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华严经》终极版 > 正文内容

《华严经》064(第二〇卷)十行品 第二十一之二(上)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凡事往阳光的方向想,

就会真的变阳光。





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二十

十行品 第二十一之二

大家好,已经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二十卷,「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二。今天开始讲,菩萨摩诃萨「十行位」当中的第七——「无著行」。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无著行?】

什么是「无著行」呢?

【佛子,此菩萨以无著心,于念念中,能入阿僧祇世界,严净阿僧祇世界。】

功德林菩萨说:佛子们,处在「无著行」位的菩萨们,以无所著之心,在每一念当中(以这么快的速度),就能够入到阿僧祇(无量的)世界,庄严清净阿僧祇(无量的)世界。

      这里讲的是,这些菩萨们定功已经非常好了。我们学院自开设「药师法门」共修课以来,大家也养成了习惯,每天必定会作禅修,又有一些师兄能够去他们想去的一些佛国了。那么处在第七「无著行」位的菩萨们也是这样,念念中都能够去到无量的世界,庄严清净无量的世界。

      可能我们现在所去的世界,还谈不上「无量」那么多,但是只要你能够去到一个佛国,其他的就很快了,就很容易、很轻松了。去佛国也有一个捷径,就是平常我们多念这个佛国的教主的名号,打坐的时候也念或者听,这样就很容易去了。

【于诸世界,心无所著,往诣阿僧祇诸如来所,恭敬礼拜,承事供养。】

处在第七「无著行」位的菩萨们,虽然能够去到这么多的世界,但是他们的心没有执著。虽然他们能够去参拜无量佛,向这些佛展示自己的恭敬心,甚至说承事这些佛(一段时间内协助他们),或者去供养这些佛,但是他们没有执著心。做的时候,认真做(很用心、很真诚、很虔诚);但离开这个佛国的时候,也不会很失落。因为去得很容易,回来也很轻松,再去也很容易,所以反而不执著。你要是去得很困难,修了好多好多年,终于去了一个佛国,一开始肯定是激动得有点执著。去习惯了,来去自如的时候,这个「执著」就消失了。

【以阿僧祇华、阿僧祇香、阿僧祇鬘,阿僧祇涂香、末香、衣服、珍宝、幢幡、妙盖,诸庄严具各阿僧祇以用供养;】

功德林菩萨说:去到无量佛国的时候,「无著行」位的菩萨们带了很多的供养之物,有阿僧祇(无量)的花、有阿僧祇(无量的)香、阿僧祇(无量的)花环、或者各种装饰品;还有阿僧祇(无量的)涂香、末香、衣服、珍宝、幢幡、妙盖,种种庄严之具,都是无量的……

      他们去供养,非常讲究礼节,虽然哪个佛国都很富贵,甚至达到一种奢华的程度。这些佛,什么供养也不缺,人家又能自己变,佛国的那些圣众也都会变,所以哪个佛国其实都是非常富贵的。

      但是,「无著行」位的菩萨们去的时候,还是没有空手去——你们很富贵是你们的事情,我表达我自己的心意,所以他们带了很多的供养。这些佛国的圣众,相互之间都是这样地非常热情、非常真诚地往来(互相送礼物)。我们在学习《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的时候知道,在极乐世界,这些菩萨们吃完饭之后,用衣服兜着极乐世界的花、妙物去其他世界作供养,是吧?其他世界菩萨们,来看望阿弥陀佛的时候,也是不空手的,这是富贵共享。

【如是供养,为究竟无作法故,为住不思议法故。】

为什么要供养呢?明明都不缺,为了究竟这「无作之法」。「无作之法」是怎么实现的呢?是你做了之后才实现的,你不做,它就到不了「无作」。这个事情你做完它了,不需要再做了,这才叫「无作」。这就是「究竟无作之法」。

      怎么证「无为」?你把「有为」的(该做的有为之事)都做完了,圆满了,那就自然证得「无为」了。一开始都是要「有功用行」、「加功用行」的,到最后才「无功用行」,你前面的两个步骤不走,直接到「无功用行」,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这一点让凡夫听上去就感觉很不可思议了,怎么是这样子的?做了这么多,还说为了「究竟无作之法」,你做圆满了,才不用作呀,比如说,这个月亮不圆的时候,就要为着「圆」而去,一旦圆满了,你再多添一笔,它就不圆了呀,就是这样的。

【于念念中,见无数佛;于诸佛所,心无所著;】

功德林菩萨说:处可在「无著行」位的菩萨们定功真的非常好,非常清净的缘故。前面讲过,「十行位」的前六行位都非常清净了,清净到极致了,所以到了第七「无著行」位的时候,每一念当中都能见到无数佛。好像时时刻刻都在修「般舟三昧」一样,念念中见无数佛,天天与佛共处,与佛共住,别人家来来往往可能都是凡夫、都是众生,他这儿来来往往都是佛,见了面很熟悉、很亲切。

      而且在实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点很有意思:在我们最初位次比较低的时候,往上修的时候,见到的佛都是金灿灿的、大光明的;要是你的位置离佛越来越近的时候,佛给你现化的种种相,就相当地随意了,他就不总现化那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通用相了,他经常现化各别相,也很生动、有趣的。有的时候,看着你的长相是什么样子,他就也示现跟你类似的,比如说:你是黄种人——黑头发,黄皮肤,那么这个佛(他)来的时候,跟你交流,他化现的也是黑头发、黄皮肤;你是个白种人,这佛就示现他也是个白种人,黄颜色的头发,或者褐色的头发,是这样子的。这时候很随意,你就知道你真的是跟佛齐平了,他现化得跟你就别无二致了,到这个程度。最初不是这样子的,我们禅定最初见佛,不是大光明就是什么很殊胜的相,很震撼的;修到最后,你很随意,佛也很随意。佛平常表现得在法会中是很庄严的,但私下里有时候,也很调皮,甚至很幽默、很搞怪的。我们跟大家讲过「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他经常是以神通来度人的;其他佛要么是放光、放香味、讲法……但是「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至少目前)我们没听到过他讲法,他总是现各种神通。你面对那些神通现象的时候,可能会惊讶、惊诧,或者会笑出声来:一个「佛」怎么会那么幽默?那么下座后,你仔细去品:这所有神通都在讲法。

      比如说,有一次,「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坐在我的对面打坐,相隔应该也就是一米远,他示现得跟我身形各方面都差不多,也是黄皮肤、黑头发那个样子。就这样坐着坐着,我一看他,他右侧黑色的眉毛突然就掉下来了;掉下来之后,掉到中途好像又吹了一股风一样,这个眉毛就像片树叶就吹到左边去了。我当时在禅定中就笑出声来了,就觉得这个佛好幽默,下座后一想:这是在示现这个肉身相的虚妄啊。

      大家能想象:一个「佛」,坐着坐着,突然眉毛掉下来,而且还只掉了一边。很搞怪的。——这个「肉身相」本是虚妄啊!

      还有一次,他示现一个很大的「他」站在那里,然后又变出一个很小很小的「他」。这很大的「他」,就是通用的「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变出的很小的「相」呢,是一个内外全黑的黑人,连衣服也是黑的,什么都是黑的(一个很小很小的自己,一个小小的佛)。之后他就示现,他把他变出来的这个小黑佛就抛到空中去了,之后他就仰起头、张开嘴,直接就把这个小黑佛吞到自己肚子里去了。当时看这个的时候也没有「悟」,下座后去悟:他在表什么法?我们无量世的修行,去体验这个奇妙的生命界,一次又一次地体验,其实就是自己在「吞吃」自己,自己在「消化」自己、「体验」自己,自己在感受和领悟自己,是这个过程。

      然后还有一次,感觉「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他来了,但是他一直是隐身的。你知道他来了,他不化现给你任何形态。突然,你看到一头巨大的棕黑色大象正对着你,那个象鼻子的中部连着贴了三块胶布,就像「创可贴」一样。就很搞笑的,这是来逗你笑的。下座后一想:这个可能没有太具体的意义了,他就是想逗你笑。

      像有一些师兄,说是忧郁症患者或抑郁症患者,我们知道,「药师七佛」当中的「无忧最胜吉祥如来」是治抑郁症的。那你要是对这个佛比较无感,你其实也可以试着多念「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然后去打坐,他会根据你的情况给你开药方。比如说,你最近低落、偏空、不太开心,他就会逗你笑,他会想各种办法逗你笑,非常有创意。而且,「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还经常示现伸出他的佛手,非常大,每一个手指头都是非常粗大,之后示现有一个你(他变出来一个你)在他的手指上转着圈儿跳芭蕾舞,然后你就会想起来孙悟空,把这个五指山当作世界的究竟处,后来才知道是如来佛的手指。就想到我们的「小我」,你只要一有执著、一有傲慢,你就会变得很小,你必须放下所有执著和傲慢,你才会真地变得很大。

      那刚才打坐的时候,「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又来了,又示现什么呢?手里拿着一串佛珠,靠近自己的脸颊,你看着他这佛珠靠近脸颊,什么意思呢?他这样地往脸上一按,佛珠就消失在他的脸中了,就告诉你:无情众生和有情是不二的,是一体的,一回事,也都是心意识的化现。而且,他还示现:突然他就消失不见了,然后你凭空就发现这地上爬着好多蚂蚁,蚂蚁大军过来了(一群蚂蚁),奇怪的是每一个蚂蚁都长着一个佛的头,那佛的头都是「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就是有那个「螺髻发」的头),身子都是蚂蚁的身子,一群黑蚂蚁,但头都是佛的头,就告诉我们不要歧视畜生道的众生,或者什么蜎飞蠕动之类的小昆虫,不要歧视他们,他们也可作佛的。你是人佛(大佛),他们是蚂蚁佛(小佛),都是佛,都是平等的。所以,禅定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当然禅定也不一定只是在打坐的时候会出现,「行、住、坐、卧」有的时候都可入禅定。

【于诸佛刹,亦无所著;于佛相好,亦无所著;】

功德林菩萨说:处在「无著行」位的菩萨们,念念间都能够见到无数佛。见的这无数佛就有可能真的是无数个佛,也有可能是一个佛变成了无数个佛,这都有可能。但见了这么多佛,他们去到佛国,看到佛国那么美好,他们却不会贪著,该回来的时候就回来了。对于见到的佛,他们见的时候是很用心、很恭敬的(我们知道),但是离开的时候也不会执著(放不下),对于佛的相好也没有执著。不管佛示现什么样的相好庄严,「无著行」位的菩萨们其实也是见惯了,见多了,所以无所著。

      一开始见得少,就经常一惊一乍的,很正常,见多了就无所著。所以有一些师父学佛、参禅打坐几十年了,你让他讲很多事情,他都懒得讲了,他觉得司空见惯。

【见佛光明,听佛说法,亦无所著;于十方世界,及佛菩萨所有众会,亦无所著;】

功德林菩萨说:处在第七「无著行」位的菩萨们,见到佛的光明或者听佛讲法,他们也没有凡夫式的那种执著,主要是他们修行的境界已经很高了(昨天讲的第六行位都已经很高了),所以「无著行」位的菩萨们去到十方世界任何一处参加佛菩萨云集的这些法会,他们都没有执著,去是能去,想回来也随时回来,就像串门一样,没有执著。

【听佛法已,心生欢喜,志力广大,能摄、能行诸菩萨行,然于佛法,亦无所著。】

那么,他们到处去听佛讲法,听了之后,还是会心生欢喜的,这是正常的反应。他们的志向和力量非常广大,他们能够摄取,能够去修习种种菩萨行。

      「摄取」其实就是到佛那儿去进修,进修之后就开始应用,所以智慧肯定一直增长,境界一直提升。但是对于自己听闻的佛法他们没有「法执」。什么是「法执」呢?就是「法」变成概念,变成知见,总是在你的头脑里运行,困住你的脚步,甚至给你带来烦恼,这就叫「法执」。什么叫「没有法执」呢?你听着就吸收成为自己的了,功力大涨,这就不算法执。

【此菩萨于不可说劫,见不可说佛出兴于世,一一佛所承事供养,皆悉尽于不可说劫,心无厌足;】

功德林菩萨说:处在「无著行」位的菩萨们,在不可说的无量劫以来,见了不可说的无量佛出兴在世间,他们可能到每一个佛那儿都去承事和供养,「皆悉尽于不可说劫」,供养了多久呢?无量劫的时间,而且心都不会厌倦和满足。这一点其实挺难的,因为「厌倦」是我们的本性。「无著行」位的菩萨们去到那么多佛那儿,都去承事和供养(辅助、协助他们,而且供养他们),并且不厌倦,这是真本事。为什么我们那么容易厌倦呢?这也是我们跟这些真菩萨的区别。

【见佛闻法,及见菩萨众会庄严,皆无所著;见不净世界,亦无憎恶。】

功德林菩萨说:处在「无著行」位的菩萨们,他们去见佛、去听法或者见到菩萨众会庄严,都无所执著;当他们去到一些不清净的世界的时候,也没有凡夫的那种憎恨和厌恶之心,没有的,也是挺平静的。

【何以故?此菩萨如诸佛法而观察故。诸佛法中,无垢、无净,无暗、无明,无异、无一,无实、无妄,无安隐、无险难,无正道、无邪道。】

为什么呢?因为「此菩萨如诸佛法而观察」,因为他们已经悟入了第一义谛了,所以一切相庄严清净,他们自然随喜赞叹;如果是染污深重,他们也不会有憎恶之心。这染污重的地方,其实就是需要他们去做努力的地方,对吧?处处都清净还需要我们做什么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些「无著行」位的菩萨们,他们了解了第一义,知道在诸法中,一切的染污、清净、黑暗、光明……都是自心分别的结果,本质里「无所谓差别,也无所谓相同」,这都是你在分别。本质里「无所谓实在或者虚妄」,也无所谓「安隐或者险难」,无所谓「正道或者邪道」……没有这些分别,在第一义里没有这些二元的对立。

【菩萨如是深入法界教化众生,而于众生不生执著;】

所以「无著行」位的菩萨们就这样深入法界教化众生,对于众生也不生执著,就是随缘地教化。

【受持诸法,而于诸法不生执著;】

他们虽然受持诸法(诸佛讲的法他们都认真地去学习、去行持),但是对于诸法也没有执著。

【发菩提心住于佛住,而于佛住不生执著;】

他们发菩提心自然都想成佛了,但是对于「成佛」这个事情也不是凡夫式的执著,因为始终感觉自己在梦中一样的。

【虽有言说,而于言说心无所著;】

虽然也经常讲法,经常用到种种的言说,但是「无著行」位的菩萨们对于种种言说,也心无所著(说了就说了,就好像消失了一样)。

【入众生趣,于众生趣心无所著;】

那么,他们入到种种的众生当中,这六道的各道他们都能去,但是也是心无所著。不会说去到天道觉得天道太美了,就待在天道吧!就专一地定在天道了……不会的。他们六道可能都去,到哪里都没有执著。

【了知三昧能入能住,而于三昧心无所著;】

「无著行」位的菩萨们知道三昧(禅定)是怎么回事,能够入定,也能够在定中待很长时间(这个随自心的掌控),但是他们没有执著,所以非常地自在。

【往诣无量诸佛国土,若入、若见、若于中住,而于佛土心无所著,舍去之时亦无顾恋。】

处在「无著行」位的菩萨们能够去到无量的诸佛国土,可以说哪个佛所在的地方他们都能去,无论是入到某一个佛国了、看到某一个佛国了、还是在这个佛国待了一会儿,他们对于这个佛国都不会特别执著,走的时候也不会很舍不得,不会有那种贪著。

      这一点我们大多数的师兄也能做到,比如说在定中去到某一个佛国,感受非常好,可能下座后也跟一些比较熟悉的老师、师父、师兄交流一下,但很快就忘了这个事情了,其实交流也不一定是炫耀,就是同喜一下、分享一下,也是给一些初学者信心,但是很快就忘记这个事情。如果你有很强烈的执著放不下,那你下一次入定就很困难了。

【菩萨摩诃萨以能如是无所著故,于佛法中,心无障碍,了佛菩提,】

功德林菩萨说:处在「无著行」位的菩萨摩诃萨们就是这样,对于什么都是「无所著」的状态(松松空空的),所以在佛法当中他们的心没有任何障碍,他们能够了解佛的菩提(觉悟)到底是怎么回事。

【证法毗尼,住佛正教,】

而且他们能够「证法毗尼」(「毗尼」代表戒律)。他们能够实证种种的戒律(守戒守得很好、很清净),因为持戒持得很清净,所以住于佛的正教当中,他们就是正法的一个代表。

【修菩萨行,住菩萨心,思惟菩萨解脱之法,】

他们修菩萨行,安著于菩萨之心,思惟着菩萨的解脱之法。

【于菩萨住处心无所染,于菩萨所行亦无所著,净菩萨道,受菩萨记;】

对于菩萨所住的境界,心无所染(心空空的感觉);对于菩萨平常所做的一切圣行也无所执著(该做就做,认真做,做完就放下),无有挂碍和顾恋。所以「无著行」位的菩萨们真正地清净了菩萨道,也得到了诸佛的授记。

      什么是「受菩萨记」呢?就是他们在菩萨里面得到了诸佛授记的意思——作为菩萨受记。得到授记的时候,就会有佛告诉他们:你们什么时候会成佛,佛号是什么,有的时候甚至把你这个未来的佛国以及里面圣众的情况、这个佛国及佛住世的时间,都会讲得很详细,这样得到了授记。

【得受记已,作如是念:‘凡夫愚痴,无知无见,无信无解,无聪敏行,顽嚚贪著,流转生死;】

得到授记之后,「无著行」位的菩萨们心里这样想:凡夫都是多么愚痴啊,无知(没有智慧),也没有正知正见,对于佛法没有真正的信心,甚至都无法理解佛法,这些凡夫很多都没有聪敏智慧之行,而且又非常地顽固、非常地贪著,就这样流转在生死中。

【不求见佛,不随明导,不信调御,迷误失错,入于险道;】

很多凡夫不想着要去见佛,也不想找一个明师去指导自己,也不相信自己能够调御自己猿猴一样、野马一样的心,他们总是在这种迷蒙中、愚痴中犯种种的错误,这样就走上了险道,可能要去三恶道。说「去三恶道」,这还讲的是命终之后的事情,有的此生就过得很不顺心,灾难重重。

【不敬十力王,不知菩萨恩,恋著住处;】

而且,很多凡夫不懂得尊敬、礼敬、恭敬佛,佛是有着十种神力的德王、法王,但是很多凡夫不了解佛,不懂得尊敬佛,他们也不知道感激菩萨的恩情,这些凡夫就贪恋他六道轮回中的那个住处,贪著轮回。

【闻诸法空,心大惊怖;】

很多凡夫听到讲诸法「空」的时候,还害怕——说一切皆空,还活着干嘛?做什么都没意义了,还这样想。其实,他们完全就不懂佛讲的「空」到底是怎么回事,并不是「顽空」、「断灭空」。如果是「顽空」、「断灭空」,那佛也不需要做事情,菩萨也不用修「六度」了。

【远离正法,住于邪法;舍夷坦道,入险难道;弃背佛意,随逐魔意;于诸有中,坚执不舍。’】

「无著行」位的这些菩萨们就想:这么多凡夫远离了正法,安住在邪法;舍离了这种平顺的(平坦的)大道,却入到了险道去遭受苦难;他们背弃了佛的这种指导,却跟随了魔的诱惑;在「三有」轮回中,一直很顽固地去坚持那个错误的道理,坚持种种邪见,还放不下那些邪见。

【菩萨如是观诸众生,增长大悲,生诸善根而无所著。】

「无著行」位的菩萨们就这样观着众生,增长了无尽的「大悲心」,无量的善根就生起来了,众生刺激得他们生起了善根。虽然是这样,但是他们的心,其实还是松空的,只是「慈悲」让他们着急而已。

【菩萨尔时复作是念:‘我当为一众生,于十方世界一一国土,经不可说不可说劫,教化成熟。】

所以,「无著行」位的菩萨们心里就这样想:就算只为了一个众生,我也愿意在十方世界每一个国土,经历不可说不可说(无量)劫,去教化、成熟这个众生。

【如为一众生,为一切众生皆亦如是,终不以此而生疲厌,舍而余去。’】

就好像为一个众生是这样,为一切众生都是这样。我愿意去无量世界、经历无量久的时间,去教化他们,让他们成熟善根,得到解脱。在这个过程中,我肯定不会觉得疲惫和厌倦,我不会舍离众生而去的。

【又以毛端遍量法界,于一毛端处,尽不可说不可说劫,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如一毛端处,一一毛端处皆亦如是。】

接下来,就打了一个比方:如果我们用一根毛的毛端,去量整个法界的话,我们想一想,整个法界是无量、无边、无际、无限、无穷的,一根毛那么细小,一根毛的毛端(那个尖儿)那就更小了,那得需要多少根毛的毛端才能量遍整个法界呀?无量的,无穷的。在每一根毛的毛端这里,用不可说不可说(无量)劫去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就好像在一根毛的毛端这里一样,在丈量整个法界的这无量无穷的毛的毛端都这样做……就是意味着「无著行」位的菩萨们,度化众生的这种耐心和毅力难以形容了。

【乃至不于一弹指顷,执著于我,起我、我所想。】

而且在度众生的过程中,再短的时间,他们都不会执著那个「我」,不会起「我」和「我所」之想(一直是「空」的,「我执」是没有的,是看不见的)。

【于一一毛端处,尽未来劫修菩萨行;】

功德林菩萨说:「无著行」位的菩萨们在一一毛端处(这丈量法界的无量根毛的毛端那里,整个法界的意思),尽未来劫修菩萨行(就是整个未来都在修菩萨行,一直不间断)。

【不著身,不著法,不著念,不著愿,不著三昧,不著观察,不著寂定,不著境界,不著教化调伏众生,亦复不著入于法界。何以故?】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著身,不著法,不著念头,不著愿望,不著三昧(禅定),不著观察,不著寂定,不著境界,不著教化调伏众生,也不著入于法界。虽然一直无止尽地、恒常地修菩萨行,但是「无著行」位的菩萨们不著一切,是以真空之心,在去利益众生的。为什么呢?

【菩萨作是念:‘我应观一切法界如幻,诸佛如影,菩萨行如梦,佛说法如响,一切世间如化,业报所持故;差别身如幻,行力所起故;】

因为处在第七「无著行」位的菩萨们心里总是这样想:我应该观这一切法界就像幻影一样,诸佛也像种种幻影,菩萨所作的一切圣行也是像梦中所作,佛的讲法就好像空谷传响,都是随着因缘而示现的,一切世间都像幻化出来的,都是被业报所维持着、维系着;这不同的众生、不同的佛、不同的菩萨,都有着不同差别的身形,但是这些身形也是如同幻化一般的,这一切的身形也都是造作之力所引起的。

【一切众生如心,种种杂染故;】

前面我们提到,众生就是「众多妄想一直在生」的意思。所以说,一切众生就好像这个心一直在生起种种的杂染一样,杂染就意味着妄想。

【一切法如实际,不可变异故。’】

处在第七「无著行」位的菩萨们,总是安住在这种真空的状态,感觉这一切的存在物其实本自不生,一切生灭的都是「幻有」、都是「假有」,那个「真有」祂不生(真如实际不生),不灭,也不会变异。

【又作是念:‘我当尽虚空遍法界,于十方国土中行菩萨行,念念明达,一切佛法正念现前,无所取著。’】

而且,「无著行」位的菩萨还这样想:我当尽虚空遍法界,在十方国土行菩萨行,念念间都要明达一切智慧,我在修学一切佛法的过程中,要一直保持正念,无所取著。

【菩萨如是观身无我,见佛无碍,为化众生演说诸法,令于佛法发生无量欢喜净信,救护一切,心无疲厌。】

功德林菩萨说:处在第七「无著行」位的菩萨们就这样观自身无我(没有「我执」),他们见佛是没有障碍的,想见哪个佛,就见哪个佛。为了化度种种众生,他们也会讲种种法,使得众生对于佛法生起无量的欢喜和清净不疑的信心,他们救护一切众生,心里没有疲惫厌倦。

【无疲厌故,于一切世界,若有众生未成就、未调伏处,悉诣于彼方便化度。】

所以,正是因为他们的心没有疲惫厌倦,他们才能在一切世界,只要看到有众生还没有成就、还没有被调伏,他们就去那里,去成就众生、调伏众生,用种种方便去度化这些众生(「度化」其实就是使众生证解脱的意思)。由那种保持邪见的、很愚迷的、愚痴的状态,变得非常清净,变成觉悟者的那种自在状态。

【其中众生种种音声、种种诸业、种种取著、种种施设、种种和合、】

而且,在度众生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种种情况。因为不同的众生音声不一样、造作的业不一样、执著的点不一样,他们有的时候也会给菩萨找很多的麻烦。而且众生之间有很多的、各种各样的「和合」,他们虽然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了,目的都不一定是什么样子的:有的是因为亲情、友情(有一些很纯粹),有的是为了利益,有的甚至是为了讨债,当然也有为了还债和报恩的情况,以各种原因去和合。那么「和合」的体现形式,其实也是不一样的:公司的形式、家庭的形式,个人爱好小团体的形式……种种的和合形式,有那种合理、合法的和合;也有不合理、不如法的和合。

【种种流转、种种所作、种种境界、种种生、种种殁,】

那么,众生也有着各种各样的流转形式,一切的造作也不一样,众生的境界也不一样,众生怎么生、怎么死都不一样,因为在六道(不同的道,众生的生和死的方式就不一样),我们大概地讲,说众生怎么生呢?是胎、卵、湿、化四种(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这也是概说。种种死呢?在《药师经》中提到了有九种横死。要是详细点儿讲的话,其实是无量种横死的情况。有自然死亡、也有横死——就是非正常的死亡,非自然的死亡,突然而来降的灾祸。

【以大誓愿,安住其中而教化之,不令其心有动有退,亦不一念生染著想。】

那么众生是如此的复杂,但是「无著行」位的菩萨们靠着自己的大誓愿安住在众生中教化他们,而且他们的心从来不曾有动转和退缩。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也没有生起染著之想,不会说度众生的过程中把自己给弄得染污了,这是不存在的情况。这些「无著行」位的菩萨们能够自由地见到种种无量佛,自由地去到无量佛国,也能够深入到众生海中,去亲眼见、去亲身感受众生的种种境况,就是说:上得佛国,也下得众生界,而且一直都没有任何的染著。

【何以故?得无所著、无所依故,自利、利他,清净满足。】

为什么呢?因为「无著行」位的菩萨们已经彻底地得证了无所著、无所依的自性,真正地入到真心自性里了。「无所著、无所依」,也就是《金刚经》里讲的「无所住」,真正做到了。所以虽然一直在自利、利他,「自利」就是去佛国、去见佛、去进修、去供养礼拜佛,去承事佛,也在给自己累积福报、累积福德,这是自利的层面;那么「利他」就是度众生,下到众生界的各种不同境遇当中去。在「自利」和「利他」的过程中,他们始终是无所著、无所依,所以非常清净。他们就保持在清净的状态,就好像很满足一样。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七无著行。】

功德林菩萨说:这就是菩萨摩诃萨「十行位」当中的第七——「无著行」位。

      这一行位对于菩萨的要求真的很高。在「十行位」的前面也提到有种种考验,那些考验相对于这一行位就显得比较低级了。佛国的诱惑、诸佛的诱惑、以及众生界种种杂染的这些诱惑,他们完全通关了——「无所著」,就这样通关了。然后我们也发现越往高处走,风景越美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 楼」啊!确实是,高处的风景要更美一些,更惊艳一些,所以大家努力,好好修。

      感谢功德林菩萨详细的讲解!

      也感谢本师释迦佛以及无量功德林如来的加持!

      有着无量佛的加持,功德林菩萨的讲法其实相当于佛的讲法,我们要认真尊重地去听、去思惟。

      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再见!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华严经》目录


相关文章

《华严经》 013(第〇六卷)〔终极版〕

《华严经》 013(第〇六卷)〔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六如来现相品 第二大家好!今天已经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六卷,「如来现相品」第二。章...

《华严经》 018(第〇七卷)下〔终极版〕

《华严经》 018(第〇七卷)下〔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七世界成就品 第四上节课,普贤菩萨给我们讲解了法界内很多世界海的样子……【尔时...

《华严经》 021(第〇八卷)〔终极版〕

《华严经》 021(第〇八卷)〔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八华藏世界品 第五之一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了毗卢遮那佛那极美极美的华藏庄严世界...

《华严经》 027(上)(第一一卷)〔终极版〕

《华严经》 027(上)(第一一卷)〔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毗卢遮那品 第六‍上节课我们讲到,大佛「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佛」出现于世了,无量的众生都来参拜他...

《华严经》 034(第一三卷)中〔终极版〕

《华严经》 034(第一三卷)中〔终极版〕

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上节课我们讲到,释迦牟尼佛双脚(脚底)千辐轮的光明已经照遍了东方、南方、西方、北...

《华严经》 035(第一三卷)下〔终极版〕

《华严经》 035(第一三卷)下〔终极版〕

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尔时,光明过百万世界,遍照东方一亿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