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华严经》终极版 > 正文内容

《华严经》055︱明法品 第十八(下)


音频首发平台:蜻蜓FM
搜索关键字:醍醐学院




上节课,精进慧菩萨向法慧菩萨请法,希望法慧菩萨能够讲一下:菩萨摩诃萨发了菩提心之后,具体应该怎么做?法慧菩萨说:已经发了求得一切智的菩提心之后,就要离开所有愚痴的幽暗,精勤地守护我们的菩提心,千万不要放逸。
 
【一者、护持众戒;二者、远离愚痴,净菩提心;三者、心乐质直,离诸谄诳;四者、勤修善根,无有退转;五者、恒善思惟,自所发心;六者、不乐亲近在家、出家一切凡夫;七者、修诸善业而不愿求世间果报;八者、永离二乘,行菩萨道;九者、乐修众善,令不断绝;十者、恒善观察自相续力。佛子,若诸菩萨行此十法,是则名为住不放逸。】

     具体要做到以下十点:一者、护持众戒;二者、远离愚痴,净菩提心;三者、心乐质直,离诸谄诳;四者、勤修善根,无有退转;五者、恒善思惟,自所发心;六者、不乐亲近在家、出家一切凡夫;七者、修诸善业而不愿求世间果报;八者、永离二乘,行菩萨道;九者、乐修众善,令不断绝;十者、恒善观察自相续力。
 
法慧菩萨说:如果诸位菩萨做到以上十点,就说明已经安住于「不放逸」之行了。所以这十点非常的重要!我们逐一地看一下:
 
发了菩提心之后,首先、我们要护持众多的戒律(就是要学习,并且守持一切戒律)。这个「众」,形容很多戒律。你既然想要成佛,想要做到一般众生做不到的,那你的付出必然也是最多的。

不是说「我持个五戒」就可以了,或者「我持个六重二十八轻戒」就可以了——不是的。戒律有多少,你就要守多少。守的戒律越多,说明我们越清净。
 
对于在家人(没有出家的这些佛弟子)来说,《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戒,就是我们能够守持的戒律的极致了。同时再学习一下关于菩萨戒的其他经典,作为补充,这样基本上就能比较完备了。但要说「圆满」,也很难。因为并不是说几本经书就能概括尽众生所有「身、口、意」需要注意的事项。
 
 所以,我们必须了解:戒律的本质是什么?戒律的精神是什么?戒律的本质其实是「防非止恶」,防止我们做一些不合适的伤害众生的行为。防止发生「非」(是非的「非」,就是不对的),停止产生种种恶行,这是「防非止恶」。
 
同时,根据「三聚净戒」(三聚净戒——摄善法戒、摄律仪戒、饶益有情戒)的要求:「饶益有情」——还倡导我们行一切善。所以「戒律」,也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就是「戒律」。
 


所谓的「护持众戒」就是诸恶都不做,众善都奉行。看上去,依然是简单的八个字,但是我们要仔细想一想:「身、口、意」三个方面,我们真的能做到——所有的恶都不会产生吗?
 
有一些师兄,「身」方面、「口」方面,守戒守得还可以了。这个「口」方面,为了防止自己犯戒,他就少说话。发现「一少说话」,真的少造了很多很多的业,憋不住了——就念佛。
 
 那么意识、意念,我们是时时刻刻都安住在善法、净法当中吗?严格来讲:做梦的时候,要是有不净的念,醒来之后,虽然不算犯戒,但也要忏悔,这是佛陀在《涅槃经》中讲的。
 
梦中犯戒,不算犯戒,但是要忏悔,证明阿赖耶识这个仓库里,还是不太干净。因为一旦做梦了,我们失去了对于第六意识的一种主控性,经常翻种子。当然有一些种子翻出来,它就不再翻了,也未必是坏事。但是,你发现了有染种子(有这些污秽的种子了),还是会心生惭愧的。
 
 在「众善奉行」方面,我们可能理解得很简单:就是随缘做好事呗,想的很简单,但有的时候未必真能做到位。前阵子,也是在网上,看到一个报道:说在公交车上,有一位老人,大小便失禁,把排泄物弄到这个公交车地上都是,然后一个陌生的美女,戴着口罩(疫情期间都戴着口罩),这个陌生的美女,用了很多很多的纸巾,把地上的这个污垢都擦干净了。
 
 因为这排泄物是有味道的,那其他人可能避之唯恐不及了,但是这个美女跟这个老人非亲非故的,她亲自把这些污垢都处理干净了。这一车的人都感慨说:这是世界上最美的美女。到下车了,人家想问她姓什么?叫什么?这个美女也没有留下姓名,就好像是自己应该做的一样,就下车了。
 
 当时看到这个报道的时候,我自己就在想:如果我遇到了同样的情况,我能像这个人这样做吗?我问自己……因为从来没遇到过,有一些是突发的事件。其实我们周围,很多不学佛的众生,也都闪烁着佛或者菩萨的光辉,身上有很多的闪光点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作为佛弟子,有的时候,可能都自愧不如;可能反应没有那么灵敏或者都没想到那儿,是吧?但是人家先做到了。要时刻观察一切善,发觉身边的善,向一切众生去学习。众生能做到位,我们受了菩萨戒的这些佛弟子能做到位吗?这叫「众善奉行」。
 


「众善奉行」,就是你要有善于发现「善」的眼睛,而且善于学习,迅速拷贝(复制)到自己身上,这叫「众善奉行」。「众善奉行」包括身、口、意……各个方面,一切一切众善奉行。当真的找不到什么善事可以做的话,我们念佛回向——回向一切众生,这也是在利益众生,对吧?
 
 而且大家都知道了:一念佛、念咒,我们就放光的。很多灵界众生也反映:只要我们回向他们,他们立刻就有感应,福报大的好像直接就生天了,直接就往生佛国了……很多很多。看不见的,不代表没效果,即使暂时你还没看到:说我念佛念那么多遍,诵经诵那么多遍……有效果吗?即使你还没看到,但是有很多师兄这里已经得到了灵界众生的回馈了,说「真的很有效果」。
 
 还有,就是我们念佛的时候,总念总念……有时候念疲惫了、没有热情了、没有激情了、厌倦了,这个时候——你在念佛的时候,就可以加入「观想」。
 
 比如说,你想回向给一个家人,你就观想:这个家人在你的面前,你念佛的时候,放出无量的光明,都照在你想回向的这个人的身上——从上到下照耀他……然后一边照耀他、一边观想着你的祝福语(是祝他健康长寿、还是迅速觉悟、与佛结缘……)等等等等,这样念佛就不枯燥了
 
完全可以形象化、立体化,不要弄得很扁平化(好像只是念那几个字一样),不是的。你念佛的时候——你在放光——;你可以让你的光照到这儿、照到那儿……这是你说了算的。那么在放光照耀的过程中——又加入了祝福语,有爱、有感情在里面,念佛就真的不枯燥、而且不容易厌倦了。
 
 这「不放逸之行」十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护持众戒」(护持众多的戒律)。如果很多的戒律、戒条背不下来,我们就多观想:如果是佛会怎样做?过去我们经常讲,说:如果是菩萨,我们会怎样做?
 
 因为发了菩提心是发「成佛之心」,我们就直接观想:如果是阿弥陀佛怎么做?如果是释迦佛怎么做?这样,很多事情就无师自通了(也不用问别人、自己就明了了),平添了很多的智慧。
 
 十种不放逸之法的第二条:「远离愚痴、清净我们的菩提心」。菩提心其实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就代表「觉悟」远离愚痴、无明、不觉悟,清净我们的觉悟之心。
 
我们要是总是跟这些愚痴者泡在一起,他们的能量场确实会影响我们的,所以佛对于初期或者中期的修行人,反复强调:要亲近善友、远离恶友;再从时间有限的角度讲,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一天就这二十四小时,除掉睡眠、饮食、工作、琐事……等等,真正用于修行的时间,其实很少、很少。
 
这点时间,你用在哪里了?我们想一想。你的时间花在哪里了,你的收获就在哪里,所以要权衡一下:远离愚痴的能量场;我们去靠近清净、觉悟的能量场。清净、觉悟的能量场主要就集中在佛陀的经藏、律藏当中了,一听经、一诵经,一抄经,立刻就开始清净我们的菩提心了。
 


十种「不放逸之行」的第三点:「心乐质直,离诸谄诳」。「质直」就是坦白、直接、单纯、不绕弯子;「谄诳」就是心弯弯绕、有话不直接说,甚至喜欢谄媚、巴结、说假话,这叫「谄诳」。
 
菩萨们都是心很直的。我们看,著名的善知识其中的宣化上人,他说话是相当直的,甚至不怕挫伤你,就是金刚棒喝、直接敲醒你,甚至不在乎你的感受。
 
以前,有一个师兄说他做梦,梦见地藏王菩萨了,地藏王菩萨就问那个师兄,说:你说你们天天有那么多烦恼,那桌椅板凳为什么没烦恼呢?这个师兄就想了好多答案抛给了地藏菩萨,地藏菩萨都摇头。
 
 后来师兄也急了,就问地藏菩萨:那您说说,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烦恼,但是桌椅板凳没烦恼呢?地藏菩萨说:因为桌椅板凳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说完,地藏菩萨就消失了。这显示着菩萨的「质直」,非常简单、直接。这就是本质、这就是要害。桌椅板凳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没烦恼。
 
越是觉悟者,讲话越是简单、直接、干脆、利落,也节省你的时间。这就属于离开了种种谄诳了,不需要绕那么多弯子;真相就在那儿,直接把它拿出来。
 
 法慧菩萨说:十种「不放逸之行」第四条是:「勤修善根,无有退转」。怎么勤修善根呢?其实就是如法修行,按照佛说的做。菩萨们要做什么?「六度」(六门功课),按着去做,修着修着……你肯定不会退转。
 
 你只要天天在修「六度」,你肯定不会退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帮助我们的善根稳固增长的唯一的手段。所有佛,都是靠「六度圆满」而得以成就的,这是释迦佛在多部经中讲过的。总是强调「六度」,这不是我们发明的,这是释迦佛反复强调的。
 
十种不放逸之法(也就是「不放逸之行」)第五条,法慧菩萨说:「恒善思惟,自所发心」。你要经常想想——你发下的心、你发下的愿;你要到哪儿去?不要走着走着……忘了去哪儿了。你说,我从广东某某省份出发去上海,走着走着……东看看、西看看,忘了去哪儿了,你说这恐怖吧!那你到最后能到哪儿啊?难以想象。
 
你不要忘了——你想去哪儿?学佛、学佛……目的是成佛——这是最关键的。只要不忘记——我们要成佛,其他都好说。就算一段时间内,绕了弯路了,修偏了、修错了,早晚也会回来的。只要你想着——你的目的是「成佛」,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错误了。
 


法慧菩萨说:十种「不放逸之行」的第六条是「不乐亲近在家、出家一切凡夫」。修行之后,发现我们的朋友圈子一直在变化。学佛了……交往了一批学佛的这些师兄们,这些师兄们一交流之后,感觉有同道中人;有一些也谈不来,修行方法也不一致,法门也不一样,或者跟随的师父也不一样,慢慢地就分开岔路了。
 
随着自己境界的提升,周围的朋友圈子一直在更新变化,这都正常。既然你想成佛,就要跟像佛的人做朋友,跟他们走得近一点儿没关系,不要跟那些凡夫走太近了。
 
 经文中讲:不要亲近在家、出家的一切凡夫,这里当然不包括我们的家人。像我们在家人,有的父母不信佛,哥哥姐姐不信佛,那你该交往的不还得交往吗?但是能够选择的情况下(朋友圈子是我们可以主动选择的):有一些可以不再来往,或者少来往;和一些可以增益我们修行的人在一起,和修得好的人在一起多联络,和最像菩萨的、最像佛的多联络,这是法慧菩萨所倡导的。他们修得好,会带动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是总是靠近觉悟者,我们早晚能觉悟的。想一想,有的师兄特别爱念地藏菩萨,这个没事就念地藏菩萨名号,也爱诵《地藏经》的师兄,他就等于在亲近谁呀?亲近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是其他世界来的佛,这是绝对值得亲近的大善知识。
 
有的师兄喜欢念观世音菩萨,喜欢诵《普门品》;有的师兄爱念阿弥陀佛,喜欢诵《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这都很好,亲近贤圣者。而这些贤圣者,对自己的要求都很高,而且我们发现:他们都特别忙,无论是地藏菩萨、观音菩萨、阿弥陀佛……还是哪位佛,都非常忙碌,时时刻刻都在忙于利益众生。
 
总跟他们在一起修,或者做梦经常见他们,打坐经常见他们,跟他们交流,时间长了……我们也就成为那种类型的了(也成为贤圣者了),这是不知不觉间就被同化了……
 
 十种「不放逸之行」的第七条,法慧菩萨说:「修诸善业而不愿求世间果报」。虽然我们行种种善,但是不贪求世间的果报,就好像刚才举的例子:在公交车上做好事的那个美女,她就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就做好了,做完了——下车了,也不想留下姓名,甚至大家都不知道她长什么样子。
 
真正的菩萨不贪求世间的果报。菩萨真的就在我们身边。如果是因为贪求世间果报而去行一切善,这就显得很功利性,没有什么高尚可言了。


十种「不放逸之行」的第八条,法慧菩萨说:「永远离开二乘,要行菩萨道」。这里的「二乘」代表不究竟的一切法,那些「有二」之乘——没有回归一实相的这些有二之乘(不究竟的)都要远离。
 
一段时间内,可能用过这些课程,也帮过我们,但是随着我们个人境界的提升,我们会走向更高处。远离二乘,要行菩萨道(「菩萨道」就是「自利利人」、「自觉觉人」或者叫「自觉觉他」)。「自利利人」,先把自己修好了,其实就发现周围的情况有很大的改善了。
 
 一开始修行的时候,可能是为了解决自身的问题、自己家人的问题开始学佛的,这是「自利」开始的。一学起佛来,知道要多做好事,就开始利他人了。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有的觉悟了(自己觉悟了),觉悟了之后,开始断烦恼、断习气,自己非常受益,然后也希望众生能够觉悟,也能够断掉烦恼和习气,就帮助众生了,这是不放逸之行
 
十种「不放逸之行」的第九条,法慧菩萨说:「乐修众善,令不断绝」。只要是善,就想去学、去做,而且不会停止。不会说我这一周日行一善或者日行十善,下一周忘得一干二净,不会的,这是一辈子的事情。
 
「修行」是一辈子的事情,甚至说是生生世世的事情。就这样一直修种种善——修下去……因为善行是具有影响力的,你做,他做……带动一大批众生都这样做,这个世界就变了。
 
十种「不放逸之行」的第十条:「恒善观察自相续力」。法慧菩萨说:我们要经常地、恒常地、好好地观察自己的烦恼、习气是否还在继续着,是否还像过去那样猛利。如果修行之后,发现烦恼和习气一直在减少,那肯定是修对了;如果某方面的烦恼,一直是很炽盛的,那一定要猛下功夫,就像壮士断腕一样。
 
 有一些人受伤了,医生说:你必须砍掉你这个胳膊或者割掉这条腿,要保住你的性命,他也愿意。就是这样,要狠下功夫,最难断的也能断掉,这样——我们的业力习气才会被斩断。不能说那个难断,我不断了;我就把简单的断掉——那不行。使我们轮回的恰恰是最难断的那种业力、习气。
 
【佛子,若诸菩萨行此十法,是则名为住不放逸。】
 
法慧菩萨说:伟大的佛子(精进慧菩萨),以上十种法,如果菩萨们做到了,就说明真的安住于不放逸之行了,那是真正的菩萨。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不放逸,得十种清净。】
 
接下来,法慧菩萨又讲:伟大的佛子(精进慧菩萨),如果菩萨摩诃萨能够安住以上的种种不放逸之行,就得到了十种清净的果报。有付出,必有收获。
 
【何者为十?一者、如说而行;二者、念智成就;三者、住于深定,不沉不举;四者、乐求佛法,无有懈息;五者、随所闻法,如理观察,具足出生巧妙智慧;六者、入深禅定,得佛神通;七者、其心平等,无有高下;八者、于诸众生上、中、下类,心无障碍,犹如大地等作利益;九者、若见众生乃至一发菩提之心,尊重承事犹如和尚;十者、于授戒和尚及阿阇梨、一切菩萨、诸善知识、法师之所,常生尊重,承事供养。】
 
这十种清净的果报分别是:一者、如说而行;二者、念智成就;三者、住于深定,不沉不举;四者、乐求佛法,无有懈息;五者、随所闻法,如理观察,具足出生巧妙智慧;六者、入深禅定,得佛神通;七者、其心平等,无有高下;八者、于诸众生上、中、下类,心无障碍,犹如大地等作利益;九者、若见众生乃至一发菩提之心,尊重承事犹如和尚;十者、于授戒和尚及阿阇梨、一切菩萨、诸善知识、法师之所,常生尊重,承事供养。
 
我们逐一地来看一下:
 
如果能够一直保持不放逸,首先(第一点):菩萨们就可以获得「如说而行」的清净。他真的怎么说就怎么做,他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他不是一个伪君子,不是一个伪善者。你远了看他、近了看他是一样的;他是真实的,他是清净的。
 
如果一直不放逸的话,获得的第二种清净果报是:「念智成就」。他会一直拥有正念,他的心念都是清净的,他会成就佛一样的智慧(这是注定的)。
 
一直保持不放逸所获得的第三种清净果报是:「住于深定,不沉不举」。他的心非常清净,好像时刻都在禅定当中(在甚深的禅定当中)。他的心念不会沉下来或者飞举上去,不会有那种不稳定;他是一直很稳定的。
 


法慧菩萨说:如果能够安住不放逸之行,获得的第四种清净果报是:「乐求佛法,无有懈息」。他会一直爱乐学习种种佛法(佛陀的教法——「三藏十二部」,他都想学习),没有懈怠懒惰的时候,没有停歇的时候。
 
如果总是保持不放逸,获得的第五种清净果报是:「随所闻法,如理观察,具足出生巧妙智慧」。听了什么法,学了什么法,他都能够悟入(悟入:能听懂,能吸收),而且他所听闻的法就好像酵母粉一样,能够让他自性深处的这些智慧全都散发出来,甚至爆炸性地散发出来。
 
如果能够一直保持不放逸之行,所获得的第六种清净果报是:「入深禅定,得佛神通」。他很容易入禅定;可能别人坐了几天还没入定呢,他往那儿一坐就入定了,甚至不坐都是在甚深的定中。他能够得到佛一样的神通。所以说,十种不放逸之法是多么的重要!
 
法慧菩萨说:如果一直保持不放逸的话,我们获得的第七种清净果报是:「我们的心会非常平等,没有高下」。不爱讲任何的是是非非,很安静、很安宁、很平和。就像虚空一样,非常舒适,又怎么会有烦恼呢?
 
如果总是保持不放逸之行,我们获得的第八种清净果报是:「面对众生,无论他是上、中、下类,心无障碍」。这个众生是来自天界的,还是修罗界的、人界的、鬼界的、地狱界的……对他来讲,都是平等的。他不会因为这个众生是天道来的就要偏爱几分,那个是地狱道来的就很厌恶,不会的。
 
就像大地一样,非常平等地利益着一切的众生。即便这个众生是天道来的,他过去世可能也在人道、修罗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待过,对吧?这个地狱道的众生,也可能是天福享尽直接下的地狱,又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角度看,一切众生完全平等;佛与众生完全平等。因为在未成佛之前,所有佛都在六道待过,跟其他众生一模一样,没有差别。今生是众生,或者连着很多世、几千年、几万个大劫是众生;一旦修成佛,人家也是佛,未来佛、现在佛、过去佛又有什么区别?
 
从过去、现在、未来这个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过去佛和现在普通的众生,现在佛和现在普通的众生,或者未来佛和现在普通的众生,没有分别。大家都是在体验这个轮回「相」内的一切,都是体验者。你今生体验做佛,他体验做鬼;来生可能又换了角色,都是体验者。从体验者的角度讲:完全平等,没有分别。
 


法慧菩萨说:如果能够保持不放逸之行,我们获得的第九种清净果报就是:我们见到一个众生,哪怕就一念发了成佛之心(发了菩提心了),我们都会非常的尊重他,想要辅助他做事情,就好像他是我们的师父一样。这个众生就一念说:我想成佛,成佛多好啊!我们立刻就把他当师父一样,很尊重他。他只要有这一念,他早晚是佛。
 
《妙法莲华经》当中提到的释迦佛的过去世——常不轻菩萨,他都不管众生是不是起了成佛之念,他就一切众生都礼拜、都尊敬,是吧?因为早晚都是佛,就算不发菩提心,早晚都会成佛。
 
那对于这些起了一念菩提心的众生,我们更应该尊重、承事了。所以我们讲:佛弟子那么多,修行的团体那么多,他跟谁修都是修,只要学佛就挺好的——即便不学佛(今生不学),那未来世可能也会学的。
 
所以没有必要看轻任何众生,你今生学佛了,你下一世还不一定呢;所以今生学佛了,或者修到某种程度,也不要盲目地骄傲,谁都说不准下一世会怎样。
 
 法慧菩萨说:保持不放逸之行获得的第十种清净果报是:对于给我们授戒的师父、还有阿阇黎大导师、对于一切的菩萨、对于所有的善知识和法师,我们常生尊重之心,承事供养。
 
第九条讲:对于一切众生,我们都当师父一样地去尊敬,那对于真正的师父,已经当师父的这些众生,我们更应该常生尊重了。
 
如果说必要的话:他是真正的善知识,我们就要去承事他、供养他。这样讲是基于《楞严经》和《涅槃经》,因为需要辨别的(师父当中有正有邪,需要辨别)。只要是值得承事、供养的,我们就去辅助他做事情(提供该提供的一些物品,或者说道场)。
 
因为根据《梵网经菩萨戒本》,建立僧坊、道场、坐禅的场所,这也是菩萨们的使命。因为要教化众生,你得有教室、有课堂,可能有大小,但那是必须的。如果不方便有实体的,那么网络道场也算道场。过去曾经有师兄(有好几个师兄)把自己建的群送给了我们,这也相当于是供养道场了,功德也是无量的。
 
【佛子,是名菩萨住不放逸十种清净。】
 
法慧菩萨说:伟大的佛子(精进慧菩萨),以上所讲的,就是安住于不放逸之行而带来的十种清净果报,所以菩萨们一定要记住「不放逸」,「不放逸」才能成佛。
 
佛陀在有的经中偈颂里直接讲:「放逸为死路」,「放逸」通向死亡,通向生生灭灭的轮回,「不放逸」才是解脱道。
 
好,今天就先学习到这里。非常感谢法慧菩萨!也感谢本师释迦牟尼佛和无量法慧如来的加持!感谢《大方广佛华严经》!


往期回顾

相关文章

《华严经》 027(第一一卷)下〔终极版〕

《华严经》 027(第一一卷)下〔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毗卢遮那品 第六‍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听普贤菩萨讲故事。上节课说到:波罗蜜善眼庄严王如来给大威光...

《华严经》 029(第一二卷)下〔终极版〕

《华严经》 029(第一二卷)下〔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圣谛品 第八‍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聆听了文殊菩萨所讲的「苦、集、灭、道」四圣谛,在娑婆世界这里...

《华严经》 034(第一三卷)下〔终极版〕

《华严经》 034(第一三卷)下〔终极版〕

‍‍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到,释迦牟尼佛双脚(脚底)千辐轮所放的光明,已经超过...

《华严经》 037(第一三卷)上〔终极版〕

《华严经》 037(第一三卷)上〔终极版〕

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大家好,我们继续来聆听高人与高人之间的对话。【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言:佛...

《华严经》 040(第一四卷)下〔终极版〕

《华严经》 040(第一四卷)下〔终极版〕

‍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我们继续来学习贤首菩萨的偈颂。上节课讲到,「若了神通深密用,则为诸佛所忆念...

《华严经》043(第一五卷)中〔终极版〕

《华严经》043(第一五卷)中〔终极版〕

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有胜三昧名方网,菩萨住此广开示,一切方中普现身,或现入定或从出。】贤首菩萨说:...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