这个愿指引着去做,要具足一切行愿。

【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

文殊菩萨说:如果我们能够「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我们就会像普贤菩萨一样: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我们就会「于一切法,无不自在」,我们能够自在地掌握一切法,成为众生的第二导师,这是谦虚的说法。文殊菩萨说:我们修到普贤这个程度,就仅次于佛了,成为众生的第二导师了。如果说佛是第一导师,我们就是众生的第二导师。

【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佛子:】

接下来,文殊菩萨就对智首菩萨说:佛子,详细点讲,怎么用心才能够获得一切胜妙的功德呢?佛子:

下面是最关键的、最实用的内容了,大家一定要注意。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文殊菩萨说:如果菩萨在家修行,没有合适的因缘出家的话,那么就要经常地发愿,愿一切众生都知道「家性本空」。你的家亲眷属都是幻有,都是梦中的家亲眷属,不要过于执著你的家亲眷属,不然你就不自在了。你即使不出家,你也可以这样观想,这家亲眷属其性本空,都是幻有,都是我的识心幻化出来的。你不要过于执著,有执著就必然不自在。当然了,我们该尽的责任和义务肯定要尽的。但是一边认真履行责任和义务,一边了解:这是梦中,这是幻有。这样你一方面能够把责任义务履行好,另一方面又不会生烦恼。当然,这很难,这是需要反复训练的。如果保持听经的习惯,每天至少一节课,我们就不会迷在家亲眷属的这个相里,就能至少一段时间内超离。总是训练超离,训练久了,就好像一条腿在轮回中、一条腿在轮回外一样。「有」和「空」就真正地达到了一种平衡,该做的事都做好了,但是又不执著,这是比较完美的状态。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文殊菩萨说:如果我们孝顺和奉事父母亲,我们要发个愿,「愿所有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孝顺、奉事父母亲的时候,可以把父母亲观想成佛,这样你更会怀着恭敬心和耐心。而且由我们「肉身的父母亲」又想到佛是我们「法身慧命的父母亲」。我们一方面孝顺奉事肉身的父母亲,同时又要孝顺、奉事法身慧命的父母亲——「诸佛如来」。孝顺、奉事父母亲,首先保证父母亲的身体健康,要想办法促进父母亲身体健康,让他们改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当然要有善巧方便,有智慧去做);同时要让父母亲开心,让他们心情愉悦,让他们衣食无忧;最好引导他们有一些爱好,甚至信仰。在孝顺、奉事父母亲的时候,我们会增长很多的智慧。再想想,我们怎么样去孝顺、奉事我们法身慧命的父母亲——诸佛如来呢?其实在物质上,诸佛如来无有欠缺,我们对于佛的供养仅仅是表达我们的感恩,表达我们的恭敬。我们供养佛,最直接的受益者不是佛,而是我们自己,这是大家知道的,这是有功德、有福报的。当然不仅仅是冲着这个去。我们还要想到,诸佛如来作为我们法身慧命的父母亲,最盼望的是什么,就是我们也成佛。所以,要认真地修行,要听佛的话,好好地在「六度」六个方面努力用功,这样才是真正在孝顺奉事诸佛。

【妻子集会,当愿众生:冤亲平等,永离贪著。】

文殊菩萨说:如果我们是在家修行,那么在与妻子、孩子或者家庭眷属集会的时候,我们要发个愿——愿所有众生:「冤亲平等,永离贪著。」

世俗人不修行,有很多亲属关系处理得也不当,见了面就像冤家对头一样。我们就希望一切处都是和谐的,都是舒适的,都是愉悦自在的。所以我们希望所有众生都能够怀着平等心对待所有的亲人,不要看着谁不顺眼。你非常不喜欢的那个人肯定也能挑出优点来,对吧?你多看看他的优点。如果凡人遇到谁都看他的优点,那你没有怨恨的人,没有讨厌的人,这样就实现了冤亲平等了:你讨厌的那个人,你也看到他优点了,不讨厌他了;那亲人本来就挺喜欢的,这个时候就见谁都开心。同时也要离开贪著,知道我们这么多家亲眷属聚一块儿,也都是业力所牵,今生是这样的关系,过去世还不一定是什么关系。知道轮回内无非都是业,不要过于贪著什么。

【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隐。】

文殊菩萨说:当我们满足自己的财、色、名、食、睡五欲的时候,要发愿(要想):愿所有众生都能够拔除五欲之箭,「究竟安隐」。这是个比喻,就是说所有众生都被财、色、名、食、睡的箭射中了,所以就沉迷在五欲之中了,希望众生都能拔除掉对于财、色、名、食、睡的贪著,获得佛一般的究竟、安稳、舒适。

在家人修行,说要完全断尽财、色、名、食、睡简直不可能,对吧?但是制止(或者某种程度上约束)自己对于财、色、名、食、睡的贪著这个还是可以做到的。我们不定期地就看一看:对于财方面我们贪吗?对于色方面贪吗?对于名贪不贪?对于美食贪不贪?对于睡眠贪不贪?每隔一段时间反省一下,就会很清醒,因为大德都讲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你要是不约束自己、不控制自己,顺着走、走着走着去哪儿了?去地狱了。这不是开玩笑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可能都生活在「财、色、名、食、睡」里面,但是怎么样不过分贪著,「知足常乐」、「常应知足」这也是佛反复强调的。

【妓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了妓非实。】

文殊菩萨说:当我们参加一些聚会的时候,这里的「妓乐聚会」指的就是party(有歌舞的那种),我们要发愿,愿所有众生:「以法自娱,了妓非实」。

「八关斋戒」里说:就不要沉迷于观听歌舞倡伎了,这一切的艺术形式固然能够愉悦我们的精神,但是呢,它不能让我们开悟,不能让我们跳脱轮回。你要了解,即便你参加这些歌舞聚会了,这也仅仅是梦中的娱乐、轮回内的游戏,我们真正要着迷的应该是佛法、觉悟之法。听法获得的那一种喜悦难以言喻,肯定是超过一般的歌舞形式的。

结合《华严经》后面的内容,这一切的伎乐、歌舞不是不可以接触,也可以利用,作为一种善巧方便,来跟众生打成一片或者巧妙地把一些法理安插在歌舞伎乐当中去度众生,这也可以,关键是你怎么用?怎么用心?这个很重要。包括,电视能不能看,手机能不能玩?关键不都在我们怎么用啊?会用的人,一切外境、一切外相都成为帮助自己修行的工具;不会用的人的话什么都沉迷,「六尘」境界哪个都是陷阱。但对于菩萨而言,「六尘」境界都是「助道缘」,所以关键在我们怎么用。

我们再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开篇,智首菩萨向文殊师利菩萨提问,问的是怎么样在「身、口、意」方面没有过失?怎么样证得佛的境界?具备佛的「十种神力」?怎么样圆满「六度」?怎么样得到天龙八部、人王、梵王的守护、恭敬、供养?怎么样成为众生的大导师?成为众生中最殊胜的、最无上的?那么文殊菩萨讲法的时候讲的什么呢?实际操作——就是具体做法、行为、行动,不是说给你讲理论。佛是做成的、要通过实际行动去证明,所以讲的这些就很生活化。

修行不是只在书本里,就真正地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说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被用来修行。学习了「净行品」之后,我们就了解了:时时刻刻都在修行,哪里都是道场,最根本的道场就是我们的心。

今天就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


相关文章

《华严经》 013(第〇六卷)〔终极版〕

《华严经》 013(第〇六卷)〔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六如来现相品 第二大家好!今天已经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六卷,「如来现相品」第二。章...

《华严经》 018(第〇七卷)下〔终极版〕

《华严经》 018(第〇七卷)下〔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七世界成就品 第四上节课,普贤菩萨给我们讲解了法界内很多世界海的样子……【尔时...

《华严经》 027(上)(第一一卷)〔终极版〕

《华严经》 027(上)(第一一卷)〔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毗卢遮那品 第六‍上节课我们讲到,大佛「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佛」出现于世了,无量的众生都来参拜他...

《华严经》 033(第一二卷)〔终极版〕

《华严经》 033(第一二卷)〔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圣谛品 第八大家好,今天的这节课是文殊菩萨讲解「四圣谛」的最后一节课,我们注意听。【诸佛子,...

《华严经》 036(第一三卷)上〔终极版〕

《华严经》 036(第一三卷)上〔终极版〕

‍‍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菩萨问明品 第十大家好!已经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十三卷,「菩萨问明...

《华严经》044(第一五卷)上〔终极版〕

《华严经》044(第一五卷)上〔终极版〕

‍‍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上节课讲到后面,贤首菩萨就强调,只要修到了一定程度,菩萨们是真的具足种种神通...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