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正文内容

《华严经》172(第五三卷)离世间品 第三十八之一(上)




▲点击上面“醍醐分院”关注我们!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我们继续来听普贤菩萨讲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普贤行法。何等为十?】
普贤菩萨说: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普贤行法,也就是说,以下十种行为,意味着我们在修普贤行,所以非常重要!
【所谓:愿住未来一切劫普贤行法;】
首先,愿住未来一切劫。我们愿意为了利益众生而长久地住世,不着急入涅槃,这说明我们在修普贤之行。
【愿供养恭敬未来一切佛普贤行法;】
而且,如果我们愿意供养恭敬未来一切佛,也说明我们在修普贤之行。
【愿安置一切众生于普贤菩萨行普贤行法;】
如果我们愿意安置一切众生于普贤菩萨之行,让一切众生都学习普贤之行,这也是普贤行法。
【愿积集一切善根普贤行法;】
如果我们愿意积集一切善根,说明我们也在行普贤之行。积集一切善根,就是一直行善,这种善还能够生长(能够增长)。
【愿入一切波罗蜜普贤行法;】
如果我们愿意入到一切的波罗蜜,愿意入到一切的「六度(六波罗蜜)」,或者「十波罗蜜」当中,这也说明我们在修普贤之行。
【愿满足一切菩萨行普贤行法;】
如果我们愿意满足一切菩萨行,这也说明我们在修普贤之行。「满足一切菩萨行」,就是所有菩萨行的圣行我们都愿意去学习、去践行。
【愿庄严一切世界普贤行法;】
如果我们愿意庄严一切世界,这说明我们也在修普贤之行。
【愿生一切佛刹普贤行法;】
如果我们愿意生在一切佛国,这也说明我们在修普贤之行。
大家注意,在《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但并不意味着普贤菩萨只贪著极乐世界,实际上他是愿意生到一切的所有佛国的,所以在法界内到到处处,任何佛国几乎都有普贤菩萨的身影。
我们知道,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是娑婆世界的释迦佛的左右胁侍菩萨,那么在极乐世界我们也经常看到普贤菩萨,在净琉璃世界也经常看到,在其他佛国也经常看到……因为普贤菩萨有法界身,无处不在、到处遍在,他愿意生在一切佛国。
【愿善观察一切法普贤行法;】
普贤菩萨说:如果愿意善观察一切法,说明我们也在修普贤之行。善观察一切法,观察、了解一切的智慧,这说明我们也在修普贤之行。或者你在这里把「一切法」理解成一切的存在物、存在要素,你善于观察一切的存在物、存在要素,想要了解根底里的实相,这也说明你在修普贤之行。
【愿于一切佛国土成无上菩提普贤行法。】
同时,如果我们愿意在一切佛国土成就无上菩提,这说明我们也在修普贤之行。
大家注意,如果我们愿意在一切的佛国成就无上的菩提觉悟,这说明我们也在修「普贤之行」。也就是说,不管我们投生到哪里,我们都以成就无上菩提为最高目标,这说明我们在修「普贤之行」。
所以,这个地方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全面地去认识普贤菩萨、了解普贤之行。
【是为十。】
我们再强调一下:「愿住未来一切劫;愿供养恭敬未来一切佛;愿安置一切众生于普贤菩萨行;愿积集一切善根;愿入一切波罗蜜;愿满足一切菩萨行;愿庄严一切世界;愿生一切佛国;愿善观察一切法;愿于一切佛国土成就无上菩提」——这都是「普贤之行」的表现。
其实,只要是「法身佛」,或者是「法身菩萨」,只要是证了「法身」,祂的心量就是无边无际大的,绝对不会执著于具体的某个点。当然,在做事的时候会从细处做起,会把当下的每个点做好,但祂不是只执著这个点。「法界身」祂永远是发散式的一种觉观状态,是全体观(整体观),是这样子的,永远不会偏激、永远不会偏执。任何偏激的人、偏执的人,我们去看,他都是陷溺在某一个具体的点上了,在偏执、偏激的那一刻,他一定是没有站在「法界身」的角度看问题。
【若诸菩萨勤修此法,疾得满足普贤行愿。】
接下来,普贤菩萨总结说:如果诸位菩萨勤修以上十种法,就可以快速地满足普贤的「行」和「愿」。
「行」是「行为」,侧重于身体;「愿」是「大愿」、「心愿」,侧重于心意识方面。也就是说,如果勤修以上十种法,就可以快速地满足普贤的「身」、「心」(就可以快速地成佛)。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十种观众生而起大悲。何等为十?】
接下来又讲:菩萨摩诃萨对于众生总是起大悲。这大悲因何而来呢?有以下十种情况(当菩萨摩诃萨们从以下十种角度去观众生的时候就会生起大悲):
【所谓:观察众生无依无怙而起大悲;】
首先,当观察到众生没有依靠者、没有依赖者的时候,就生起了大悲怜悯众生了。

【观察众生性不调顺而起大悲;】
还有,当观察到众生他们的性情没有调顺(总是很乖戾),这个时候也会生起大悲(就是说,看着这匹马是个烈马,还没有被调伏的时候,也会生起大悲)。
【观察众生贫无善根而起大悲;】
普贤菩萨说:当菩萨摩诃萨们观察到众生贫穷到甚至一点儿善根都没有,这个时候也会生起大悲(这个众生没有善根,一直行恶,菩萨不会怨恨这个众生,而是怜悯他,生起大悲)。
我们要注意啊!对于行恶的众生,真正的菩萨摩诃萨是怜悯的(因为行恶将导致恶报,众生会受苦,所以怜悯,生起大悲);但是凡夫看到恶性众生是反感的、气愤的、怨恨的、讨厌的,是这样子的。但是菩萨却起了大悲去怜悯他们,这就是凡夫和菩萨的区别了。
【观察众生长夜睡眠而起大悲;】
同时菩萨摩诃萨们,观察到众生在无明的长夜里一直睡眠,没有醒来,而生起了大悲。
【观察众生行不善法而起大悲;】
又看到众生行种种不善之法,也会使得他们生起大悲(不懂得积德行善的话,众生就没有福报,命运就会悲惨,所以菩萨生起了大悲)。
【观察众生欲缚所缚而起大悲;】
当他们观察到众生被「五欲」所束缚、所捆绑的时候,也会生起大悲。
众生大部分都深怀贪欲,在「财、色、名、食、睡」或者「色、声、香、味、触」方面,深深地被捆绑着,不得自由(不得自在),所以菩萨看他们是可怜的,所以生起了大悲。
【观察众生没生死海而起大悲;】
当菩萨摩诃萨观察到众生淹没在生死轮回的大海不能出离的时候,也会生起大悲。
【观察众生长婴疾苦而起大悲;】
当他们观察到众生总是处在种种病苦当中,他们也会生起大悲。
【观察众生无善法欲而起大悲;】
当菩萨摩诃萨观察到众生没有「善法之欲」,也会生起大悲,就是这些众生不求善法,他们求的都是恶法、行的都是恶法,这个时候菩萨也会生起大悲。
【观察众生失诸佛法而起大悲。】
而且,当菩萨摩诃萨观察到众生「失诸佛法」,就是远离了佛法的时候,看到众生远离了佛法,不能觉悟的时候,也会生起大悲。
【是为十。菩萨恒以此心观察众生。】
就是以上这十种情况,会使菩萨摩诃萨在观察众生的时候,生起大悲心。
所以菩萨看众生,真的是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样,总是觉得他们挺可怜的,不是怨恨和讨厌众生,而是怜悯他们!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菩提心因缘。何等为十?】
接下来,普贤菩萨又讲: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菩提心的因缘。在以下十种因缘条件下,菩萨摩诃萨会发起成正觉的菩提心:
【所谓:为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故,发菩提心;】
首先,为了教化、调伏一切众生,而发菩提心。想要教化、调伏一切众生,自己得先觉悟,对吧?所以他们就发了菩提心。
【为除灭一切众生苦聚故,发菩提心;】
有的时候为了除灭一切众生的那无量的苦,菩萨也会发菩提心。
【为与一切众生具足安乐故,发菩提心;】
有的时候为了给予一切众生具足安乐,他们也会发菩提心。
【为断一切众生愚痴故,发菩提心;】
有的时候为了断除一切众生的愚痴,菩萨也会发菩提心。
【为与一切众生佛智故,发菩提心;】
有的时候为了给予一切众生佛的智慧,菩萨也会发菩提心。
【为恭敬供养一切诸佛故,发菩提心;】
有的时候为了恭敬供养一切诸佛,他们也会发菩提心。
【为随如来教,令佛欢喜故,发菩提心;】
有的时候为了随顺如来的教法,让佛欢喜,他们也会发菩提心。
比如说:《悲华经》中讲到释迦佛过去世作为宝海梵志的时候,教化了无量众生,让他们发菩提心。如果你身边有一个佛,或者有个善知识,你感觉他是佛,他总是劝你发菩提心(劝你发成佛之心),你只要发菩提心他就会非常欢喜,你为了让他欢喜,本来不想发的,现在也发一下,是吧?有这样的情况。
【为见一切佛色身相好故,发菩提心;】
有的时候菩萨也是为了见到一切佛的色身相好而发菩提心。
想着自己发了菩提心,如果自己能成佛,就能够以佛眼见到一切佛的色身相好,没有任何障碍——这样多么殊胜啊,所以就发了菩提心了。
【为入一切佛广大智慧故,发菩提心;】
有的时候为了入到一切佛那广大的智慧,菩萨也发了菩提心。
【为显现诸佛力、无所畏故,发菩提心。是为十。】
有的时候为了显现种种的佛力、无所畏惧,菩萨也会发菩提心。
也就是说菩萨希望自己也能够拥有佛的十种神力和无所畏惧,所以他们也会发菩提心——想要成佛。
【佛子,若菩萨发无上菩提心,为悟入一切智智故,亲近供养善知识时,应起十种心。何等为十?】
那么发了无上的菩提心,为了悟入到一切智智,在亲近供养善知识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普贤菩萨讲了,而且讲得比较全面。说,发完无上的菩提心,想要悟入到一切智智(想要拥有一切智智),在亲近供养我们的善知识(我们的师父、老师、导师)的时候,我们要起以下十种心:
【所谓:起给侍心、欢喜心、】
第一,起「给侍之心」,就是为我们的善知识(为我们的师父、老师、导师)服务;那么「欢喜心」,就是见到我们的善知识我们就心生欢喜。
【无违心、随顺心、】
「无违心」就是听善知识的话,他吩咐你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且要随顺善知识,听从善知识的指挥。
【无异求心、一向心、】
要「无有异求之心」,在一个善知识这里学习的时候,就要专心定意,不要再左顾右盼、想三想四,要专心定意;「一向之心」,也就是说要专心定意。

【同善根心、同愿心、】
「同善根心」,就是我们的善知识(我们追随的这个师父、老师)他有怎样的善根,他喜欢行什么样的善行,我们也一起去做;还有「同愿之心」,我们所跟随的这个善知识他发了什么样的愿,我们也发这样的愿。
【如来心、】
还有「如来之心」,知道我们的善知识是从真如而来,揭示真理给我们,我们也是从真如而来,从了解真理、发现真理,到彻知一切真理,我们内在的佛性与我们所追随的善知识无二无分别,这样对于善知识也有了信心,对于自己也有信心了。
【同圆满行心。是为十。】
还有「同圆满行心」,我们所追随的这个善知识不一定已经成佛,可能还在修证、还在成长完善的道路上,我们跟他一起学习、一起修证、一起圆满,我们是同路者、同行者,要有这样的心。
所以普贤菩萨讲得还是比较全面的。
【佛子,若菩萨摩诃萨起如是心,则得十种清净。何等为十?所谓:】
普贤菩萨说:如果面对我们的善知识,我们能够拥有前面所提到的「给侍心,欢喜心,无违心,随顺心,无异求心,一向心,同善根心,同愿心,如来心,同圆满行心」,如果我们拥有这十种心,就会得到十种清净:
【深心清净,到于究竟无失坏故;】
第一种清净,是「深刻之心」的清净;就是我们的心塌下来了、沉下来了、净下来了,这样才能够到达究竟、无失坏之处。
只有心沉下来了、净下来了,慢慢地才能够入到「法界身」当中,那里是究竟不会失坏的,是不生不灭的。
【色身清净,随其所宜为示现故;】
而且我们还会得到「色身」的清净,修得好的时候呀,这个色身一看也很清净,根据需要呢,甚至可以进行种种的示现。
【音声清净,了达一切诸语言故;】
而且,我们还会得到「音声」的清净,可以了达一切所有的语言(心清净了,完全融入到自性当中,就能了达一切的语言)。
【辩才清净,善说无边诸佛法故;】
而且我们还会拥有「辩才」的清净,口才也特别好,善于讲说无边的所有佛法。
当入到真心自性的时候,你从源头这里,讲任何佛法都可以。就好像我们爬山上到山顶往下一看,啊!这条路也通山顶,那条路也通山顶,所有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或者说无量宗派,不都是上到山顶的路径吗?这个山顶就是「般若波罗蜜」,就是究竟的实相,就是「真心自性」。
所以,当我们入到真心自性(入到波若波罗蜜)的时候,就知道,一切法都是路径,通往这里;我们入到源头,才知道,一切的路径要怎样走才能到这里。所以,我们就善于讲说无边的所有佛法了,在山顶可以指挥下面的人上来,他在哪里你都能指挥他上来,因为你在山顶呀!
【智慧清净,舍离一切愚痴暗故;】
普贤菩萨说:我们通过对于善知识起以上十种心,还能够证得「智慧」的清净,舍离一切愚痴的幽暗。
【受生清净,具足菩萨自在力故;】
我们还会拥有「受生」的清净,具足菩萨的自在之力。
修得好呀,我们就可以自己随愿去选择投生到哪里了,就像菩萨一样非常的自在,我们就不是「随业往生」,而是「随愿往生」了,是做好事儿去了,不是受罪去。
【眷属清净,成就过去同行众生诸善根故;】
当我们对于善知识有了以上十种心,我们的「眷属」也会清净,因为成就了过去同行众生的所有善根的缘故。
修得好的时候,你发现身边怎么都是好人呢?佛的身边都是佛,菩萨身边都是菩萨。修得好的时候,你周围的眷属也都变了,都变成清净的菩萨了。
这个时候,你才会领悟到《悲华经》里讲的那些故事的真正内涵。释迦佛如果还没有证道,或者还没有宿命通,不了解自己过去世发了什么愿,自己周围怎么是这样的一批人,当释迦佛修到法身状态,「宿命通」显现,知道过去世的因缘,才发现自己身边的这所有的角色都是过去安排好的。
包括释迦佛身边的陪练提婆达多,那也是过去想要帮助他修行、帮助他圆满「六度」,发了愿主动去障碍他的菩萨,那都是来帮他的呀。
我们身边的一切顺缘、逆缘都是过去世安排好的角色设定。所以说,修得好的时候发现周围的眷属也清净了,大家修得都很好。其实,本来过去在某一世,我们就是商量好的,要一起成就,现在都想起来了。
【果报清净,除灭一切诸业障故;】
普贤菩萨说:当我们对于善知识有了以上的十种心的时候,我们的「果报」也会清净,因为我们除灭了一切所有的业障,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慢慢地业障不见了,再加上已经开悟了,了解业性本空、一切如幻,这个时候业障也是如幻呢!
【大愿清净,与诸菩萨性无二故;】
普贤菩萨说:这个时候我们还会得到「大愿」的清净,我们与所有的菩萨「本性」无二,我们也发下了清净的大愿。
因为前面讲到了,我们跟随的善知识发什么样的大愿,我们也发这样的大愿,所以我们的大愿非常清净,我们就融入到菩萨的行列里,与所有的菩萨没有什么区别。
【诸行清净,以普贤乘而出离故。】
当我们对于善知识有着以上十种心的时候,我们还会获证「诸行」的清净(就是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清净的),这个时候,靠着我们普贤之乘的圆满,我们就出离六道轮回了。
【是为十。】
刚才,普贤菩萨给我们讲的这十种清净:「深心清净、色身清净、音声清净、辩才清净、智慧清净、受生清净、眷属清净、果报清净、大愿清净、诸行清净」,这十种清净都是靠着我们亲近、供养善知识的十种心而来。

所以说,我们到底怎么样去面对我们的师父、老师、导师?一定要拥有这十种心,非常重要!再一次强调:
首先,是为我们的这个善知识去服务,去帮他做事情,去协助他,做他的助理(助手),这是第一点。
第二,面对他你要有欢喜心,你要是见到一个师父(一个善知识)没有欢喜心,那你就跟随错了,你就再去找适合你的善知识就可以了,你跟随他一定是有欢喜心的。虽然可能有一些善知识是很严厉的,甚至让你修苦行的,你吃苦是在身体上,内心是欢喜的呀,对吧?如果说你跟这个善知识一起修行,但是你不欢喜,那他一定不适合你,大家要注意这一点。
再一个,你选定了这个善知识的时候,你既然已经选定他,你觉得他值得被跟随,他值得信任,或者说他真的有一定的修行(有一定的证量),那么他说什么你要听(他让你念哪个佛你就念哪个佛,让你怎么修你就怎么修)——要听话,不要去违逆这个善知识的指导和教法。比如说:他强调,你要禅修打坐,该打坐时候就要打坐,不要游手好闲之类的,要听话。
「随顺心」,也就是随顺善知识的心意,既然你选择了他,就要信任他、就要支持他、就要随顺他。
「无异求心」,就是既然选定了,心就在这里了,不要再看着别人了,我们选定了一个善知识跟随的时候,一心一意地跟随他。
「一向心」,也就是同一个方向,向一个方向一起走。
「同善根心」,我认为这是我的善知识,我很相信他,那他怎么做我也怎么做,他行哪些善行我们也跟随一起行,这叫「同善根」。
「同愿」,我们跟随的善知识发了什么样的大愿,即便我们发大愿的时候有创新、有创意,但是根本上都是在利益众生是吧?你跟善知识同愿,也不一定是完全抄袭他所发的大愿,你可以有你自己的特色,有你自己的精彩,但是根本上肯定都是为了利益众生。
然后「如来(之)心」,体现了善知识与我们的平等,我们都具佛性,都从真如而来。善知识可能出发得早,或者说累世这个修行的基础好,所以今生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但是我们努努力也能跟他齐平甚至超过他,是吧?要有如来之心。也就说面对善知识,一方面谦虚、恭敬,但也不必过于自卑,不要陷入到偶像崇拜当中去——我们跟随他,是为了快一点发现真理。在善知识与真理相比较的时候,一定是真理最重要,所谓「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佛家讲的真理就是实相——宇宙万法的真相。
如果你跟随一个善知识的时候,没有这种「如来(之)心」,没有意识到我跟他是平等的,在本性里是平等的,当你陷入到对于个人的崇拜的时候,你就迷失了呀,你就迷了,你不跟随他的时候可能还有点儿悟,有点儿悟性,你跟随他就迷失了自己,你是想觉悟的,结果却迷了。
所以我们跟随善知识修行是为了更快地、更全面地发现真理,我们跟随善知识修行是为了培养自己也成为值得众人依止的善知识,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还有就是「同圆满行(之)心」,我们跟随善知识在一起修行,一同圆满自身,善知识是我们的镜子,我们也是善知识的镜子,互相对照着看,一起互相帮助、共同圆满。
所以这十种心非常重要!放到哪里,放到哪个宗教里,都是合适的。
好,今天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
感谢普贤菩萨的讲解,普贤菩萨也是我们的大善知识!
当然也感谢我们的根本善知识——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
也感谢我们的善知识——《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经》171(第五三卷)离世间品 第三十八之一(下)

生不起恭敬心、真诚心、忏悔心,如何对治?

我们做那么多功课,目的都是...?



相关文章

【禅修课】第三期 033 “众生界即是法身”

【禅修课】第三期 033 “众生界即是法身”

 ▼禅修课▲         ∧第三期∨“众生界...

【禅修课】第三期 032 “常修定慧”

【禅修课】第三期 032 “常修定慧”

 ▼禅修课▲         ∧第三期∨&nbs...

【禅修课】第三期 031 “正念”

【禅修课】第三期 031 “正念”

 ▼禅修课▲         ∧第三期∨&nbs...

【醍醐随笔】2021年12月 第一期(上)

【醍醐随笔】2021年12月 第一期(上)

---------醍醐---------?一切是心点亮星标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佛教故事】弥勒佛出世本缘(二)

【佛教故事】弥勒佛出世本缘(二)

关注「醍醐禅院」公众号佛教故事|Buddhist stories|弥勒佛出世本缘(二)当时,大迦叶同诸比丘聆...

《华严经》269(第七九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

《华严经》269(第七九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上节课讲到,弥勒菩萨邀请善财童子进入到自己的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里,...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