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华严经》终极版 > 正文内容

《华严经》085(第二六卷)十回向品 第二十五之四(下)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音频首发于蜻蜓FM  搜索:醍醐学院


我们继续来学习「富贵的华严」。

【佛子,菩萨摩诃萨施诸宝盖。此盖殊特,尊贵所用,种种大宝而为庄严,百千亿那由他上妙盖中最为第一;】

前面提到,处在第六回向位的这些菩萨摩诃萨们,经常化现为转轮圣王。金刚幢菩萨说,这些转轮圣王大菩萨还经常布施种种宝盖(像伞或亭子一样的装饰品)。那么,转轮圣王所布施的这个宝盖,非常殊妙、独特,非常尊贵,被种种大宝所庄严,是百千亿那由他上妙盖中最第一的(毕竟是转轮圣王布施的嘛)。

【众宝为竿,妙网覆上,宝绳金铃周匝垂下,摩尼璎珞次第悬布,微风吹动,妙音克谐;】

众宝做的竿子,妙网覆盖在上面;有珍宝做的绳子及金子做的铃铛周匝垂下来,又有摩尼璎珞次第悬布着(「悬布」,就是高高地垂下来,布满了),微风一吹,妙音克谐(这妙音让大家听上去非常舒适)。

【珠玉宝藏种种充满,无量奇珍悉以严饰,栴檀、沉水妙香普熏,阎浮檀金光明清净。】

又有珠玉宝藏种种充满,无量种奇珍异宝作庄严、装饰,而且这个宝盖好像还被栴檀、沉水的妙香熏过一样——非常香,香味向四处蔓延,且散放着阎浮檀金光——非常明亮、非常清净。

【如是无量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众妙宝物具足庄严,以清净心奉施于佛,及佛灭后所有塔庙,】

就像这样,无量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无量)的众妙宝物装饰着这个宝盖——特别特别庄严!这个转轮圣王大菩萨就以自己的清净心把这个宝盖布施给佛了,也布施给佛灭后的所有塔庙。

【或为法故施诸菩萨及善知识、名闻法师,或施父母,或施僧宝,或复奉施一切佛法,或施种种众生福田,】

因为爱重法的缘故,有时也会向菩萨及种种善知识或那些较有名气的大法师布施这样的宝盖,有时也会布施给父母或僧宝,有时也会把这样的宝盖布施给一切跟佛法有关的人,或布施给种种众生。因为,对于这些转轮圣王来说,众生也是自己的福田——能够帮助自己圆满「檀波罗蜜」的缘故。

【或施师僧及诸尊宿,或施初发菩提之心乃至一切贫穷孤露,随有求者,悉皆施与。】

有时他们也向一些老师、僧人及受人尊崇的大长者布施这样的宝盖,有时他们也会把这样的宝盖布施给初发菩提心的人(布施给那些刚发心的菩萨),乃至布施给一切贫穷、孤独者或露宿街头的流浪汉……只要是大家有愿求、需要,这个转轮圣王就都布施出去。

【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勤修善根以覆其身,常为诸佛之所庇荫。】

并且以种种善根作这样的回向:「愿一切众生勤修善根以覆其身,常为诸佛之所庇荫」。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爱乐修善——积累善行。有一颗善心的众生,肯定经常被诸佛保护着。

【愿一切众生功德智慧以为其盖,永离世间一切烦恼。】

表面上是布施物质宝盖,实际上这也是比喻,也是象征。

希望一切众生都用功德智慧作为自己的宝盖,遮蔽掉世间的一切烦恼。

宝盖是起什么作用的呢?其实就跟伞、跟凉亭一样,一个是天热的时候遮挡太阳,再一个是下雨的时候遮风挡雨。所以布施这样的宝盖给众生,就是希望一切众生离开世间的一切烦恼。

【愿一切众生覆以善法,除灭世间尘垢热恼。】

希望众生都修善法,希望这个世间不再有种种的尘垢、燥热和苦恼。

很多网友说,这个2020年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么多大大小小的灾难频发?
这真的是振荡期,太多众生正在觉醒,太多众生将要觉醒……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共业所造的世界。这个世界上多一个众生修行,就会多一份太平。如果所有众生都认真修行,这世界看上去就绝对是佛国的样子。那么,同样的道理,多一个众生暴躁不安,这个世界就多一份不安宁,多一份灾难。所以,要想让世界太平,我们的心要先太平;如果所有众生的心都太平了,这个世界就真太平了!

【愿一切众生得智慧藏,令众乐见,心无厌足。】

希望一切众生都拥有智慧宝藏。因为众生普遍地都爱乐智慧,有智慧的人经常会非常吸引人,周围的人都希望看见他,从他这儿学东西——挖宝。

【愿一切众生以寂静白法而自覆荫,皆得究竟不坏佛法。】

希望一切众生在哪儿乘凉啊?在寂静的「白法」这里乘凉(「寂静」,说明妄念少;「白法」,说明众生行善)。希望一切众生皆得究竟的、不可沮坏的佛法(就是「成为佛法的代名词」)。

【愿一切众生善覆其身,究竟如来清净法身。】

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很好地守护自身,成就如来的清净法身。

【愿一切众生作周遍盖,十力智慧遍覆世间。】

这个「十回向品」整天就是祝福和发愿,其实也很契机,很适合我们当今这个灾难频发的时期。

天天发愿,天天祝福,希望众生成为周遍之盖——到处遍在(意味着证法身);希望众生拥有佛的「十种神力」;希望众生拥有佛的智慧,能够把这种智慧洒满世间。

【愿一切众生得妙智慧,出过三世无所染著。】

也愿一切众生得到微妙智慧,出过「三世」无所染著。

「智慧」的意义在于什么呢?在于解决问题——无论是世间层面的问题,还是出世间层面的问题。智慧的意义在于解决问题。

希望众生能够超离(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不再染著「三世」的一切。

就是不著相,不被尘相所干扰,天天处在本性的寂静大光明当中。如果我们天天都安处在自性的裸然光明中,就只有喜悦,没有烦恼……

【愿一切众生得应供盖,成胜福田,受一切供。】

向众生布施宝盖的转轮圣王大菩萨还这样回向:愿一切众生得到应供之盖,成为殊胜的福田,去领受一切供养。

什么样的人值得供养呢?从阿罗汉开始就值得供养了。只要这个人跳出轮回了,他就具备了当「医生」救病人的能力了。就说明他的眼病治好了,他可以医治盲人了。

从阿罗汉往上就值得供养了,所以说希望众生得到「应供之盖」——都值得被供养。

阿罗汉上面还有缘觉、菩萨和佛,这些都值得供养。也就是说,「十法界」中「六凡」法界以上的「四圣」法界都值得供养。

希望众生能够成为世间殊胜的福田。这「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他们都是众生的福田。供养这些福田,我们都会得到大的福报。

【愿一切众生得最上盖,获无上智,自然觉悟。’】

转轮圣王大菩萨还愿一切众生得到最上之盖,获得无上的智慧,自然觉悟。

「觉悟」才是根本的善。一旦「悟」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还能够帮众生解决各种问题。
其实,在我们这个年代,我们能发现觉悟者还是不少的,只是有一些比较低调(也是防止别人攻击自己,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不敢直接讲自己觉悟了),但是你听他讲几句法,基本上就能明了(liǎo)了,甚至有的看一眼,你就知道他是不是已经觉悟了。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盖时善根回向,为令一切众生得自在盖,能持一切诸善法故;】

金刚幢菩萨说:

以上就是这些转轮圣王大菩萨布施宝盖时作的善根回向,为了让一切众生都能得到自在宝盖,能够持一切种种善法,所以才这样回向。

【为令一切众生能以一盖,普覆一切虚空法界一切刹土,示现诸佛自在神通无退转故;】

也是为了让一切众生都能以一种盖普覆一切虚空法界一切刹土。

这个意思还是「证法身」。证了法身,你就感觉你到处遍在,什么都是你,你就可以普遍地覆盖一切法界内的所有国土了。而且,证了法身之后,如果长期修禅定,慢慢就能够示现诸佛的自在神通,且不会再退转。

学《华严经》学到这里,大家看到「神通」,可能已经比较平静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能力了。

【为令一切众生能以一盖,庄严十方一切世界,供养佛故;】

这些转轮圣王大菩萨这样去作布施又回向,也是为了让一切众生能以一盖庄严十方一切世界,去供养佛。就是说,希望众生神通力了得,能够化现出一种巨大的宝盖,这一个宝盖就能够庄严十方一切所有世界。

这个「宝盖」其实还是「法身」。用自己亲证的果位作为礼物去供养佛。这就好像学生终于收到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了,把这个通知书给父母看,作为一种供养和报答。同样的道理,佛最愿意看到众生修得好,最愿看到自己的孩子成佛。

【为令一切众生以妙幢幡及诸宝盖,供养一切诸如来故;】

这些转轮圣王大菩萨这样布施又回向,也是为了让一切众生能以妙幢幡及种种宝盖去供养一切所有佛。

有的众生特别想去供养佛,但自己物质上比较匮乏,没有上妙的物品,那么转轮圣王一布施给这些众生,他们就拥有了非常妙的宝盖、幢、幡了,就可以供养佛了。也就是说,这里这个转轮圣王大菩萨就好像后援团一样,他提供各种各样的物资来满足众生供养佛的需求。

【为令一切众生得普庄严盖,遍覆一切诸佛国土尽无余故;】

这个转轮圣王大菩萨布施宝盖又回向,也是为了让一切众生得到普庄严之盖,周遍地覆盖一切诸佛国土尽无余。

意思还是希望一切众生「证法身」。为什么总是强调「法身」呢?因为法身才是我们生命的本质。你就算是某一个佛菩萨应化身,你没有归位的时候,看上去也是很可怜兮兮的,甚至也是让诸佛如来同情的。
你是应化身,你是佛菩萨再来,但你还没有归位(还没有修回去),就经常犯那些凡夫所犯的错误,但你一旦成为法身,就基本上不会犯太大的错误了。
可以讲,佛菩萨的应化身要想归位(恢复记忆),就先从证法身开始。怎么证法身呢?就是必须必须断「我执」。「我执」断了之后,慢慢地熏修一些必要的法,熏修的法足够多,「法执」也会被「法」破除,——很有意思的——「法执」可以被「法」破除。

【为令一切众生得广大盖,普盖众生,皆令于佛生信解故;】

金刚幢菩萨说:

这些转轮圣王大菩萨向众生布施宝盖又作回向,也是为了让一切众生得到广大盖,普盖众生,皆令于佛生信解。

希望一切众生都成为大菩萨,具备强大的影响力,能够让众生都开始信佛、理解佛法。

【为令一切众生以不可说众妙宝盖,供养一佛,于不可说一一佛所皆如是故;】

也希望能够让一切众生以不可说的众妙宝盖供养一佛,于不可说一一佛所皆如是。

众生想供养,也得有资源、有条件。那个转轮圣王大菩萨提供了这么多的资源,就可以成就众生供养佛的心愿了:可以在一个佛这儿供养无量的众妙宝盖,也可以在不可说(无量)佛每一个佛那儿都这样供养。

【为令一切众生得佛菩提高广之盖,普覆一切诸如来故;】

转轮圣王大菩萨向众生布施宝盖又回向,也是为了让一切众生得到佛的菩提(觉悟)高广之盖,普覆一切所有如来(希望众生拥有这种宝盖可以送给一切佛)。

【为令一切众生得一切摩尼宝庄严盖、一切宝璎珞庄严盖、一切坚固香庄严盖、种种宝清净庄严盖、无量宝清净庄严盖、广大宝清净庄严盖,】

也是为了让一切众生得到一切摩尼宝庄严盖、一切宝璎珞庄严盖、一切坚固香庄严盖、种种宝清净庄严盖、无量宝清净庄严盖、广大宝清净庄严盖。

有的师兄在禅定中已经见过,很多佛在那儿打坐,上方都有宝盖作装饰,有的佛是有宝幢,有的是宝盖。

【宝网弥覆,宝铃垂下,随风摇动,出微妙音,普覆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诸佛身故;】

希望一切众生拥有种种的宝盖,宝盖上装饰着珍宝做的网,弥漫覆盖下来。宝铃铛也垂下来,随风摇动,发出微妙的声音,普覆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的所有佛身。——希望所有佛都拥有这样的宝盖。

其实,在佛国就没有什么风雨、烈日以及恶劣的气候了。在佛国,这些宝盖完全就是装饰性的作用了。而且有时候我们发现,修得好的大菩萨也会有宝盖,有的菩萨在天界度众生,坐在莲花座或狮子座上,头顶也有宝盖。这纯粹就是装饰,能够增加庄严性。

【为令一切众生得无障无碍智庄严盖,普覆一切诸如来故;】

转轮圣王大菩萨布施宝盖又回向,也是为了让一切众生得到无障无碍的智慧庄严盖,普遍地覆盖一切所有佛。

拥有无有障碍的智慧庄严盖,意思就是,「智」同诸佛。

【又欲令一切众生得第一智慧故;又欲令一切众生得佛功德庄严故;又欲令一切众生于佛功德生清净欲愿心故;】

又希望一切众生得到第一智慧;希望一切众生得到佛的功德庄严;希望能够让一切众生对于佛的功德生起清净的欲愿心。

就是说,希望一切众生都向往佛的功德,自己想要认真地修得佛的功德。在你发这个心的时候,当下「心」就很清净了。

【又欲令一切众生得无量无边自在心宝故;】

也是希望一切众生得到无量无边的自在心宝。

因为这些宝盖上面布置得非常奢华、庄严,而且也能随心意变化。这也代表希望一切众生拥有自在心宝,想变现什么就变现什么。

【又欲令一切众生满足诸法自在智故;又欲令一切众生以诸善根普覆一切故;又欲令一切众生成就最胜智慧盖故;又欲令一切众生成就十力普遍盖故;】

也是为了让一切众生满足诸法自在智慧;也是希望让一切众生以种种善根普覆一切;也是希望能够让一切众生成就最殊胜的智慧盖;也是希望能够让一切众生成就「十种神力」普遍之盖(其实就是成佛)。

《华严经》和很多其他经一样,很多句子是类似的,甚至是重复的,就是不停地起到一个加强的效果,不停地在净化我们的阿赖耶识。
我们在沐浴的时候,不是说用一滴水就能洗干净我们身体的。我们在给我们的心灵、给我们的灵魂和神识沐浴的时候,也不是一滴水就够用的,要无量滴水重复地滴下来才能洗刷干净。重复的意义是惊人的,一滴水又一滴水——无穷滴水,就这样清洗我们,我们的心就被洗干净了。

【又欲令一切众生能以一盖弥覆法界诸佛刹故;】

金刚幢菩萨说:

这些转轮圣王大菩萨布施宝盖又作回向,也是希望一切众生能够以一种宝盖弥漫覆盖法界的所有佛国。也意味着众生能够证法身,同时也说明这个众生禅定功夫不错,在定中可以化现出一个无限大的宝盖,把所有佛国都包进去。

【又欲令一切众生于法自在为法王故;】

这些转轮圣王大菩萨,也希望一切众生于法自在,成为法王(成为佛)。

所谓的「法王」,你得懂所有法,又能讲所有法,这才是法王。

【又欲令一切众生得大威德自在心故;又欲令一切众生得广大智恒无绝故;又欲令一切众生得无量功德普覆一切皆究竟故;】

而且希望能让一切众生得到大威德自在心;又希望能够让一切众生得到广大智慧,恒不断绝;又希望能让一切众生得到无量的功德,普遍地覆盖一切,而且都非常究竟!

【又欲令一切众生以诸功德盖其心故;】

这些转轮圣王大菩萨,也是希望能让一切众生以种种「功德之盖」盖上自己的心。

如果说我们平常睡觉要盖被子,那么就希望一切众生盖的都是所有的功德。

【又欲令一切众生以平等心覆众生故;】

又希望能够让一切众生以平等心覆所有众生(就是对待任何众生都拥有平等心)。

其实修到最后我们发现,不仅仅所有众生是平等的,就连佛和众生也都是平等的——佛和众生完全平等。
我们可以看到,「六道」中的任何一道,都有很多佛在里面,也有很多众生在里面:我们放眼一望天上的飞鸟,里面有佛菩萨应化身,也有众生,这样一看——好平等;一看鬼道,也有佛菩萨,也有众生,都混在一起——好平等;看到一切事物,里面都包含着佛,也包含着众生,你说是不是平等?所有的佛就和众生混合在一起,体验着这个无限神奇的世界……
上节课的末尾我们也讲,佛帮助众生,众生也帮助佛成佛,二者就是这样的互辅互助的关系,你说是否平等?从究竟意义上讲,所谓的佛(觉悟者),所谓的众生(未觉悟者),这不也是我们心的分别吗?要是在源头,哪有佛?哪有众生?——一律平等。
其实想一想,佛成为大法王之后讲法,总要有听众吧?要是每一个众生都成佛了,就不需要再听法,因为他们懂一切法,懂一切实相。佛与佛在一起,只要微笑就可以了,只要放光交融就可以了,也不需要再讲法。如果没有众生作为舞台,佛又如何去表现自己呢?

【又欲令一切众生得大智慧平等盖故;】

金刚幢菩萨说:

这些转轮圣王大菩萨,也是希望一切众生能够得到大智慧平等盖(希望一切众生的智慧都是平等的)。

佛与佛的智慧(严格来讲)都是平等的,只是因为愿力不同,所以在行使使命的时候有各自的特色。

【又欲令一切众生具大回向巧方便故;】

而且也希望一切众生具大回向善巧方便。

这些第六回向位的菩萨反复地作榜样给我们看——怎么行、怎么发愿、怎么回向……是在教给我们,「回向」有多种可能性,我们要学会这些大回向(回向大,说明心量也大)。

【又欲令一切众生获胜欲乐清净心故;】

而且这些转轮圣王大菩萨,也希望一切众生能够获得殊胜的欲乐清净心。

既然是殊胜的欲乐清净心,它就不是凡夫的五欲六尘了,是吧?佛菩萨的欲乐,往往就是禅悦、法乐、法喜……这就叫殊胜的欲乐(听上去就很清净,一点儿杂染都没有)。

有的师兄也问:某一些「善知识」,好像也证悟了,但又说,其实不用弃舍爱欲,也能成佛……
这样的说法,很显然跟我们所学的一切经相违背。如果不舍离爱欲的话,是出离不了「六道」的,我们知道的。就算天界,你看,都是往更高一层天走,欲望就越淡——越往高走欲望越淡,怎么可能不舍爱欲还想成佛呢?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如果你遇到的是一个真善知识,他这样讲,可能是特定情况下的「方便说」吧?因为很多在家人暂时可能还断不了这方面。只是「方便说」,但绝对不是「究竟说」。大家还是要以经为准。

【又欲令一切众生得善欲乐清净意故;】

金刚幢菩萨说:

这些转轮圣王大菩萨布施种种宝盖又作种种回向,也是为了让一切众生得到「善欲乐」的清净之意。

就是希望一切众生都爱上行善,在行善里得到极致的满足和喜悦,自己的意识意念就因为行善而清净了。

【又欲令一切众生得大回向普覆一切诸众生故。】

而且他们也希望一切众生得到大回向普覆一切所有众生。

这里的「大回向」,是指的大爱、博爱、大慈大悲。希望一切众生拥有大慈大悲,普遍地给与一切(所有)其他的众生;希望众生与众生之间是和睦的,是友爱的、互相帮助的,是这样的状态。

此时,在兜率陀天给我们讲法的金刚幢菩萨,他示现为佛的身相,他又得到了无量金刚幢如来的加持、摩顶,而且,他面前还有释迦牟尼佛的加持,所以可以讲,此时的兜率陀天跟佛国没有差别。那么多佛都在这里,这个伟大的上首菩萨以佛的形象去讲法,台下那么多的圣众在认真地聆听……此时的兜率陀天与佛国没有差别!
那么说明我们已经来到佛国很多次了,每天都来这里待半个多小时,我们感受一下,佛国这些圣众天天都在交流什么,都在讲什么……然后回顾一下,我们「六道」众生天天都在交流什么……慢慢就明白了,怎么样才能成佛……
  
  



《华严经》085(第二六卷)十回向品 第二十五之四(中)





禅定加强班-010“我曾连续三年没有说一句话”





【醍醐随笔】2018年01月第一期









设置星标,不错过每一份精彩

相关文章

《华严经》 011(第〇五卷)〔终极版〕

《华严经》 011(第〇五卷)〔终极版〕

大家好!这个时候,镜头又切回到刚刚成道的「释迦牟尼佛」这里。【尔时,如来师子之座,众宝、妙华、轮台、基陛,及...

《华严经》 016(第〇七卷)下〔终极版〕

《华严经》 016(第〇七卷)下〔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七普贤三昧品 第三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到,在诸佛的威神力的加持下,在普贤菩萨的...

《华严经》 039(第一四卷)〔终极版〕

《华严经》 039(第一四卷)〔终极版〕

‍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文殊菩萨继续在给我们讲解「净行品」。「净行」就是清净的、神圣的行为。这一切...

《华严经》043(第一五卷)上〔终极版〕

《华严经》043(第一五卷)上〔终极版〕

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又放光名眼清净,能令盲者见众色,以灯施佛及佛塔,是故得成此光明。】贤首菩萨说:...

《华严经》046(第一六卷)上〔终极版〕

《华严经》046(第一六卷)上〔终极版〕

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上节课我们讲到:释迦佛在禅定中,有一个分身来到了须弥山的山顶,进入到了忉利天王的...

《华严经》046(第一六卷)中〔终极版〕

《华严经》046(第一六卷)中〔终极版〕

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尔时,善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此时,菩提树下的释迦牟尼佛并没有动...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