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正文内容

《华严经》176(第五五卷)离世间品 第三十八之三(下)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

在上节课,普贤菩萨讲到菩萨摩诃萨在入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的过程中,拥有着十种如同海一般的智慧。前面已经讲完了四种,接下来讲第五种如海一般的智慧……
【菩萨摩诃萨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菩萨、法师、声闻、独觉及一切凡夫所集善根已集、现集、当集,三世诸佛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成、今成、当成所有善根,】
普贤菩萨说:菩萨摩诃萨对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菩萨、法师、声闻、独觉以及一切凡夫(他们)所积集的善根,无论是已积集的、现在正在积集的、还是未来将积集的善根,他们都了解。就是说,了解过去、未来、现在所有佛、菩萨、所有圣众、一切众生所积集的所有善根(无论是已经积集、正在积集、还是未来将积集的善根,全都了解)。而且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诸佛,对于无上正等正觉是已经成就了、现在正在成就、还是未来将要成就——那所有的善根,他们也完全了解。
【三世诸佛说法调伏一切众生已说、今说、当说所有善根,于彼一切皆悉了知,深信随喜,愿乐修习,无有厌足,是为第五如海智。】
关于三世诸佛讲法调伏一切众生,他们已经讲了很多法、现在正在讲的这些法,以及未来将要讲的那些法相关的所有善根,这些大菩萨也完全了解。
这里讲的,其实就是说这些大菩萨完全了解佛、菩萨、圣众及一切众生的所有善根(不管是哪一方面的善根,全都了解)。而且他们深深地生起信心、生起随喜之心,他们愿意并且爱乐去修习一切的善根,没有厌倦,也不会盲目地知足。
佛法中经常倡导对于「欲」方面要知足、要淡然,不要执著。但是,在修习佛道的过程中,对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佛也是反复劝我们不要得少为足。在该知足的地方知足;在不该知足(不该得少为足)的地方,不要裹足不前——目标要高远!
这里讲的是菩萨摩诃萨的第五种如同海一般的智慧。
接下来讲第六种……
【菩萨摩诃萨于念念中入过去世不可说劫,于一劫中,或百亿佛出世,或千亿佛出世,或百千亿佛出世,或无数、或无量、或无边、或无等、或不可数、或不可称、或不可思、或不可量、或不可说、或不可说不可说,超过算数诸佛世尊出兴于世,】
普贤菩萨说:菩萨摩诃萨在念念中入到过去世的无量劫,在每一劫当中可能有百亿个佛出现于世,或者千亿个佛出现于世,或者百千亿个佛出现于世,或者在一个劫当中有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超过算数所能计算的无数的诸佛世尊出现于世。
大家注意,每一个劫当中(少说十三亿年,每一个十三亿年当中)都不一定有多少佛出现于世,可能多到超过你的计算。那么,我们想一想,又经常有人讲,说「成佛呀,很难的,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修成佛」,这句话对吗?其实,关键是看在哪个角度讲。
《华严经》总是讲成佛很容易——念念间无量菩萨成正觉!每一分、每一秒在你的起心动念间,无量菩萨修成佛了,你说——成佛难吗?前面又反复讲「一生成佛」也是很可能的事情;你这一生成佛是很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即身成佛」,或者说「即生成佛」。
这里又讲,一个大劫可能有无量无数的佛出兴于世,那你说成佛难吗?那为什么有的经文又讲,或者有的高僧、有的大德也强调「成佛很难」,那不是刺激你精进吗?你一旦觉悟了(「六度」圆满了),那就是佛了呀!其实,站在「法身佛」的角度看,那成佛就更快了——都不讲「六度」。准提佛母曾经讲「证入法身就是佛」。「证入法身就是佛」,就是你证入法身那一刻,你就是佛!
【及彼诸佛道场众会,声闻、菩萨说法调伏一切众生,寿命延促,法住久近,如是一切悉皆明见;如一劫,一切诸劫皆亦如是。】
接下来,普贤菩萨说:你看,菩萨摩诃萨在念念中(就是每个起心动念中)就可能入到过去世的无量劫,每一劫中都可能有无量的佛出兴于世,这些佛的道场众会是什么样子的?这些佛身边的那些声闻弟子、还有菩萨们是什么样子的?这些佛以及他们的声闻弟子和菩萨们是怎样讲法调伏一切众生的?包括这些佛寿命的长短,他们的正法住世时间的长短……这一切一切,这些菩萨摩诃萨们都能明了地知见。就好像了解一个劫内的这所有事,一切所有劫当中的事,他们都能够明了地知见。这意味着他们的禅定功夫真的非常好!这不是说打坐几个小时就轻易能证得的神通。
这个地方,有个标点符号标错了,大家要改一下。因为我们知道,在古代这些经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标点符号是后人加的。有个别的时候,这标点点得不够准确。「及彼诸佛道场众会,」这是个逗号,然后「声闻、菩萨说法调伏一切众生,」逗号,把「调伏」后面的逗号点在「一切众生」后面。
这「寿命的延促」,就是「长短」,指的是佛的寿命的长短。因为一提到一个佛的时候,也经常讲他的寿命长短。大家也学过了《阿弥陀经》,也学过了《悲华经》,这是佛在讲法的时候经常讲的——佛的寿命长短、正法住世时间的长短(这是经常提到的内容),有的时候还会讲佛国的寿命。
【其无佛劫所有众生,有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诸善根,亦悉了知;】
那么,并不是所有的劫(所有的时间段内)都有无量的佛成正觉。也有一些劫数里(有一些时间段里)是没有佛的,在这没有佛的劫里的所有众生,谁要是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种下了种种善根,这些大菩萨也都能了知。
【若有众生善根熟已,于未来世当得见佛,亦悉了知。】
要是有众生,他们的善根已经成熟了,在未来世当会见到佛,这些大菩萨也会完全了知。
【如是观察过去世不可说不可说劫,心无厌足,是为第六如海智。】
就这样观察过去世不可说不可说(无量)劫,观察过去的一切情况……这些大菩萨,他们的心没有厌倦,也不会轻易地得少为足,这是他们的第六种如海一般的智慧。
其实这是「宿命通」,宿命通当然也意味着智慧。这些大菩萨的宿命通真的很厉害!所以,「见贤则思齐」,见到高人,我们才知道自己的不足,还是要继续努力啊!
【菩萨摩诃萨入未来世,观察分别一切诸劫无量无边,知何劫有佛,何劫无佛,何劫有几如来出世,一一如来名号何等,住何世界,世界名何,度几众生,寿命几时。】
接下来讲,这些大菩萨的第七种如海一般的智慧。说他们可以入到未来世,「观察分别一切诸劫无量无边」,他们了知什么劫会有佛,什么劫没有佛,哪个劫有几个佛出现于世,出现于世的这些佛(他们)的名号是什么样子?他们将住在什么样的佛国,佛国的名字是什么样的?这些佛将度多少众生,这些佛的寿命多长时间?这是知未来。
【如是观察,尽未来际皆悉了知,】
这些大菩萨们就这样观察未来,「尽未来际」,就好像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边际。实际上未来有边际吗?没有边际。这「未来」,你哪能找到它的边际啊,永远有后面来的那个未来,是吧?
说这些大菩萨简直好像能看尽未来的边际一样,形容他们什么?正遍知(无所不知),就是关于未来(无穷久远劫之后)的事情,他们好像都知道,不可穷尽……
【不可穷尽而无厌足,是为第七如海智。】
而且他们还不会厌倦和轻易地得少为足,还觉得自己的这神通还不够,还要继续地修炼,这是这些大菩萨的第七种如海一般的智慧。
要是跟这些大菩萨相比啊,我们真的全都是幼儿园水平了,继续努力!其实找到了精进的动力,对于佛弟子而言是最幸福的事情。「激情与活力」,是佛弟子非常重要的特质。在原始佛教经典中,释迦佛也反复强调:修行要修得「生机勃勃」,而不要「死气沉沉」。
【菩萨摩诃萨入现在世观察思惟,于念念中普见十方无边品类不可说世界,皆有诸佛于无上菩提已成、今成、当成,往诣道场菩提树下,坐吉祥草,降伏魔军,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接下来又讲,这些大菩萨的第八种如海一般的智慧。
说这些菩萨摩诃萨入到现在世观察思惟,在念念中(就是在每起一个念的当下),就可以普遍地见到十个方向无边品类的无量世界(念念中可以普遍地见到十个方向各式各样的无量世界),而且这么多世界都有佛在无上菩提这里已经成就了、正在成就或者将要成就。这些佛来到道场的菩提树下,坐在吉祥草上,降伏魔军,成就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这个「菩提树」这里,其实是个比喻,就是走到觉悟的树下;「吉祥草」也是个比喻,坐在吉祥草上很吉祥,因为将在这里成正觉。不一定每个佛都坐在菩提树下,有的可能坐在无花果树下,甚至杏花树下,甚至核桃树下,是吧?也能修成佛,甚至在自己家里打坐也能修成佛,甚至没打坐也能够觉悟,入法身——法、报、化(三身)合一成佛。
这个菩提树下,这里是比喻,代表觉悟;吉祥草上,就是说今天是个好日子,是个吉祥的日子,这个菩萨修成正觉了,降伏了魔军,成佛了。
【从此起已,入于城邑,升天宫殿,说微妙法,转大法轮,示现神通,调伏众生,乃至付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舍于寿命,入般涅槃;入涅槃已,结集法藏令久住世,庄严佛塔种种供养。】
那成佛之后呢,就入到城市开始宣法,入到城市、乡镇或者升到天的宫殿讲说微妙之法,转大法轮,又示现神通,调伏众生……那这样一直调伏众生、教化众生到最后——接班人也选好了(说我把我的正法眼藏交托给谁,谁能够继承我的法),把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就传下去了,然后就舍掉了肉身的寿命,入般涅槃了(其实是入定了);入涅槃之后呢,这个佛可能他的法藏就被后人集结起来了,可以长久地住世,庄严佛塔,种种供养(大家后来供养的不仅仅是佛的舍利子,有一些经文也会当作是佛的法身舍利来进行供养。事实上,诸佛以「法」为身,「法」还真的是佛的舍利,这是精神意义上的舍利)。
【亦见彼世界所有众生,值佛闻法,受持讽诵,忆念思惟,增长慧解。】
普贤菩萨说:这些大菩萨也能够看到这些有佛的世界的所有众生,是怎样遇到佛听闻法的;听闻法之后,是怎样领受行持,又经常地读诵记忆的,又经常地思惟自己所听闻的法的内涵,增长了自己的智慧和理解力。
【如是观察普遍十方,而于佛法无有错谬。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了知诸佛皆悉如梦,而能往诣一切佛所恭敬供养。】
这些大菩萨们就这样观察,普遍着十个方向,而对于佛法没有错谬。他们对于佛法的理解不会有错谬,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菩萨了知诸佛都像梦一样。诸佛都像梦一样,但是,他们依然会赶往一切佛所在的地方,去恭敬、供养。
【菩萨尔时,不著自身、不著诸佛、不著世界、不著众会、不著说法、不著劫数,然见佛闻法,观察世界,入诸劫数,无有厌足,是为第八如海智。】
在恭敬佛、供养佛的过程中,这些菩萨不贪著自身、不贪著诸佛、不贪著佛国、不贪著佛的法会大众、不贪著讲法、不贪著劫数,但是依然该拜见佛就去拜见佛,该听闻法就去听闻法,他们观察世界,入到所有的劫数当中不会厌倦,也不会轻易地得少为足,这就是他们的第八种如海一般的智慧。
第八种如海一般的智慧是知现在世无量十方世界,并且在了知诸佛皆悉如梦的情况下,做该做的事情,又没有任何执著;没有任何执著呢,又没有停止精进,看似矛盾却又永远就这样舒适自在地统一着……
【菩萨摩诃萨于不可说不可说劫一一劫中,供养恭敬不可说不可说无量诸佛,示现自身殁此生彼,以出过三界一切供具而为供养,并及供养菩萨、声闻、一切大众;】
接下来讲,这些大菩萨的第九种如海一般的智慧。
普贤菩萨说:这些大菩萨在不可说不可说(无量)劫的每一个劫中,供养恭敬不可说不可说(无量)的诸佛。他们示现自己的身形,可能从这里消失了,又生到那里去了。他们以超过三界的一切供养之具去供养诸佛,他们也供养菩萨、声闻和一切大众。
过去,我们一直以为「供养」这个词,只能针对地位比我们高的、道行比我们深的,但实际上在《华严经》中多次讲:「众生」,我们也可以去供养。
真的是佛看众生也都是自己过去世的父母亲,当然可以供养。所以,这些大菩萨在无量劫的每一劫供养恭敬无量佛,以超过三界的一切最尊贵美好的供养之具供养佛、供养菩萨、供养声闻、也供养一切大众。
【一一如来般涅槃后,皆以无上供具供养舍利,及广行惠施满足众生。】
每一个佛般涅槃之后,他们又用无上的美妙尊贵的供养之具去供养佛的舍利,而且广行惠施,满足众生(就是说,因为佛留下的舍利子可能很多,可能就也会布施出去,满足有需要的众生)。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不可思议心、不求报心、究竟心、饶益心,于不可说不可说劫,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供养诸佛,饶益众生,护持正法,开示演说,是为第九如海智。】
普贤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靠那不可思议之心、不求回报的心,靠着究竟心、饶益心,在不可说不可说(无量)劫为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的缘故,他们供养诸佛,利益众生,护持正法,也开示讲说正法,这是他们的第九种如海一般的智慧。
【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佛所、一切菩萨所、一切法师所,一向专求菩萨所说法、菩萨所学法、菩萨所教法、菩萨修行法、菩萨清净法、菩萨成熟法、菩萨调伏法、菩萨平等法、菩萨出离法、菩萨总持法;】
接下来讲第十种,说:菩萨摩诃萨在一切佛所在的地方、在一切菩萨所在的地方、在一切法师所在的地方,他们一心一意地专求菩萨所讲的法、菩萨所学的法、菩萨所教的法、菩萨的修行法、清净法、成熟法、调伏法、平等法、出离法、总持法……只要是自己需要的,他们都一向专求(就是专心定意地去求,去认真地学)。
【得此法已,受持读诵,分别解说,无有厌足;令无量众生,于佛法中,发一切智相应心,入真实相,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得到这些法之后,受持读诵,也会详细地给大家讲说,没有厌倦,也不会盲目地知足;所以,他们使得无量的众生在佛法中,发起了与一切智相应之心(就是说,想要回归真心自性了),使得无量的众生想要入到真实相当中,入到一切万物的本质(本体)那里,使得无量众生在成就佛道的过程中不退转。
【菩萨如是于不可说不可说劫无有厌足,是为第十如海智。】
而且,这些大菩萨就这样,在无量劫都在做这样的事情(就是求法和传法),一直以来,他们都没有厌倦,也没有盲目地知足,这是第十种如海一般的智慧。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海智。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无上大智慧海。】
接下来,普贤菩萨总结说:佛子,以上就是菩萨摩诃萨契入到无上正等正觉过程中,所拥有的像海一样的智慧。如果诸位菩萨安住在以上的十种如海一般的智慧,他们就能够得到一切诸佛那无上的大智慧海。
其实,谈智慧,我们知道,包含着慈悲,佛的智慧是充满着慈悲的(悲智双运,完美相融,是不二的,很难割裂开);而佛的智慧里也包含着五眼六通,「神通」被包含在智慧里面了。
有的师兄可能会问:为什么「神通」也被包含在智慧里面了,说「神通」也是智慧的一部分呢?你想想:有神通,证明你能知道、你能做到,是吧?你能知道、你能做到,那就等于是智慧嘛。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十种如宝住。】
接下来,普贤菩萨又讲:这些大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有十种如同宝一般的安住(「住」代表状态,如宝一般的状态,非常珍贵的状态)。
【何等为十?佛子,菩萨摩诃萨悉能往诣无数世界诸如来所,瞻觐顶礼,承事供养,是为第一如宝住。】
首先(第一):这些大菩萨能够去参拜无数世界的无数佛,他们可以去恭敬地瞻仰啊,拜见呀,顶礼呀,或者说辅助佛做事情,或者供养。
这是很珍贵的,也是很稀有的状态。你能够去到一个佛那儿可能都不容易,是吧?但是这些大菩萨能够去到无数世界、无数佛那里呀!这眼界、这心界打开的程度,我们也就可想而知了。
【于不思议诸如来所,听闻正法,受持忆念,不令忘失,分别思惟,觉慧增长,如是所作充满十方,是为第二如宝住。】
第二种非常珍贵的状态:这些大菩萨在不可思议的诸佛所在的地方,听闻正法,受持忆念,不会忘记和遗失,并且仔细地分别思惟,他们的觉悟之慧一直在增长(他们到处学法,然后不停地增长觉悟的智慧),就这样,他们作的这些事情就充满了十个方向了(因为他们到处去学法,去增长智慧)。
【于此刹殁,余处现生,而于佛法无所迷惑,是为第三如宝住。】
第三种非常珍贵的状态:这些大菩萨可能在这个世界消失了,在其它地方又示现出生了。那么,因为总是学法,过去世的基础蛮好的,所以对于佛法没有什么迷惑,一听就懂,甚至无师自通这样子。
【知从一法出一切法,而能各各分别演说,以一切法种种义究竟皆是一义故,是为第四如宝住。】
第四种非常珍贵的状态:这些大菩萨知从一法出一切法。他们了解得很透,从法性本身这里(从真如这里)演变出了一切法,知道一切法其实源于一法,但是就着「相」,能够分别地把不同类型的法讲说清楚。
「以一切法种种义究竟皆是一义的缘故」,其实他们也非常了解,一切法虽然好像在「相」上显现有种种的法义,其实究竟来讲都是一种义(都是真如义),讲来讲去还是那个东西。
【知厌离烦恼,知止息烦恼,知防护烦恼,知除断烦恼,修菩萨行不证实际,究竟到于实际彼岸,方便善巧,善学所学,令往昔愿行皆得成满,身不疲倦,是为第五如宝住。】
第五种非常珍贵的状态:这些大菩萨知道怎样厌离烦恼,怎样止息烦恼,怎样防护烦恼,怎样除断烦恼;他们一直修菩萨行,也不着急证涅槃;其实他们已经究竟到达了真如实际的彼岸了,但是靠着无量的善巧方便,他们善于学自己该学的内容,使得自己过去世所发的愿,在自己践行的过程中,都渐渐地成就圆满了;而且他们的身体好像不知疲倦一样。
【知一切众生心所分别皆无处所,而亦说有种种方处;】
接下来,这些大菩萨第六种比较珍贵的状态:他们了知一切众生心所分别皆无处所,一切众生内心所分别的一切,其实其性本空,无住无著,一切众生心所分别的一切都是如幻的。
「而亦说有种种方处」,但是在「相」上讲,众生的心所分别的还是有方向和处所的,有趋向性、有落脚点的。
【虽无分别、无所造作,为欲调伏一切众生而有修行、而有所作,是为第六如宝住。】
这些大菩萨虽然已经处在一种无分别、无所造作的这种「第一义」状态里,但是为了调伏一切众生还是行有为法,去有修行、有所作;明明已经契入到无为状态,但是为了利益众生,还是在行有为法。
【知一切法皆同一性,所谓:无性,无种种性,无无量性,无可算数性,无可称量性,无色无相,若一若多皆不可得,而决定了知此是诸佛法、此是菩萨法、此是独觉法、此是声闻法、此是凡夫法、此是善法、此是不善法、此是世间法、此是出世间法、此是过失法、此是无过失法、此是有漏法、此是无漏法,乃至此是有为法、此是无为法,是为第七如宝住。】
第七种非常珍贵的状态:这些大菩萨了知一切法皆同一性,所谓:无性(一切法其实都是同一种性,就是所谓「无性」——无之性),所以一切法无有种种性,也无有无量性,也无有可算数性,也无有可称量性,无色无相,一呀、多呀都是不可得的。但是在「相」上讲,这些大菩萨还是了解,这个是什么佛法、那个是什么佛法,这个是菩萨法、那个是独觉法,这是声闻法、那个是凡夫法,这个是善法、那个是不善法,这个是世间法、那个是出世间法,这个是过失法、这个是无过失之法(「过失法」,就是说这种表现是有过失的;「无过失法」,就是说那种表现是无过失的),他们也了解这种是有漏之法、那种是无漏之法,乃至也了解这是有为法、那是无为法。
一提「分别」,就是就着「相」来说的,我们都了解。在「性」上,诸法同一性,所谓无性——无这、无那、无色、无相,一、多不可得,这是「第一义」。但是这些大菩萨不会因为「第一义」,就废掉了「相」上的种种分别。
【菩萨摩诃萨求佛不可得、求菩萨不可得、求法不可得、求众生不可得,而亦不舍调伏众生令于诸法成正觉愿。】
接下来,又讲第八种非常珍贵的状态,说:这些大菩萨「求佛不可得、求菩萨不可得、求法不可得、求众生不可得」。其实,他们都知道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不会真的得到什么,其实也不会失去什么(本自不缺、本自具足),一切他们都懂,但是依然会调伏众生,使众生于诸法成无上正觉,他们这个调伏众生的大愿是不会舍弃的。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善巧观察,知一切众生分别,知一切众生境界,方便化导令得涅槃;为欲满足化众生愿,炽然修行菩萨行故。是为第八如宝住。】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菩萨善巧观察,了知一切众生的分别(就是种种的不同),他们也了知一切众生的境界,这样才能方便去教化和引导众生,使他们证入到解脱涅槃;他们为了满足自己度化众生的愿望,炽然地修行菩萨之行(就是非常精进、勇猛地修行菩萨行)。
【菩萨摩诃萨知善巧说法、示现涅槃,为度众生所有方便,一切皆是心想建立,非是颠倒,亦非虚诳。】
接下来讲,第九种非常珍贵的状态:这些大菩萨了知善巧讲法、示现涅槃,为了度众生所显现的所有方便,都是自己的心想建立的(无论是讲法还是示现涅槃,度众生的所有方便都是心想建立的,就是内心的这个意识、意念、想法所建立的)。但是因为这种无私度众生,这是极善的一个意念和想法,所以它不是颠倒的,也不是虚诳的。
【何以故?菩萨了知一切诸法三世平等、如如不动、实际无住,】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这些大菩萨了知一切诸法三世平等(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诸法都是平等的),都是如如不动的,这真如实际是无所住的。
【不见有一众生已受化、今受化、当受化,亦自了知无所修行,无有少法若生若灭而可得者,而依于一切法,令所愿不空。是为第九如宝住。】
他们其实不见有一个众生已经被度化了,或者正在被度化,或者将要被度化。其实,自己也了知本性空,无所修行,没有哪怕一丁点儿法生、灭而可得(就是说,在这个不生不灭的本性上,看着好像什么都不存在一样),但是他们依然可以依着一切法,使得自己发下的大愿能够圆满成就。
所以,最近几节课的《华严经》总是翻来覆去地在讲:一会儿是第一义、一会儿是幻相,一会儿是第一义、一会儿是幻相……非得要把我们就完全安插在这些大菩萨的境界里……
【菩萨摩诃萨于不思议无量诸佛一一佛所,闻不可说不可说授记法,名号各异,劫数不同;】
接下来,普贤菩萨又讲第十种非常珍贵的状态,说:这些大菩萨在不可思议无量诸佛的每一个佛那里,听闻了不可说不可说的授记之法,名号各异,劫数不同。
这个意思是,这些大菩萨不是在无量佛那儿去听法、去学习嘛,不同的佛可能给他们都进行了授记:这个佛说你将成佛,那个佛也说你将成佛……但问题是可能每一个佛说他们未来成佛后的佛号还不一样,比如阿弥陀佛说「你将成佛,佛号是什么什么」;然后释迦佛说「你将成佛,佛号是什么」……可能每个佛给他们授记时的这个名号还都不一样,然后说「你成佛后,住世多长时间」……讲得也不一样,可能是这样子。
【从于一劫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劫常如是闻,闻已修行,不惊不怖,不迷不惑,知如来智不思议故,如来授记言无二故,】
在无量久的时间里,总是听到有佛给自己授记,说自己将成什么佛,但是那个名号可能都不一样,住世的时间也不一样。但是,只要被授记,就是极大的鼓励,所以这些大菩萨听闻之后,认真地修行,不惊恐、不畏怖,也不会迷惑,他们了知如来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如来的授记肯定是真实的,因为佛不打妄语,每个佛看得不一样而已。
【自身行愿殊胜力故,随应受化令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满等法界一切愿故,是为第十如宝住。】
而且,这些大菩萨对于自身的行和愿,还有殊胜之力也是有所了解的(知道自己发了什么愿,自己的修行如何,也知道自己已经具足一定的殊胜之力)。也就是说,他们一方面相信佛,相信佛的授记;再一个,也相信自己的能力,所以就随着因缘,就领受无量佛的授记,也领受这些佛给他们的教导和指点……就这样修啊修,就渐渐地都成佛了,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就这样,就圆满了等法界一切愿。
因为他们可能都修了无量世了,这些大菩萨每一世都发下了大愿,可能这一世跟那一世发的愿很像,但也有不同,那所有无量的愿加在一起非常圆满,那可能发了无量愿了。这些大愿像整个法界一样那么大,就形容大愿非常多,都聚在一起。
这第十种最珍贵的状态,也是重点,大家要记住。说我遇到一个善知识,他有一定的修为,他告诉我了我未来的佛号,我的佛国的样貌;我又遇到下一个善知识,他也说我将成佛,但是佛号讲得不一样,那我该信哪一个?你不要起疑惑,因为《华严经》都讲了,不同的佛可能给你不同的授记,你可能在不同的时间点完成不同的功课,所以一切都是正常的。
从「法身佛」的角度讲,所有佛都是一个佛;但是从「应化身佛」的角度讲,每个佛还是有自己的特色,有他的看世界的角度,以及他的认识所覆盖的那个时间段。所以,我们要了解——「性一相异」,无论是用在一切法那里,还是用在一切佛那里,都是对的。在「性」上讲是「一」,在「相」上是「异」。「性一相异」用在哪里都是对的,这样,以后学习佛法、修证佛法就不会再有疑惑了。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十种如宝住。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诸佛无上大智慧宝。】
接下来,普贤菩萨总结说:以上我们就讲了,菩萨摩诃萨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过程中的十种如宝一般的安住,就是十种非常珍贵的状态。如果诸位菩萨安住在以上十种珍贵状态,就能够得到诸佛无上的大智慧之宝。
所以说,我们的修行状态,其实也体现着我们的智慧,「状态」也是智慧的一部分,我们想一想,是不是?
好,今天就先到这里。
感恩本师释迦牟尼佛!
感恩普贤菩萨摩诃萨!
感恩《大方广佛华严经》——所有佛的修行宝典!

《华严经》176(第五五卷)离世间品 第三十八之三(中)

《华严经》176(第五五卷)离世间品 第三十八之三(上)

《华严经》175(第五四卷)离世间品 第三十八之二(下)


相关文章

《华严经》273(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中)

《华严经》273(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中)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上节课讲到,善财童子终于看到了普贤菩萨!并且看到普贤菩萨身体的每一个毛孔中,...

《华严经》273(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上)

《华严经》273(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上)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上节课讲到,善财童子至心恳切地想要见普贤菩萨……【时,善财童子即见普贤菩萨,...

【禅修课】第三期 025 “虚空”

【禅修课】第三期 025 “虚空”

 ▼禅修课▲         ∧第三期∨&nbs...

【佛教故事】弥勒佛出世本缘(一)

【佛教故事】弥勒佛出世本缘(一)

关注「醍醐禅院」公众号佛教故事|Buddhist stories|弥勒佛出世本缘(一)昔日,佛在舍卫国祇树给...

【醍醐随笔】2021年11月 第四期(下)

【醍醐随笔】2021年11月 第四期(下)

---------醍醐---------?一醒能消万劫迷点亮星标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禅修课】第三期 022 “转识成智”

【禅修课】第三期 022 “转识成智”

 ▼禅修课▲         ∧第三期∨&nbs...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