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华严经》终极版 > 正文内容

《华严经》069(第二一卷)十无尽藏品 第二十二(上)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顺境抚慰我们的心,

逆境锤炼我们的心。


我们的善良主要来自

顺境中的幸福感,

我们的坚强主要来自

逆境中的不屈性。


---【醍醐】

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二十一

十无尽藏品 第二十二

已经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二十一卷,「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地点依然是在夜摩天王的宫殿,讲法者依然是功德林菩萨。
【尔时,功德林菩萨复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藏,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
功德林菩萨又告诉诸位菩萨们说:佛子们,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尽藏」,过去诸佛都已经讲过,未来诸佛也将要讲,现在诸佛都正在讲。所以说,这十种「无尽藏」非常重要!只要是佛,他就会讲的。
      十种「无尽藏」看上去又是理论框架。有的师兄就问:十这十那……《华严经》中怎么都是这些理论框架?但是,当我们深入地剖析和参悟这些理论的时候,发现:指引的全是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行动。因为我们的行为、行动受我们思想意识的控制;理论其实就是规范我们的思想意识,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和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讲,「理论」和「行动」是不二的,所谓「知」与「行」真的是不二的。

         

【何等为十?所谓:信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辩藏,是为十。】
十种「无尽藏」分别是什么呢?包括:信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辩藏,这十种。
接下来,逐一地讲: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信藏?】
功德林菩萨说:佛子,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信」无尽藏呢?
【此菩萨信一切法空,信一切法无相,信一切法无愿,信一切法无作,信一切法无分别,信一切法无所依,信一切法不可量,信一切法无有上,信一切法难超越,信一切法无生。】
此菩萨相信一切法空,相信一切法无相,相信一切法无愿,相信一切法无作,相信一切法无分别,相信一切法无所依,相信一切法不可量,相信一切法无有上,相信一切法难超越,相信一切法无生。
      「相信」的这些都是什么?都是第一义的层面,——相信这些。在第一义的层面相信以上这些佛教理论,就意味着拥有「信」无尽藏的菩萨们,跟一切佛达成了思想上的共识了,大家的见解是一致的——所谓「见和同解」。

         

【若菩萨能如是随顺一切法,生净信已,闻诸佛法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一切佛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众生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法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虚空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涅槃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过去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未来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现在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入一切劫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就是因为这些菩萨随顺以上一切法,跟诸佛如来的想法是一样的。所以他们就会对佛法生起清净的信心。听闻佛法不可思议的时候,他们会真的非常相信,不会怯懦、软弱、怀疑,不会的。
听闻一切佛不可思议,听闻众生界不可思议,听闻法界不可思议,听闻虚空界不可思议,他们都是非常相信的。因为他们也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理解的,甚至也是这样证得的。
当他们听闻涅槃界不可思议,听闻过去世不可思议、未来世不可思议、现在世不可思议,听闻入到一切劫不可思议……听到这一切,他们的心都不会怯懦、软弱,不自信、怀疑,不会的。(他们)完全相信!
      以上种种不可思议其实是赞美的词汇,也是基于真理的描述。(「不可思」,就是超越了头脑的思考、思维、猜测;「不可议」,就是超越了语言的谈论和讲说——就是言语则道断。「不可思、不可议」,就是难猜、难说)。以上种种难猜、难说,就是说真理比较难以表达,比较难以认识,但并非不可知。

         

【何以故?此菩萨于诸佛所一向坚信,知佛智慧无边无尽。十方无量诸世界中,一一各有无量诸佛,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当得,已出世、今出世、当出世,已入涅槃、今入涅槃、当入涅槃,彼诸佛智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进不退、不近不远、无知无舍。】
接下来讲,拥有这种「信」无尽藏的菩萨们,对于诸佛一直都是怀着坚定不移的信心,他们相信佛的智慧是无边无尽的。
他们也相信在十方无量所有世界中,每一个世界都有无量的佛,而且这无量的佛,有的是过去佛,有的是现在佛,有的是未来佛;过去佛已经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了,现在佛正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未来佛将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在十方无量世界里,这无量的佛,有的已经出现于世了,有的正在出现于世,有的将要出现于世。
这无量世界的无量佛,有的已经入涅槃了,有的正在入涅槃,有的将要入涅槃(或者未来会入涅槃)。他们也相信,这一切诸佛的智慧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进不退、不近不远、无知无舍的。
      诸佛的智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这个大家能理解。诸佛的智慧(根本智),其实就是「真如」,真如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因为真如不动,所以说,祂不前进也不后退;因为真如不动,所以祂不会靠近我们也不会远离我们,祂就是本在的状态;「无知无舍」,「真如」祂自己就是自己,无所谓自己去知道自己,或者自己舍弃自己,不能这样讲。祂就是祂,祂就是祂本身。

         

【此菩萨入佛智慧,成就无边无尽信;得此信已,心不退转,心不杂乱,不可破坏,无所染著,常有根本,随顺圣人,住如来家,护持一切诸佛种性,增长一切菩萨信解,随顺一切如来善根,出生一切诸佛方便。是名菩萨摩诃萨信藏。】
功德林菩萨说:拥有着这种「信」无尽藏的菩萨们,契入到佛的智慧里,成就了无边无尽的信心。
      「信」这个事情是越信越有瘾的,我们知道,越信越想信。在「信」中其实是快乐的,我们相信一个人、相信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是快乐的,其实怀疑是痛苦的。
因为这些菩萨们对于佛、对于佛的智慧有着无边无尽的相信,所以他们的心不会退转,不会杂乱;他们的信心不可被破坏,也无所染著,非常清净;他们总是恒常地安住在自己的根本(真心自性)。他们随顺圣人而修学,安住在如来之家,护持一切诸佛的种性,增长一切菩萨信解。
      因为他们非常相信一切佛以及佛的智慧,他们护持一切佛的种性(他们将延续佛的种性)。「护持」也代表他们不会破坏佛的种性;不会破坏,同时又能够延续佛种性,继承佛业。
      在至诚的相信里,他们的信心在增长,理解力也在增长。因为非常相信佛,相信佛的智慧,所以佛一讲法,他们当下就能理解。为什么呢?因为极度地相信,让菩萨与佛非常同频(频率一致),那么,佛所讲的法雨甘露立刻就被菩萨们消化吸收了。
      所以,信心可以增强我们的理解力。比如说,当我们怀疑一位师父的时候,他讲什么,讲得再好,你也听不进去了,也就不能理解了,对不对?频率不一致了,你不能理解他在讲什么,甚至字字句句都在怀疑,你就不能受益了。但是当你相信这个师父的时候,你的频率跟他一致,他讲什么你都听得懂,你听得懂还觉得很对。为什么呢?因为你们站的角度是一致的。在那个角度,他的理解等于你的理解,就是非常能自圆其说。所以越信就将越信,越「信」就将越容易「懂」那个人。
拥有着「信」无尽藏的这些菩萨们,随顺一切如来的善根(如来善根,其实代表着慈悲),从慈悲这里就出生了一切的善巧方便了。所以善巧方便意味着慈悲,当然也意味着智慧。以上就是菩萨摩诃萨的「信」无尽藏了。

         

【菩萨住此信藏,则能闻持一切佛法,为众生说,皆令开悟。】
功德林菩萨说:菩萨们安住在这种「信」无尽藏,就能够听闻受持一切佛法;因为他相信佛、相信佛法,他就喜欢广学多闻、多听;听了,自己又能够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就会很受益,然后给众生讲说,帮助众生开悟。
      我们看十种「无尽藏」(无尽的宝藏):首先第一个就是「信」。「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信」,其它无尽藏就不用提了,不用讲了。
      比如说:我们走在一条道路上,我们相信这条路直达终点,至信不疑,我们就会一直一往无前地向前走。道路上遇到一点障碍也不算什么,一直向前,对吧?但是当我们怀疑这个路线的时候,可能随时都想着:是不是要分岔路了,是不是要往后退啊,是不是要倒车呀……想这些,就走不下去了。所以相信非常重要啊,希望我们都能够找到值得相信的人、事、物,而且一直相信下去,在相信中得到力量。
      释迦佛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个比丘,他有一次打坐,入定了。在定中,看到一堆篝火在燃烧……他当时也很勇敢,就直接就把手伸到了篝火当中了,就看着自己的手臂和一堆木柴都在被熊熊的烈火燃烧着,烧了好久好久……他甚至都很真切地感受到了火焰燎烤自己的手臂的那种感受(那种触受),非常真实!烧了好久……

      他就这样让火烧,之后又抽回自己的手臂一看,毫发无损,这是在定中。后来他就出定了,出定之后,就在想这个事情:为什么同样是梦(这定中境界是梦,我的现实生活中境界也是梦),为什么我在定中被火烧,就能毫发无损。但是我下了座,我却那么怕火,就不敢做这个事情,为什么?都是火,为什么定中的火烧我烧不坏?这现实生活中的火,一烧可能就把皮肤烧坏了,甚至把血肉筋骨都烧烂了,为什么?
      后来他就想到:自己在入定的时候,心是空的,完全没有执著,没有对于肉身的执著,没有念头。所以也无所谓惧怕,所以就实现了这种不怕火烧的特异功能——火不能烧。
      但是下座后,有意识心,先有念头,有「小我」、有「执著」、有「恐惧」,看到火就想着被火烧了会很痛,火会烧伤我的。有这样负面的暗示,就不敢把手臂再伸到火堆里,不敢烧那么久。他就这样想:如果我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无念」、「无我」、「无执著」、「无所畏惧」,我肯定也不会被火烧坏的。在他这样想的时候,结果就证得了阿罗汉。
      在佛陀的经中,好像证个果相当的容易,是吧?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听佛一讲法,可能当下就证果了。为什么?理上的「悟」只是一方面,还有另一方面就是「信心」(至诚地相信自己的观点,不会怀疑)。比如说,刚才这个比丘,他悟到了那一点:只要我在现实生活中和在定中的状态是一样的;无念的、无执著的、无小我的、无有畏惧的——那这种状态,我肯定就不怕被火烧。他当然悟对了,还又至诚地相信自己,结果他就成就了阿罗汉果。
      这是相信的力量!如果单单是明白了,但是不相信,那这个果位就无法成就。关于相信的「信」,《华严经》后面讲得还很详细,我们就先说这么多。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戒藏?此菩萨成就普饶益戒、不受戒、不住戒、无悔恨戒、无违诤戒、不损恼戒、无杂秽戒、无贪求戒、无过失戒、无毁犯戒。】
下面看十种无尽藏的第二个「戒」无尽藏。
功德林菩萨说:拥有着「戒」无尽藏的菩萨们,成就了「普饶益戒、不受戒、不住戒、无悔恨戒、无违诤戒、不损恼戒、无杂秽戒、无贪求戒、无过失戒、无毁犯戒」,这是题目。
接下来,逐一地详讲:
【云何为普饶益戒?此菩萨受持净戒,本为利益一切众生。】
什么叫「普饶益戒」?饶益就是利益的意思,利益谁呢?利益一切众生。菩萨们受持清净的戒律,他的根本上不是为了利益自己的,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
      当然为了刺激众生受戒,在讲说八关斋戒的时候,佛也是强调那个功德利益。有很多众生受持八关斋戒是冲着功德利益去的,那是「先以欲勾牵」的善巧;但菩萨们(真菩萨)持清净戒律,完全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不会想自己。
【云何为不受戒?此菩萨不受行外道诸所有戒,但性自精进,奉持三世诸佛如来平等净戒。】
什么是「不受戒」呢?不受戒(不是我们理解的那个——「我不去受戒」,不是那个意思),指的是菩萨不会受持外道的种种戒律。
      外道每一种教法,可能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或者说戒律。就像基督教不是也有吗?——「摩西十诫」,是吧?
菩萨们(他们)不受行外道的戒律,他们非常精进。但是奉持的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如来的平等清净戒律。学的是佛,想成佛呀,所以受持的是佛的戒律。

         

【云何为不住戒?此菩萨受持戒时,心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无色界。何以故?不求生彼,而持戒故。】
接下来「不住戒」,「不住戒」是什么意思呢?说菩萨们受了戒之后,心就不再贪恋欲界、色界、无色界了。虽然欲界里有欲界天,欲界还有六层天,是吧?相对于人道而言都挺好的,越往高了越好,但是菩萨们不会被诱惑。
菩萨们也不会贪恋色界和无色界的生活,因为毕竟在三界中,菩萨们想成佛,跳出三界。所以他们在持戒的过程中,不会著欲界、色界、无色界,因为不想生到三界了,他们就是想断了三界轮回,所以才持戒的。
【云何为无悔恨戒?此菩萨恒得安住无悔恨心。】
接下来,讲什么是「无悔恨戒」?「此菩萨恒得安住无悔恨心」,他们持戒的过程中,一直都没有悔恨,不会说后悔或者说怨恨。
【何以故?不作重罪,不行谄诈,不破净戒故。】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作重罪(不造作重罪),也不会行一些谄媚呀,欺诈呀,种种不道德的行为,不会!而且他们不会破坏清净的戒律,这样就不会有懊悔(后悔),也不会怨恨自己了。
有一些菩萨确实受戒了,但是没持好,自己就对自己很不满意,就会后悔做那件事情(非常的懊悔),有时候甚至很恨自己。但是如果我们一直不造作重罪,也不行种种谄媚、欺诈之事,不破坏清净戒律,那我们心就一直很安宁、很舒适、很坦然……
【云何为无违诤戒?此菩萨不非先制,不更造立;】
什么叫「无违诤戒」呢?功德林菩萨说:「此菩萨不非先制,不更造立」。「不非先制」,就是不会认为前人制定的戒律是错的,不会挑毛病。佛都是因事制戒的,很多的戒律是适用于僧团的,因为大家都是共住,必须要有戒律(有规章制度),才能保证僧团的长治久安(和谐)。佛制定哪条戒律,就算你看着很奇怪,它都是有原因、有道理的。而且用下来很实用,这都是时间检验过的,也是事件检验过的。所以菩萨们面对佛制定的戒律,他不会挑毛病,不会说不好,不会说不合理。他也不会想要再造什么新的戒律。

         

【心常随顺,向涅槃戒,具足受持,无所毁犯;】
菩萨们心常随顺着前人所制定的戒律,为了解脱、涅槃而持戒,具足地受持该受持的所有戒(什么身份就守什么戒律)。
      受戒的多少,有的时候也意味着我们的身份:一个人受「三皈五戒」,我们就知道他是居士,是吧?他受「十重四十八轻戒」,就知道受了菩萨戒了,可以称他为「菩萨」了;受多少戒也意味着我们的身份。有的比丘要持二百多条戒律,一说他持二百多条戒律,也就知道他是什么身份了。
「具足受持」,就是我在我的身份该受持什么,我就都受持,而且「无所毁犯」,不会毁犯纪律,这个很重要。
【不以持戒,恼他众生,令其生苦,但愿一切心常欢喜而持于戒。】
下面一句话也很关键,功德林菩萨说:菩萨们不会因为自己持戒的原因,就去恼害其他众生(恼害其他人)。不会因为我持戒,就让别人生烦恼,不会的。「但愿一切心常欢喜而持于戒」,希望我在持戒的过程中,我欢喜,你也欢喜。
      那作为在家人,比如说,我们持菩萨戒,严格意义上讲,不能吃肉的,是吧?那家人一定让你吃两口,你不吃跟你急、生气,摔筷子、摔碗,那你不也得吃两口吗?内心默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我们不要因为自己持戒持得挺圆满,然后让众生烦恼,这不是佛所倡导的。
【云何为不恼害戒?此菩萨不因于戒,学诸咒术,造作方药,恼害众生,但为救护一切众生而持于戒。】
「不恼害戒」,菩萨们不会因为自己持戒,就学种种的咒术,开始造作种种的方药,去恼害众生。有一些戒律可能规定我们必须要学一些咒术或者方药,是吧?但是目的是救护一切众生,不是说恼害众生。

         

      已经有过两次,有师兄问:「扎针灸」这个事情是救护众生,还是恼害众生?就看你用什么心:你是治病救人,那可以采用各种手段,目的就是为了救人,不想别的;但是你要是觉得那个部位有个众生,我就得扎他,让他疼,把他扎跑,这个心就不太好——我们可以换一些柔和的方法。
      过去很多年前,认识一个朋友,信佛也是超级虔诚。他也是有钱人,每次一去寺庙带很多很多钱,而且一捐就要捐很多,就把口袋捐空,成千上万地捐钱。
      问他为什么学佛,他说:他是河北人,小时候(12岁的时候),可能还开着天眼,那个时候,身边有一个亲人(一个老太太)去世了,听说这个老太太附体附到一个瘦弱的男子身上了,他(还是个孩子)就跑去看热闹。他说,他就看到有一个红点在那个男人身上,上上下下跑来跑去,这个红点运动到哪儿,这个男子就喊疼,挣扎痛苦。后来,老太太又借着这个男子的声音讲话,明明是个年轻人,很瘦弱,但是讲出来的是那个七八十岁老太太的声音——他亲眼看到的。
      后来就找医生,说那个医生会驱鬼,医生拿着针去扎,看准红点就一针下去。然后老太太的声音就喊出来,就说:啊,你扎死我了,扎死我了……他在12岁的时候,亲眼目睹我们刚才讲的这个场景,所以他就信佛了。
      他相信有灵魂、有灵体,也相信有附体,借尸还魂等等这些事情。从那以后就信佛了,非常虔诚。
      像这种驱鬼的手法,我们就不倡导,对吧?因为我们学了很多佛经,有很多柔和的方法,可以解除冤结,可以救护这个年轻人,也可以让这个老太太得以超度。你这样直接扎她,是把她给扎跑了,但是,她会起嗔恨的。
      医生走了之后,这老太太还会回来。她为什么附这个人呢?也是讨债嘛,是吧?没完没了,她还会继续讨债的,还会用别的方法。所以,治标不治本,只是一时的,它不是永久的。

【云何为不杂戒?此菩萨不著边见,不持杂戒,但观缘起持出离戒。】
什么是「不杂戒」呢?功德林菩萨说:「此菩萨不著边见,不持杂戒,但观缘起持出离戒」。不杂戒,一个指的是持戒纯粹;再一个,认知和见解不偏颇,完全符合佛理。持戒的过程中,不会夹杂乱七八糟的东西,自己也不会乱说规定(佛没讲的,他自己加几条,确实有这样的情况——你不能干这、不能干那……)
      有一些老修行和老念佛人告诉我们:你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然后问他有经典作为理论依据吗?他又没有。也是人云亦云,说:我听那个庙的师父说的,我听谁谁讲的……是这样子的。这就叫杂戒,就是不纯粹,有夹杂,这夹杂是人为添加进去的,未必符合佛意。所以我们要持戒就持得纯粹,最好是有经、律作为理论依据,这样持得也坦然。
「菩萨观缘起之法持出离之戒」,就是知道一切都是性空缘起,都是幻有(不是真实的),知道这一切不是真实的,持戒持得就很出离,并不困难。困难是因为什么?——执著!执著,是因为你把一切当真了。你要知道一切是假的,总有那个出离心,你持什么戒都挺容易的。

         

【云何为无贪求戒?此菩萨不现异相,彰己有德,但为满足出离法故而持于戒。】
什么叫「无贪求戒」呢?说「菩萨不现异相,彰己有德,但为满足出离法故而持于戒」。他就是想要出离轮回,知道我要圆满「六度」,六度里面有「持戒」这一项,我就认真地持,不是说为了显得我很有德行(你看我持得戒多,我持戒持得好,我很有德,我超过你),不是为了彰显自己,也不会刻意地显现什么奇怪之相(意思是什么?不用太标新立异)。
      我们在一个道场、在人群中,尽量兼顾周围人的看法。如果大家都不修苦行,比如说,这一个道场没有人修苦行,没有人去穿破衣烂衫,你偏偏现个苦行相出来,这个就叫「现异相」,这是特指在家人说的。
      出家人有的时候修头陀,那是菩萨戒规定的。但我们在家人就可以如实地做一些事情,不要搞一些虚伪的假象:明明平常也没有太朴素,见师兄、见谁的时候,装得很朴素、装得很艰苦,那就没有必要了,那是很虚伪的,你的背后全是「我执」,就是为了彰显自己:你看我过得很清苦,我持戒很严,我在修头陀……不要刻意去做,我们要真实,要真实!刻意的背后不过就是虚荣心,虚荣心全是「我执」,没有别的。

         

【云何为无过失戒?此菩萨不自贡高,言我持戒;见破戒人亦不轻毁,令他愧耻;但一其心而持于戒。】
「无过失戒」,说菩萨们不会自我贡高(觉得自己比谁都强),说你看我都持菩萨戒了,他还没受呢,菩萨们不会自我贡高。他们见到谁破戒了,也不会轻蔑和诋毁:可能各有各的难处吧,可能他业障深厚吧,也可能人家在行方便,谁知道呢,不了解,先不判断。看到谁破戒了,先不去着急地轻蔑和毁谤,也不会当众去羞辱人家,让他感觉非常地惭愧和羞耻,不会的。
因为你不是他,你不知道他遇到了怎样的因缘,他是故意破戒的,还是极不得已,你不知道。菩萨们就是一心一意地把自己的戒持好。多盯着自己,少盯着别人。
【云何为无毁犯戒?此菩萨永断杀、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及无义语、贪、瞋、邪见,具足受持十种善业。】
接下来,「无毁犯戒」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菩萨们永远都断掉了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断掉了没有意义的语言(绮语),断掉了贪欲、瞋恚和邪见,很好地持守着十善业道。
【菩萨持此无犯戒时,作是念言:‘一切众生毁犯净戒,皆由颠倒。唯佛世尊能知众生以何因缘而生颠倒,毁犯净戒。我当成就无上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令离颠倒。’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戒藏。】
守好十善业道,就意味着你在持「无毁犯戒」,你不会毁犯戒律,而且心里一直这样想:一切众生为什么会毁犯那神圣的、清净的戒律?就是因为颠倒——颠倒。认「假」为「真」,那个「我执」炽盛,「我」不也是颠倒嘛。
      只有诸佛世尊能够了解众生是因为什么因缘而生的颠倒。众生是因为颠倒才毁犯了清净戒律的,认「假」为「真」,根本上都是因为这个。因为认假为真了,所以才「贪、嗔、痴」,对吧?才「杀、盗、淫、妄」……
菩萨们心里想:我一定要成就无上的菩提(觉悟),广泛地给大家讲说真实之法,让大家离开「颠倒」,不颠倒了,就不会毁犯戒律了。
      这里也在暗示我们:真正的觉悟者不会毁犯戒律的,毁犯戒律是「颠倒」的表现。你就看他的行为还颠倒呢,还犯戒呢,他就绝对没有真的觉悟。所以就能够拆穿一些伪君子、一些魔的面具了,是吧?他说:我觉悟了,戒律无所谓了,一切是空,我已经超越戒律了……这简直就是非常可笑的说法。他不持好戒,就意味着颠倒,他还说他觉悟了,这不自相矛盾吗?
功德林菩萨说:以上所讲的就是十种「无尽藏」里的第二「戒」无尽藏,也非常重要。「戒律」往往是判断正、邪的标准,判断佛、魔的标准,所以非常重要。

         

      我们想,释迦佛都成佛了,还每半个月复习一次菩萨戒。成佛了,应该就稳定了、不会退转了,他还是那样加强自己的「戒」上的功夫,那何况我们凡夫啊?释迦佛肯定远离颠倒了,对吧?要论「空」,他不比你更懂吗?他却没说:我超越戒律了,戒律都是小乘法,戒律都是没觉悟的人修的,都是人天福报什么什么……释迦佛不是这样讲的。成佛了反而更重视戒律了,为什么呢?「令离颠倒」,犯戒等于颠倒,成佛了一定不会再颠倒,所以不会犯戒,这是一个公式,就这样推导出来的。
      我们也知道,作为在家人,有很多不得已犯戒(随顺众生)的情况。这个时候,内心要一直念「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圣号修补戒行,一直念……时刻提醒自己,我们不能颠倒。
      今天就先学习到这里。
      感谢功德林菩萨!
      感谢本师释迦牟尼佛!


设置星标,不错过每一份精彩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华严经》目录

相关文章

《华严经》 012(第〇五卷)〔终极版〕

《华严经》 012(第〇五卷)〔终极版〕

昨天我们提到,在释迦牟尼佛成道的这一天,从释迦佛的狮子座的每个细节当中,都化现出了无量无数的菩萨摩诃萨,有很...

《华严经》 014(第〇六卷)下〔终极版〕

《华严经》 014(第〇六卷)下〔终极版〕

大家好!我们继续走入《华严经》,走入佛眼所见的世界……上节课提到,这些菩萨们正在讲说偈颂赞美佛:【一一光明无...

《华严经》 015(第〇六卷)上〔终极版〕

《华严经》 015(第〇六卷)上〔终极版〕

上节课我们讲到,从释迦牟尼佛眉间白毫这里,喷涌出了无量无数的菩萨摩诃萨。这些菩萨们,他们当中的代表,一一地讲...

《华严经》 015(第〇六卷)下〔终极版〕

《华严经》 015(第〇六卷)下〔终极版〕

前面提到,从释迦牟尼佛眉间白毫这里,喷涌出了无量无数的菩萨摩诃萨,这些菩萨摩诃萨当中的一些代表讲说偈颂。【尔...

《华严经》 031(第一二卷)〔终极版〕

《华严经》 031(第一二卷)〔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圣谛品 第八‍大家好!我们继续来聆听文殊菩萨讲解「四圣谛」。上节课,文殊菩萨讲解了在「离垢」...

《华严经》 033(第一二卷)〔终极版〕

《华严经》 033(第一二卷)〔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圣谛品 第八大家好,今天的这节课是文殊菩萨讲解「四圣谛」的最后一节课,我们注意听。【诸佛子,...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