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正文内容

《华严经》法界实相066

烦恼为相,菩提为性

性相合而彼此不离

故曰烦恼即菩提


在夜摩天中,在释迦牟尼佛面前。

【尔时,功德林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一切众会暨于法界,】

此时,功德林菩萨在佛威神力的加持下,普观十方一切众会——这绵延到虚空法界的一切大众云集的圣会。

【欲令佛种性不断故,欲令菩萨种性清净故,欲令愿种性不退转故,欲令行种性常相续故,欲令三世种性悉平等故,欲摄三世一切佛种性故,欲开演所种诸善根故,欲观察一切诸根故,欲解烦恼习气心行所作故,欲照了一切佛菩提故,而说颂曰:】

功德林菩萨为了让佛种性不断绝的缘故为了让菩萨种性清净的缘故为了让大愿种性不退转的缘故为了让大行种性常相续的缘故为了让三世种性悉平等的缘故为了摄三世一切佛种性的缘故为了开演所种所有善根的缘故为了观察一切诸根的缘故为了解除烦恼、习气、心行所作的缘故为了照了一切佛菩提的缘故……而讲了一个偈颂。功德林菩萨说:

【一心敬礼十力尊,离垢清净无碍见,境界深远无伦匹,住如虚空道中者。过去人中诸最胜,功德无量无所著,勇猛第一无等伦,彼离尘者行斯道。现在十方诸国土,善能开演第一义,离诸过恶最清净,彼无依者行斯道。】

佛在「现在十方诸国土,善能开演第一义」佛最常讲的是第一义,第一义可以帮助大家离开三有轮回的过恶,获至究竟的清净。但此时功德林菩萨是在夜摩天给各位菩萨,甚至在诸佛如来的面前强调的。这个第一义,是什么时候讲、讲给谁,这个也很重要啊!根性不足的人,给他讲第一义,就是在迷惑他,他会认为你在以玄惑人(玄妙的玄,玄奥的玄,以玄惑人),他听不懂,入不进去。所以我们要知道第一义,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讲,所针对的对象很重要,一定要选对人,在最恰当的时机,用第一义去点醒他。

【未来所有人师子,周遍游行于法界,已发诸佛大悲心,彼饶益者行斯道。三世所有无比尊,自然除灭愚痴暗,于一切法皆平等,彼大力人行此道。普见无量无边界,一切诸有及诸趣,见已其心不分别,彼无动者行斯道。】

暂停一下。


这个地方,到底谁才能够见到无量无边的世界,见到三有和六道呢?只有那些见到这一切,而其心不动不分别的人,才能见到这一切。无量无边的虚空法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以及六道轮回,你要想见到这一切,你要拥有见这一切的前提和条件以及能力你有了这种见一切而心不分别、不动的能力,你才能见这一切。

 

所以如果说在修行道路上,我们只能只鳞片甲地见到一点点,证明我们还不具备佛一样真正不动、不分别的能力。我们可能还动、还分别,这注定了我们就无法见到全部。只有成为佛一样的「其心不动不分别」,才能普见无量无边界,普见诸有及诸六道。所以我们所付出的和得到的是成正比的,我们的能力和我们所拥有的是成正比的。当你还不具备无动、无分别能力的时候,你不可能像佛一样见到一切(正遍知),这是不可能的。

 

像在修行的过程中,尤其多打坐的师兄,他境界很多,见光、见色、见到前世、见到画面种种啊,好像都是非系统性的,是不是?没有逻辑性,也是无法掌控的其实自己也能感受到自己的这种无力虚空法界无穷的未知我却只见了一点点,这是因为我们修行还没有到达佛那样的的境界的缘故,所以我们要用功,而绝对不能得少为足。得少为足就是《楞严经》中所讲的着魔,就是中途下车了,还没到终点站就下车了。

【醍醐】

接下来功德林菩萨的偈颂中说:

法界所有皆明了,于第一义最清净,永破瞋慢及愚痴,彼功德者行斯道。】

明了一切虚空法界,于第一义最清净,如果常处第一义,「永破瞋慢及愚痴」。这个地方其实在暗自赞美禅定境界,你要真的是于第一义而不动的话,其实多半是处于三昧禅定境界才做得到的在「相」里经常要随着「相」转做事情的,你不得不如此,不然你就成石头了,你在修枯木禅。

【于诸众生善分别,悉入法界真实性,自然觉悟不由他,彼等空者行斯道。尽空所有诸国土,悉往说法广开喻,所说清净无能坏,彼胜牟尼行此道。具足坚固不退转,成就尊重最胜法,愿力无尽到彼岸,彼善修者所行道。】

谁能到达真正的佛所讲的彼岸?是愿力无尽者——目标相当高远的这批人。他就想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对其他都没兴趣。这些人才能真正到彼岸。如果说愿力有尽,得少为足,那小船驶到这条河的中间甚至还不到,他可能就被流水冲走,真正到彼岸者是愿力无尽者,大家要注意。

  

昨天在内院二号院我们强调过,「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你就想着:我就考六十分及格就行,那你往往不及格。所以目标一定要高远。哪怕你今生连初果都证不得,你要敢于发大愿(成佛),那你未来成佛的速度会很快。如果你今生的目标就是证个初果就行了,那你可能三恶道都出不去。这是一个事实啊,大家注意。「愿力无尽者」才能到彼岸,一定敢于发大愿即使今生、来生成不了,早晚愿望会实现。愿望一定要高远,尽可能的高远,甚至你可以集合所有诸佛的发愿于一身。

【无量无边一切地,广大甚深妙境界,悉能知见靡有遗,彼论师子所行道。一切句义皆明了,所有异论悉摧伏,于法决定无所疑,彼大牟尼行此道。】

这也是个重点:


我们明了诸法言词句意的时候,明白法理的时候,还要能够具备摧伏其他异论的能力。「异论」就是不符合实相、不符合佛义的言论。他在这里公开讲讲错了,你要有摧伏他、纠正他的能力。为什么要这样做?不是说显示我比他强,而是考虑到对众生的影响那个人的言论是错的,他会误导众生,你要勇于纠正他。不是说讽刺、嘲讽、挖苦啊……是你把正确的在他面前,让他服,让所有周围的听众服菩萨戒也规定了这一点我们要敢于去纠偏,让正法永住,而不是邪法永住。

 

而且我们要争取对于佛陀讲的法义「决定无有疑惑」地了解清楚,甚至完全自己就证得,这个法理、法义是不能含混的,错了就是错了。

 

我们修行者在哪里执著?在行六度上执著,在持正法上执著。如果你持的法有误,那未来一切都错了。就好像我走路,这个路线错了,走再远、付出多少辛苦都是白费,没有功劳、也没有苦劳,大家一定要注意。我们该执著的地方是必须执著的,这也是佛在多部经中所强调的很多人认为修行者不要那么执著嘛,他做错他的嘛,我装看不见,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态度,如果受了菩萨戒者是严禁如此的。

 

【远离世间诸过患,普与众生安隐乐,能为无等大导师,彼胜德者行斯道。恒以无畏施众生,普令一切皆欣庆,其心清净离染浊,彼无等者行斯道。】

这里也是重点:


我们要把无所畏惧施予给众生有人赞美观世音菩萨是施无畏者,把无所畏惧的这种安心舒适和放心的感受施予给众生,而不是让众生感觉不安。

 

甚至有的大师在禅定中,晓了了我跟这个众生在过去世的关系,但是告诉他可能会让他的心动乱,他就不讲。所以天机不可泄漏啊,天机是不可轻易泄露的,你要考虑泄露之后的影响。如果我告诉他我过去跟你是什么关系,他知道了能增益他的修行是可以的,如果惑乱他的修行,那就先不告诉他,就先装不知道要以「无所畏惧」施予众生比如说一个人,明明在定中看到我跟那个人过去世可能很多世是夫妻的关系,但是我如果告诉他,今生那个人他就不好好修行,光想着这一个事情,那我不能告诉他,我就只字不提这个事情,就类似这样子或者说,这个众生有严重的嗔恨心,我在定中看到他过去世是修罗道来的,但是我要告诉他就会强化他的心理暗示他是从修罗道来的,他的脾气会更加的暴躁,而且觉得理所应当,我就是从修罗道来的。所以这个时候不能告诉他,就类似这样子。

 

当然「恒以无畏施众生」还有更多的情况是指:众生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众生不安渴求救助的时候,你去让他获证安全舒适的感受,让他远离恐怖,这也是施无畏。把无畏布施给这个众生。我们的目的是让一切众生都喜庆乐,其心清净离开染著,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考虑这个后果。





当我们是居士的时候,我们可能不怎么考虑后果,我们就想五戒我没有触犯,我就是一个合格的居士了。你说的没错,但是如果受了菩萨戒,我们要考虑得非常的广远,时时刻刻都要考虑身口意相关的果报。

【醍醐】

功德林菩萨的偈颂说:

【意业清净极调善,离诸戏论无口过,威光圆满众所钦,彼最胜者行斯道。】

人中最殊胜的是哪批人?就是诸佛。他们的意业恒清净,诸佛的身、口、意的意识、意念是绝对清净,完全调善了,离开所有戏论也不会有任何口方面的过恶、过失。佛陀该严厉的时候严厉,该柔软的时候柔软。但是佛陀永远是在最恰当的时候,以最恰当的形式去展现他的悲智、他的善巧。我们有的时候可能掌握不好,我对哪些人应该说什么样的话,说到什么程度,但是诸佛可以掌握好。所以诸佛「威光圆满众所钦敬,三界至尊」。就算是天人、大梵、大自在天,见了佛都要顶礼。因为他德与能完全圆满,胜出三界所有众生。所以才得到了众所钦敬。如果你哪里有一点点过失被人抓到了,肯定就不那么钦敬你了。  

【入真实义到彼岸,住功德处心永寂,诸佛护念恒不忘,彼灭有者行斯道。】

真正灭了三有轮回的(跳出轮回的)这些人,经常地被诸佛保护和忆念。他们是什么样?他们已经入到了诸法的真实义,到了彼岸,而且住在无量功德处,心却永恒的寂灭。不会说,我住于功德处,欣喜若狂、滋生傲慢而是住功德处心永远地寂定、寂定。

无修无证

越是有修有证的人,越不会轻易的傲慢。越是根本没有修、没有证的人却往往比较傲慢,还总把无修无证挂在口头上。而实际上,在你有真修真证之前,是没有权利去谈无修无证的。在《四十二章经》中无修无证者已经排在了佛的上面,你得具备了佛的德能、悲智、善巧种种,你才有权利去谈无修无证。谁谈无修无证?真正有修有证的才去谈,不要说没修没证就去谈无修无证,不是这个意思。

【远离于我无恼害,恒以大音宣正法,十方国土靡不周,彼绝譬者行斯道。檀波罗蜜已成满,百福相好所庄严,众生见者皆欣悦,彼最胜慧行斯道。智地甚深难可入,能以妙慧善安住,其心究竟不动摇,彼坚固行行斯道。法界所有悉能入,随所入处咸究竟,神通自在靡不该,彼法光明行此道。诸无等等大牟尼,勤修三昧无二相,心常在定乐寂静,彼普见者行斯道。】

想要普遍地见到一切的这些人啊,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非常地爱修禅定啊,常住于第一义(究竟的无二之相),心恒常在定,安于寂静。这些人才真的能够见到一切。

【微细广大诸国土,更相涉入各差别,如其境界悉了知,彼智山王行此道。意常明洁离诸垢,于三界中无所著,护持众戒到彼岸,此净心者行斯道。】

哪些人能到彼岸?(这里换一个角度讲)能够持好清净戒律的能到彼岸,能持好菩萨戒的能到彼岸。戒的极致就是菩萨戒——千佛大戒,能够持好菩萨戒的能到彼岸,这些人必定拥有清净明洁之心,远离所有尘垢,在三界无所著。

【智慧无边不可说,普遍法界虚空界,善能修学住其中,彼金刚慧行斯道。】

在这里暂停。


你要想拥有无边的智慧,这种智慧能够普遍到虚空法界,你就要有金刚之慧其实「金刚」代表一种「定」,一种「坚固不坏」,要想有这种坚固不坏的「定」,就要多修禅定。现在世面上很多人不爱打坐,他就去讥笑打坐,总是嘲笑‘那是枯木禅啊,你要打坐能成佛,我磨砖就成镜子了’之类的。那是站在某个角度讲的。一定要记得诸佛(过去诸佛)都是在座上证悟的,不要被世人误导。

 

当然我们的禅定要和持戒相结合的,为什么有人定功相当的深厚,一坐一整天、一整晚,他还没有到彼岸呢?前面提到了,护持众戒到彼岸,六度要结合,不是说你只打坐修禅定其他不修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结合,修圆满才到彼岸,佛在无数经里都这样讲的。一听说强调打坐,天天光打坐了,也不持戒,吃完饭打坐,也不做布施了,也不学经了,就只打坐,只会一件事,就是打坐,那你也到不了彼岸。

 

要持戒圆满,要六度圆满(六门功课都圆满,都是满分)才能到彼岸所以说成佛没那么容易。两千五百年来,我们这里还是只有一尊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其他还没成佛。因为可能这个在六度的这一度有欠缺,那个那一度有欠缺,但怎么样像释迦摩尼佛一样啊,佛讲了无数次了,非常清楚,只是你不听啊。

 

【三世一切佛境界,智慧善入悉周遍,未尝暂起疲厌心,彼最胜者行斯道。善能分别十力法,了知一切至处道,身业无碍得自在,彼功德身行此道。十方无量无边界,所有一切诸众生,我皆救护而不舍,彼无畏者行斯道。于诸佛法勤修习,心常精进不懈倦,净治一切诸世间,彼大龙王行此道。】

佛陀在无量的经中都强调:开智慧要么你自己证,要么听别人讲。「听经闻法」,佛陀在很多大经都在强调「听经闻法,勤学正法,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但是市面上的言论是:只念佛号就行,不管什么人,一句佛号到底就行;或者一部经学到底就行,学那么多经干什么呀,不如念佛,不如打坐……离了佛陀「六度」的讲法对不对?

 

六度里的智慧波罗蜜,就从文字般若开始,从学经开始,从学经这种文字般若,经由观照般若,最后照见实相般若。你都不学经,你知道诸佛境界什么样子?怎么证啊?你什么都不知道。

 

昨天在三号院也讲:哪些人适合专念一句佛号,什么也不学——他心地极单纯,念一辈子佛号都不厌倦,这样的人或者是生命时日无多,命数快尽的,这些众生就别再学经了,赶紧专心念佛吧,观想着佛、观想着极乐世界,念佛吧!这样的众生是适合的,但其他众生我念一句佛号几天就厌倦了。

 

或者我需要无量的智慧来解决生活中的困惑,我也想帮助众生解除困惑、解除烦恼,这样的众生你不广学经行吗?菩萨戒规定所有菩萨必须广学佛陀经律,大家一定要清楚。

 

重要的内容我们会无数次地重复,也希望大家能够纠正世人的偏颇。偏颇者不只害了自己,还害了太多众生,所以我们必须勇于纠正世人的偏颇,要拿出经典里的理论依据来每当你感觉到我们学的这部经,哪一段落可以纠正世人的这些偏颇,或者偏的时候,你就要把这一段标注,是复制、粘贴还是怎么样记下来,关键时刻拿出来用。

功德林菩萨在偈颂中说:大龙王都知道要勤学佛法呀,非常精进,不会懈怠和厌倦呢,而且清净地治理一切诸世间。大龙王都知道我要好好学经、多学经

 

我们知道我们现在所学的《华严经》从龙宫中取出只是个小小的略本,一个小小的集本,这一章节那一章节有的就掺杂一块了,编在一起是八十卷八十卷的华严我们看上去很浩繁,但实际上只是龙宫里无量华严的一小部分

 

大龙王都在精进地学经《楞严经》不是有一个典故说,也是从龙宫取出来的么,对吧龙王如此的重视佛经啊,比人聪明多了。

【了知众生根不同,欲解无量各差别,种种诸界皆明达,此普入者行斯道。】

你要想普入众生心,普入一切世界,要了知众生根性的不同,内心喜好的不同,众生理解力的不同,有各种的不同。你有的时候向他推荐这个药方没用,你再换个药推荐给他佛陀在《涅槃经》中讲,大阿罗汉舍利弗有的时候都搞不好啊,搞不清楚这个众生具体的根性,他到底该修观呼吸,还是修白骨观不净观……舍利弗有的时候都出偏差,那是大智慧的舍利弗,阿罗汉都如此,何况我们。所以对待众生还是要有耐心,这个药不行换其他的药,哪怕多换几种药,或者结合起来给他用。

【十方世界无量刹,悉往受生无有数,未曾一念生疲厌,彼欢喜者行斯道。普放无量光明网,照耀一切诸世间,其光所照入法性,此善慧者行斯道。震动十方诸国土,无量亿数那由他,不令众生有惊怖,此利世者所行道。善解一切语言法,问难酬对悉究竟,聪哲辩慧靡不知,此无畏者所行道。】

《华严经》中也一再地赞叹菩萨的口才上节课我们讲了善法行位的菩萨们是多么的伟大。我们要尽量地了解一切语言之法能够很好的回答众生的问题,让他感觉满意,要有聪敏——哲学式的智慧(这个哲在这里代表智慧),然后要有很好的辩才。这样我们才能无所畏惧地去广传妙法、觉悟众生。法布施始终是所有布施中排第一位的,这个我们要了解。

【善解覆仰诸国土,分别思惟得究竟,悉使住于无尽地,此胜慧者所行道。】

要想获得人中最殊胜的智慧,就要了解宇宙中,这个星系这样那个星系那个样子佛国都是什么样子……那你怎么才能了解佛国的样子这个只有去打坐修禅定了。

【功德无量那由他,为求佛道皆修习,于其一切到彼岸,此无尽行所行道。超出世间大论师,辩才第一师子吼,普使群生到彼岸,此净心者所行道。】

也就是说一旦我们修行佛法得力的时候,有能力去传法的时候,要敢于去训练口才,广作狮子吼佛陀当年也是倡导弟子广泛地推广佛法的不然佛法不会传到我们现今,不会遍及全球的,要敢于去传法啊。如果自己还无法讲,就去传播一些经文的注解(解释),这样也是功德利益无穷无尽的。

【醍醐】

功德林菩萨的偈颂今天先讲到这里,因为内容比较重要,请大家好好地复习。


相关文章

【随缘分享】修行核心在哪儿呢?回归那个「虚空」「不著」「不住」

【随缘分享】修行核心在哪儿呢?回归那个「虚空」「不著」「不住」

醍醐随缘分享 醍 醐 学 院修行核心在哪儿呢?回归那个「虚空」「不著」「不住」Tihu Buddh...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7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7

《华严经》要点复习007CELEBRATION---------醍 醐---------?华严境界,真实不虚...

【随缘分享】醍醐老师禅坐感悟◎“文殊智于普贤行,人人皆是毗卢那”

【随缘分享】醍醐老师禅坐感悟◎“文殊智于普贤行,人人皆是毗卢那”

醍醐随缘分享 醍 醐 学 院醍醐老师禅坐感悟◎“文殊智于普贤行,人人皆是毗卢那”Tihu Budd...

《华严经》273(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上)

《华严经》273(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上)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上节课讲到,善财童子至心恳切地想要见普贤菩萨……【时,善财童子即见普贤菩萨,...

《华严经》269(第七九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

《华严经》269(第七九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上节课讲到,弥勒菩萨邀请善财童子进入到自己的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里,...

【禅修课】第三期 022 “转识成智”

【禅修课】第三期 022 “转识成智”

 ▼禅修课▲         ∧第三期∨&nbs...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