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华严经》终极版 > 正文内容

《华严经》056︱明法品 第十八(上)

音频首发平台:蜻蜓FM
搜索关键字:醍醐学院



 

上节课,应着精进慧菩萨的要求,法慧菩萨讲解了菩萨们发完菩提心之后,应该具体怎么做。讲了十种不放逸之行,非常重要。也讲了从十种不放逸之行而延伸出的十种清净果报。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不放逸,发大精进;起于正念,生胜欲乐,所行不息;】
 
接下来法慧菩萨说:菩萨摩诃萨们只有安住在不放逸的神圣清净行,才算他们真正的发起了大精进了。如果,你说我很精进,但是平常又做不到不放逸,那简直是自相矛盾了。一直不放逸那才真的叫精进呢!在这种不放逸的清净中,我们才能生起正念(就是我们的念头都是清净的,都是趣向菩提解脱的)。在正念的基础上才能够生起殊胜的欲乐。
 
那么,跟殊胜的欲乐相对的,就是一些比较低级的欲乐了——满足于肉身,或者生理欲望的一些低级的欲乐活动(那就是凡夫的欲乐活动了)。但是,安住于不放逸的清净的菩萨们,他们也有欲乐,但却是殊胜的、通往解脱、自在、涅槃的欲乐,而且这种欲乐不会停歇。
 
如果是仅仅着眼于一些生理欲望(比较低级的欲望),这些欲望一旦满足,我们就会陷入到空虚。所以有的哲学家讲:欲望满足前,人类是痛苦的;欲望满足后,人类是厌倦的、空虚的。人类就像一个钟摆,总是在痛苦和厌倦之间摆来摆去——显得非常绝望。这指的是你总是贪恋低级的欲乐,那你不是痛苦就是厌倦。
 
但是,高级的、殊胜的欲乐却带给我们永远的平静、满足、愉悦。修到了某种程度,就会像佛陀在《信力入印法门经》中所讲的:真正的「舍觉分」(「七觉知」当中的「舍觉分」)——是指的对于所有的胜法都不生乐著之心,对于所有的非胜之法也不生厌离和背弃之心,就是松、空、自在的状态。
 
不会过于贪乐殊胜法,也不会过于讨厌想要背离那些凡夫法(不是的)。没有任何二元对抗的情绪,就是舒心的、坦然的、自在的。自己不会再跟自己打仗——这很重要。
 
但是,不修行的人,以及修行过程中的人,(还没有修到极致的这些修行者)经常是自己跟自己打仗的。前一个念头相信自己,后一个念头否定自己,前一个念头相信,后一个念头怀疑,总是这样自我折磨,又走不出来这个死胡同。
 
为什么会自我折磨呢?因为还有「自我」在,没有「自我」在,就不会有自我折磨。
 
所以佛陀讲「正觉分」——说佛陀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什么叫「正觉」?就是圆满的觉悟,代表我们远离了分别,远离了异分别、远离了广分别、远离了一切分别。不跟自己打仗,不跟万事万物打仗,发生就发生,一切且由它,就是比较随缘的态度。
 
你没有一个预设的一个点在那儿,你也就看不出来自己是否偏了。这是指的自然而然地合于道,并不是说我们就没有目标、没有理想。而是说在瞄准目标、理想的状态下,一旦把自我(硬壳)化开之后,我们就合于道了。
 
合于道的时候就不用很卖力地、很努力地、很刻意地做任何事情,一切就是水到渠成。所以总是修不放逸之行,越来越清净,就容易合于道。


【于一切法,心无依处;】
 
法慧菩萨说:这个时候,菩萨们的状态就是「于一切法,心无依处」,不会刻意地依著于某一些法,不会的,就是道本身了。
 
【于甚深法,能勤修习;】
 
虽然不会刻意地依著于哪儿,但是甚深的妙法(有指导意义的法),自己还会去注意的,不会放弃有指导意义法的指引。这些法真的对我们是有增益的,我们就会重视这些法。
 
菩萨们心无依著,就说我很随然,我很任运。但不代表说前面来了一个向导可以带我们到更好的地方去,我们就拒绝,不是的。菩萨不会拒绝,会随从善缘。
 
【入无诤门,增广大心;】
 
这样修着修着,入到「入无诤门,增广大心」,因为「我执」没有了。「我执」没有了,那种斗诤心没有了。对于相的执着,二元对立也都没有了。就不想跟任何人争论、争执,即便是对方的意见与自己不统一,也愿意听听对方的意见,并不会着急说出自己的意见。
 
所以跟任何人就吵不起来了,别人吵他就听着,那个人吵累了,自然就安静下来了。此时,菩萨们就真正地拥有了广大心,而且心一直在增广,在变大。
 
【佛法无边,能顺了知,令诸如来皆悉欢喜。】
 
就这样修下去,佛法无边「能顺了知」,虽然都说佛法无边,但是菩萨们修着修着就完全了知了。怎么样才能够找到一个捷径去了知一切佛法呢?佛法无边无际,怎样能够迅速了解一切方法呢?合于道,合于法性,合于如来藏。这是了知一切佛法最快的捷径。
 
因为一切佛法都是道,都是法性,佛性(如来藏)衍生出的。菩萨们这样修,当然会让所有的诸佛如来都非常地欢喜了。因为佛不需要奴仆,佛需要的是自己的孩子们都成佛了。
 
佛不是魔,他并不希望佛弟子永远在自己脚下匍匐着恭敬、礼拜自己,那并不是他想要的。他希望你站起来,你成为另一尊佛,你再教化出无量佛,这是佛所希望的。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信力入印法门经》中跟文殊菩萨讲,「有言摄取一切如来法者,谓直心摄取菩提心故」。谁要是想快速地摄取一切如来正法(如来讲的一切法,他都想快速地学习、消化、吸收),那你直接发个菩提心就可以了。
 
发了成佛之心,一切都有了。你想了解一切佛法,你发个成佛之心,自己修成佛了,你成了佛了,你不就懂一切佛法了?一切法你说了算了。
 
所以发菩提心,其实是摄取一切佛法、拥有一切佛法的一个基本点。如果说一切佛法是圆周的话,发菩提心就是圆心,圆周是围绕着圆心来的。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何等为十?】
 
接下来,法慧菩萨又讲:伟大的佛子——精进慧菩萨,菩萨摩诃萨还有十种法,能够让一切诸佛欢喜。这个《华严经》是讲给法身大菩萨的,是培养未来佛的,所以相对于其它的经就高深一些,也更系统化。
 
法慧菩萨说,我们发了菩提心,修习十种不放逸之行,同时再做到以下这十点,那么诸佛都会非常欢喜的。哪十点呢?
 
【一者、精进不退;二者、不惜身命;】
 
第一,精进不退。一旦前进,就不要再退缩。
 
第二,不惜身命。在修行的道路上什么都能舍,不会过于看重自己的肉身性命。在很多经中甚至讲,说为了供养佛,甚至有的菩萨把自己的手指给烧了,有的把手臂给烧了,有的全身都烧了……不是说让我们自残,是学习人家那种精神。就是为了佛法,我可以什么都不要了,完全投入。
 
【三者、于诸利养无有希求;】
 
如果想让诸佛都欢喜,第三点,对于所有的利养无有希求。我们的修行重点是什么呢?越来越像佛,怎么样快速成佛,是这个,而不是说谁给我多少的利养。利益和供养始终是放在最后的最后,想都不会想。要真修的话,利养该来的自然会来,不会饿到你的。
 
过去有一个师父也曾经跟我们讲,你就真修(就好好修),根本不用担心利养问题,不用担心生存问题。韦陀菩萨是干什么的?无量的韦陀菩萨,化身无量,到处遍在,他是干什么的?就是护持真修的,你只要真修,什么都不用想。
 
【四者、知一切法皆如虚空;】
 
想让一切诸佛如来欢喜,第四点,法慧菩萨说:要了知一切法皆如虚空。虽然学一切法,也知道一切法都是意识心之相,意识心之相就如梦幻一般,也是生灭无常的。
 
本自不生(不曾生),因为它是假有,它不是真有。既然是假有,就未曾真的生,这是让我们破除法执的。虽然要学一切法,重视一切法,把这些法当作向导,当作导航,但是不过于执着我们要导航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要导航,而是到达目的地。
 
【五者、善能观察,普入法界;】
 
法慧菩萨说:如果想让一切诸佛都欢喜,第五点,「善能观察,普入法界」。我们要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洞察一切万物万象的本质,不要总是聚焦在某一个点、某一时刻,心量要像虚空一样大,这样才能够普遍地入到没有过去、现在、未来限制的法界。
 



【六者、知诸法印,心无倚著;】
 
如果想让一切诸佛如来欢喜,法慧菩萨说:第六点,「要了知种种法印,心无倚著」。我们知道,有「三法印」、「四法印」(这个印是其实就是标志的意思),「三法印」、「四法印」就是佛法的核心思想、核心内容、佛法的标志。了知种种法印,但是心又不会被法印所困。真悟了的时候,不需要法印了,实相胜过一切法,当然也胜过一切法印。
 
【七者、常发大愿;】
 
想让一切诸佛如来都欢喜,法慧菩萨说:第七点,我们要常发大愿,敢于发大愿。发大愿,把我们的这个心量扩展开,高度先上去,慢慢的再往上走。有的时候眼睛一看很难的事情,动手一做很简单;眼睛一看很远的路,走着走着就到了。先把目标设立好,这很重要。
 
菩提心和大愿有什么区别呢?有相似的地方,从心而发(都类似),是理想目标。但是菩提心是成佛之心,很确定。大愿更详尽一些:成什么样的佛,有什么样的功德利益,有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或者佛国是什么样子……这些在大愿文里都可以写。可以说大愿这个「愿」就是详细化的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愿的核心思想。
 
【八者、成就清净忍智光明;】
 
如果想让一切诸佛如来都欢喜,法慧菩萨说:第八条,「成就清净忍智光明」。你要善于忍辱,不管别人怎么对你,你都如如不动,要修到这个程度。
 
如果我们时刻想着「欲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牛马」,先把自己放到很低很低,去为众生服务,你就一点面子也不要了,你的自尊心就没那么重要了,「我执」就消散了。
 
如果你把自己放到极低的位置,那还需要刻意地忍辱吗?不用了,不用忍辱了,别人怎么对我都是应该的。说忍辱,是因为我们还是有那个我执,把自己放高了,而且当成一个实际存在物了,所以还要忍。
 
你要真空了,谁在忍?忍什么?说忍,就是有个「我」(那个加引号的「我」)还在呢。如果「我」真空了,就不需要忍了。同时,如果「我」都不存在了,把自己放到很低的(位置),别人怎么说他的,都跟我们没有关系一样的。骂我们,也是别人对;打我们,也是别人对,当然你也可以当作是消业。
 
如果真正能够忍到这个程度——别人怎么对我,我都没感觉,这种清净的「忍智光明」就出现了。你能够修到这个程度,那就肯定没有架子,也不会耍大牌……,很低调,很安静无欲无求。这个时候,周围人才会觉得你修得真好。要是飞扬跋扈的,没有人认为你修得好。太高调了也招人讨厌。
 
我们也知道在《易经》当中,「谦卦」(谦虚的「谦」,谦卑的「谦」,谦恭的「谦」)是六十四卦当中最吉祥的一卦,你只要是保持谦恭,保持谦卑,保持谦虚,永远不招嫉妒,不招怨害,最吉祥。「谦」其实也是一种忍,一种忍辱,谁能做到顶级的谦呢?没有我执的人!没有我执的人很容易成就这一卦。
 



【九者、观自善法,心无增减;】
 
接下来,想让一切诸佛如来都欢喜的话,法慧菩萨说:第九条,「观自善法,心无增减」。总是看自己哪儿哪儿做得还不到位,继续努力。总是反观自己,不要总盯着别人。盯着别人的过失,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观自己善法是否圆满了,完备了,是否有缺。
 
在观的过程中,越修越圆满,缺漏越少。缺漏越少,靠近真心自性的那种状态的时候,「心无增减」,就没有那么多执着了,心里没有那么多的增减。什么叫增减?我给这个事物加一分,减一分,这叫心有增减(就是你总是在执著、在分别、在比较、在计较……,那叫心有增减)。
 
总是向内观自己,寻求自己的不足去改变、改善、去完善,到最后回归真心自性了,「心无增减」,不给人家加分、减分了。真心自性本身也是一个不增不减的状态。
 
【十者、依无作门,修诸净行。】
 
法慧菩萨说:想让一切诸佛如来都欢喜,第十条,「依无作门,修诸净行」。修到最后真的是圣人无为,就不想做什么了,觉得这个世界、这个体系很完备(因果体系很完备)。
 
一切都是那么完美,环环相扣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没有无缘无故的逆境或者顺境,全都是那么完美的一种必然,不需要我们做什么,就这样延续着,这个时候简直真的是什么都不想做了。
 
这一切圣人中谁最无为?修到最圆满处的圣人最无为,他甚至什么都不想做了,就是觉得到处都完美,不想做什么,就这样修清净心。
 
无修无作了也是一种清净心,但是你没到这个程度,不能这样讲的,你必须是修到这个程度才可以。比如说:菩萨的六度圆满了,成佛了,那就是(无修无作的清净心)。成佛之后的无为也是一种有为,引领了多少众生解脱……但什么都不做,他只作为画面雕塑和偶像就够了,那也是一种有为,也是一种贡献。
 
佛陀曾经讲:「有言正修行者,为舍此岸到彼岸故」。「正修行者」就是到家的修行者,修到位了。舍离了此岸到达了彼岸。从束缚到解脱、从轮回到涅槃,真正到彼岸了,还需要再做什么吗?彼岸已经是彼岸了,你要是从彼岸还想到哪一岸去,那说明你那个彼岸不究竟,还是此岸。
 
我们从此岸来到了彼岸,彼岸不需要再到哪儿去了,这已经是终结了,这就是无为。无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圆满解脱了。圆满解脱了才是「正修行」。我们一般理解的「正修行」是跟「邪修行」相对的,「正修行」就是说修对了,「邪修行」就是修错了,那还是在二元里谈。佛讲真正的「正修行」就是代表一种「圆满」,到极致的无为状态那叫「正修行」。
 


如果真的是圆满到极致了,我们也会理解什么叫佛所讲的「正命」。阿罗汉在《阿含经》中也讲过「正命」这个词汇,大概意思就是我们要以不伤害众生的方式、方法去活命,那叫「正命」。当然有一些阿罗汉阐释的这个意义更深刻一些。
 
佛讲的「正命」是什么呢?「离诸求」。没有任何的求取心、贪求心;没有任何的希望、愿望,念停止了(欲念停止了),这叫「正命」。佛所讲的「正命」,就是回归到了真正的生命本身。
 
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呢?就是亘古不绝的、不生不灭的,回归到祂了,这叫「正命」,这是我们真正的性命。在这种本自具足的状态,还需要求什么吗?不需要了。
 
所以说修到家了,什么也不做都是在修清净行,这就叫「无功而用行」。我不需要再做功课了,但是修行并未停止,安处于生命的本然状态,这就是修行。但是我们在哪个阶段,就说哪个阶段的话;没有到达这个阶段,就不能够用这句话来偷懒。
 
你说:这第十条是「依无作门,修诸净行」。我什么也不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我什么也不做,我「依无作门,修诸净行」,这简直是自己骗自己了。
 
凡夫要不经历一个做的过程,怎么样成为圣人?怎么样到达无作的阶段呢?你在此岸睡大觉,永远到不了彼岸。你还是要经历过程,无论是你通过桥梁、还是乘载某种交通工具到达彼岸,你总归要过去。就算游泳,你也要过去吧。要经历这样一个作的过程,才能到达无作。
 
【佛子,是为菩萨住十种法,能令一切如来欢喜。】
 
然后法慧菩萨又说:伟大的佛子(精进慧菩萨),还有十种法,如果我们做到了,能让一切诸佛欢喜。为什么一切诸佛欢喜,因为你跟他一样了。诸佛就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众生成佛才好呢。
 



【佛子,复有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何者为十?所谓:安住不放逸;】
 
我们看看这十种法,首先「安住不放逸」,要保持不放逸,怎么样不放逸呢?前面也提到了,十种不放逸之法。
 
【安住无生忍;安住大慈;安住大悲;安住满足诸波罗蜜;安住诸行;安住大愿;安住巧方便;】
 
然后第二「安住无生忍」,其实就是安住不生不灭的境界,就是真心自性、就是如来藏,安住这里;第三是「安住大慈」,大慈就是给予众生快乐;第四是「安住大悲」,大悲是指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
 
第五「安住满足种种波罗蜜」,无论是六度还是十度要好好地修,令其圆满;第六是「安住诸行」,诸行就是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作为菩萨该做什么做什么;第七「安住大愿」,要记住我们所发的大愿,不要失去了方向,不要忘记目的地;第八「安住善巧方便」,菩萨的善巧方便主要就是(布施摄、爱语摄、同事摄、利行摄)四摄法。
 
因为菩萨经常行四摄法,所以呢,做的事有的时候可能还有引起争议,你要是不了解这个菩萨最好不要急于下判断,你不知道他做这件事情是过程中还是已经结束了,这种种善巧方便就好像演戏一样的,单单这一点剧情并不能说明演员的本质,所以少下判断。
 
【安住勇猛力;安住智慧,观一切法皆无所住,犹如虚空。】
 
想让一切诸佛如来欢喜,法慧菩萨说还要「安住勇猛力」,菩萨是很坚定的,是充满信心的,无论对佛还是对自己都充满信心;第十「安住智慧,观一切法皆无所住,犹如虚空」。
 
「安住智慧」,智慧主要在哪里呢?主要在经藏里,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我们要深入经藏,但是消化吸收这些法之后呢?这些法又好像消失不见了一样,又好像虚空一样,虚空是一切法的本质,也是一切万物的本质
 


【佛子,若诸菩萨住此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
 
法慧菩萨说:如果菩萨们能够安住以上十种法,就能让一切诸佛欢喜了。《华严经》总是讲怎么样让一切诸佛欢喜,那么我们学习这些让诸佛欢喜的方法,当然也会让所有诸佛欢喜的,学习是做到的开始,是做到的前提。
 
《华严经》有多么重要呢?在印度就有传说,说有人读《华严经》在读经之前不是洗手或者洗脸吗,那个水洒在地上,只要有虫子、蚂蚁被那个水碰到了,立刻就往生了,要么最差的也能升天了,《华严经》真的是不可思议。
 
关于《华严经》还有一个故事,说曾经古时候,有一个僧人叫道英,他二十岁的时候当时没出家,他父母给他娶了妻子,同居了五年都一直是修梵行的,没有染着世间的淫欲。
 
后来听人讲《华严经》,道英就舍俗出家了。到太行山去修止观(修禅定)。当时天气大旱,但是道英师父每天都讲《华严经》。有一天有两个人来找他,说来听他讲《华严经》,而且说自己是海神,道英师父说:你们是海神,那你们降雨吧,现在天气大旱。刚说完话,大雨滂沱就降下来了。这是关于《华严经》的感应,类似的感应还有很多很多,大家抽空可以百度一下。
 
可以说《华严经》是所有佛经中最不可思议的经典,论高度,没有任何经超过《华严经》;论广度也一样。所以每一次学习《华严经》,内心都会比较激动,好像站在至高山的山顶(站在群山之王上面)在讲法,有这样的感觉。
 
那么有幸能够学习八十卷的《华严经》,我们还是要感谢一下唐朝的武则天皇帝,因为当时武则天皇帝在位的时候,她特别重视佛经的翻译工作,而且她最爱《华严经》。
 
当时,手头只有东晋留下的五十卷《华严经》,后来法藏大师补全了,也才六十卷,不够完整。听说西域有《华严经》的完整的梵本,武则天皇帝就派军队收复了西域四个镇。派使者到于阗国去求访八十卷《华严经》梵本,而且把译经师实叉难陀一起请到洛阳,让他去担任主翻译。
 
我们学的八十卷的《华严经》是实叉难陀尊者翻译的,但是他是主翻译,还有一些辅助者。我们可以讲,没有武则天皇帝,我们现在就看不到八十卷的《华严经》,而且武则天皇帝对于「华严宗」集大成的法藏大师也是恩宠有加,奉为国师。如果皇帝不这样推崇,可能我们现在也没有这样完整的《华严经》可以学习。
 
所以,为什么要感恩一切众生呢!皇帝当然也是众生的一员——属于有大福报的众生,如果没有这个皇帝的助推,我们现在学不到《华严经》,这个世间会少成就多少佛!
 
所以说,没有众生哪来的佛呀!众生是佛的土壤,是佛的根,这一点在后面「普贤行愿品」也讲得非常的清楚——佛与众生不能分隔,孰上,孰下?也不好判断……
 
今天我们就先说到这里。再一次地感谢武则天皇帝!当然也感谢龙王,最初能够把这么好的《华严经》存在龙宫里!当然也感谢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感谢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感谢所有众生!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往期回顾


相关文章

《华严经》 009(第〇四卷)上〔终极版〕

《华严经》 009(第〇四卷)上〔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四世主妙严品 第一之四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四卷,依然是「世主妙严品」。...

《华严经》 015(第〇六卷)下〔终极版〕

《华严经》 015(第〇六卷)下〔终极版〕

前面提到,从释迦牟尼佛眉间白毫这里,喷涌出了无量无数的菩萨摩诃萨,这些菩萨摩诃萨当中的一些代表讲说偈颂。【尔...

《华严经》 017(第〇七卷)下〔终极版〕

《华严经》 017(第〇七卷)下〔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七世界成就品 第四大家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听一下普贤菩萨讲解法界的奥秘:【尔时...

《华严经》 022(第〇九卷)〔终极版〕

《华严经》 022(第〇九卷)〔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九华藏世界品 第五之二大家好,已经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九卷「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二。...

《华严经》 034(第一三卷)上〔终极版〕

《华严经》 034(第一三卷)上〔终极版〕

‍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十三光明觉品 第九大家好!今天已经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经》 035(第一三卷)上〔终极版〕

《华严经》 035(第一三卷)上〔终极版〕

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尔时,光明过十千世界,遍照东方百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