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正文内容

《地藏十轮经》37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安忍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云何安忍大甲胄轮?

 

善男子,菩萨安忍,有二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云何菩萨世间安忍?谓有漏忍,缘诸有情有取有相,依诸果报,依诸福业所发起忍,依自诸色、声、香、味、触所发起忍,有发趣忍、无堪能忍、力羸劣忍、弃众生忍、有诳诈忍、矫悦他忍、不为利乐诸有情忍,是名菩萨世间安忍。如是安忍,共诸声闻、独觉乘等。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云何菩萨出世安忍大甲胄轮?谓无漏忍;一切贤圣大法光明,普为利乐一切有情,无染著忍;永断一切所作事业,语言、因相、文字、音声、行依处安忍;修此忍故,能断一切三结、三受、三相、三世、三有、三行、三不善根、四种瀑流、四扼、四取、四种身系;修此忍时,心意寂静,是名菩萨出世安忍大甲胄轮。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安忍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安忍说二种,谓有相无相,有相忍有著,智者不称誉。修忍依三行,依蕴界处等,是名有漏忍,非摩诃萨相。为灭四颠倒,修无染著忍,寂静三行等,此忍可称誉。能寂静诸行,离一切分别,心平等如空,此忍可称誉。诸法同一趣,空无相寂灭,心无所住著,此忍成大利。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精进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云何精进大甲胄轮?

 

善男子,菩萨精进,有二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云何菩萨世间精进?谓诸菩萨精进勇猛,勤修三种世福业事。何等为三?一者、施福业事,二者、戒福业事,三者、修福业事。修此即名三种精进。如是精进,缘诸众生有漏有取,依诸果报,依诸福业,是名菩萨世间精进。如是精进,共诸声闻、独觉乘等。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云何菩萨出世精进大甲胄轮?谓诸菩萨勇猛精进,于诸众生其心平等,除灭一切烦恼业苦。如是精进,一切贤圣共所称誉,无漏无取,无所依止;普于一切精进懈怠、布施悭贪、持戒破戒、慈悲忿恚、下中上品诸众生所,无差别心,无差别想,勇猛精进;普于三界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为作事业,语言思惟诸行依处,无所住著,勇猛精进;普于三有蕴界处中,无所分别,勇猛精进;不依欲界,勇猛精进;不依色界,勇猛精进;不依无色界,勇猛精进;不观诸有一切果报,勇猛精进;不依一切得与不得,勇猛精进;不依诸行,勇猛精进;不依三种世福业事,勇猛精进;具足出世三福业事,勇猛精进;是名菩萨出世精进大甲胄轮。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精进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于六根染著,漂愚五瀑流,虽勇猛精进,智者皆厌毁。缘众生精进,有漏及有取,非真实福田,不名摩诃萨。智者勤精进,远离一切著,心无所依止,名真实福田。不染著名色,离蕴界处等,为众作归依,是名摩诃萨。行世如水月,修精进究竟,此轮能永断,众生烦恼缚。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静虑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云何静虑大甲胄轮? 

善男子,菩萨静虑,有二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云何菩萨世间静虑?谓诸菩萨,依著诸蕴,修习静虑;依著诸界,修习静虑;依著诸处,修习静虑;依著欲界,修习静虑;依著色界,修习静虑;依著无色界,修习静虑;依著三律仪,修习静虑;依著三解脱,修习静虑;依著四念住,修习静虑;依著四正断,修习静虑;依著四神足,修习静虑;依著五根,修习静虑;依著五力,修习静虑;依著七等觉支,修习静虑;依著八圣道支,修习静虑;依著地界,修习静虑;依著水界,修习静虑;依著火界,修习静虑;依著风界,修习静虑;依著空界,修习静虑;依著识界,修习静虑;依著乐受,修习静虑;依著苦受,修习静虑;依著不苦不乐受,修习静虑;依著虚空无边处,修习静虑;依著识无边处,修习静虑;依著无所有处,修习静虑;依著非想非非想处,修习静虑;依著此世,修习静虑;依著他世,修习静虑;依著小想,修习静虑;依著大想,修习静虑;依著无量想,修习静虑。如是静虑,有漏、有取、有所依著,是名菩萨世间静虑。如是静虑,共诸声闻、独觉乘等。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云何菩萨出世静虑?谓诸菩萨,远离诸蕴,修习静虑;远离诸界,修习静虑;远离诸处,修习静虑;远离欲界,修习静虑;远离色界,修习静虑;远离无色界,修习静虑;远离三律仪,修习静虑;远离三解脱,修习静虑;远离四念住,修习静虑;远离四正断,修习静虑;远离四神足,修习静虑;远离五根,修习静虑;远离五力,修习静虑;远离七等觉支,修习静虑;远离八圣道支,修习静虑;远离地界,修习静虑;远离水界,修习静虑;远离火界,修习静虑;远离风界,修习静虑;远离空界,修习静虑;远离识界,修习静虑;远离乐受,修习静虑;远离苦受,修习静虑;远离不苦不乐受,修习静虑;远离虚空无边处,修习静虑;远离识无边处,修习静虑;远离无所有处,修习静虑;远离非想非非想处,修习静虑;远离此世,修习静虑;远离他世,修习静虑;远离小想,修习静虑;远离大想,修习静虑;远离无量想,修习静虑。如是静虑,能发贤圣广大光明,无漏无取,无所依著,是名菩萨出世静虑大甲胄轮。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解证如来真实义


  

【醍醐】

各位尊者,大家好!在前面的课程中,释迦牟尼佛讲,作为真正的菩萨摩诃萨,要守好十善业道,要广作财布施、法布施,而且要护持清净的戒律。我们接着来看: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安忍大甲胄轮。】

佛陀对金刚藏菩萨说,善男子,在以上种种之外,菩萨摩诃萨还要具备安忍大甲胄轮。「安忍」可以理解为安于内心,善于忍辱。有的时候「安忍」直接翻译成忍辱,要能忍辱。

【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菩萨摩诃萨如果成就了忍辱的大甲胄之轮,从初发心开始,一切对于五欲的贪著就都能除断了。菩萨摩诃萨成就了忍辱的大甲胄轮,就可以超越、胜过一切的声闻乘、独觉乘,可以成为声闻、独觉的大福田,一切声闻乘、独觉乘众生都应该去供养、承事和守护菩萨摩诃萨。

【云何安忍大甲胄轮?】

具体来讲,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安忍、忍辱大甲胄轮呢?

【善男子,菩萨安忍,有二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

佛陀说,善男子,菩萨的忍辱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世间相上的表现,另一种是出世间的表现。

【云何菩萨世间安忍?谓有漏忍,缘诸有情有取有相,依诸果报,依诸福业所发起忍,依自诸色、声、香、味、触所发起忍,】

世间相上的忍辱,可以称之为有漏之忍。有漏之忍——依自诸色、声、香、味、触所发起忍。有漏之忍,他缘于诸位有情众生,他有所执取,认为三界中的相是真的、因果的链条是真实不虚的(我造的善业,得到的福报是真实不虚的)依著这一切所发起的忍,这是世间相上的有漏之忍。或者依著外在的这些五欲——色、声、香、味、触,就是在五欲中所发起的忍。

比如说:色——我面对色相的时候,美好的色相是我喜欢的,丑陋的色相是我厌恶的,我去忍受这个丑陋的色相,不再生起厌恶,这是针对色相的忍;声音——有的声音是好听的,有的声音是难听的,对于难听的声音,我不想听,但我还要去忍受它,这样的忍;对于香味,就是对于味道方面——香味、臭味,对于臭味的忍;或者是在味觉上,吃食物的时候,有的食物让你难以下咽,也要忍受;或者在触觉上,某一些觉受是痛苦的,你还要忍受,等等。就是依著色、声、香、味、触所发起的这些忍,这些都属于有漏之忍。


【有发趣忍、无堪能忍、力羸劣忍、】

有的人发心,说我感觉学佛很有乐趣,我要趣向无上正等正觉,我要努力修行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违缘障碍,这期间你要去忍受,有这样的忍;还有无堪能忍,就是好像有一些事物,我已经无法忍受,超越底线了,但还是要忍;「力羸劣忍」在忍的过程中,我感觉我的体力衰微、很困难,我超越这个强大的障碍很困难,我感觉自己力量欠缺、乏少,但是还是要忍。

【弃众生忍、有诳诈忍、矫悦他忍、】

或者弃众生忍」,有的人认为修行就是要远离人群,要永远在阿兰若处,要弃舍一切,我要忍受这种远离众生的孤独,安静到极致,甚至让自己感觉要崩溃了、很绝望,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沉空守寂这也要忍;还有一种面对别人的虚诳、欺骗、欺诈你要去忍;还有矫悦他忍」,菩萨的四摄法中说,我们要用布施摄、爱语摄、同事摄、利行摄去摄受众生。这个众生,我明明不喜欢他,还要装作喜欢他,去亲近他,这是装出来的喜悦,这样也要去忍。

【不为利乐诸有情忍,是名菩萨世间安忍。】

或者不为利乐诸有情忍,有的人在修行中,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他没有考虑那么多,也没有考虑其他众生,没有想我要为所有众生求利益安乐,没有这样,只考虑自己狭隘的内心,给他的这种狭隘的快乐,他其实是不快乐,这样的感觉也要去忍受等等。这就是菩萨在世间相上的忍,好像针对着实有的什么事物发起的忍。在相里以相为真,要忍受种种的感受,这种忍辱、这种安忍。

【如是安忍,共诸声闻、独觉乘等。】

那么以上讲的这些安忍、这些忍辱,其实不仅仅是菩萨具备的,很多声闻乘、独觉乘的这些修行者,他们也要忍,他们也要经历、也要经受,所以既然菩萨和声闻、独觉乘都共同忍着相似的东西,那么菩萨摩诃萨就不可能因为大家都忍的这一切,而超过声闻乘和独觉乘。

【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

单单靠前面的这些世俗相上的,菩萨摩诃萨不能够称之为菩萨摩诃萨,也不能够成为声闻、独觉真实的福田。因为你所做到的事,大家都能做到。那么你何以超过大家,成为大家的真实福田呢?你必须有你的独特性、独到之处。所以菩萨摩诃萨还具备出世间的安忍大甲胄轮——世间的能忍这一切,声闻、独觉乘都要忍的,菩萨也要忍。

云何菩萨出世安忍大甲胄轮?谓无漏忍;】

在出世间上,菩萨忍什么呢?佛陀说,出世间的就是无漏忍了,世间的是有漏忍。

【一切贤圣大法光明,普为利乐一切有情,无染著忍;】

菩萨已经居于贤人、圣者的位置,大放法光明了,普为一切有情众生求得利益安乐,却无所染著,保持在无所染著的境界。保持这种境界就是一种忍的感觉(就是安住在这种境界了)

【永断一切所作事业,语言、因相、文字、音声、行依处安忍;】

菩萨摩诃萨虽然也造作事业,可能也讲话,也用语言去度化众生,可能在逻辑学上学的也很透彻;文字相信手拈来,很轻松、很巧妙;或者菩萨摩诃萨有非常美好的音声;或者,他用行为、动作......种种处事的方法来教育众生,教化众生,可能具备这一切,但是永断一切执著。菩萨摩诃萨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去度化众生,同时断了一切执著——不执著自己所行的、不执著自己所依的、不执著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不执著自己所经营的事业;所讲的话语;他不执著自己什么逻辑学、哲学上那些深刻的见解。菩萨摩诃萨不执著文字相、不执著音声相、不执著一切所行、所依,这种安忍、这种境界,这是出世间忍。

【醍醐】

这里的「」不是忍耐,而是安住、保持的意思

【修此忍故,能断一切三结、三受、三相、三世、三有、三行、三不善根、四种瀑流、四扼、四取、四种身系;修此忍时,心意寂静,是名菩萨出世安忍大甲胄轮。】

因为菩萨摩诃萨断掉了所有执著,所以也断掉了一切三结、三受、三相、三世、三有、三行、三不善根、四种瀑流、四扼、四取、四种身系;

 

断除了一切我们在相上的总结概括。因为在这里相如同空,诸相非相了,「见诸相非相」,则见真菩萨摩诃萨呀!保持在这样的境界,菩萨摩诃萨心意寂静,所以就成就了出世间的安忍的大甲胄、大铠甲之轮。因为不著,那就如同穿上了铠甲,可以防非止恶,非常安全一样。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安忍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佛陀说,善男子金刚藏啊,如果菩萨摩诃萨成就了前面讲的这种安忍的大甲胄轮,无论世间相,还是出世间的都能忍,有漏忍、无漏忍都具足,那么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一切对于五欲的贪著都能除断,所以才叫真正的菩萨摩诃萨呀!所以他才能超越和胜过一切声闻乘、独觉乘。菩萨摩诃萨成为声闻乘、独觉乘的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都应该供养、承事和守护这样伟大的菩萨摩诃萨。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想要把前面讲的这一段落重复一下,强调一下,就说了一个偈颂。

安忍说二种,谓有相无相,有相忍有著,智者不称誉。

安忍有两种:一种是相里的忍,另一种是无相的忍。有相的忍,针对着世间的相,把它当成实有,然后来忍受、来忍辱,这说明还有所执。真正的智者不会称扬赞叹这样的有相之忍,你把梦当真了,说在梦里呀,我很能吃苦,我能忍受一切境界,你把梦当真了呀!你所谓的成功,在别人看来是加引号的,那是梦里的成功啊!不值得称扬赞叹。

修忍依三行,依蕴界处等,是名有漏忍,非摩诃萨相。

这种相上的忍,我们可以拆分一下,它主要依靠着什么呢?「蕴、界、处」三个地方,他依靠着五阴、十八界、十二处,这都是相的层面,这就是有漏的忍。还不能讲做到了以上有漏忍的这些众生是菩萨摩诃萨。

为灭四颠倒,修无染著忍,

能够让菩萨摩诃萨成为真正的菩萨摩诃萨的,其实是出世间的无漏忍,为了灭掉大家对于「常、乐、我、净」的四种颠倒,就是把常当成无常,把我当成无我,把乐当成不乐,把净当成非净,这都是颠倒。为了灭掉众生的四种颠倒,菩萨摩诃萨其实长期修的是无染著之忍。当然,前面讲的有漏忍具足的情况下、前提下,修无漏忍、无染著忍,无所染著、无所依住。

寂静三行等,此忍可称誉。能寂静诸行,离一切分别,心平等如空,此忍可称誉。

在无染著忍中,菩萨五蕴寂静,十八界寂静,十二处寂静,一切寂静。这三行都寂静了,就离开了一切分别。菩萨摩诃萨「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菩萨摩诃萨的心平等的像虚空一样,这样的无相之忍、无漏之忍,才是诸佛称扬赞叹的呀!

【诸法同一趣,空无相寂灭,心无所住著,此忍成大利。】

诸法到了究竟圆满处都会证入那个空、无相、寂灭的状态,甚至任何的哲学、宗教到了极处,都是类似的归向——空、无相、寂灭。在这里,心无所住著、无所分别,这种忍,这种境界,才能成就最殊胜的大利益呀!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精进大甲胄轮。】

成为菩萨摩诃萨真的没那么简单,在安忍大甲胄轮之外,还要具备精进大甲胄轮

【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菩萨摩诃萨如果成就了精进的大甲胄轮,从初发心开始,一切对于色、声、香、味、触,或者说财、色、名、食、睡,种种的贪著就都能除断了。如果成就了精进大甲胄轮(就是一直精进),菩萨摩诃萨就能超越、胜过一切的声闻、独觉,成为声闻、独觉大的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众生都应该供养这样的菩萨摩诃萨,都应该承事、守护这样的菩萨摩诃萨。

【云何精进大甲胄轮?】

那什么是精进大甲胄轮呢?

【善男子,菩萨精进,有二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

佛陀说,善男子金刚藏啊,菩萨的精进也是表现在世间和出世间两种相上。

【云何菩萨世间精进?谓诸菩萨精进勇猛,勤修三种世福业事。】

世间相上的精进呢,就是说菩萨摩诃萨精进勇猛,勤修三种可以累积福德、累积福报的这些事。

【何等为三?一者、施福业事,二者、戒福业事,三者、修福业事。修此即名三种精进。】

哪三种呢?比如说:布施方面、持戒方面、修行方面。

 

经常的做布施可以增益你的福报;经常的持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可以增加福报,让你的命运转好;那么认真的修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也能够让你的命运改变。

 

这三种:布施、持戒和修行,都可以给你累积福业。这是三种精进。

【如是精进,缘诸众生有漏有取,依诸果报,依诸福业,是名菩萨世间精进。】

但是这样的精进呢,缘于所有众生还是有漏、有烦恼、有所漏失、有所取著呀!他们想着未来的果报,说我要多做布施——多做法布施多得智慧,多做财布施多得财富(就是想着未来的果报才做);我持戒有什么果报?种善因得善果,我修行来世再当人、当天人或者成佛作祖等等……这些都依著相来讲。依著相,众生有漏、有所取著,他们去累积种种的福业,这是世间相上的精进。

【如是精进,共诸声闻、独觉乘等。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

仅仅凭着世间相上的精进,还不能成为菩萨摩诃萨,因为声闻乘、独觉乘也这样修啊,所以像菩萨摩诃萨,你做到的,声闻乘、独觉乘都做到的,那么还不能讲是你的大甲胄轮,你也不能够因此而胜过声闻、独觉,成为他们的真实福田。

【云何菩萨出世精进大甲胄轮?谓诸菩萨勇猛精进,于诸众生其心平等,除灭一切烦恼业苦。】

怎么胜过声闻乘、独觉乘呢?菩萨摩诃萨要靠着出世间的精进大甲胄轮。在出世间的程度上精进,靠着这种大甲胄轮,菩萨勇猛精进,对于所有众生,他的心都是平等的。这个人是富有还是贫穷、是高贵还是低贱、是丑陋还是俊美,对我来讲是一样的。他是鬼道众生、天界众生、阿修罗界、还是畜生界、还是人界,还是怎么样……一切众生皆平等。他是卵生、湿生、胎生、还是化生,对菩萨来讲都平等,菩萨摩诃萨就这样对众生其心平等,就除灭了一切烦恼业苦。

【如是精进,一切贤圣共所称誉,无漏无取,无所依止;】

如果你的心不平等,你很著相生心呢,就容易起烦恼,也可能给众生带来烦恼,你对于所有众生心都平等,如此的不著、如此的超脱,你就灭掉了一切烦恼业苦,这样的精进是一切贤人、圣者所称扬赞叹的。这样的精进是无漏、无取著的;是无所依止、无所住的。

【普于一切精进懈怠、布施悭贪、持戒破戒、慈悲忿恚、下中上品诸众生所,无差别心,无差别想,勇猛精进;】

所以菩萨摩诃萨对于一切众生,不管是精进的、懈怠的,是爱布施的、还是悭贪吝啬的;这个众生是持戒、还是破戒;他是慈悲呀、还是忿恚呀;他是下品、中品、还是上品……对于这一切众生,菩萨摩诃萨心无差别(没有差别之想),就这样的勇猛精进,保持在无差别当中,保持在平等如虚空当中。

 

对于三界的一切众生也是平等无二的,不管这个众生来自欲界、色界,还是无色界,菩萨摩诃萨不会因为他是无色界的众生,就高看他几眼;或者因为他是欲界众生就低看他,不会这样。

【普于三界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为作事业,语言思惟诸行依处,无所住著,勇猛精进;】

菩萨摩诃萨平等地对待三界一切众生,为他们广行利益之事,可能作种种事业,讲说正法,倡导大家如法的思惟正法。就这样,对于菩萨摩诃萨自己所行的、所依的一切,他也无所住著,他这样的勇猛地精进。

【普于三有蕴界处中,无所分别,勇猛精进;不依欲界,勇猛精进;不依色界,勇猛精进;不依无色界,勇猛精进;】

菩萨摩诃萨对于三界诸有,这个蕴、界、处无所分别。对于欲界、色界、无色界、或者五蕴、十八界、十二处无所分别,时常是松松、空空的状态,是这样的精进;菩萨摩诃萨不依著——不依著于欲界、色界、无色界。

【不观诸有一切果报,勇猛精进;不依一切得与不得,勇猛精进;】

他不会陷在相中的某个点里,又牵出线,又把线团成团儿,不会这样。他不著任何一个点,菩萨摩诃萨不依著一切得与失。他做了这件事会得到什么样的荣誉,会失去什么样的功德,他从来不去想。

【不依诸行,勇猛精进;不依三种世福业事,勇猛精进;】

菩萨摩诃萨也不依诸行勇猛精进(就是在空和松中去做他该做的),菩萨摩诃萨不依三种世福业事勇猛精进,世间在相上大家所执著的,像布施、持戒或者修行,得到什么果报。他不再依著这些,不再考虑这些。

【具足出世三福业事,勇猛精进;是名菩萨出世精进大甲胄轮。】

菩萨摩诃萨常常安住在出世间的三福业事,就是菩萨摩诃萨的心始终是超脱的、是不染著的,就是因为以上这些特点,菩萨才真正的成为了出世间的圣者,才具备了精进的大甲胄、大铠甲之轮。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精进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

佛陀说,善男子金刚藏,如果菩萨摩诃萨成就了这样的精进大甲胄轮,从初发心开始,一切对于五欲的贪著他都断掉了(因为他不著五欲,自然贪著就断了),这才说明他是真的菩萨摩诃萨呀!

【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所以他才超越、胜过一切声闻、独觉。他才成为声闻、独觉的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众生都应该供养、承事和守护这样超脱自在、不著、不住的菩萨摩诃萨呀!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为了把前面这一段落再次强调一下,就讲了个偈颂总结说,

【于六根染著,漂愚五瀑流,虽勇猛精进,智者皆厌毁。】

对于一般众生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染著的这个五道轮回的瀑流,菩萨不会去染著。一般众生漂溺在愚痴的、五道轮回的瀑布一样的急流中,但是菩萨没有染著,菩萨一直勇猛精进。但是如果你仅仅是针对着相,说我离开这个五道的瀑流,我想要了脱生死,但是如果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还有一丝一毫的染著,在这种染著中再怎么勇猛精进,真正智慧的人都不会去赞叹你,都会厌离你,甚至还会批评你。因为你有染著的缘故,你说我想跳脱轮回,但是你还染著六尘境界,那是自相矛盾的。

缘众生精进,有漏及有取,非真实福田,不名摩诃萨。

很多众生很精进,但是他们还是有漏的精进,有所执著、有所执取的精进,这样的众生无法成为大家的真实福田,仅仅做到了以上种种,这样的精进,说我厌离轮回、要努力。但是这种有漏的、有所执取地精进,不能够让你成为菩萨摩诃萨。

【智者勤精进,远离一切著,心无所依止,名真实福田。】

真正有智慧的菩萨也精进,但远离一切执著而精进,心无所依、心无所止、心无所住,这才能使你成为真实的福田。

【不染著名色,离蕴界处等,为众作归依,是名摩诃萨。】

不要染著名色,「名」代表精神,「色」代表物质,不要染著一切的精神界、物质界,离开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为众生作真心自性层面的皈依,这才是真的菩萨摩诃萨。

离妄则即真,我在真里。不染著一切妄,这才能成为众生的皈依之处。


【行世如水月,修精进究竟,此轮能永断,众生烦恼缚。】

菩萨行在世间像水中的月影一样,如此的随然、超脱,在这种不著的境界里精进,慢慢达至究竟圆满。如果菩萨摩诃萨都能够这样地去精进,那就能够永远地断除众生一切的烦恼系缚了,这些烦恼捆绑着一切众生,你就能把捆绑众生的绳索砍断。

菩萨要像水中的月亮一样,心行平等,不管这里是海洋、湖泊、河流、小溪、臭水沟,平等的对待他们,把月光平等地洒向这里,把影子平等的现在这里,水中的月影就体现着菩萨的那种随缘、安住的平等心了。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静虑大甲胄轮。】

接下来,佛陀又讲,善男子金刚藏,除了精进之外,菩萨摩诃萨还要经常的修习静虑,就是禅定。

【醍醐】

禅定有的时候翻译成静虑,有的时候翻译成思惟修。静虑,静歇你的思虑念头;思惟修,在你的思惟念头上,下功夫去修行;或者直接就翻译成禅定,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就是禅定

菩萨摩诃萨有修习禅定,要拥有禅定的大甲胄之轮。

【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菩萨摩诃萨如果经常地修禅定,成就了禅定之轮,从初发心就能够远离一切五欲的贪著,超越和胜过一切声闻、独觉乘,成为声闻、独觉的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都会供养、承事和守护这样的菩萨摩诃萨。

【云何静虑大甲胄轮?善男子,菩萨静虑,有二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

佛陀说,善男子金刚藏,菩萨的禅定也分世间相和出世间两种。

【云何菩萨世间静虑?谓诸菩萨,依著诸蕴,修习静虑;依著诸界,修习静虑;依著诸处,修习静虑;】

世间相的禅定,其实一般的声闻乘、独觉乘也会修学,这样的禅定,依著着五蕴而生,依著着五蕴来修禅定,在色、受、想、行、识上下功夫来修禅定;或者依著着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而修禅定,或者依著十二处(六根、六尘)修禅定。

【依著欲界,修习静虑;依著色界,修习静虑;依著无色界,修习静虑;依著三律仪,修习静虑;依著三解脱,修习静虑;依著四念住,修习静虑;】

或者依著着欲界、色界、无色界而修禅定;或者依著着菩萨应该具备的三种律仪来修禅定;摄善法、摄众生(饶益有情),摄律仪,这是三聚净戒。在相上修禅定,声闻、独觉和菩萨,也依著三解脱而修禅定;依著四念住(也叫四念处)而修禅定。

【依著四正断,修习静虑;依著四神足,修习静虑;依著五根,修习静虑;依著五力,修习静虑;依著七等觉支,修习静虑;依著八圣道支,修习静虑;】

依著四正断、四神足,依著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修禅定。  

【依著地界,修习静虑;依著水界,修习静虑;依著火界,修习静虑;依著风界,修习静虑;依著空界,修习静虑;依著识界,修习静虑;依著乐受,修习静虑;依著苦受,修习静虑;依著不苦不乐受,修习静虑;依著虚空无边处,修习静虑;依著识无边处,修习静虑;依著无所有处,修习静虑;】

依著地、水、火、风、空、识修禅定;依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修禅定;依著虚空无边处,依著于「识无边处定」修禅定;依著于「无所有处」修禅定。

【依著非想非非想处,修习静虑;依著此世,修习静虑;依著他世,修习静虑;依著小想,修习静虑;依著大想,修习静虑;依著无量想,修习静虑。】

依著非想非非想处修禅定;依著此世界、他世界,或者小的、细微的这些念头、想法修禅定;或者依著粗大的念头修禅定;或者依著着无量的妄想修禅定等等。修习禅定的方法都是有所依著的,就是我要下功夫,好像有那个可下功夫之处一样的修禅定。

【如是静虑,有漏、有取、有所依著,是名菩萨世间静虑。如是静虑,共诸声闻、独觉乘等。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

这样的修禅定,其实都是有漏、有取著、有所依著的修习禅定。这是在世间相上讲修禅定,因为还认为有这、有那,依著这些「有」、破掉这些「有」而修禅定,认为「有」,我来破「有」,这样来修禅定,这样修禅定的方法,声闻、独觉也一样去修,菩萨仅仅凭这样的修习禅定的方法,不能够称之为菩萨摩诃萨。他必须有更独到的地方啊,才能够胜过声闻、独觉,从而成为声闻、独觉真实的福田。

【云何菩萨出世静虑?谓诸菩萨,远离诸蕴,修习静虑;远离诸界,修习静虑;远离诸处,修习静虑;远离欲界,修习静虑;远离色界,修习静虑;远离无色界,修习静虑;远离三律仪,修习静虑;】

在出世间的层面上,菩萨摩诃萨要修禅定,怎么修呢?佛陀说,要远离色、受、想、行、识,远离六根、六尘、六识,远离十二处,远离欲界、色界、无色界,远离三种律仪之相;

【远离三解脱,修习静虑;远离四念住,修习静虑;远离四正断,修习静虑;远离四神足,修习静虑;远离五根,修习静虑;远离五力,修习静虑;远离七等觉支,修习静虑;远离八圣道支,修习静虑;】

远离三解脱(空、无相、无愿),远离一切所谓的有,远离四念处,远离四正断,远离四神足,远离五根、远离五力,远离七菩提分,远离八圣道;

【远离地界,修习静虑;远离水界,修习静虑;远离火界,修习静虑;远离风界,修习静虑;远离空界,修习静虑;远离识界,修习静虑;远离乐受,修习静虑;远离苦受,修习静虑;远离不苦不乐受,修习静虑;】

远离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远离识界;远离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修习禅定;

远离虚空无边处,修习静虑;远离识无边处,修习静虑;远离无所有处,修习静虑;远离非想非非想处,修习静虑;远离此世,修习静虑;远离他世,修习静虑;远离小想,修习静虑;远离大想,修习静虑;远离无量想,修习静虑。】

远离虚空无边处、远离识无边处,远离无所有处,远离非想非非想处,远离此世界,远离他世界;远离小想法,远离(大的)粗大的念头想法,远离无量的妄想,远离一切,在这无量的远离中,你非常的超脱而安静自在。

【如是静虑,能发贤圣广大光明,无漏无取,无所依著,是名菩萨出世静虑大甲胄轮。】

这样修禅定,才能够引发你贤圣的广大光明,你才无漏无取、无所依著,这才是菩萨摩诃萨在出世间层面的修习禅定、修习静虑。

这么多的远离啊......


这些远离就象征着不著不住,就这样的去修习禅定。远离所有的概念,远离所有的框架,远离所有的文字相、意识相、心行相、惯性相,远离我们能认识、感觉的一切,就这样的修禅定。

 

远离五蕴,远离十八界,远离十二处,远离欲界,远离色界,远离无色界,远离三律仪,远离三解脱,远离四念住,远离四正断,远离四神足,远离五根,远离五力,远离七等觉支,远离八圣道支……


远离地界,远离水界,远离火界,远离风界,远离空界,远离识界,远离乐受,远离苦受,远离不苦不乐受,远离虚空无边处,远离识无边处,远离无所有处,远离非想非非想处,远离此世,远离他世,远离小想,远离大想,远离无量想......


远离......远离......远离......

 

忍辱、精进、禅定,分别都有世间相和出世间两种表现

相关文章

【随缘分享】修行核心在哪儿呢?回归那个「虚空」「不著」「不住」

【随缘分享】修行核心在哪儿呢?回归那个「虚空」「不著」「不住」

醍醐随缘分享 醍 醐 学 院修行核心在哪儿呢?回归那个「虚空」「不著」「不住」Tihu Buddh...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7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7

《华严经》要点复习007CELEBRATION---------醍 醐---------?华严境界,真实不虚...

【佛教故事】月明菩萨

【佛教故事】月明菩萨

关注「醍醐禅院」公众号佛教故事|Buddhist stories|月明菩萨过去,佛陀住在罗阅祇耆阇崛山时,有...

【随缘分享】醍醐老师鼓励大家发“大愿”

【随缘分享】醍醐老师鼓励大家发“大愿”

醍醐随缘分享 醍 醐 学 院醍醐老师鼓励大家发“大愿”Tihu Buddhist Institut...

【禅修课】第三期 031 “正念”

【禅修课】第三期 031 “正念”

 ▼禅修课▲         ∧第三期∨&nbs...

【禅修课】第三期 029 《佛遗教经》与“透视”

【禅修课】第三期 029 《佛遗教经》与“透视”

 ▼禅修课▲         ∧第三期∨ ⩓佛遗...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