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华严经》终极版 > 正文内容

《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 第54课(中)

音频首发平台:蜻蜓FM
搜索关键字:醍醐学院




大家好!我们继续看法慧菩萨的偈颂。

 

【无量世界尽为尘,一一尘中无量刹,其中诸佛皆无量,悉能明见无所取。】

 

 法慧菩萨说:这些发了菩提心又修到某种程度的菩萨们,能够看到微尘当中的无量世界(每一粒微尘中其实都包含着无量的世界),在这无量的世界当中也有无量的佛,他们都能明了地见到(而)又不会生起任何的执取之心。

 

见多了就淡然了,就淡定了。当我们在梦中或定中有种种感应(且)见到第一个佛的时候,我们都是很激动的,那么见到很多佛的时候可能就麻木了。为什么说「定」能帮助「慧」呢?在禅定境界中总是见到无量佛,那我们想想:菩萨们再回到这个低维的现实生活中,他还会那么执取「五欲六尘」吗?肯定不会呀。

 

 其实,就拿人生来打比方,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兴趣点是不一样的——小孩子喜欢的玩具和成年人喜欢的玩具是不一样的,如果把众生比喻成小孩子的话,修着修着长成大人了,他的爱好就变了,过去吸引他的东西,可能后来就无法吸引他了,这是注定的。

 

【善知众生无生想,善知言语无语想,于诸世界心无碍,悉善了知无所著。】

 

这些句子都非常地究竟!都是晓了了第一义的菩萨们,善于了知所有众生,却又感觉众生如同幻影,又感觉好像没有这些众生相一样。菩萨们善于了知一切言语,但又卸下了对于语言文字所有的执著。

 

对于所有的世界都能了知的时候,想去哪儿去哪儿的时候,心就真正没有障碍了。当我们不再有好奇心的时候,也就不再有激动的感觉了。什么都知道,就很平静了。修行者都是越修越平静啊。

 

【其心广大如虚空,于三世事悉明达,一切疑惑皆除灭,正观佛法无所取。】

 

修到这个阶段,菩萨们的心广大得就像虚空一样,可以明了通达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事。作为凡夫阶段的那些疑惑全都除灭干净了,所有的「问号」都已经变成了「句号」。

 

「正观佛法无所取」,这个时候其实就可以完整地观见所有的方法了,什么是真理实相,什么是觉悟……这一切一切全懂了,全懂了之后就无所取著了。就好像一个学生,把所有的课程学完快毕业了,不需要再学习新的课程了。

 

这个阶段会显得非常宁静,很安定,就好像我们的手机恢复了出厂设置一样,「五欲六尘」跟我们之间的瓜葛就此切断了,是真正地待在本来面目里面了。就是这样,非常单纯,没有太多杂七杂八的妄想

【十方无量诸国土,一念往诣心无著,了达世间众苦法,悉住无生真实际。】

 

这个时候因为有了「神足通」嘛,一念之间可以到达想去的任何一个世界(就是你想到哪个世界立刻就去了),可以说不需要任何的交通工具,也可以说我们的念、我们的愿、我们的爱好(喜乐)就是交通工具。

 

同时也能够了达世间这所有的众生为什么苦,苦在哪里了,解决方法是什么……此时菩萨们就安住在无生法忍,这是无生无灭的真如实际本身

 

【无量难思诸佛所,悉往彼会而觐谒,常为上首问如来,菩萨所修诸愿行。】

 

无量不可思议的佛所在的地方,想去哪里参拜就去哪里参拜——非常地自在!去了之后,可以看到自己成为那里的上首菩萨(成为贵宾)了,到那里亲自去向佛提问,请佛讲法。本来这一切都是佛经当中的境界,但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了。可以说,菩萨们最初发了愿,然后如法地修行,到最后一切的愿望都满足了。

 

【心常忆念十方佛,而无所依无所取,恒劝众生种善根,庄严国土令清净。】

 

因为总是跟佛打交道,经常去到任何一个佛国,所以呢,菩萨心里整天想的还是这十方世界的佛。这些佛就像自己的邻居一样,就像亲教师一样,非常地亲切,没有距离。

 

虽然心里空(kòng)下来可能想的都是:哦,那天这个佛跟我讲了什么,那天那个佛给我讲了什么……惦记着这些,但实际上也没有彻底地依住在哪里,也没有刻意地执取什么,其实是没有的,就是很随然的、任运的状态。

 

同时呢,在力所能及的状态下也会劝周围的众生种善根。菩萨所到之处已经可以庄严国土了:菩萨走到哪里,带着他清净的气息,带着他的气场,走到哪里清净到哪里,走到哪里庄严到哪里。这就说明菩萨们持戒持得很好,如果不持好戒的话,是不可能清净、庄严的。

 

【一切趣生三有处,以无碍眼咸观察,所有习性诸根解,无量无边悉明见。】

 

其实修到这个程度,菩萨们就可以了解这「三界六道」所有的众生都去到哪里了。比如说这个众生原来是人道的,他离开人道去哪儿了,那个天道的去哪里了……菩萨们靠着无有障碍的天眼,也靠着「宿命通」,什么都能看见。

 

而且,这种种众生有不同的习气、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根性、不同的理解力……无量无边的差异,菩萨们都完全明了和洞见了。

 

也就是说,我们真的想要了解一部手机的所有的话,要恢复到「出厂设置」的状态。我们扫尽所有的烦恼习气和妄念,也就相当于回归了「出厂设置」的状态,这个时候看什么就看得非常清楚了。它是直接以一个画面或视频的形式展现在你的面前,不是你思惟来的,是真正看见的。

 




【众生心乐悉了知,如是随宜为说法,于诸染净皆通达,令彼修治入于道。】

 

修到这个程度,菩萨们也有了「他心通」了,众生内心都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完全了解,可以随顺着众生内心的爱乐给众生讲法。对于一切的「染、净」都能通达了。

 

染法和净法,其实从佛的角度看,染法就是执著之法,净法就是超离之法。如果说跳脱「相」里的「二元」,跳脱那些善恶的分别来看,其实「染、净」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执著。

 

这样,菩萨们慢慢通达了「染、净」的究竟含义了,也能够帮助众生好好地修行,慢慢地入于觉悟之道。

 

【无量无数诸三昧,菩萨一念皆能入,于中想智及所缘,悉善了知得自在。】

 

无量无数的种种三昧境界(禅定境界),菩萨一念就能入(每一次上座不一定入哪种三昧)。这些三昧中,包含着怎样的心想、欲念,包含着怎样的智慧,到底在什么条件和情况下才能证得某种三昧,关于三昧的来源……菩萨们完全了知,所以非常自在。因为知道了三昧的来源,就可以创造条件入到想入的任何一种三昧。

 

【菩萨获此广大智,疾向菩提无所碍,为欲利益诸群生,处处宣扬大人法。】

 

以上讲的这些菩萨们,境界已经非常接近佛了。菩萨们修啊修,获得了这样广大的智慧,他们就会很快证得佛一般无有障碍的觉悟了。

 

为了利益各种各类的众生,菩萨们到处讲着「大人」之法人中大者,其实就是无我者、无私者,是圣人,是佛,是觉悟者。菩萨们到处宣扬着佛法,作着法布施……利益着众生,也利益着自己。

 

【善知世间长短劫,一月半月及昼夜,国土各别性平等,常勤观察不放逸。】

 

关于时间上,菩萨们也是非常了解。这个世界将维系多长时间,那个世界将维系多长时间;在这个世界待一个月,相当于那个世界的半个月还是一昼夜,等等,都了解。

 

就是,单独针对一个世界讲,了解它的长短,也知道世界与世界之间这个长短的换算关系。国土(这里指世界)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别,但是其性都是平等的。所有的国土,不管是清净还是染污,也都是心念幻化出来的,也都是「相」。

 


法慧菩萨说:菩萨们「常勤观察不放逸」,一直观察着世界与世界之间的差别,看着时间的这种无常变幻(这种迅速切换),看着时间与时间换算上「一里套着无量」(任何无量里包含着无量的「一」,每一个「一」里又含着无量,都是互相嵌套着),就更觉得这个世界是虚幻的。

 

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无常的,生命是短暂的(这个肉身的生命是短暂的),所以菩萨们更加不会放逸了。为什么有一些宗派的修行,上来就让你观无常?就是说,这个生命是真的很无常,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没了,你要有危机意识

 

印光大师不是把大大的「死」字贴在墙头吗?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死。虽然从究竟意义上讲,死亡是不存在的(一切未曾生也未曾灭);从「相」上讲,死亡也不存在,因为存在的只是生命形式的转化:今生当人,下一世做小狗,再一世做什么什么,只是生命形态在转化,其实那个生命力还在。

 

但是问题在于,我们今生作为人,能够亲近佛法,能够力求觉悟,但下一世你不一定是什么了。如果不幸做了鬼、畜生或去了地狱,那怎么修啊?多浪费时间啊!

 

所以,当我们一直像菩萨们一样——观时间的短促、生命的虚幻,观久了更是不敢放逸了,甚至讲得难听一点:放逸的都是傻子!尤其是有幸得了人身或得了天人之身,有这么大的福报又有幸亲闻了佛法的这些众生,如果还放逸,那是真的太傻了!你知道无常什么时候来吗?

 

所以经常给师兄们建议:就算我们不得不睡觉了,也要放着佛号啊,佛乐啊,佛咒啊,给阿赖耶识种殊胜的种子。哪怕你做了不净的梦,但佛号、咒语也一直在净化你所在的整个区域,净化你房间内所有众生的心。那是功德无量!

 

一旦睡觉,我们没有办法明了(觉知)了,恐怕陷入到植物、泥土一般的那种昏沉当中,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就在睡觉的时候放佛号啊,佛咒啊,一直放……



【普诣十方诸世界,而于方处无所取,严净国土悉无余,亦不曾生净分别。】

 

法慧菩萨说:菩萨们可以普遍地到达十方的所有世界,但是也不会执著他所到的任何一个地方。这些世界都很美,其实菩萨们随着因缘而去嘛,去了之后,也不会因那个世界太美就刻意地想要留在那儿,也未必想留。

 

因为,他现在所来之处(就是他出发的那个地方),应该是跟菩萨们因缘最厚重的地方。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娑婆世界出现了,娑婆世界与我们的因缘是最厚重的。像在禅定或梦中去到某一个佛国,后来我们不还是回到娑婆(世界)了吗?因为这边业缘未了。你不要过于执著:啊,那儿太美了,我要留下。以你目前这个业力,可能你想留还留不住。

 

我们都知道一代大德虚云老和尚,在定中去了兜率陀天,亲闻弥勒菩萨讲法,在弥勒菩萨座下还看到了很多熟人。当时虚云老和尚处在一个非常悲惨、动乱的(灾难重重的)年代,他不想回到娑婆(世界)了嘛,想留在兜率天,但当时时机未到,弥勒菩萨也说他无法留下来,还是必须回到人间。

 

那么往生之后,这边的业缘了断了,虚云老和尚就可以随着自己的心意再回到兜率陀天了。所以我们随缘就好了——该去则去,不要刻意

 

菩萨们可以庄严、清净所有的世界,没有剩余,去到哪里(就)庄严、清净到哪里。如果大家受了菩萨戒了,就要经常问自己:我们所到之处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清净、庄严吗?

 

若我们所在的地方因我们的存在能变得清净、庄严,那说明你这个菩萨戒没白受,你是个合格的菩萨。若「清净、庄严」这两个词你简直害怕用到自己身上,很不自信,很惭愧,那说明你在菩萨戒上还要加倍地用功啊。

受了菩萨戒就是菩萨了,千万不要给菩萨的队伍丢人、抹黑,不要拖后腿。其他这些灵界众生大部分都有天眼,都看着我们呢,说:哦,那是又一批新受菩萨戒的菩萨们(看到我们闪烁着菩萨的光环)。

 

刚受菩萨戒,很多师兄得了戒体,放射着清净的白光,周围灵界众生就敬我们三分。先不管你修得怎么样,证悟怎么样,证量怎么样,先敬我们三分。接下来你的身、口、意要是不注意,这灵界众生就一直摇头,到最后甚至嘲笑你,你甚至会拖累整个菩萨队伍。

 

那灵界众生说:你看那位,受了菩萨戒了,守戒守得还没有我好呢!所以(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受了菩萨戒的这些师兄们,我们群里反复、不定期地在复习菩萨戒。大家一定要注意啊,千万不要给「菩萨」这两个字抹黑呀!

 

法慧菩萨说:修到这种程度的菩萨们,能够到达任何一个世界去清净、去庄严,同时又不会生出清净方面的分别。他们其实不会去比较,说这个世界更清净,那个世界不清净之类的。其实(菩萨们)不会比较,始终是无所取、无所依、无所著的那种状态。就是少说闲话和废话,因为一说得不对就造业嘛,所以修得越好的人废话越少。

 

很多师兄都说,学佛之后自己由外向变得内向了,这都很正常。可以讲,在所有这些佛弟子当中,我们的本师释迦佛,他就是一个最内向的人。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能忍、寂默(寂静、沉默),他是非常内向的。你要是修了很多年了还很外向,我们简直也是有点奇怪。

 

【众生是处若非处,及以诸业感报别,随顺思惟入佛力,于此一切悉了知。】

 

众生轮回内的一切事,或者关于清净自性的一切,以及众生都造了哪些业,感来了什么样的果报……这其中的千差万别,菩萨们全了解,而且看着这些众生就像中了毒瘾一样迷著轮回内的一切。

 

清净自性明明与众生共在,他就是无法回归;明明知道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有的时候还是冲动……就看着众生这一切,就思惟着,其实也能够入到佛的解脱力当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看自己可能看不清,但是看众生身上发生的故事,我们就会学到很多道理,这些道理也能帮助我们觉悟。

 

以前也提到「独觉佛」(独自就觉悟了,靠自己就觉悟了),其实这些「独觉佛」也都是比较善于观察和思惟的。当然这些「独觉佛」过去无量世也都是修过的,底子也是不错的,靠着自己的力量甚至没学佛都能够觉悟。

【一切世间种种性,种种所行住三有,利根及与中下根,如是一切咸观察。】

 

一切世间存在物有着不同的特性(不同的性质,不同的属性),那么有活性的这些有情众生,有着各自的性格(或者说有着各自的本能),他们有着不同的种种造作,随着这些造作就一直停留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了。

 

这些众生按根性分:有利根的,有钝根的(中下根)。说「上根利器」,上根和利器总是连在一起的,那么与之相对的「非上根利器」就是中下根(钝根)了。菩萨们能够了解以上这一切,包括众生种种性的不同、种种行的不同以及根性的不同。

 

【净与不净种种解,胜劣及中悉明见,一切众生至处行,三有相续皆能说。】

 

菩萨们修到这个程度,已经接近恢复「出厂设置」了,平常都没什么妄念了,觉知力相当地敏锐。一个众生过来,他就知道是清净还是不清净,是上一界的还是下一界的。

 

上界,比如人道向上走的这些众生,能量是扬升的、明亮的那种感觉;人道往下走的众生,那个能量是很暗沉、很沉重地往下走。其实就看这个能量的明亮程度,以及它是扬升还是下降,就知道这个众生是清净还是不清净。几乎所有清净的能量都是向上走的,越清净越向上。

 

那么众生在理解力、在智商方面也有种种不同,有的可能聪明一点,有的好像稍微笨拙一点……这一切,菩萨都能明了地洞见。

 

其实菩萨们不爱讲是非,除非是在一定的时机和场合中必须讲。知道了并不代表就东讲西讲(到处讲),那不是菩萨的风格。

 

同时我们也要知道,众生是有发展性和变化性的:他今天可能不够聪明,未来可能就会变聪明;现在是中下根,可能未来就是上根利器。从发展的眼光看众生的话,菩萨们也不会太着急下一些判断,总之就是越修越沉默的感觉,越修越含蓄。

 

「一切众生至处行,三有相续皆能说。」这些众生,看着他这个状态,他将去哪一道,或者他接下来将做什么……菩萨一看心里就有数。那么,众生有着怎样的心态,有着怎样的行为,直接影响着他将在「三界」的哪一界继续轮转……这一切,菩萨们也都知道。

 


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就看这「三界」的名字,你将继续在「三界」的哪一界流转?如果欲心很重的(「欲」当然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财、色、名、食、睡」或「色、声、香、味、触」方面),那肯定还会在欲界;如果爱乐殊胜清净之相,对于「欲」不怎么心动,那就去色界;还有一些众生始终处在那种无所住、无所著的空灵状态,那就去无色界;甚至进一步再修就修到「三界」外去了。

 

所以,判断众生或判断自己将在「三界」的哪一界,还是说(是否)能跳出去,这就很清楚、很明了了。

 

因为法慧菩萨讲法以来讲得很细,我们就好像在给自己把脉,也给自己周围的亲朋好友把把脉一样,甚至给自己的师父、老师把把脉,看看他是在「三界」的哪一界,或者他未来将去「三界」的哪一界?

 

当然,有早一点解脱的,有晚一点解脱的,也无法讲早一点解脱的就高于晚一点解脱的,我们不能这样讲。就好像看着一盆花,有开得早的,有开得晚的,都是花,都会开,也不会计较花与花之间的高下,不会。所以学《华严经》之后,我们就会拥有一种心态:平静,平和,安然,淡定。

 

《华严经》的开场,其实是让我们激动的,但是那么多究竟的法理贯穿在精彩纷呈的境界、故事、神通当中,这些法理就在平衡我们那个激动的情绪,你刚因为什么佛放光或是种种神通激动的时候,这个究竟的法理就让你淡定。一会儿激动,一会儿淡定,这就是《华严经》。

 

我们纵观《乾隆大藏经》整个「华严部」所有的经典,也是有的经典偏向让我们激动,有的经典就偏向让我们淡定。想想一切的有情众生,他情绪的变化也基本上就是这两者了。

 


在《信力入印法门经》中,佛说了一句让我们都不敢相信的话,佛说:「有言喜觉分者,所谓三昧三摩跋提」。一看到「喜觉分」,这应该是喜乐呀,这应该是喜悦啊,是愉悦啊,是吧?「喜觉分」。但是佛说:究竟的「喜觉分」是住于三昧禅定境界。

 

「极致的喜悦」是一种「定」,甚至我们换一下文字相说,「极致的喜悦」,不是激动,而是平静,「平静」才是极致的喜悦。因为你那个激动,它属于在「相」内「二元」的那个情绪里,你有一个激动,可能就有一个沮丧跟着,是吧?

 

《大般涅槃经》里也讲,那个「常、乐、我、净」的「乐」,它是超越了「二元」对立的「乐」,它更像是一种安宁、平静、自足的状态,而不一定是要咧着嘴、露出牙齿那样笑。

 

这个「三摩跋提」,经常被翻译成「等智、正受或正定」。这个「等智」,是一种「定、慧」平衡的状态,不偏向「定」,也不偏向「慧」,是「定、慧」的平衡。那不也是很平静的?

 

当然也并非说成佛了连笑都不会了,就天天很平静、很死板,也不是的。佛讲的是极致的状态,喜悦的极致状态是一种「定」。佛也不一定总是处在极致状态呀,他也有非极致的时候,佛是任运自如、不限定自己的。

 

  但是一谈到某种事物的终极,绝对「不是虚空就是寂定」。你从「相」中或从「非相」中谈就是这样的,所有事物的终极都是这样。

 

包括有的师兄特别喜欢听音乐(无论是流行音乐、古典音乐还是交响乐……),音乐的极致难道不是无声吗?一场演唱会、一场音乐会,完满到极致就归于无声了,万事万物到了极致就是归于无生法忍了。


佛陀在《信力入印法门经》中还讲:「有言定觉分者,谓平等觉一切法」。你真正拥有了佛的这种「定」,你才能平等地看待一切存在物,没有高下、贵贱之别,不会想刻意地赞美谁、打压谁、批评谁、贬低谁,不会的。你处在佛的这种「法性定、佛性定」的状态,才能有真正的「平等觉」。

 

「定」到极致绝对是「平等觉」。定功不足的话,就无法「平等觉」,就都是「不平等觉」。「不平等觉」,换个文字相其实就是分别心。

 

我们都知道,在「阿含部」的经典中,也经常强调「八圣道」(也叫「八正道」),「八正道」(八圣道)第一个是「正见」。

 

什么是「正见」?「正确地体见诸法之理性而不谬误」。就是,我能够正确地去学习法理,不会发生偏差。知见要正,这是「正见」。但是在《信力入印法门经》中,佛陀讲的「正见」(他给文殊菩萨讲的正见):「有言正见者,谓入定位故」。

 

什么是真正的「正见」啊?你入到了佛的这种「定」当中,入到了这种「佛性定」中,入到了第一义中,入到了这种不分别的平等觉中,这才是「正见」。所以佛看待「正见」这个词,就没有了「二元」对立的色彩。

 

你说「我要准确地认识真理」,就好像那边在谬误地(在错谬地)认识真理,是吧?那还是「二元」。佛说的「正见」,就是入到佛的「定」位,以佛智知一切,以佛的境界感知一切,以佛的「见」去见一切,以佛的眼去看一切,以佛的心去体味一切……这才是我们反复学习《华严经》的目的。

 

今天先讲到这里。非常感恩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感恩古来所有圣贤能够把《华严经》传到现在!《华严经》也将传到未来!非常感恩!



往期回顾

相关文章

《华严经》 008(第〇三卷)下〔终极版〕

《华严经》 008(第〇三卷)下〔终极版〕

我们接着上节课的内容,在释迦佛证道以后,各界来了很多的贵宾。【复次,示现宫殿主昼神,得普入一切世间解脱门;发...

《华严经》 009(第〇四卷)中〔终极版〕

《华严经》 009(第〇四卷)中〔终极版〕

我们继续回到《华严经》。【复次,柔软胜味主稼神,得与一切众生法滋味令成就佛身解脱门;时华净光主稼神,得能令一...

《华严经》 017(第〇七卷)上〔终极版〕

《华严经》 017(第〇七卷)上〔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七世界成就品 第四上节课提到,很多的菩萨摩诃萨们都祈请普贤菩萨来回答问题。接下...

《华严经》 017(第〇七卷)中〔终极版〕

《华严经》 017(第〇七卷)中〔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七世界成就品 第四「如是等一切法,我当承佛神力,及一切如来威神力故,具足宣说。...

《华严经》 029(第一二卷)下〔终极版〕

《华严经》 029(第一二卷)下〔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圣谛品 第八‍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聆听了文殊菩萨所讲的「苦、集、灭、道」四圣谛,在娑婆世界这里...

《华严经》 034(第一三卷)下〔终极版〕

《华严经》 034(第一三卷)下〔终极版〕

‍‍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到,释迦牟尼佛双脚(脚底)千辐轮所放的光明,已经超过...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