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正文内容

《大乘密严》之境 04

尔时,如实见菩萨,有大威力世中自在,其身妙好上服庄严,在于佛前避座而立,曲躬合掌一心恭敬,向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而作是言:“尊者,善能通达自智之境现法乐住,于三乘世间心得无违,为大定师于定自在,能随顺说诸地之相,常在一切佛国土中,为诸上首演深妙法。是故我今劝请尊者,说诸圣人不随他行,现法乐住内证之境。令我及余诸菩萨众得见斯法,安乐修行趣于佛地,获意生身及言说身,力通自在皆得具足,转所依止不住实际,如众彩摩尼现诸色像,于一切佛国说密严行。”

 

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言:“善哉!仁主,能请我说入于密严无我之法。仁主,先应觉了诸分别境,是心之相,于境界中舍诸分别。仁主,一切世间,是分别见见世间体,即于所缘而得三昧。我今为汝开示彼法,主应善听。”即说偈言:

一切诸世间譬如热时焰,以诸不实相,无而妄分别。觉因所觉生,所觉依能现,离一则无二,譬如光共影。无心亦无境,量及所量事,但依于一心,如是而分别。能知所知法唯知心妄计若了所知无,能知即非有。心为法自性,及人之所浊,入于八地中,而彼得清净。九地行禅定,十地大开觉,法水灌其顶,而成世所尊。法身无有尽,是佛之境界,究竟如虚空,心识亦如是,无尽亦无坏,众德以庄严,恒住不思议,密严诸佛土。

 

譬如瓶破已,瓦因而显现,瓦破显于尘,尘析极微显,如是因有漏,而成无漏法。如火烧尽木,复于余处燃,味于不动智,转依离分别,密严佛国中,如是而常现。不生众品类,莫住于世间,舍于一切见,归依此无我。断诸相续流,无生亦无坏,尽于一切见,归依此无我。诸患皆已息,寂住不思议,净于一切见归依此无我。世间种种法,本来无我性,非由击坏无,及喻之所显。

 

如火焚薪已,自于是中灭,观察于三界,无我智亦然。是名现法乐,圣人自智境,依此入诸地,净除无始恶,舍离世所依,出世而安住,其心转清净,恒居密严土。

讲解部分:


「诸法本性与佛法等,是故诸法皆是佛法。」---《大宝积经·卷第四》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安住在超越三界的密严之国。围绕在他身边的有:摧异论菩萨、大慧菩萨、如实见菩萨、持进菩萨、解脱月菩萨、观自在菩萨、得大势菩萨、神通王菩萨、文殊师利菩萨、金刚藏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

此时,释迦牟尼佛从他自证的智慧境界---三昧而起(出三昧),放出彩虹一样的电光,微妙庄严了整个宫殿。释迦牟尼佛的眉间放出了髻珠庄严光明,有无量的光周匝交映,围绕着他,形成了光明之网。光明之网流照之时,一切佛土的庄严之相都如此分明地显现,就好像是同一个佛土一样。无量无数的、微尘一样数不清的庄严细妙佛国,都在光明网中显现。

【尔时,如实见菩萨,有大威力世中自在,其身妙好上服庄严,在于佛前避座而立,曲躬合掌一心恭敬,向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而作是言:】

这个时候,「有大威力世中自在」的如实见菩萨他的身体用庄严的、上妙的衣服装饰着。如实见菩萨在释迦牟尼佛前「避座而立」,隔着释迦牟尼佛的座位有一段距离,他弯曲自己的身体合起掌来一心的表示恭敬。然后如实见菩萨向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说:

【尊者,善能通达自智之境现法乐住,于三乘世间心得无违,】

尊者呀!您不愧是善于通达自证的智慧境界。您在您自证的智慧境界体验着、感受着无边的法乐,并且能够带动大家深入到您的法乐当中去。您对于世间的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一切教法都通达无碍。

【为大定师于定自在,能随顺说诸地之相,常在一切佛国土中,为诸上首演深妙法。】

您是大禅定之师,在禅定中无限地悠游自在。您能随顺着众生的根性和需要讲说诸地之相,从初地「欢喜地」二地「离垢地」三地「发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极难胜地」六地「现前地」,到七地「远行地」八地「不动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云地」菩萨在修行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境界,您都如此的了知,能够讲说清楚。您经常在一切佛国中游历,在一切佛国中,您能够为上首的诸位圣者演说深妙的佛法。

【是故我今劝请尊者,说诸圣人不随他行,现法乐住内证之境。】

所以此时我劝请您,尊者呀!您仔细地讲说一下诸位圣人怎样地不随他行,怎样地安住在内证的法乐境界?您仔细地讲一讲吧。诸位圣人是怎样地不被外境外相干扰,恒处于法乐内证之境的?请您讲一讲吧。

【令我及余诸菩萨众得见斯法,安乐修行趣于佛地,获意生身及言说身,力通自在皆得具足,转所依止不住实际,如众彩摩尼现诸色像,于一切佛国说密严行。】

让我以及与会的所有诸菩萨们听了您的讲法,都能够在安乐中修行,慢慢地达至佛地的境界,最终获得意生身,获得辩才无碍,获得无量的神通自在。转识成智,又不安处在一个具相的、妄想中的实际当中。因本无所得,当感觉自己有所得时,那依然是妄中的执著呀。

如实见菩萨说,我们非常想像众彩的摩尼宝珠一样,像五色斑斓的摩尼宝珠一样,能够显化出诸种色。我们也希望最终能像您一样,在一切佛国讲说密严之行。

【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言:善哉!仁主,能请我说入于密严无我之法。仁主,先应觉了诸分别境,是心之相,于境界中舍诸分别。】

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对如实见菩萨说:善哉!仁主(仁者的尊称)。善哉!仁爱的、仁慈的尊者呀!您能够请我讲说契入到密严之境的无我之法。仁爱的、仁慈的尊者呀!如果想要契入密严之境,「先应觉了诸分别境,是心之相」。

大家一定要了解,你用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去分别的一切外境,其实都是你内在识心的显相呀,都是心的显化。

如果你想契入到密严之境,那么不管你面对什么样的境界,都要舍离了你的分别心、分别念,面对一切境界都不起分别。因为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要把分别的识转成不分别的智。世人著相,以为能分别才是智慧;圣人离相,知道不分别才是大智慧。

【仁主,一切世间,是分别见见世间体,即于所缘而得三昧。】

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对如实见菩萨说,仁爱的、仁慈的尊者呀!世间众生习惯了去分别取相,针对着他所分别之境相,去引发他内在的认识。他以为通过分别能够见到世间事物的本体,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所有的分别都是妄啊!

大家要修到一种程度:「即于所缘而得三昧」。就是你没有刻意地离开外在的境界、离开外在的相,不用刻意地逃避、逃离、弃绝。虽然我在这里没有离开,我正在靠近它,我离它很近,我甚至都接触到它了。外在的一切相我并没有刻意地逃离,但是我却恒处在三昧境界当中。所谓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即于所缘而得三昧」,你此时就靠近所缘之境,没有离开它呀,但是你恒处在三昧之中。

【我今为汝开示彼法,主应善听。即说偈言:】

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说,如实见菩萨,我今天为你仔细地讲说、开示一下具体的方法,希望仁者您仔细地听啊。

金刚藏菩萨摩诃萨接下来就开始讲说偈颂:

【一切诸世间,譬如热时焰,以诸不实相,无而妄分别。】

三界世间内的一切相,就好像天气非常炎热时烤蒸的那个空气像水的波浪一样,我们叫它阳焰。太阳照耀,把空气好像变成了水波浪一样,实际上这是一种幻觉,它是虚妄不实的,但是众生常常以为是真实的。尤其是一些愚痴的禽类、兽类在天气炎热时,误以为蒸涌的空气就是水,其实不是。这都是妄分别的结果。

【觉因所觉生,所觉依能现,离一则无二,譬如光共影。】

世间众生认为「我能觉,有所觉。我能觉知一切,有被我觉知的一切」。「觉因所觉生,所觉依能现」,其实你说我能觉知,为什么说自己能觉知呢?因为你感觉到我觉知到了什么。你觉知到了什么,为什么你感觉到有这些东西呢?因为你能觉。所以「能、所」它是二元相依相生的。本质是一,不是二,离一则无二。只要有二元,那么退到二元的外面去,还是找到了一个主体、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超越了二元,含容着二元。就好像光和影子,有光就有影子,有影子就知道有光,二者好像不是一个,但也不能讲是相互割裂的两个。

【无心亦无境,量及所量事,但依于一心,如是而分别。】

如果没有我们能觉知之心的话,外在就没什么境界了。如果一块木头不能觉知,外在有什么也好像没有一样了。「量及所量事,但依于一心」,你说我能测量到很多东西,我能感受到很多东西,我感受到的东西有多少多少,还去计算,其实你都依靠着你的觉知之心哪。依靠着能觉之心的功能,然后感受到外在如此的丰富,(于是)起了种种的分别。

【能知所知法,唯知心妄计,若了所知无,能知即非有。】

其实不管是能知还是所知,主体还是客体,「唯知心妄计」,还是一种虚妄的计度,著相的计度。能知、所知都是虚妄的计度,都是心的功用。

「若了所知无,能知即非有」,你要知道你的所知本空,都是幻相,只是心的作用。这个时候,那个能知的心好像也不是具体的存在了,也是如梦幻一般的。也就是说「能、所」二元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消弭了一者,另一者就好像是虚妄不实的,就好像是不存在的。

【心为法自性,及人之所浊,入于八地中,而彼得清净。】

心,究竟是一切法的本源;心,也就是所谓的「何其自性,本自清净」的自性。这个自性是怎么染污的呢?其实并不是说人行恶的时候就染污了,人生起分别念的时候心已经开始染污了。但是当修行者修到八地不动地的时候,心又开始恢复它的清净了。八地不动地意味着,面对一切性、一切相、一切境,我都无所著、无所染、无所动。无所动,就恒清净了。

所以处于八地的菩萨,他的烦恼不再现形,他也不会被任何的名利所动,不会被「八风」吹动,心里只有一种慈悲的大愿---度众生的大愿。

【九地行禅定,十地大开觉,法水灌其顶,而成世所尊。】

在不动地的基础上再继续修行。在九地,已经非常善于讲经说法的菩萨们还经常的修习禅定。在禅定中加深自己对于密严境界的领悟,慢慢到达了十地法云地,这是「大开觉之地」---彻底地打开,彻底地觉悟。所以当证得了十地的时候,如来的法水无量地、无限地「灌其顶」。到了十地,菩萨们就已经修成了世间所尊敬的世尊了。

【法身无有尽,是佛之境界,究竟如虚空,心识亦如是,无尽亦无坏, 众德以庄严,恒住不思议,密严诸佛土。】

法身是无有尽头的,是佛的境界。诸佛共一法身究竟圆满如虚空。到了十这里,你的心无量地打开,打开得如同虚无一般。既然如同虚无、如同虚空,就没有尽头,也无所谓坏灭。「众德庄严」,你就永恒地安住在这不思议的十地境界,你就能够契入密严之境,游历诸佛国土。

【譬如瓶破已,瓦因而显现,瓦破显于尘,尘析极微显,如是因有漏, 而成无漏法。】

就好像陶师做的瓶子,被摔破之后你就看到瓶子的内在结构是什么,一开始是用什么做的瓶子。是用泥巴烧制的,是从瓦慢慢变成瓶子的。这个瓶子摔破的时候,它的内在成因就显现出来了。这个瓦片,再把它打碎,一直打碎成微尘,然后就发现原来瓶子的内部是微尘。再分析、推求这些微尘,分析、推求到极处去,慢慢就入了空了。

本来瓶子还是一个具体的相,还是一个幻相假但是因为这个幻相假有,因为这个有漏之因,慢慢却发现了瓶子的内在本质是空性从有漏之而成无漏之!借假而修真,借幻而觅真啊!

如火烧尽木,复于余处燃,味于不动智,转依离分别,密严佛国中, 如是而常现。

就好像火烧着烧着把木头烧尽了。烧尽了木头,从别处又点燃了

大家就在禅定中感受八地不动的智慧,慢慢把所有分别的都转成不分别的智。转完之后离开所有分别离开所有分别之后你就能发现什么是密佛国了,你就能经常处在密严的境界了在这个境界中,是不生不灭的---这能生之因,虽然外在的助缘还没来,能生而不生。

不生众品类,莫住于世间,舍于一切见,归依此无我。断诸相续流, 无生亦无坏,尽于一切见,归依此无我。诸患皆已息,寂住不思议,净于一切见,归依此无我。

种种繁复的品类呀,能生而不生。既然不生,那就无相;既然,就无所谓三界世间就在这里舍离一切知见的垢染,你皈依在这个不生的境界这里就是真正的无我,没有那个加引号的。一切不生哪有」?没有」,就没有贪嗔痴,没有烦恼

处在这种不动的不分别的智慧境界中,就断除了所有轮回相的相续之流再生,也不再坏灭。你就消弭了一切知见,你就皈依在真实的无我之境。一切忧愁过患一切烦恼都停息了如此寂静。你安住在这不思议的寂静中,一切知见染都被涤荡、清扫干净,你就皈依在这彻底的无我之境。

【世间种种法,本来无我性,非由击坏无,及喻之所显。】

想想世间的种种法,也是种种相,本来根性就是空。「缘起而性空,性空而缘起」,本自无我。并不是说别的东西把它击打坏了,所以无我,而是本自无生,所以无我。

【如火焚薪已,自于是中灭,观察于三界,无我智亦然。】

其实,这种无我,也不是说本来有一堆柴,猛火把柴烧尽了,所以无我。本性就是空,就是无生。

在外相上,好像你的一切烦恼薪、你的一切贪嗔痴的薪柴都被烧灭了。烧灭了,你的心念就消歇了。心念消歇了,「奢摩他」---止,就修得了。然后就通过「毗钵舍那观」去观察欲界、色界、无色界。当你的心真的消歇了,真的入了「奢摩他」了,真的止歇下来,你就发现三界真的本自无我,本自宁静、安然。

【是名现法乐,圣人自智境,依此入诸地,净除无始恶,舍离世所依,出世而安住,其心转清净,恒居密严土。】

这就是现法乐。你的「现量境界」你已经证得了,你正在体验的无边的法乐境界。所有的圣人都是这样向内求,自己亲自证得这样的智慧境界。就从这里下手,慢慢地才能从初地、二地、三地,一直到八地、九地、十地,就这样修「止观双运」,才能够净除无始劫以来的一切恶行。而恶行本空啊!慢慢地舍离世间众生所依止的、所依著的一切,你就出离了世间,出离了三界,在密严境界安住,长久地安住。你的心是如此的清净啊!

你的心是如此的清净!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变成了「成所作智」,第六意识变成了「妙观察智」,第七识「末那识」变成了「平等性智」, 含藏一切的种子「阿赖耶识」变成了「大圆镜智」。终于转八识成四智,转妄动的八种识成究竟不动的佛陀之智!

《金光明经》云:「无相正思维修得自在,诸烦恼行不能令动,故名不动」。从八地开始,灭尽一切烦恼过患,灭尽一切烦恼种子,得最极清净的智慧。在此基础上勤加精进,修积圆满福德资粮,慢慢在九地为众生广说经法,勤修禅定,「无相无功而用行」,以自然而然的清净法力守护佛法宝藏,以纯善的智慧开示众生,所以第九地叫善慧地。

到了十地法云地,是真正的法王子了,也被称之为补处菩萨---即将成佛的候补佛。有大慈悲、大神通。那福德智慧的云朵严密护身,可以发为电光,震大雷音,降大法雨,降伏诸魔,降伏外道,终成无上正等正觉。

「断诸相续流,无生亦无坏,尽于一切见,归依此无我。诸患皆已息,寂住不思议,净于一切见,归依此无我。」

「是名现法乐,圣人自智境,依此入诸地,净除无始恶,舍离世所依,出世而安住,其心转清净,恒居密严土。」


轻轻松松,本自不动;

轻轻松松,任运自如。

轻轻松松,任运自如;

轻轻松松,本自不动。

相关文章

【随缘分享】修行核心在哪儿呢?回归那个「虚空」「不著」「不住」

【随缘分享】修行核心在哪儿呢?回归那个「虚空」「不著」「不住」

醍醐随缘分享 醍 醐 学 院修行核心在哪儿呢?回归那个「虚空」「不著」「不住」Tihu Buddh...

【禅修课】第三期 033 “众生界即是法身”

【禅修课】第三期 033 “众生界即是法身”

 ▼禅修课▲         ∧第三期∨“众生界...

【佛教故事】月明菩萨

【佛教故事】月明菩萨

关注「醍醐禅院」公众号佛教故事|Buddhist stories|月明菩萨过去,佛陀住在罗阅祇耆阇崛山时,有...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1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1

《华严经》要点复习001CELEBRATION【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释迦牟尼佛...

【禅修课】第三期 031 “正念”

【禅修课】第三期 031 “正念”

 ▼禅修课▲         ∧第三期∨&nbs...

《华严经》273(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上)

《华严经》273(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上)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上节课讲到,善财童子至心恳切地想要见普贤菩萨……【时,善财童子即见普贤菩萨,...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