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正文内容

《大乘密严》之境 06

色心及心法,不相应无为,内外众世间,谛观无别异,如是诸智者,来于密严国。相名与分别,正智及如如,定者能明照,体性皆平等,入佛所赞扬密严之净国。若坏三和合,及以四种缘,不固于自宗,同诸妄分别。恶习分别者,彼之五种论,譬喻不成立,诸义皆相违,五种悉成过,惑乱于智眼,颠倒不颠倒,同异法斯坏。舍离于自宗,依止他宗法,初际等诸见,皆从灭坏生。


大王应当知,众生在诸有,如轮而运转,初际不可得。如来以悲愿,普应诸有缘,如净月光明,无处不周遍,各顺其根性,随宜而说法,涅槃若坏灭,佛有何功德?增上有三种,解脱亦复然,四谛及神足,念处无碍解,四缘无色住,根力及神通,觉支诸地等,有为无为法,乃至众圣人,皆依识而有;苦法苦观智,及苦随生智,集智三亦然,灭道亦如是;如是十二种,名之为现观。学人数有十,第八七返生,家家一往来一间而灭度,中般与生般,有行及无行,上流于处处,然后般涅槃;如是一切种,诸智之品位,修行观行者,下中上不同。

菩萨增上修,功业最殊胜,十一与十二,乃至于十六。此诸修定者,复渐灭于心,所尽非是心,亦非心共住,未来心未至,未至故非有,心缘不和合,非此非彼生,第四禅无心,有因不能害。有因谓诸识,意识及五种,妄想不自觉,犹如波浪生,定者观赖耶,离能所分别,微妙无所有,转依而不坏,在于密严中,如月恒明显。密严诸智者,与佛常共俱,恒游定境中,一味无差别。密严定者处,定力生于彼,是故应修习,相应妙定心。欲界有六天,梵魔十二处,无色及无想,一切诸地中,若生密严国,于彼为天主。欲求密严土,当修十种智,法智随生智,世俗知他心,及苦集灭道,尽智无生智。仁者真实见,舍君罗帝族,与甘蔗月王,种姓无殊异。


当求密严国,勿怀疑退心,如羊被牵拽,喘惧而前却。意在于身中,似幻兽而住,亦如幻为树,河中之苇荻;如王戏园苑,运动诸身分,意及于意识,心心法共俱,譬如空中云,共聚而无实。种子赖耶识,诸习所缠覆,譬如摩尼宝,随缘现众色,离住众生身,体净而无垢,是决定种姓,亦为大涅槃。名因于相生,相从因缘起,以诸形相故,而起于分别。分别从二因,外相心习气,第七末那识,应知亦复然。诸根意缘会,发生于五识,心法共相应,如是身中住。正智常观察,一切诸世间,从于如是因,而生彼诸果。真如非异此,诸法互相生,与理相应心,明了而观见。

此即是诸法,究竟真实性,亦为妄所计,一切法不生。诸法性常空,非无亦非有,如幻及阳焰,干城等众物。种种诸形相,名句及文身,如是执著生,成于遍计性。根境意和合,熏习成于种,与心无别异,诸识从此生,资于互因力,是谓依他起。内证真实智,现前所住法,是即说圆成,众圣之境界,佛及诸佛子,证此名圣人。若人证斯法,即见于真际,唱言生已尽,梵行皆已立,所作莫不成,永离于诸有;解脱一切苦,灭除众怖畏,生法二无我,善能明了知;普烧诸习气,永断于分别,从于无始来,戏论而积聚,无量众过恶,一切皆已除。譬如热铁团,热去铁无损,解脱者亦尔,惑尽而清凉,入于无漏界,密严之妙土。此土最微妙,非余所能及,佛与诸菩萨,清净之所居,三昧乐现前,以此而为食。欲生斯土者,当修真实观,复为诸有缘,如理广宣说。

讲解部分


转魔界入佛界,佛界入魔界---《佛说梵网经》

 

佛体非是有,亦非无有佛。住于如来地,密严之妙国。

密严胜净刹,众圣之依处。观行者充满,应归此严土。

------------------------------------------------------

大家好!

欢迎继续回到三界之外的密严佛国,金刚藏菩萨摩诃萨正在讲说偈颂。

【色心及心法,不相应无为,内外众世间,谛观无别异,如是诸智者,来于密严国。相名与分别,正智及如如,定者能明照,体性皆平等,入佛所赞扬,密严之净国。

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说,一切色心、心法、不相应法、无为法,一切内外,一切世间,你去禅定中观察,本质里都没有什么区别,没有什么差异。就这样安处在禅定境界,超越一切分别的智者,才来到了伟大的、神圣的密严佛国。安处在禅定中的智者们能明照一切,无论是相,名,还是分别,还是正智,还是如如,体性都是平等的。在定中你能明照一切,你终于来到了诸佛所称赞、所赞扬的密严净土。

【若坏三和合,及以四种缘,不固于自宗,同诸妄分别。】

世间有的众生不知道什么是「三和合」。三和合意味着根、境相合产生诸识,比如六根与六尘相合产生六识。世间很多众生不了解三和合的含义,也不了解什么叫「四种缘」。四种缘是指因缘、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这四缘讲的是「有」中的关系。比如说「因缘」指的是缘起法当中,一切的幻相都是性空而缘起。缘起法当中这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因」是衍生事物的直接的内在原因,「缘」是外来的辅助性的间接的条件---这是因缘。


「所缘缘」是指所缘之缘。比如说「根」习惯了去攀缘,它所攀缘的即是所缘之缘---所缘缘。比如说有眼识,为什么说有眼识呢?---眼根面对色相的时候,那么一切色相就可以讲是眼根、眼识的所缘缘。眼根攀缘外在色相产生眼识,这个被攀缘的客体,这一切色相,就是所缘缘。同样的道理,耳朵习惯了攀缘外在的声音之尘相从而产生耳识,那么你所攀缘的声音这个尘相,就是耳识的所缘缘。鼻识喜欢闻到各种香味,香味就是鼻识的所缘缘,就是所缘之缘,所攀缘之缘。你这个鼻子的认识功能,通过所缘缘来体现它的功能,这是所缘缘。所以六根对应外在六尘境界产生六识,对着根和识来讲,外在的六尘境界就是所缘缘,所缘缘就是被感知的。


「增上缘」是什么呢?---增上缘,顾名思义,使其增,使其上,就是推动它的外在的助缘,使其增长变化,使其增上。增上缘,比如说六根对着外在的六尘境界就能引发六识,有增上的力用。又好像世间的禾苗庄稼种到土壤里去,需要有肥料,有水,有空气,有阳光。那肥料,水,空气,阳光这些都属于增上缘,有助于成办这件事情,这就是增上缘。

什么叫「等无间缘」呢?---拆分一下,首先是平等,第二是无间。无间是无有间隔。「等」,二者相比体性是平等的,同时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的间隙。比如说你第一个念头和第二个念头之间,没有间隙地迅速地切换,前念后念各为一而相等,这是等的意思。前后两个念头之间,念念生灭、刹那不停、没有间隔,这就是无间---等无间缘。世间的诸有都可以分为因缘、所缘缘、增上缘和等无间缘,我们可以看出这四缘的论说是站在不同角度的概括。


有性空,有缘起,性空而缘起。性空代表空,缘起代表有,以上四缘指的是在「有」中,从各个角度的概括。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说,世间有的众生不了解三和合,就是坏了三和合。就是我们的觉性能感觉,我们感觉我们能觉,然后有所觉---为什么会有能觉、所觉?---是三和合的结果,是根对着尘(也叫对着境)产生了识,根、尘、识三和合的结果。那么根、尘、识三和合之后我们发现了什么?对着相来进行概括,总结出四种缘。但很多众生不了解---这些众生不固守于自心之宗,著相地起种种虚妄的分别。


【恶习分别者,彼之五种论,譬喻不成立,诸义皆相违】

金刚藏菩萨说,这种虚妄的分别叫做恶习分别。如果你深入佛性去分别,它就是前面的「三和合」、「四种缘」这样的分别。但是你不这样去分别,就是恶习分别---随着习气、业流进行恶性的分别,从而产生种种论。既然分别是恶习分别,产生的论就是站不住脚的,所以种种的譬喻都不能成立。诸多的自己总结归纳概括出来的这些议义都互相违背,甚至互相矛盾。

【五种悉成过,惑乱于智眼,颠倒不颠倒,同异法斯坏。舍离于自宗,依止他宗法,初际等诸见,皆从灭坏生。】

「五种悉成过,惑乱于智眼」理论上的矛盾惑乱了你心灵智慧的眼睛,从而产生更大的过患。「颠倒不颠倒」就是使不颠倒之物颠倒的意思。第一个颠倒是动词,第二个是形容词或者是代表名词。颠倒了不颠倒之物,就是把不颠倒的,本来是对的,当成不对的。正的当成邪的,邪的当成正的,彻底颠倒。迷当成觉,觉当成迷。


「同异法斯坏」在种种颠倒中总结出来的无论是相同法,还是不同法,一切一切全都是坏的、错误的、不成立的。那么这些众生舍离了自心之宗,依止了其他之宗,舍离了实性本体--本如来藏,舍离了源头,依止了源头的分支。他们认为世界有最开始,「初际等诸见就是有最开始,既然有开始,那就有灭坏。


【大王应当知,众生在诸有,如轮而运转,初际不可得。】
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说,「大王应当知」诸法之王,诸位觉者,人中之圣,你们要能够了解众生在诸有(在三有、三界内),像轮子一直转动不息。但是转动不息的轮子,你从哪个点找到它的起始点呢?是找不到的。轮子无始劫以来这样的运行,转动不息,你很难找到哪个点是最开始转动的那个点,那是不可得的。

【如来以悲愿,普应诸有缘,如净月光明,无处不周遍,】

而如来以慈悲和愿力,一方面是慈悲,另一方面是愿力,其实愿力也体现了慈悲。「如来以悲愿,普应诸有缘」因为慈悲,因为愿力,随缘而应化,好像清静的月亮散放它的光明,在空中「无处不周遍」,到到处处月光都洒满。

【各顺其根性,随宜而说法,涅槃若坏灭,佛有何功德?】

如来随着众生的根性,因人而异地讲说诸法,因材而施教。所以大家要了解,如果你认为涅槃是坏灭的,说这个「有」之物灭坏了,那就叫涅槃。那是二元中的,那佛有什么功德呢?佛还在二元中,还没出离二元,佛有何功德呀?涅槃并不是二元之中的。

【增上有三种,解脱亦复然,】

接下来讲「增上有三种,解脱亦复然」。前面提到增上缘---就是使其增上的缘(条件),又可以分成三种:第一种叫「与力增上缘」,是主动促成的一种条件。这个事物在发展中,我主动去促成它。比如说某个公司在发展中,我很看好它,我投入大量的资金入股去支持它,支持的背后我自然也能受益。强烈的一个助缘从外在去助推它,甚至是一个意外事件去助推它,这叫「与力增上缘」,就是给予力量的增上缘;


第二种增上缘叫「不障增上缘」。不障碍它的增上缘,就是我在这里可能是无为,什么也没做,但是我没有对它形成障碍,这个事物可以完美地向前发展。路上跑着一个汽车,我没有去拦住这个汽车,没有造作任何负面的条件因素去干扰它,这叫「不障增上缘」,我没有去障碍他。


第三叫「逆增上缘」,这个人在修行过程中,我去给他捣乱,结果他没有被打败,反而踩着这个好像障碍的石头,变成了自己的垫脚石了。所以说,弱者看来是障碍的这些石头,强者看来全是垫脚石,踩着它又上去了,这叫「逆增上缘」---外在的条件其实是不利于我的,但是我却利用了这个不利的条件,反而得到了更高的境界,更好地发展。外在看上去是逆缘、是违缘的障碍,结果却变成了逆增上缘,本来是障碍的结果成了帮忙的了。增上缘可以分成这三种。


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说,增上缘有以上三种,解脱也是这样的,其实是分成多种多样的。


【四谛及神足,念处无碍解。四缘无色住, 根力及神通,觉支诸地等,有为无为法,乃至众圣人,皆依识而有;】  

大家可以看得出前面这里讲的是什么呢?是「三十七道品」的内容,也就是说,诸位解脱者是通过修习三十七道品而证道的,这里跟《大般涅槃经》是完全吻合的。三十七道品包括:四念住(也叫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八圣道)。所有的圣人都是修习三十七道品而得以解脱的。

【苦法苦观智,及苦随生智,集智三亦然,灭道亦如是;如是十二种,名之为现观。】

这里指的是「苦、集、灭、道」四圣谛。所有的圣人们也是皆依识而有,所有的圣人们都在自己识心幻化的境界里借假而修真,借假而修真的整个过程也是如梦如幻的。那么借假修真怎么修呢?修苦、集、灭、道四圣谛。「苦」,世间皆苦;「集」,烦恼的集成,为什么苦;「灭」,怎么灭这些苦?「道」修习佛道,修习解脱道。通过修习四圣谛圣人们可以达至解脱,这叫现观,就是现量境界---我自己证得了,我在禅定中证得了一切,观照到了一切,这是现量观察。

【学人数有十,第八七返生,家家一往来,一间而灭度,中般与生般,有行及无行,上流于处处, 然后般涅槃;如是一切种,诸智之品位,修行观行者,下中上不同。】

这里讲的是什么呢?学过了《大般涅槃经》的师兄都知道,这里讲的是涅槃解脱的诸多形式。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说,假设这里有十个修行人,可能第八个,第七个还会回到轮回中来;但是这十个人中有的就来轮回中一次;有的这是最后生,直接就灭度了,就入涅槃了;有的是中般涅槃,有的是生般涅槃;有得是行般涅槃;有的是无行般涅槃,有的是上流般涅槃等等般涅槃……就这样修,大家都来修行,到最后,下、中、上不同---结果是不一样的。

【菩萨增上修,功业最殊胜,十一与十二,乃至于十六。此诸修定者,复渐灭于心,所尽非是心,亦非心共住,】

大家如果想要证得究竟涅槃解脱,要修习诸种禅定。把你的心、意、识灭掉歇下来---那么你所灭的真的是真心吗?是你的如来藏源头吗?不是,我们的源头是不可灭的。所以「所尽非是心」你所能灭坏的都是妄心而不是真心。「亦非心共住」你灭的只是妄心不是真心,也不是与真心共住的一切,因为「真」是恒存不灭的,是「常乐我净」的。

【未来心未至,未至故非有,】

「未来心未至」这是一念未起之时,一念未生之时。参:「念佛的是谁」?---这个想法之前,什么念头都没有,那个是什么?未来心未至,一念未生时,那个是什么?你是谁?未来心还没来,一个念头都没来的时候,那是非有的状态,但也不能讲是无。

【心缘不和合,非此非彼生,第四禅无心,有因不能害。】

心和外在的缘,没有和合在一块儿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产生,就是心灵的本体。「非此非彼生」无所谓此生彼生,无所谓生。那么我们说,我们修习禅定要入四禅,四禅绝对是一种无心的境界,没有心、意、意识的境界。「有因不能害」四禅好像与这个三界脱离了,外在即使有「因」想去干扰它,都不能够扰害它。

【有因谓诸识,意识及五种,妄想不自觉,犹如波浪生,】

「有因谓诸识」如果外在还有什么生起进行干扰,证明还是识心的显化。「意识及五种」那是心化显出来的,在相的世界的明显表现。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加上第六意识,它就开始很活跃。只要是外在有「六尘」境界,我们的识性---我们的前「六识」就被牵动。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境界就牵动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被牵动之后我们就在妄想中沉迷,无法自觉---无法自我觉知---就开始不清醒,就好像波浪产生了,一浪推动另一浪。

【定者观赖耶,离能所分别,】

但是修习禅定的人,在定中观察「阿赖耶识」本身。他发现阿赖耶识本身这个仓库---这个能装一切种子,能装一切染净种子的本体本身,它是离能所分别的,不能讲它是干净的,还是染污的。阿赖耶识能装,能装而已,不能讲它是二元的,其实它是空性的。

【微妙无所有,转依而不坏,在于密严中,如月恒明显。】

「微妙无所有」它是微妙的,是无所有的,是空性的。「转依而不坏」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阿赖耶识,这个空性的本体,转成「大圆镜智」。本身它就是无所谓染污干净的,它是中性的存在,所以它是恒存不坏的。那这种状态,你把阿赖耶识当成是接近如来藏的境界了。本净了,把它转成智了,转成大圆镜智了。这样的状态只有在密严净土中,才能够做到。也就是说深入禅定,深入止观到达一定程度了,超越了三界,在密严佛国中你才发现了阿赖耶识的本质---「如月恒明显」,像清净的满月一样,一直在散放它的殊妙光芒。它从来就不曾装什么---那种被装了很多东西,被塞满了很多东西,依然是一种虚妄的认识,是你的念动产生的一种妄相而已。

【密严诸智者,与佛常共俱,恒游定境中,一味无差别。】

所以在密严佛国的智者们「与佛常共俱」,常与佛在一起,永恒地游历在定境当中,享受着「一味」。《大般若涅槃经》中讲过一味,这种无分别的殊胜妙境。处在密严佛国的智者和佛一样享受一味,没有什么差别。

【密严定者处,定力生于彼,是故应修习,相应妙定心。】

如果你能够到达密严净土,你的定功就已经可以了。「密严定者处,定力生于彼」可以说密严国土是一切定力的源头。所以要常修习止观、修习禅定,这样才能与密严刹土的频率相应,你才能感受到你那真妙的定心。

【欲界有六天,梵魔十二处,无色及无想,一切诸地中,若生密严国,于彼为天主。】

那么接下来讲的是欲界有六层天,大家都知道,有大梵天、有魔天、有无色天(这里讲的是三界内)、色界还有无想天。一切诸种境界当中,「若生密严国,于彼为天主」如果你有幸能够生到密严佛国,你到三界内的任何一处天,你都能够最差也当个天王、天主。密严佛国就是加持力非常强的一个地方,你在这里淬炼之后,到达三界内的任何地方都能悠游自在。

【欲求密严土,当修十种智,法智随生智,世俗知他心,及苦集灭道,尽智无生智。】

那大家都想来密严佛国应当怎么办呢?「当修十种智」法智、随生智、世俗智、知他心智、苦、集、灭、道这是八种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再加上尽智和无生智,数下来一共是「十种智」。想要去密严佛国的众生要修刚才讲的这十种智。

【仁者真实见,舍君罗帝族,与甘蔗月王,种姓无殊异。当求密严国,勿怀疑退心,如羊被牵拽,喘惧而前却。】

如果你修习以上十种智,仁者们,你们就会亲眼目睹。无论是舍君罗帝王家还是甘蔗月王家,不管是什么样的种姓他们都没有什么差异。到了密严佛国大家都平等、平等。不管你来处如何,只要你去到了密严佛国,来到这里就平等、平等,境界完全平等。所以大家要追求密严净土的境界,不要怀着任何的疑惑或者退转之心,不要像世间的那些羊儿被人牵拽的时候,喘着粗气很害怕不敢往前走,不要这个样子。

【意在于身中,似幻兽而住,】

我们的身体里装着我们的意念、意识、觉知之力。就好像我们的身体里,这个身体是个框子、是个笼子,里面装着一个虚幻的怪兽一样。

【亦如幻为树,河中之苇荻;如王戏园苑,运动诸身分,意及于意识,心心法共俱,譬如空中云,共聚而无实。】

在我们的这个身体当中住着我们的意念、意识。我们的第七识、第六识活跃在我们的身体中,就好像是幻化中的树木,或者河水旁边的芦苇,「荻」也是一种芦苇,是一种植物(水边的植物),又好像国王游戏在自己的花园院子里,去运动自己的身体。我们的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六意识活跃在我们的身体中,「心心法共俱」,活跃在身体中,而身体它又是识心的幻化。所以呢等于是什么?我们的第七识,第六意识都住在哪里?住在识心的幻化中,是幻化住在幻化中。


「心心法共俱」那么幻化住在幻化中,最终总有一个承载这一切幻化的主体---那就是真心啊,一切幻化又住在真心当中!我们的真心与心法(心的作用,心的幻化)是共俱的,是在一块儿的,是没有分离的。就好像是云彩住在空中一样,承载云彩。如果把云彩当作是幻化之物,而承载云彩的天空是真实的话,那么幻化还是住在真性当中的。


幻化住在真性中这种感觉「共聚而无实」,你去体会幻化住在真性中。那么既然是幻化,它就会消弭掉,到最后只留真性。所以一切幻化再怎么共聚,共同的聚集在一起,它都没有实性。到最后留下的只有那个实性---那个不变的真性,它是恒存的。


【种子赖耶识,诸习所缠覆,譬如摩尼宝,随缘现众色,离住众生身,体净而无垢,】

「种子赖耶识, 诸习所缠覆」那么阿赖耶识中的这些种子,染种子、净种子,你也可以叫恶种子、善种子。「诸习所缠覆」被众生的种种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所缠绞着、覆盖着,就好像摩尼宝珠随着缘而现出众多的色相。

「离住众生身,体净而无垢」当你无所住的时候,无所住、无所著的时候,那么一切众生本体就是清净无垢的。当你无住时你就是佛,你就是无垢的清净法身佛。

【是决定种姓,亦为大涅槃。名因于相生,相从因缘起,】

「是决定种姓,亦为大涅槃」这就是最根本的种姓,众生的本质就是佛,就是大涅槃,就是法身状态。一切的名字都因于相而生,名字为什么有名字相?它是概括世间的形象的,概括色相的。名因于相而生,相怎么生?从因缘而起,因缘会遇的结果。

【以诸形相故,而起于分别。分别从二因,外相心习气,第七末那识,应知亦复然。】

「以诸形相故,而起于分别」因为有种种不同的形象,所以众生开始有不同的分别。

「分别从二因」分别从外相和心的习气而生。你为什么去分别?外相不同,心又喜欢分别,有这个习气,所以就开始分别,无止尽地分别。那么第七末那识,你要知道也是这样子的,末那识也是被习气所推动的。

【诸根意缘会,发生于五识,】

诸根---眼、耳、鼻、舌、身、意。「诸根意缘会」诸根跟外在的缘相会了,产生了识性了,使五识或者第六识,都开始活跃了。

【心法共相应,如是身中住。】

这个活跃的妄动,就在你的本性中安住了。表面上是在肉身中安住了,肉身又是个妄相,其实是在本性中安住了。身中住,身是本身。

【正智常观察一切诸世间,从于如是因,而生彼诸果

有正定智慧常修禅定的这些圣者一观察呀,一切世间三界,不都是这样来的吗?怎么样来的,前面讲了名是因着相而生,相是因缘而起的。然后分别是怎么来的呢,一个是妄相的不同,外相有种种的差异,再一个习气导致的,就这样产生了世间的一切。

【真如非异此,诸法互相生,】

「真如」表面上不在相中,但也不离于相。那一切相,这里的「法」是指一切相,一切存在要素都是互相推生对方的,互相促进。

【与理相应心,明了而观见。】

当你深入禅定的时候,你的心与真如妙理相应了,你就明了地观见以上这一切了,其实也很简单。
【此即是诸法,究竟真实性,亦为妄所计,一切法不生。诸法性常空,非无亦非有,如幻及阳焰,干城等众物。种种诸形相,名句及文身,如是执著生,成于遍计性。】

「此即是诸法,究竟真实性」这就是诸法的究竟真实性了,但是大家还是「亦为妄所计,一切法不生」。大家还是经常会被妄想所影响,产生种种的计著、计度,而本质里「一切法不生」。因为都是妄,真本来就不生,也无有灭,所以「诸法性常空,非无亦非有」。好像幻化,又好像阳焰,又好像海市蜃楼等等……一切虚妄的、虚幻的事物。

种种诸多的形、相、名句、文字、文身---就是堆叠起来的文字,那些论著。「如是执著生,成于遍计性」相产生了,名字相产生了,对于名字相的总结、归纳、概括又衍生出更多的文字相,众生的执著越来越深,产生了遍计所执性---见到的一切他都去执著,都去攀缘。

【根境意和合,熏习成于种,与心无别异,诸识从此生,资于互因力,是谓依他起。】

「根境意和合,熏习成于种」六根面对六尘境界产生了识性,识性使得我们意根---第七末那识,越来越发展壮大。「根境意和合,熏习成于种」成于什么呢?成于阿赖耶里的种子了,累积的更多记忆,堆到阿赖耶的仓库当中去。种子又能够生发出更多更多的事物,而本质里「与心无别异,诸识从此生」到最后发现一切都是阿赖耶识里的种子显化。[与心无别异]都来自于那个种子库,都来自那个仓库啊。阿赖耶识这个大仓库是种子库,一切诸识也是从种子库而生的。「资于互因力,是谓依他起」那种子库里的种子发芽了,长叶了……这个种子发芽,那个种子发芽,在世间显化种种相,这些相又相互助推,相互影响,这就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是指相中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助推关系。
【内证真实智,现前所住法,是即说圆成,众圣之境界,佛及诸佛子,证此名圣人。】

「内证真实智,现前所住法,是即说圆成」什么是圆成实性呢?在这一切相的背后有个最真的。你向内证,修禅定,证入真实智慧。「现前所住法」就是现量境界,你已经得到了,已经感受到了,那个就是圆成实性。圆成实性是众多圣人的境界,一切的佛和佛弟子证得了圆成实性,才被称之为是圣人。

【若人证斯法,即见于真际,唱言生已尽, 梵行皆已立,所作莫不成,永离于诸有;解脱一切苦,灭除众怖畏,】 

你证得了圆成实性了,说明你见到了真如实际了,就可以说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所作莫不成」做什么都成了。这幻化之境我已超离它了,永远的离开了三界诸有了,解脱了一切苦,灭除了一切的怖畏。

【生法二无我,善能明了知;】
人无我,法无我,两者都了知,都证得。「生法二无我」就是生无我,法无我。「生无我」就是「人无我」的意思。人无我,法无我,善能明了知。

【普烧诸习气,永断于分别,从于无始来,戏论而积聚,无量众过恶,一切皆已除。】

普遍地烧灭了所有习气,永远地断除了分别的妄心,所有众生从无始劫以来,陷入到戏论之中,无数的戏论相积聚,产生过无量众多的过恶、过患,一切都已经清除干净了。

【譬如热铁团,热去铁无损,解脱者亦尔,】

就好像热铁团,一个圆圆的铁团子加热之后,变成了红铁团子,但是温度散去的时候,这个铁团子还是铁团子,没有丝毫的损坏。这证明什么?一切妄消歇的时候,真如显现的时候,你就是那个佛,佛就是那个你,从来没有损坏过。解脱者就是这样的。

【惑尽而清凉,入于无漏界,密严之妙土。】

一切的困惑、疑惑、妄想之惑、分别之心,全都退去的时候,你享受圆成实性的清凉,入在涅槃的无漏之界,这就是密严之净土。所以密严净土就是涅槃之界,就是无漏之境。

【此土最微妙,非余所能及,佛与诸菩萨,清净之所居,三昧乐现前, 以此而为食。欲生斯土者,当修真实观,复为诸有缘,如理广宣说。】
密严妙土如此的神圣精微,并不是其它的国土所能相媲美、相企及的。佛和诸菩萨们是最为清净的圣者们,他们都住在这样的密严微妙之土,在这里三昧之乐常现在前,他们就以三昧之乐为食物。所以大家要想长期地生在这样的密严妙土,就要修真实观---真实观就是观真实、观真如实际,背尘和觉的意思。背尘和觉,观真如实际,面向源头,靠近源头,融于源头,成为源头……当你成为源头,就成佛了。「复为诸有缘,如理广宣说」你到达了源头,到达了山的最高处,再告诉大家其他人怎么来源头,怎么上到山顶。

相关文章

《弟子规》浅释 01

《弟子规》浅释 01

国学︽弟子规︾  恒宁老师浅释《弟子规》浅释01各位家人、各位好朋友、各位同学!很高兴我们能够聚集...

【随缘分享】修行核心在哪儿呢?回归那个「虚空」「不著」「不住」

【随缘分享】修行核心在哪儿呢?回归那个「虚空」「不著」「不住」

醍醐随缘分享 醍 醐 学 院修行核心在哪儿呢?回归那个「虚空」「不著」「不住」Tihu Buddh...

【禅修课】第三期 033 “众生界即是法身”

【禅修课】第三期 033 “众生界即是法身”

 ▼禅修课▲         ∧第三期∨“众生界...

【醍醐随笔】2021年12月 第二期(下)

【醍醐随笔】2021年12月 第二期(下)

---------醍醐---------?常…乐…我…净…点亮星标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华严经》275(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上)

《华严经》275(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上)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我们继续来学习普贤菩萨,也就是普贤王如来所讲的偈颂:【或有观见一毛孔,具足庄...

【禅修课】第三期 031 “正念”

【禅修课】第三期 031 “正念”

 ▼禅修课▲         ∧第三期∨&nbs...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