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正文内容

《地藏十轮经》36


善男子,若于五欲心无染著,具大慈悲,而行布施,是名菩萨摩诃萨也!亦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若不除断世间五欲,无大慈悲,而行布施,虽舍无量无边施物,而犹不得名为菩萨摩诃萨也!亦非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此施不蒙圣印所印。是故应断世间五欲,具大慈悲,而行布施。若不断于世间五欲,无大慈悲,而行布施,不名菩萨,非真福田。

 

善男子,染著五欲行布施轮,尚不能灭自身所有少分苦恼,况能除灭一切有情无量苦恼?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十善业道——三根书苑


成就财施轮,智者净意乐,尽离于五欲,安乐诸有情。为乐诸有情,不求自果报,虽行少分施,而名真福田。虽复施众多,而依止五欲,非圣印所印,住不定聚中。虽行少分施,而不依五欲,名声闻独觉,真实良福田。故应舍五欲,常行清净施,安乐有情众,成真实福田。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法施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速能获得日灯光定,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何等为十?谓诸如来所说正法,或声闻乘相应正法,或独觉乘相应正法,或与大乘相应正法,或世间法、或出世间法,或有漏法、或无漏法,或有为法、或无为法,或不二法。菩萨摩诃萨于此十法,深信敬重一切听闻,随力所能审谛领受,思惟观察究竟通利,随其所宜为他演说。于说法时,无嫉妒心,无悭吝心,无憍慢心,无求利心,无轻他心,无自举心;有恭敬心,有饶益心,有大慈心,有大悲心。为声闻乘补特伽罗,说声闻法,不为彼说独觉乘法及大乘法;为独觉乘补特伽罗,说独觉法,不为彼说声闻乘法及大乘法;为于大乘补特伽罗,说大乘法,不为彼说声闻乘法、独觉乘法;随诸有情根器所能,为说正法,非根器者,终不为说。于其大乘诸有情所,终不劝修独觉乘行、声闻乘行;于独觉乘诸有情所,或时劝彼修大乘行;于声闻乘诸有情所,或时劝修独觉乘行及大乘行。于诸如来所说正法,下至一颂乃至半句,深信敬重,终不毁谤、障蔽、隐没。于说法师起世尊想,于听法众起病者想,于所说法起良药想,断除五欲,无所希求,宣说正法。

 

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法施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能断五欲,速能获得日灯光定,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智者修法施,随器说三乘,不为说余乘,恐闻而谤法。称根器说法,不为非根器,各随其所乐,劝进令欢喜。终不劝大乘,令修二乘行,或时劝彼二,进修中上乘。常恭敬听法,深信不毁谤,供养说法师,如佛世尊想。劝闻妙法药,令除烦恼病,舍利养名誉,而宣说正法。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净戒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云何净戒大甲胄轮?

善男子,菩萨净戒,有二种相:一者、共,二者、不共。云何菩萨共净戒轮?谓诸在家、近事、近住所受律仪,或复出家及受具足别解脱戒,如是律仪、别解脱戒,是名菩萨共净戒轮,共诸声闻、独觉乘等。菩萨不由此净戒轮,能除一切有情烦恼、诸恶见趣及能解脱业障生死,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云何菩萨不共净戒大甲胄轮?谓诸菩萨,普于十方一切有情,起平等心、无扰动心、无怨恨心,护持净戒;普于一切持戒犯戒、布施悭贪、慈悲忿恚、精进懈怠、下中上品诸有情所,无差别心,无差别想,护持净戒;普于三界一切有情,无恚无忿,及诸恶行,护持净戒;普于三有蕴、界、处中,无所分别,护持净戒;不依欲界,护持净戒;不依色界,护持净戒;不依无色界,护持净戒;不观诸有一切果报,护持净戒;不依一切得与不得,护持净戒,不依诸行,护持净戒;是名菩萨不共净戒大甲胄轮。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净戒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住在家律仪,出家解脱戒,与二乘等共,不名摩诃萨。智者修空法,不依诸世间,亦不依诸有,护持清净戒。离取相尸罗,无染无诸漏,护持如是戒,名真实福田。

【醍醐】

四十一集佛经连续剧《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第三十六集

【善男子,若于五欲心无染著,具大慈悲,而行布施,是名菩萨摩诃萨也!亦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若不除断世间五欲,无大慈悲,而行布施,虽舍无量无边施物,而犹不得名为菩萨摩诃萨也!亦非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此施不蒙圣印所印。】

佛陀继续对金刚藏菩萨说,善男子,如果对于世间的财、色、名、食、睡(五欲),心里不再有任何的染著,这样又怀着大慈悲心去做布施,这才是真正的菩萨摩诃萨呀!如果能够对五欲心无染著,又怀着大慈悲做布施,这样的众生也是一切声闻、独觉乘真实的福田。但是,有的众生即便是施舍了无量无边的财物,他依然贪著世间五欲,而且没有大的慈悲,这样的众生虽然布施了无量无边的财物,他却不能称之为是菩萨摩诃萨,也不能讲他是声闻、独觉乘真实的福田。像这样的人,他的布施不会得到诸位圣者诸佛的印可。

【是故应断世间五欲,具大慈悲,而行布施。若不断于世间五欲,无大慈悲,而行布施,不名菩萨,非真福田。】

所以说,一定要断掉对于世间五欲的贪著,不要过于贪财、色、名、食、睡;不要过于著色、身、香、味、触,这样怀着大慈悲心,再去做布施才可以呀!如果有的人依然没有断掉对于五欲的贪著,而且他的内心没有大慈悲,只是为自己得到福报而布施,这样的人就不能讲是菩萨,也不是众生真正的福田。

【善男子,染著五欲行布施轮,尚不能灭自身所有少分苦恼,况能除灭一切有情无量苦恼?】

佛陀说,善男子金刚藏啊,有的人依然贪染着、粘著着五欲,然后才去做布施,这样的人连自己体内的「少分苦恼」都无法断灭,又怎么样能够除灭众生的无量苦恼呢?你是如此地贪著五欲,你去做布施的话,你自己都没有跳脱五欲,你都没有解决自己的烦恼,你又怎么可能帮众生去断烦恼呢?

【醍醐】

这里其实暗含着一个意思,就是贪著五欲是众生无量烦恼的来源,因为贪著财、色、名、食、睡会使你产生无量的苦恼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为了重新强调一下前面所讲的这些经法的含义,他说了一个偈颂:

【成就财施轮,智者净意乐,尽离于五欲,安乐诸有情。】

佛陀前面提到,如果是菩萨摩诃萨必须具备十善业道十轮,而且必须具备十种财布施方面的十轮(就是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甚至身、肉、骨、血、头、目、髓、脑,甚至妻子、奴婢、国城、珍宝等等一切都可以布施出去),如果菩萨摩诃萨成就了十种财布施之轮的话,就会让一切智慧者净化自己的身、口、意,从而感觉无限的喜乐。真正的成就了十种财布施之轮的这些菩萨,他们已经完全离开了对于五欲的贪著,他们是真正的可以安乐一切有情众生了。

【为乐诸有情,不求自果报,虽行少分施,而名真福田。】

而且菩萨摩诃萨们为了利乐所有有情众生的缘故,他们不会贪求自己的果报,他们不贪求自己的果报而去作种种布施,即便布施了很少很少一点点,也说明他们是众生真实的福田。他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布施的,哪怕只布施一粒米,他想的都是众生,而不是自己。所以菩萨摩诃萨是众生真实的福田。

【虽复施众多,而依止五欲,非圣印所印,住不定聚中。】

如果有的人布施了很多很多、无量无量,但是他却依然贪著五欲,他是为了自己而去做布施,这样的人的布施就不会被圣者诸佛所印可。他的心依然不定,因为他贪著五欲啊,他的心依然没有收回来,就「住在不定聚中」。

【虽行少分施,而不依五欲,名声闻独觉,真实良福田。】

虽然只是做了少少一点点的布施,如果不贪著五欲而去做,这样的众生可以称之为是「声闻、独觉乘」真实的、优良的福田。不管你布施多少,不要为自己而做,要为众生而做,而且在这期间不要想着说,我通过这次布施,我能得到好的名誉或者信众的支持和信赖等等。不要这样想,你有一丝一毫为自己的心,自私自利的心,那你就不是众生真实的福田。

【故应舍五欲,常行清净施,安乐有情众,成真实福田。】

所以要舍掉对于五欲的贪著,常怀着清净心去做布施,这样才能真正的安乐一切有情众生,这样才堪称是众生真实的福田。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法施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速能获得日灯光定,超胜一切声闻、独觉,】

接着佛陀又讲,善男子金刚藏啊,菩萨摩诃萨除了必须具备十善业道十轮、十种财布施之轮之外,还要具备十种法布施方面的「大甲胄之轮」(大甲胄就是大铠甲,可以防恶,可以止非,可以防恶止非的大甲胄轮。就是我穿上这个铠甲,我就不再造恶,不再做非法之事,这是十种法布施方面的十轮)

佛陀说,如果菩萨摩诃萨成就了这样的法布施方面的十轮的话,从初发心开始,一切对于财、色、名、食、睡(五欲)的贪著就都能除断了,菩萨摩诃萨如果具备以下十种法布施方面的十轮的话,就能够迅速地证得日光定、灯光定(诸种三昧境界),就可以超越一切声闻乘、独觉乘的圣者。

【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菩萨摩诃萨如果具备以下十种法布施方面的十轮的话,就可以成为声闻、独觉的真实福田,一切声闻乘、独觉乘的人都应该供养、承事和守护这样的菩萨摩诃萨。

【醍醐】

那么菩萨摩诃萨应该具备哪十种法布施方面的十轮呢?佛陀说:

【何等为十?谓诸如来所说正法,或声闻乘相应正法,或独觉乘相应正法,或与大乘相应正法,或世间法、或出世间法,或有漏法、或无漏法,或有为法、或无为法,或不二法。】

菩萨摩诃萨要懂法,并且能讲法。懂什么法?讲什么法呢?

如来所讲的一切正法,或者说如来讲的给声闻乘根器众生讲的正法;或者给独觉乘根器众生讲的正法;或者讲的大乘正法;或者有的时候如来也告诉你一些世间法,怎么处理一些棘手的世间相上的问题;或者怎么样出离轮回这些出世间法,有的时候讲有漏法(给有漏之人针对他某个难点给他讲一些有漏之法);或者告诉你怎样证得无漏的方法、解脱的方法;或者是在相上的有为法; 或者是离相的无为法;或者是不二法(世间、出世间、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其实是不二的,要证入依实境界等等,佛陀讲了各种各样的法)

【菩萨摩诃萨于此十法,深信敬重一切听闻,随力所能审谛领受,思惟观察究竟通利,随其所宜为他演说。】

那么菩萨摩诃萨对于以上种种法,你都要深深地信、深深地敬、深深地重(信,相信,信赖;敬,要尊敬;重,要重视它)要一切听闻(对于佛陀讲的各种法,你都要认真地听、认真地闻)。不是说佛陀讲了那么多法我挑一种懂就行了,那你只能度一部分的众生,不能度所有众生。佛陀讲了各种法,那么你在有能力的前提下,一定要一切听闻,就是广学多闻。多学一点是一点,你学得多就懂得多,对吧!很多师兄说我现在学了三部经了,我懂的智慧比只学一部经的时候多了很多了,有的师兄学了三十部经了,他的智慧又比你多很多。佛陀的每一部经都蕴含着无量的智慧。所以要一切听闻,要深信敬重,不能够只重视其中的一种,贬低其他的,这是不可以的。所有的声闻、独觉乘以及大乘的圣法都是释迦牟尼佛过去世用自己的头、目、髓、脑换来的,这是我们所了解的。所以对于佛陀讲的一切法,各种法都要深信敬重一切听闻。根据自己的能力认真地去思惟、去领受、去消化吸收、思惟观察,搞不懂的地方反复的思考,反复的在相上或者在禅定中观察这个法的甚深含义,使这个法究竟通利于你的内心,然后随时随地根据时机就给众生演说。以上十种法都要这样做。

【于说法时,无嫉妒心,无悭吝心,无憍慢心,无求利心,无轻他心,无自举心;有恭敬心,有饶益心,有大慈心,有大悲心。】

而且在讲法的时候不要有嫉妒心,不要有悭惜吝啬心;不要有憍慢心,不要贪求名闻利养,也不要轻视他人。无论是其他讲法的法师还是众生,不要轻视他人,不要有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心;一定在讲法的时候怀着恭敬心,怀着饶益有情众生的心,怀着大慈悲心,这样去讲法。

这个地方也非常的关键!再一次的强调菩萨摩诃萨对于佛陀讲的一切法都要「深信敬重一切听闻,随力所能审谛领受,思惟观察究竟通利,随其所宜为他演说。于说法时,无嫉妒心,无悭吝心,无憍慢心,无求利心,无轻他心,无自举心;有恭敬心,有饶益心,有大慈心,有大悲心」。


佛陀以上所讲的是所有的讲法的法师必须做到的,是我们的行为准则,是我们学法、修法和讲法的准则。

【为声闻乘补特伽罗,说声闻法,不为彼说独觉乘法及大乘法;为独觉乘补特伽罗,说独觉法,不为彼说声闻乘法及大乘法;为于大乘补特伽罗,说大乘法,不为彼说声闻乘法、独觉乘法;】

要适应着众生的根性来讲法。详细点,佛陀说,如果一个众生他是声闻乘根性的,那你就给他讲声闻乘的法,不要给他讲独觉乘和大乘的法;如果这个众生是独觉乘根性的,你就给他讲独觉乘的法,也不要讲声闻乘和大乘的法;如果这个众生是大乘根性的,你就要给他讲大乘的法,不要讲声闻、独觉乘的法(得什么病开什么药)。

【随诸有情根器所能,为说正法,非根器者,终不为说。】

随着有情众生的根器所能为他讲法,如果根器不对,就不要盲目的给他讲法。佛陀在《涅槃经》中也反复强调的,根器不对者不给他讲法。不是说,我呀,法布施达到一个疯狂的地步,看了谁都给他讲,不是这样的,根器不对不要给他讲法。)

【于其大乘诸有情所,终不劝修独觉乘行、声闻乘行;】

那么有些众生他是修大乘的,人家修得挺好,你就不要再劝人家去修独觉乘的这些修行方法或者是声闻乘的修行方法。

【于独觉乘诸有情所,或时劝彼修大乘行;】

面对修学独觉乘的这些有情众生,你可以劝他们修大乘。这个人已经上路了,已经开始在修行了,他适合修大乘,根器已经快成熟了,你不要劝他修独觉和声闻。(就好像他是大学生,你就不要再说,你补一补小学、高中的课程吧,不需要这样子。)但是呢,对于独觉乘的这些有情众生,你可以劝他修大乘。(就好像这个人上高中呢,你说你要努力考大学,考某某大学,这是可以的。)鼓励他。就说看着他已经在这个修行道路上了,而且修独觉乘已经小有成果了,感觉快成熟了,这个时候可以劝他修大乘。

【于声闻乘诸有情所,或时劝修独觉乘行及大乘行。】

那么对于修学声闻乘的这批有情众生的话,一看他修得也不错,声闻乘圣果即将成熟了,担心他「得少为足」,所以就可以劝他说,你也可以再了解一下独觉乘和大乘的教法,这是可以的(就好像面对初中生讲,高中的课程你可以提前预习一下,或者大学的课程也可以看一看,这样是可以的)

【于诸如来所说正法,下至一颂乃至半句,深信敬重,终不毁谤、障蔽、隐没。】

佛陀说,对于如来所讲的正法,哪怕是一个偈颂甚至半句话,我们都要深深地相信、尊敬、重视,永远不要轻易地毁谤、障蔽和隐没。如来讲的所有正法,哪怕是一个偈颂甚至半句话,你都要深信敬重,不要轻易毁谤、障蔽、隐没,不要去毁谤,也不要障碍它流通,就说把这个经藏起来或者烧掉、毁掉,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于说法师起世尊想,于听法众起病者想,于所说法起良药想,断除五欲,无所希求,宣说正法。】

我们在听闻佛法的时候对于讲法的法师,如果他讲的是佛陀的正法,我们就要像对待释迦牟尼佛(世尊)一样的来尊敬他,像对待佛一样对待法师,尊敬他。当你尊敬这个法师的时候,他讲的法才能深深地入到你的心中去。(可以想象如果你不尊敬这个法师,轻慢这个法师,他讲得再好你全当耳边风,你就造下了重业。)那么对于所有听法的众生,要感受到这是病人来治病了,来到法师医生这儿来治病了,治自己的身心的各种疾病了,或者治疗自己身上贪、嗔、痴、慢、疑的疾病。那么法师讲的法呢,你要把它看作是良药啊,这就是良药,良药不一定苦口,但是良药绝对能治病。我们要断除对于五欲的贪著,在修行过程中不要再希求任何财、色、名、食、睡方面的什么回报,无所希求的去讲法,讲法的时候无所希求,只是认认真真地入到法中去讲法,而不要贪求任何事物。

【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法施大甲胄轮。】

佛陀说,金刚藏啊善男子,以上提到的就是菩萨摩诃萨在法布施方面必须具备的十轮。这十轮像铠甲、像盔甲一样可以让我们防恶止非呀(防止恶,止掉一切非法、不如法的行为)

【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能断五欲,速能获得日灯光定,】

如果菩萨摩诃萨成就了法布施的十轮,就能够断掉对于五欲的贪著,就能够速速地获得日光定或者灯光定,这就是禅定中的定境、三昧之境。

【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菩萨摩诃萨具备了以上十种法布施之轮,就可以超越一切的声闻乘、独觉乘,就可以成为一切声闻乘、独觉乘的大福田,一切声闻乘、独觉乘都应该供养、承事和守护这样的具备十种法施十轮的菩萨摩诃萨。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接着,释迦牟尼佛又再一次强调前面所讲的,之后就总结了一个偈颂说:

【智者修法施,随器说三乘,不为说余乘,恐闻而谤法。】

智者修习法布施,随着众生的根器给他讲说三乘的教法。这个众生是什么根性我就给他讲什么法,不会乱讲。针对着声闻乘不会很盲目的去讲说独觉乘或者大乘,针对着独觉乘也不会很盲目的推荐其他乘,就说众生是什么根器就给他讲什么根器的法,不要轻易地讲其他的法,防止他听了之后起诽谤。

【称根器说法,不为非根器,各随其所乐,劝进令欢喜。】

合适根器的众生给他讲合适的法,不给那些还不能够接受佛陀各种教法的人轻易地讲法,让众生各随着自己的心愿得到法喜充满,劝大家一直增进,不要退转。

【终不劝大乘,令修二乘行,或时劝彼二,进修中上乘。】

在讲法的过程中,这个众生是大乘根性的,我们就不要劝他修二乘之法。但是修学三乘、二乘的这批人,看时机因缘,有的时候却可以劝他继续进修中乘或者上乘(声闻乘的,你看着时机成熟了,声闻乘圣果他即将证得或者已经证得,他即将得少为足的时候你就劝他修一下独觉乘,或者学一下大乘,这是可以的)

【常恭敬听法,深信不毁谤,供养说法师,如佛世尊想。】

我们在听法的时候要怀着恭敬心去听法,深信佛陀的正法,不要轻易地毁谤。我们要供养讲法的师父,把他当作佛一样的来看待。

【醍醐】

结合前面《地藏十轮经》的经文,供养法师是有前提的,我们要注意☆☆☆

【劝闻妙法药,令除烦恼病,舍利养名誉,而宣说正法。】

我们要劝一切众生,劝那些根性成熟的众生,劝他们去听闻佛陀的妙法之药。这些妙法之药可以除掉众生的烦恼之病。我们在讲法的时候,要舍掉对于名闻利养的贪著,不要再贪名闻利养而讲法。我们是基于尊重、爱戴佛陀的正法,想让正法延续,想要利益众生而讲法,而不是为了别的——这个是所有讲法者永远要牢记在心的。

【醍醐】

想当真正的菩萨摩诃萨哪有那么容易啊!十善业道十轮具备之后,还要具备十种「财布施之轮」,还要具备十种「法布施之轮」,要非常的懂法,擅长讲法,讲的时候有诸多的技巧和智慧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净戒大甲胄轮。】

接下来还有,佛陀说,善男子金刚藏啊,菩萨摩诃萨还要拥有清净戒律的大甲胄之轮。要持好清净戒律,菩萨摩诃萨不能超越戒律、亵渎戒律,这个非常重要!并不是说我已经是多少「地」以上的菩萨了,我就可以不用学戒律了,那太执着了,那都是相上的事,不是这样的!你要想是真正的菩萨摩诃萨,必须具有清净戒律的大甲胄轮。

【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云何净戒大甲胄轮?】

如果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对于五欲的贪著就都能除断了,可以超越一切声闻乘、独觉乘,可以成为声闻、独觉的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都会供养、承事和守护你。


那么什么是清净戒律的大甲胄轮呢?

【善男子,菩萨净戒,有二种相:一者、共,二者、不共。】

佛陀说,善男子,菩萨所奉持的清净戒律有两种相(在相上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共相」,第二种是「不共相」。

【醍醐】

注:「共相」简单来讲,就是共同很多人一起受的这个戒,一起持的这个戒,就是菩萨持,其他人也要持,这是大家一起共同来持的戒,这是「共相」。「不共」就是只有菩萨才这样做,一般人做不到

【云何菩萨共净戒轮?谓诸在家、近事、近住所受律仪,或复出家及受具足别解脱戒,如是律仪、别解脱戒,是名菩萨共净戒轮,共诸声闻、独觉乘等。】

具体来讲,菩萨和大家都要持的这些戒律是什么样的呢?比如说:像很多在家居士所受持的这些戒律,像「五戒」,还有近事、近住,近事」有的时候也指在家居士,就是经常为佛、法、僧三宝服务的这些居士们,他们所持的一些戒律。或者「近住」,就是像受持八关斋戒呀,不行淫呢,或者是靠近寺院道场而住,或者直接就住在寺院道场里面,他肯定不会行淫欲。)这些在家人所持的这些戒律,或者一些出家人受了「具足戒」了,别于轮回证得解脱的这些戒律,具足戒,所有的出家人都要在机缘成熟的时候就受具足戒嘛,受了具足戒的出家人就是比丘、比丘尼,出家人都要受这样的律仪和别解脱戒,这是菩萨的「共净戒轮」,在家人受的这些戒律以及出家人受的这些戒律,这些戒律是所有菩萨共同也会持的这些戒,这就是共戒。所以菩萨在这一方面与在家居士、与一般的出家人与声闻、独觉乘一起持同样的戒,这些属于是共戒。

【醍醐】

那么一般的在家居士、一般的出家人、或者一般的声闻、独觉都能守好的戒律,菩萨也能守好,那菩萨就不可能凭着大家都持的这些戒来超越大家,菩萨必须要有他的独特性。在这些大家共同持的戒律里,体现不出菩萨与一般众生相比有什么高妙之处

【菩萨不由此净戒轮,能除一切有情烦恼、诸恶见趣及能解脱业障生死,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

所以,菩萨不能够仅仅凭着大家都持的这些戒,去断除有情众生的烦恼,断除种种恶见,或者防止众生下恶道、或者让众生解脱业障生死。菩萨不可能凭着大家都一起持的戒律来超越大家。所以以上这个共戒不能讲是菩萨的大甲胄之轮。如果你仅仅是持在家居士的戒律,或者出家人的具足戒,或者声闻乘、独觉乘的戒律,那么你不能够称之为是菩萨摩诃萨,那你跟一般声闻、独觉也没什么差别,你也不能够称之为是声闻、独觉的「真实福田」。

【醍醐】

菩萨摩诃萨要怎样超越声闻乘、独觉乘呢?他必须有他的独特性,在持清净戒律方面,他有高于常人的、超于常人的,所以他才能称为声闻、独觉的「真实福田」

【云何菩萨不共净戒大甲胄轮?】

菩萨的不共净戒大甲胄轮具体是什么呢?它独有的戒律方面的大甲胄轮是什么呢?

【谓诸菩萨,普于十方一切有情,起平等心、无扰动心、无怨恨心,护持净戒;】

所有菩萨对于十方一切有情众生都能时常怀着平等心、怀着无扰动之心、怀着无怨恨之心,一直护持清净戒律。

有的众生就做不到了,他可能就没有平等心(这个人持戒,那个人犯戒;这是善人,那是恶人;这是声闻、那是独觉;那个是普通的小和尚,那是老和尚,普通人他就不平等,他的心不平等)。但是菩萨对于十方一切有情众生都起平等心,都起无扰动之心,不会轻易的干扰、搅动人家的心,对于一切众生没有怨恨之心,甚至对于魔王波旬都没有怨恨之心,菩萨这样的护持净戒,这是超于一般人的。

【普于一切持戒犯戒、布施悭贪、慈悲忿恚、精进懈怠、下中上品诸有情所,无差别心,无差别想,护持净戒;】

对于一切众生不管是持戒了、犯戒了,他是爱布施还是悭贪、吝啬,他是常怀慈悲还是心里常怀着忿怒、嗔恚,这个众生是精进还是懈怠,他是下品众生还是中品、还是上品呢?菩萨摩诃萨没有差别心,没有差别想,就这样的护持清净戒律。

菩萨摩诃萨严于律己,守好自己,很少去著着外在的相去评判别人,菩萨摩诃萨没有那么多的闲言碎语,唠唠叨叨一直讲(你看张居士爱布施,李居士很吝啬,王居士很慈悲,胡居士经常心怀嗔恨...),菩萨不会这样的起分别心, 不会起差别想,这才是真菩萨,已经不着这三界了,他也不会去谈论三界的种种,不会强行分别三界的种种。

普于三界一切有情,无恚无忿,及诸恶行,护持净戒;

菩萨摩诃萨对于三界一切有情众生,没有任何的嗔恚心,没有任何的愤怒心。对于一切的恶行,他看到的时候也表现得比较平淡,他只会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样的守护他清净的戒律。

【醍醐】

菩萨摩诃萨看到暴恶的行为他不会轻易地激动,该想办法想办法,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菩萨摩诃萨情绪上的动荡几乎是没有的

普于三有蕴、界、处中,无所分别,护持净戒;

对于「三有」(指欲有、色有、无色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对于五蕴、十八界、十二处,菩萨摩诃萨没有分别,怀着无分别心完美的护持净戒,护持清净戒律。

不依欲界,护持净戒;不依色界,护持净戒;不依无色界,护持净戒;

菩萨摩诃萨没有依住,无所住,无所依,不依著欲界,不依著色界,不依著无色界,他没有偏袒三界的任何一界,没有爱著三界的任何一切,就这样护持清净戒律。

不观诸有一切果报,护持净戒;

菩萨摩诃萨也不会很著相地想着三界诸有内这个众生造了什么,未来将怎么样,陷入无边的联想和想象,菩萨摩诃萨没有这个心,他的心常常空荡荡的,不会很著某某个点,从这个点拉出一条线,又搅成一个线团,不会这样子!

不依一切得与不得,护持净戒,不依诸行,护持净戒;是名菩萨不共净戒大甲胄轮。

菩萨摩诃萨不会依著、不会依住于一切的得与不得,对于一切自己的果报,他不会贪著,不会想这些,就这样的护持清净戒律,菩萨摩诃萨不依诸形而护持净戒。在做任何事的时候该做就做了,做完就放下了,菩萨摩诃萨不会如此地依著于他所做的,这样就可能会生烦恼了,菩萨摩诃萨没烦恼。

以上就是菩萨摩诃萨「不共净戒大甲胄轮」。

【醍醐】

在以上这些点上,就使得菩萨摩诃萨远远地高出了一般的在家居士、一般的出家人、一般的声闻、独觉。菩萨摩诃萨跟大家不一样的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净戒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 

佛陀说,善男子金刚藏啊,如果菩萨摩诃萨真正地做到了以上这些护持净戒的大甲胄之轮,那么他从初发心开始,一切财、色、名、食、睡或者色、声、香、味、触方面的贪著就消失不见了,这才是真正的菩萨摩诃萨呀!

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他才真正的超越了声闻、独觉,成为声闻、独觉的大福田,值得被供养、承事和守护啊!

所以以上「不共净戒大甲胄轮」就是菩萨摩诃萨独具备的,(独自所具备的、一般人无法具备的)。这些大甲胄轮我们看一下:


普于十方一切有情众生,起平等心、无扰动心、无怨恨心,就这样的护持净戒,对于一切持戒、犯戒者、布施者、悭贪吝啬者、慈悲者、忿恚者、精进者、懈怠者,下品、中品、上品一切有情众生,菩萨没有差别心,没有差别想;对于三界一切有情众生,他没有忿恚心。他对于一切恶行也没有很强烈的忿恚心,就这样的护持净戒;对于三界、五蕴(五阴)或者十八界、十二处无所分别,对于欲界、色界、无色界没有依著,对于世间一切相上的果报,也不会陷进去做种种的遐想,也不会依著一切的得与不得,不会计较得失,也不会过于执著自己所做的一切。这才是松了、空了、化了的菩萨摩诃萨呀!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接着,释迦牟尼佛重新强调以上内容就讲了个偈颂:

【住在家律仪,出家解脱戒,与二乘等共,不名摩诃萨。

如果你仅仅是持一些在家人也持的戒,或者出家人都持的戒,或者二乘人持的戒,那你还不能算作是菩萨摩诃萨。菩萨摩诃萨是有超越于以上所有众生的一些独特性的,当然以上众生所持的戒律菩萨摩诃萨都持的,这是共戒的层面。在家人的五戒、十善或者是八关斋戒,菩萨摩诃萨都持得非常好,出家人的具足戒也持得非常好。然后,声闻乘、独觉乘的戒律菩萨摩诃萨也持得非常好。并不是说菩萨摩诃萨不持戒,不是这样的。以上戒他都持得很好的前提下,他还具备独特性。

智者修空法,不依诸世间,亦不依诸有,护持清净戒。离取相尸罗,无染无诸漏,护持如是戒,名真实福田。

菩萨摩诃萨是真正的常修空法的智者呀!他已经不再依著于世间的一切了,他不再依著于「三有」的一切了,就这样的护持清净的戒律。离开了一切取相分别,不用去执著一切的戒相,不用去执著尸罗戒相,没有任何染著,没有任何漏失地护持好了所有的净戒。这才是真正的菩萨摩诃萨,才是众生真实的福田。

菩萨摩诃萨守好了在家人的戒律;守好了出家人的戒律;也守好了声闻乘、独觉乘的戒律;又具备这种空法,不依「三有」,离取相分别,就这样才使得自己成为了一切众生的真实福田。


所以我们要永远警惕,有人跟你讲「我们已经修到了可以不用执著戒律的程度,所以不守戒律」,这样的人绝对是魔而不是菩萨。在家人戒律、出家人戒律、声闻、独觉戒律是菩萨摩诃萨的基础。前面已经讲了十善业道是菩萨摩诃萨的根本,这是基础的基础。所有菩萨摩诃萨都具备十善业道十轮。在这十轮的前提下,再不著「三有」,清净、无分别、无妄想、无执著,这才是真正的真实福田。

相关文章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8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8

《华严经》要点复习008CELEBRATION---------醍 醐---------?华严境界,真实不虚...

【佛教故事】未曾闻死亡声响

【佛教故事】未曾闻死亡声响

关注「醍醐禅院」公众号佛教故事|Buddhist stories|未曾闻死亡声响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随缘分享】醍醐老师禅坐感悟◎“文殊智于普贤行,人人皆是毗卢那”

【随缘分享】醍醐老师禅坐感悟◎“文殊智于普贤行,人人皆是毗卢那”

醍醐随缘分享 醍 醐 学 院醍醐老师禅坐感悟◎“文殊智于普贤行,人人皆是毗卢那”Tihu Budd...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4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4

《华严经》要点复习004CELEBRATION---------醍 醐---------?华严境界,真实不虚...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3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3

《华严经》要点复习003CELEBRATION---------醍 醐---------?华严境界,真实不虚...

【醍醐随笔】2021年12月 第二期(下)

【醍醐随笔】2021年12月 第二期(下)

---------醍醐---------?常…乐…我…净…点亮星标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