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正文内容

《华严经》法界实相176

愿我功慧力

等此最胜尊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十五卷

离世间品 第三十八之三


 佛子,菩萨摩诃萨发十种无下劣心。何等为十?

普贤菩萨继续对普慧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还发「十种无下劣之心」。哪十种呢?

佛子,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我当降伏一切天魔及其眷属。’是为第一无下劣心。又作是念:‘我当悉破一切外道及其邪法。’是为第二无下劣心。又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善言开喻皆令欢喜。’是为第三无下劣心。】

佛子,菩萨摩诃萨心里会这样想:我一定要降伏一切天魔以及天魔的眷属。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第一种无下劣之心」。菩萨摩诃萨心里还想:我一定要破除一切外道及其邪法。这是「第二种无下劣之心」。菩萨摩诃萨又这样想:我一定对于一切众生进行善巧地说法,向他们开示佛法的时候用种种的比喻,让他们感觉欢喜。这是「第三种无下劣之心」。

又作是念:‘我当成满遍法界一切波罗蜜行。’是为第四无下劣心。又作是念:‘我当积集一切福德藏。’是为第五无下劣心。又作是念:‘无上菩提广大难成,我当修行悉令圆满。’是为第六无下劣心。

菩萨摩诃萨又这样想:我一定要成就、圆满遍法界一切波罗蜜之行。这是「第四种无下劣之心」。菩萨摩诃萨又这样想:我一定要积集一切福德之藏。这是「第五种无下劣之心」。菩萨摩诃萨还想:无上菩提广大难成,我一定要修行无上菩提,令我的菩提圆满。这是「第六种无下劣之心」。

又作是念:‘我当以无上教化、无上调伏,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是为第七无下劣心。又作是念:‘一切世界种种不同,我当以无量身成等正觉。’是为第八无下劣心。又作是念:‘我修菩萨行时,若有众生来从我乞手足、耳鼻、血肉、骨髓、妻子、象马乃至王位,如是一切悉皆能舍,不生一念忧悔之心,但为利益一切众生,不求果报,以大悲为首,大慈究竟。’是为第九无下劣心。

菩萨摩诃萨还这样想:我一定要以无上教化、无上调伏,去教化调伏一切众生。这是「第七种无下劣之心」。菩萨摩诃萨还想:一切世界有着种种的不同,我要以无量种身形成等正觉。这是「第八种无下劣之心。

【醍醐】

「无下劣心」,就是区别于下劣凡夫的无上殊胜之心

菩萨摩诃萨还想:我修菩萨行的时候,要是有众生来向我乞讨,无论是我的手足、耳鼻、血肉、骨髓,还是我的妻子、象马乃至王位,一切我都能舍,不生一念忧悔之心,只是想着利益一切众生,不求果报,以大悲为首,大慈为究竟。这是菩萨摩诃萨的「第九种无下劣之心」。

又作是念:‘三世所有一切诸佛,一切佛法、一切众生、一切国土、一切世间、一切三世、一切虚空界、一切法界、一切语言施设界、一切寂灭涅槃界,如是一切种种诸法,我当以一念相应慧,悉知悉觉,悉见悉证,悉修悉断,然于其中无分别、离分别、无种种差别、无功德、无境界、非有非无、非一非二。】

菩萨摩诃萨们还这样想:三世所有一切诸佛,一切佛法、一切众生、一切国土、一切世间、一切三世、一切虚空界、一切法界、一切语言施设界、一切寂灭涅槃界,如是一切种种诸法,我当以一念相应慧,完全了知、完全觉见,我一定要亲证这一切、亲见这一切,亲修这一切、亲断这一切,然而在这其中却无有分别、离开所有分别、无有种种差别、无功德、无境界、非有非无、非一非二。

以不二智知一切二,以无相智知一切相,以无分别智知一切分别,以无异智知一切异,以无差别智知一切差别,以无世间智知一切世间,以无世智知一切世,以无众生智知一切众生,以无执著智知一切执著,以无住处智知一切住处,以无杂染智知一切杂染,以无尽智知一切尽,以究竟法界智于一切世界示现身,以离言音智示不可说言音,以一自性智入于无自性,以一境界智现种种境界;

我一定要以不二之智慧了知一切二,以无相之智慧了知一切相,以无分别之智慧了知一切分别,以无有任何差异的智慧了知一切差异,我要以无差别智了知一切差别,以无世间智了知一切世间,以无世智了知一切世,以无众生智了知一切众生,以无执著智了知一切执著,我一定要以无住处智了知一切住处,以无杂染智了知一切杂染,我一定要以无尽智了知一切尽,以究竟法界智在一切世界示现身形,我要以离开语言音声之智慧向众生开示不可说的语言音声,我要以一自性智入于无自性,以一境界智现种种境界;

【知一切法不可说,而现大自在言说,证一切智地;为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故,于一切世间示现大神通变化。’是为第十无下劣心。】

了知一切法不可说,而显现大自在的言说,得证一切智之地;为教化调伏一切众生的缘故,在一切世间示现广大的神通变化。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第十种无下劣之心」。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发十种无下劣心。若诸菩萨安住此心,则得一切最上无下劣佛法。】

佛子,以上就是菩萨摩诃萨所发的十种无下劣之心。如果菩萨们安住此心,就可以得到一切最上的无下劣佛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十种如山增上心。何等为十?】

普贤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十种如山一般的增上心。哪十种呢?

【佛子,菩萨摩诃萨常作意勤修一切智法,是为第一如山增上心。】

佛子,菩萨摩诃萨常常地作意勤修一切智法心念想着要勤修一切智之法,这是第一种如山一般的增上心

【恒观一切法本性空无所得,是为第二如山增上心。】

菩萨摩诃萨恒常地观一切法本性空无所得」,这是第二种如山一般的增上心

【愿于无量劫行菩萨行,修一切白净法,以住一切白净法故,知见如来无量智慧,是为第三如山增上心。】

菩萨摩诃萨愿意在无量劫行菩萨行,修习一切白净之法,因为住于一切白净之法的缘故,就可以知见如来的无量智慧,这是「第三种如山一般的增上心」。

【为求一切佛法故,等心敬奉诸善知识,无异希求,无盗法心,唯生尊重,未曾有意,一切所有悉皆能舍,是为第四如山增上心。】

为了求一切佛法的缘故,菩萨摩诃萨怀着平等心恭敬、奉事所有的善知识,没有其他的异想和贪求,没有盗法的自私心,只有尊重心,没有任何自私之意,一切所有都能舍掉,这是第四种如山一般的增上心

【若有众生骂辱、毁谤、打棒、屠割,苦其形体,乃至断命,如是等事悉皆能受,终不因此生动乱心、生瞋害心,亦不退舍大悲弘誓,更令增长无有休息。何以故?】

要是有众生骂辱、毁谤,甚至用棍棒打,甚至是用刀屠割菩萨摩诃萨的身体,种种的折磨菩萨摩诃萨的身体,甚至断掉菩萨摩诃萨的性命,这一切菩萨摩诃萨都能忍受,却不会因此而生动乱之心、不会因此而生瞋害之心,也不会退舍「大悲弘誓」

【醍醐】

不会退舍大悲心,不会退舍宏大的誓愿

只会让自己的大悲进一步地增长,让宏大的誓愿进一步地增长而无有休息。为什么呢?

【菩萨于一切法如实出离,舍成就故;证得一切诸如来法,忍辱柔和已自在故。是为第五如山增上心。】

因为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如实地出离,通过「大舍」已经成就的缘故;已经证得了一切诸如来之法,已经到达了忍辱的极致,完全的柔和、完全的自在。这是「第五种如山一般的增上心」。

【菩萨摩诃萨成就增上大功德,所谓:天增上功德、人增上功德、色增上功德、力增上功德、眷属增上功德、欲增上功德、王位增上功德、自在增上功德、福德增上功德、智慧增上功德。】

普贤菩萨说:菩萨摩诃萨成就增上的大功德,所谓:天增上功德、人增上功德、色增上功德、力增上功德、眷属增上功德、欲增上功德、王位增上功德、自在增上功德、福德增上功德、智慧增上功德。

【虽复成就如是功德,终不于此而生染著,所谓:不著味、不著欲、不著财富、不著眷属;但深乐法,随法去、随法住、随法趣向、随法究竟,以法为依、以法为救、以法为归、以法为舍,守护法、爱乐法、希求法、思惟法。】

虽然成就了以上种种功德,但是却于以上功德不生染著,所谓:不著味道、不著欲求、不著财富、不著眷属;只是深深地爱乐法、随法而去、随法而住、随法趣向、随法究竟,以法为依、以法为救、以法为归、以法为舍,守护法、爱乐法、希求法、思惟法。


1

菩萨摩诃萨只是爱法

2

只是随法住

【佛子,菩萨摩诃萨虽复具受种种法乐,而常远离众魔境界。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于过去世发如是心:‘我当令一切众生皆悉永离众魔境界,住佛境故。’是为第六如山增上心。】

佛子,菩萨摩诃萨虽然已经可以得受种种的法乐,但是却常常远离众魔境界。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摩诃萨在过去世就发下了这样的心:我当令一切众生皆悉永离众魔境界,住佛境界。这是「第六种如山一般的增上心」。

【菩萨摩诃萨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于无量阿僧祇劫行菩萨道精勤匪懈,犹谓:‘我今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萨行,亦不惊、亦不怖、亦不畏。虽能一念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为众生故,于无量劫行菩萨行无有休息,是为第七如山增上心。】

普贤菩萨说:菩萨摩诃萨为了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经在无量阿僧祇劫行菩萨道,精勤而从来不曾懈怠,他们依然还讲:我现在开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他们行菩萨行,不惊恐、不怖畏。虽然在一念之间就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为了众生的缘故,在无量劫行菩萨行都不曾休息,这是「第七种如山一般的增上心」。

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众生性不和善,难调难度,不能知恩,不能报恩,是故为其发大誓愿,欲令皆得心意自在,所行无碍,舍离恶念,不于他所生诸烦恼,是为第八如山增上心。

菩萨摩诃萨了知一切众生「性不和善,难调难度,不能知恩,不能报恩」,所以为了这些众生发起了大的誓愿,想要帮助这些众生获得心意的自在,想要帮助他们所行无有障碍,舍离所有恶念,「不于他所生诸烦恼」(他们愿意帮助这些众生,在他们所在的任何处都不会生起任何烦恼),这就是菩萨的「第八种如山一般的增上心」。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非他令我发菩提心,亦不待人助我修行。我自发心,集诸佛法,誓期自勉,尽未来劫行菩萨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摩诃萨们心里还会这样想:并不是别人强迫我发菩提心,也不用等待别人去助推我修行。我自己主动地发心,我要修集诸多的佛法,我要发誓、自我勉励,尽未来劫行菩萨道,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我今修菩萨行,当净自心亦净他心,当知自境界亦知他境界,我当悉与三世诸佛境界平等。’是为第九如山增上心。】

所以我现在要修菩萨行,要清净自己的心,也帮助他人清净他们的心,我要了解自己的境界,也了解其他众生的境界,我一定要修得与三世诸佛境界完全平等。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第九种如山一般的增上心」。

【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观:‘无有一法修菩萨行,无有一法满菩萨行,无有一法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无有一法供养恭敬一切诸佛,无有一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成、今成、当成,无有一法已说、今说、当说,说者及法俱不可得,而亦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

菩萨摩诃萨还会作这样的观:无有一法修菩萨行,无有一法满菩萨行,无有一法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无有一法供养恭敬一切诸佛,无有一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成、今成、当成,无有一法已说、今说、当说,说者及法俱不可得,(菩萨摩诃萨虽然了知实相如此)但是却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愿。

【何以故?菩萨求一切法皆无所得,如是出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摩诃萨求一切法皆无所得,就这样地出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醍醐】

当你了知求一切法却究竟无所得,你才真的能够出生你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于法虽无所得,而勤修习增上善业,清净对治,智慧圆满,念念增长,一切具足。】

所以,虽然于法无所得,但是却能够精勤地修习增上的善业,去清净地对治一切烦恼,他们智慧圆满,念念增长,一切具足。

【其心于此不惊不怖,不作是念:‘若一切法皆悉寂灭,我有何义求于无上菩提之道?’是为第十如山增上心。】

他们的心不惊恐、不畏怖,不会这样想:「若一切法皆悉寂灭,我有何义求于无上菩提之道」?他们不会陷入「断灭空」,不会陷入任何的消极,不会「沉空守寂」;他们不会像「偏空」的人一样想:一切法如果都是究竟寂灭的,我还求什么无上菩提道呢?他们不会这样想。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第十种如山一般的增上心」。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十种如山增上心。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的如来无上大智山王增上心。】

普贤菩萨说:佛子,以上就是菩萨摩诃萨的「十种如山一般的增上心」。这是在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方面的「十种增上心」。如果诸位菩萨安住在以上「十种增上心」,就可以得到如来的无上大智山王的增上心了。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海智。何等为十?】

普贤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还有十种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如海一般的智慧。哪十种呢? 

【所谓:入一切无量众生界,是为第一如海智。入一切世界而不起分别,是为第二如海智。知一切虚空界无量无碍,普入十方一切差别世界网,是为第三如海智。】

分别是:入一切无量众生界,这是第一种如海一般的智慧。入一切世界而不起分别,这是第二种如海一般的智慧。了知一切虚空界无量无碍,普入十方一切差别世界网,这是第三种如海一般的智慧

【菩萨摩诃萨善入法界,所谓:无碍入、不断入、不常入、无量入、不生入、不灭入、一切入,悉了知故,是为第四如海智。】

菩萨摩诃萨善入法界,所谓:无碍入、不断入、不常入、无量入、不生入、不灭入、一切入,完全了知故,这是第四种如海一般的智慧」。

【菩萨摩诃萨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菩萨、法师、声闻、独觉及一切凡夫所集善根已集、现集、当集,三世诸佛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成、今成、当成所有善根,三世诸佛说法调伏一切众生已说、今说、当说所有善根,于彼一切皆悉了知,深信随喜,愿乐修习,无有厌足,是为第五如海智。】

菩萨摩诃萨对于过去、未来、现在的诸佛、诸位菩萨、诸位法师、诸位声闻、独觉以及一切凡夫所修集的善根,无论是已经修集、现在正在修集,或者未来将要修集,三世诸佛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成、今成、当成的所有善根,三世诸佛说法调伏一切众生已说的、今说的、当说的所有善根,于彼一切皆悉了知(菩萨摩诃萨对于这一切善根皆悉了知),深信随喜,愿乐修习,无有厌倦和满足,这是第五种如海一般的智慧

【菩萨摩诃萨于念念中入过去世不可说劫,于一劫中,或百亿佛出世,或千亿佛出世,或百千亿佛出世,或无数、或无量、或无边、或无等、或不可数、或不可称、或不可思、或不可量、或不可说、或不可说不可说,超过算数诸佛世尊出兴于世,及彼诸佛道场众会声闻、菩萨说法调伏,一切众生寿命延促,法住久近,如是一切悉皆明见;如一劫,一切诸劫皆亦如是。】

菩萨摩诃萨在念念中入于过去世不可说劫,在一个大劫中,可能有百亿个佛出世,或者千亿个佛出世,或者百千亿个佛出世,或者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超过算数(无量)的诸佛世尊出兴于世,以及这些佛所在道场众会的声闻、菩萨说法调伏,一切众生寿命的长短,正法住得久还是不久,一切一切菩萨摩诃萨完全明见;就好像一个大劫的这一切,菩萨摩诃萨完全明见一样,一切大劫的这一切,菩萨摩诃萨完全明见。

【其无佛劫所有众生,有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诸善根,亦悉了知;若有众生善根熟已,于未来世当得见佛,亦悉了知。如是观察过去世不可说不可说劫,心无厌足,是为第六如海智。

在没有佛的劫数所有的众生,有一些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了善根,这些菩萨摩诃萨也完全了知;有一些众生善根已经成熟,在未来世会见到佛,这一切菩萨摩诃萨也完全地了知。就这样地观察过去世不可说不可说劫,心里没有任何的厌足这就是「第六种如海一般的智慧」。

菩萨摩诃萨入未来世,观察分别一切诸劫无量无边,知何劫有佛,何劫无佛,何劫有几如来出世,一一如来名号何等,住何世界,世界名何,度几众生,寿命几时。如是观察,尽未来际皆悉了知,不可穷尽而无厌足,是为第七如海智。】

菩萨摩诃萨入到未来世,观察分别一切诸劫无量无边,知道哪一个劫会有佛,哪一个劫没有佛,哪一个劫有几个如来出现于世,每一个如来的名号分别是什么,住在哪一个世界,世界的名号是什么,他们将度多少众生,他们的寿命怎样。菩萨摩诃萨就这样地观察,尽未来际完全了知,不可穷尽、没有厌足,这就是「第七种如海一般的智慧」。

菩萨摩诃萨入现在世观察思惟,于念念中普见十方无边品类不可说世界,皆有诸佛于无上菩提已成、今成、当成,往诣道场菩提树下,坐吉祥草,降伏魔军,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摩诃萨入到现在世观察思惟,在念念中普遍地见到十方无边品类的不可说世界,皆有诸佛于无上菩提已成、今成、当成(见到现在世十方无量品类不可说世界,都有诸佛已经成就无上菩提,现在正在成就无上菩提,以及将要成就无上菩提),他们了知这些诸佛来到道场的菩提树下,坐在吉祥草上降伏魔军的样子,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样子。

【从此起已,入于城邑,升天宫殿,说微妙法,转大法轮,示现神通,调伏众生,乃至付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舍于寿命,入般涅槃;入涅槃已,结集法藏令久住世,庄严佛塔种种供养。

然后又从此座起,入到城市,升到天上的宫殿去讲说微妙的佛法,转大法轮,示现神通,调伏众生,甚至付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在把法传给合适的弟子之后)又舍掉了寿命,入般涅槃;入涅之后,弟子们结集法藏使得正法久住于世的样子,庄严佛塔,进行种种供养的样子,菩萨摩诃萨完全明见。

【亦见彼世界所有众生,值佛闻法,受持讽诵,忆念思惟,增长慧解。如是观察普遍十方,而于佛法无有错谬。何以故?】

也会看到这些世界的所有众生,遇到佛、听闻法,受持、读诵佛法,忆念、思惟佛法,增长智慧和理解的样子。就这样地观察普遍十方,对于佛法没有任何的错谬。为什么呢?

【菩萨摩诃萨了知诸佛皆悉如梦,而能往诣一切佛所恭敬供养。菩萨尔时,不著自身、不著诸佛、不著世界、不著众会、不著说法、不著劫数,然见佛闻法,观察世界,入诸劫数,无有厌足,是为第八如海智。】

因为菩萨摩诃萨了知诸佛皆悉如梦,却能够到达一切佛所在的地方,去恭敬、去供养。在做这一切的时候,菩萨摩诃萨不著自身、不著诸佛、不著世界、不著众会、不著说法、不著劫数,但是他们却去见佛闻法,观察世界,入到种种的劫数,而没有任何的厌足,这就是第八种如海一般的智慧

【菩萨摩诃萨于不可说不可说劫一一劫中,供养恭敬不可说不可说无量诸佛,示现自身殁此生彼,以出过三界一切供具而为供养,并及供养菩萨、声闻、一切大众;】

普贤菩萨说:菩萨摩诃萨在不可说不可说的劫数,每一个劫当中,供养恭敬不可说不可说的无量诸佛,示现自己的身形从这里消失了又在那里出现了,以超过三界的一切供养之具而作供养,并且供养菩萨、供养声闻,甚至供养一切大众。

【一一如来般涅槃后,皆以无上供具供养舍利,及广行惠施满足众生。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不可思议心、不求报心、究竟心、饶益心,于不可说不可说劫,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供养诸佛,饶益众生,护持正法,开示演说,是为第九如海智。】

在每一个如来涅槃之后,他们都以无上的供具去供养如来的舍利,广行布施去满足众生。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不可思议之心、不求回报之心、究竟心、饶益心,在不可说不可说的劫数,为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的缘故,去供养诸佛,饶益众生,护持正法,开示演说正法,这就是他们的第九种如海一般的智慧

【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佛所、一切菩萨所、一切法师所,一向专求菩萨所说法、菩萨所学法、菩萨所教法、菩萨修行法、菩萨清净法、菩萨成熟法、菩萨调伏法、菩萨平等法、菩萨出离法、菩萨总持法;】

普贤菩萨说:菩萨摩诃萨在一切佛所在的地方、一切菩萨所在的地方、一切法师所在的地方,他们一心地专求菩萨所说之法、菩萨所学法、菩萨所教法、菩萨修行法、菩萨清净法、菩萨成熟法、菩萨调伏法、菩萨平等法、菩萨出离法、菩萨总持法。

【得此法已,受持读诵,分别解说,无有厌足;令无量众生,于佛法中,发一切智相应心,入真实相,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菩萨如是于不可说不可说劫无有厌足,是为第十如海智。】

得到以上种种法之后,他们受持读诵,分别解说,没有厌足;他们让无量的众生在佛法中,发起了与一切智相应的心,入于真如实相,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菩萨们就这样地在不可说不可说的劫数没有厌足,这就是他们的第十种如海一般的智慧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海智。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无上大智慧海。】

普贤菩萨说:佛子,以上就是菩萨摩诃萨的十种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如海一般的智慧。如果诸位菩萨安住此法,就可以得到一切诸佛的无上大智慧海了。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十种如宝住。何等为十?佛子,菩萨摩诃萨悉能往诣无数世界诸如来所,瞻觐顶礼,承事供养,是为第一如宝住。】

佛子,菩萨摩诃萨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有十种如宝之住。哪十种呢?佛子,菩萨摩诃萨都能够到无数世界诸如来所在的地方,去瞻仰礼敬,去承事供养,这是「第一种如宝住」。

【于不思议诸如来所,听闻正法,受持忆念,不令忘失,分别思惟,觉慧增长,如是所作充满十方,是为第二如宝住。】

菩萨摩诃萨于不可思议的诸如来所在的地方,听闻正法,受持、忆念正法,不会让正法忘失,他们分别思惟正法,觉慧不停地增长,就这样地所作充满了十方,这就是他们的「第二种如宝住」

【于此刹殁,余处现生,而于佛法无所迷惑,是为第三如宝住。】

他们在这个世界消失不见了,在其他世界又示现受生了,但是对于佛法却没有任何的迷惑,这是他们的「第三种如宝住」。

【知从一法出一切法,而能各各分别演说,以一切法种种义究竟皆是一义故,是为第四如宝住。】

菩萨摩诃萨了知从一法出一切法,他们能够各各分别地演说一切法,以「一切法种种义究竟皆是一义」的缘故,这就是菩萨的「第四种如宝住」。

【知厌离烦恼,知止息烦恼,知防护烦恼,知除断烦恼,修菩萨行不证实际,究竟到于实际彼岸,方便善巧,善学所学,令往昔愿行皆得成满,身不疲倦,是为第五如宝住。】

他们了知怎样厌离烦恼,了知怎样止息烦恼,了知怎样防护烦恼,了知怎样除断烦恼,他们修菩萨行不忙着证入涅槃实际,他们究竟到于实际的彼岸,却用种种的方便善巧,善学所学的一切,令往昔的大愿圣行皆得成满,他们的身体不会疲倦,这是「第五种如宝之住」。

【知一切众生心所分别皆无处所,而亦说有种种方处;虽无分别、无所造作,为欲调伏一切众生而有修行、而有所作,是为第六如宝住。】

他们了知一切众生「心所分别皆无处所」,但是随顺众生也讲说有种种的方位、处所;虽然无分别、无所造作,为了调伏一切众生却有修行、有所作,这就是「第六种如宝住」。

【知一切法皆同一性,所谓:无性,无种种性,无无量性,无可算数性,无可称量性,无色无相,若一若多皆不可得,而决定了知此是诸佛法、此是菩萨法、此是独觉法、此是声闻法、此是凡夫法、此是善法、此是不善法、此是世间法、此是出世间法、此是过失法、此是无过失法、此是有漏法、此是无漏法,乃至此是有为法、此是无为法,是为第七如宝住。】

他们了知一切法皆同一性,所谓:无性,无种种性,无无量性,无可算数性,无可称量性,无色无相,若一若多皆不可得,而决定了知此是诸佛法、此是菩萨法、此是独觉法、此是声闻法、此是凡夫法、此是善法、此是不善法、此是世间法、此是出世间法、此是过失法、此是无过失法、此是有漏法、此是无漏法,乃至此是有为法、此是无为法」

【醍醐】

他们了解「第一义」的一致,也了解「相」上的分别

这是第七种如宝住

【菩萨摩诃萨求佛不可得、求菩萨不可得、求法不可得、求众生不可得,而亦不舍调伏众生令于诸法成正觉愿。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求佛不可得、求菩萨不可得、求法不可得、求众生不可得,却不舍调伏众生,令众生于诸法成正觉之愿。为什么呢?

【菩萨摩诃萨善巧观察,知一切众生分别,知一切众生境界,方便化导令得涅槃;为欲满足化众生愿,炽然修行菩萨行故。是为第八如宝住。】

因为菩萨摩诃萨善巧观察,了知一切众生分别,了知一切众生境界,方便地教化、导御他们,令他们得证涅槃;为了满足度化众生的大愿,他们炽然地修行菩萨之行。这是「第八种如宝住」。

【菩萨摩诃萨知善巧说法、示现涅槃,为度众生所有方便,一切皆是心想建立,非是颠倒,亦非虚诳。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了知善巧说法、示现涅槃,为度众生的所有方便,一切皆是心之想所建立,非是颠倒,也非虚诳。为什么呢?

【菩萨了知一切诸法三世平等、如如不动、实际无住,不见有一众生已受化、今受化、当受化,亦自了知无所修行,无有少法若生若灭而可得者,而依于一切法,令所愿不空。是为第九如宝住。】

因为菩萨了知一切诸法三世平等、如如不动、实际无住,不见有一众生已受度化、正在接受度化,或者将要接受度化,他们也自我了知无所修行,无有少法若生灭而可得,他们依于一切法,令所愿不空。这就是「第九种如宝住」。

【菩萨摩诃萨于不思议无量诸佛一一佛所,闻不可说不可说授记法,名号各异,劫数不同;从于一劫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劫常如是闻,闻已修行,不惊不怖,不迷不惑,知如来智不思议故,如来授记言无二故,自身行愿殊胜力故,随应受化令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满等法界一切愿故,是为第十如宝住。】

菩萨摩诃萨于不可思议的无量诸佛每一个佛所在的地方,听闻不可说不可说的授记之法,名号各有各的差异,劫数各个不同;从于一劫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劫,常这样地在诸佛所在的地方听闻种种的授记之法,听闻之后认真地修行,不惊恐、不畏怖、不迷惑,了知如来的智慧不可思议的缘故,了知如来授记的语言完全的准确无二的缘故,他们自身行愿殊胜力的缘故,随应受化令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满等法界一切愿的缘故,这就是「第十种如宝住」。

他们听闻一切佛法都能够认真地修行,了知如来智慧不可思议,了知如来的授记准确无二,他们拥有殊胜的行愿之力。他们就这样地被教化,终将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圆满等法界的一切愿。这就是「第十种如宝住」。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十种如宝住。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诸佛无上大智慧宝。】

普贤菩萨说:佛子,以上就是菩萨摩诃萨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十种如宝一般的安住」了。如果诸位菩萨安住以上十法,就可以得证诸佛的「无上大智慧之宝」了。

相关文章

《弟子规》浅释 01

《弟子规》浅释 01

国学︽弟子规︾  恒宁老师浅释《弟子规》浅释01各位家人、各位好朋友、各位同学!很高兴我们能够聚集...

【随缘分享】醍醐老师禅坐感悟◎“文殊智于普贤行,人人皆是毗卢那”

【随缘分享】醍醐老师禅坐感悟◎“文殊智于普贤行,人人皆是毗卢那”

醍醐随缘分享 醍 醐 学 院醍醐老师禅坐感悟◎“文殊智于普贤行,人人皆是毗卢那”Tihu Budd...

【佛教故事】月明菩萨

【佛教故事】月明菩萨

关注「醍醐禅院」公众号佛教故事|Buddhist stories|月明菩萨过去,佛陀住在罗阅祇耆阇崛山时,有...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3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3

《华严经》要点复习003CELEBRATION---------醍 醐---------?华严境界,真实不虚...

《华严经》274(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上)

《华严经》274(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上)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上节课讲到,要是能够听闻普贤菩萨的名字,或者说见到普贤菩萨的身形,这样的众生...

【禅修课】第三期 029 《佛遗教经》与“透视”

【禅修课】第三期 029 《佛遗教经》与“透视”

 ▼禅修课▲         ∧第三期∨ ⩓佛遗...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