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正文内容

《华严经》法界实相061


诸佛无有法,佛于何有说

但随其自心,谓说如是法


尔时,智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这个时候,在夜摩天中智林菩萨在佛威神力的加持下普观十方,也讲述了个偈颂:

所取不可取,所见不可见,

所闻不可闻,一心不思议。

有量及无量,二俱不可取,

若有人欲取,毕竟无所得。

不应说而说,是为自欺诳,

己事不成就,不令众欢喜。

有欲赞如来,无边妙色身,

尽于无数劫,无能尽称述。

譬如随意珠,能现一切色,

无色而现色,诸佛亦如是。

又如净虚空,非色不可见,

虽现一切色,无能见空者。

诸佛亦如是,普现无量色,

非心所行处,一切莫能睹。

虽闻如来声,音声非如来,

亦不离于声,能知正等觉。

菩提无来去,离一切分别,

云何于是中,自言能得见?

诸佛无有法,佛于何有说?

但随其自心,谓说如是法。

【醍醐】

智林菩萨的这个偈颂也相当的高妙,很多师兄感觉到这个偈颂,简直是集合了《金刚经》、《楞伽经》以及《维摩诘经》的精华。我们来看一下:


所取不可取,所见不可见,所闻不可闻,一心不思议。

一切所取之物,其实本质里都是不可取的;你以为你能见到的事物,其实也是不可见的;你所听到的事物,其实也是不可听的。都是一心的化现,都是不可思议的。我们所能拿取到的一切、所见到的一切、所听闻的一切,以为是外在的,其实都是一心所变现的。


有量及无量,二俱不可取,若有人欲取,毕竟无所得。

有量的事物、无量的事物,一切都是不可取的,都是幻化。如果有人想要执取这个幻化,那是毕竟无所得的。就好像你把这个风抓过来,这是不可能的事,一切有量、无量的事物如同幻化,是不可得的。

不应说而说,是为自欺诳,己事不成就,不令众欢喜。

如果本来不应该说的事物你去强说它,这简直是自我欺诳(自我欺骗)。你自己的道业成就不了,你也不可能让众生感觉欢喜。有些东西已经超越了言语所能表达。


有欲赞如来,无边妙色身,尽于无数劫,无能尽称述。

如果有的人想要赞叹如来的无边妙色之身,他用无量、无数劫这么久的时间,他都没有办法完全地讲说清楚。为什么呢?如来的真身无有色相。你执相去赞美如来的妙色身,用无量无数劫也讲说不完。


譬如随意珠,能现一切色,无色而现色,诸佛亦如是。

又好像如意宝明珠(也叫随意珠,随着心意化现的宝明珠),能够现出一切的色相,本来里面没有色相,但是却能应现诸多的色相。诸佛的真身也是无色的,却可以随意化现出众多的色相。

    你拿什么物体到如意宝明珠这里,都能够现出一个相给你,甚至说我没有任何物体去映照宝明珠,我就自己心里对着宝明珠想,想什么,就有什么,想什么,就化现出什么。如意宝明珠本来是无色的,但是它却可以呈现出众多的色相。

    我们知道单单是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妙音菩萨就有无量无数的应化身了,想化现什么,就化现什么,何况诸佛如来呀!诸佛如来真身无相,却可以化现一切相(什么都能化现),就像如意宝明珠一样。


又如净虚空,非色不可见,虽现一切色,无能见空者。

又好像清净的虚空本身,虚空本身没有色相(不可见),你能说我睁眼看到空了吗?你只能说对照其他的事物,这里什么都没有,我认为它是空,我看见了,这里有一片虚空。为什么是虚空啊?因为它里面什么都没有。你应对着有色相知道无色相什么样,就说我看到了虚空。实际上虚空本空,肉眼是看不到它的。虚空中却能够现化出一切的色相,没有人能真正见到空是什么样,因为它不可见(能见就有物存在,它就不是空了)。

诸佛亦如是,普现无量色,非心所行处,一切莫能睹。

诸佛也是这样的,普现出无量的色相,「非心所行处,一切莫能睹」。诸佛的真身是远离了心、意、识的,是非心所行之处,没有心、意、识,没有知见立知的。所以你还用你的心、意、识是看不见如来的。

「远离根境相,不见名见佛」——《楞伽经》。远离根与境(远离主体客体),不见处去见佛。这个地方是非常的深奥啊!「非心所行处」。


虽闻如来声,音声非如来,亦不离于声,能知正等觉。

有的时候,我们说听到如来讲法,具备八种梵音之美妙。如来的声音非常的好听,像迦陵频伽一样,那你听到了这种迦陵频伽一样的声音,你感觉这个声音就是如来吗?不是。它是如来发出的声音,不能说音声就是如来。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么离开了声音我能知道哪个是正等觉的佛吗?也不能。佛陀他就具备这种美妙的梵音声,你要说佛陀不会讲话,那不是诬陷佛陀了?不能仅凭着音声相去见如来,但是如来不离音声相,在一切音声中你可以体悟如来的感觉,体悟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菩提无来去,离一切分别,云何于是中,自言能得见?

菩提代表觉悟或者觉悟的智慧。菩提本身无有来去,离一切分别,这也是《解深密经》讲的,要「离一切分别」。既然菩提本身无有来去,又离开了所有分别,为什么你在相上分别?然后还说:「我看到佛了,我听到佛讲话了」……这不都是你的心意识吗?这一切心意识还没有消歇,你看到的只是自心的幻相,哪有真的如来?


诸佛无有法,佛于何有说?但随其自心,谓说如是法。

诸佛本来「无法可说」,佛到底在哪里讲法了?在哪里讲了四十九年?你说如来讲法,那是在谤如来,是吧?你所看的、所听闻的一切、一切都是你的心而已。你认为这是佛,讲得太好了;那个人认为他是魔鬼、邪魔外道。你喜欢的事物,别人可能批判它、厌恶它,每个人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心而已。

所以我们看《华严经》,我们说它是八宗之源头,佛教八个宗派的凝结体,也是一切三藏十二部经的源头。三藏十二部都贯穿在《华严经》里了,所以佛陀在《华严》之后讲的所有经都是对于《华严经》的注解、拆分。它的某一个含义,给它发展、扩展:这是般若部,那是阿含部,这个是什么部,那是什么部……从《华严经》针对某个观点进行拓展就产生了各种宗派、各种法门、各种经,《华严经》是一切经的起始点。

上节课我们反复强调觉林菩萨的偈颂,大家要意识到智林菩萨(智慧之林)的偈颂也同样非常究竟了义,而且凝合了所有经的精华。这个偈颂请大家也多多地念诵,甚至背诵。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九卷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一


有的师兄问《华严经》的这个序号怎么排的呀?怎么都对不上呢?第多少之多少,我们了解:龙树菩萨把《华严经》取出的时候,取出的只是一个小小的略本,它的全本还在龙宫里。我们看的《华严经》它并不是全本,它只是挑出的一部分而已,所以很多序号对不上也是正常的。佛经真的是难能可贵啊!


在前面的《华严经》内容中,我们已经听法慧菩萨(被无量的法慧如来加持的法慧菩萨)介绍过什么是菩萨的「十住位」了。菩萨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说从「十信位」之后,第一个是「十住位」,分别是「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学习「十住位」的时候,很多师兄就在对照,说我现在是什么位置,都找到自己的位置了,感觉未来的修行之路还很漫长。


那么「十住位」之后,还有个「十行位」,这品讲的就是「十行位」。「十行位」是谁讲的呢?是功德林菩萨讲的。

【尔时,功德林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善思惟三昧。】

这个时候,从其他世界来的功德林菩萨在佛威神力的加持下,也入到了一种三昧禅定境界,叫「菩萨善思惟禅定」。

【入是三昧已,十方各过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万佛刹微尘数诸佛,皆号功德林,而现其前,告功德林菩萨言:善哉!佛子,乃能入此善思惟三昧。】

入到了这种禅定三昧之后,十方各过万佛刹微尘数无量的世界外,有万佛刹微尘数无量的诸佛,都叫「功德林如来」,同时现化在了功德林菩萨的面前。

大家注意:入到了「菩萨善思惟三昧」之后,功德林菩萨迎来了无量的、万佛刹微尘数世界之外的、万佛刹微尘数无量的「功德林如来」。这所有的「功德林如来」现化在「功德林菩萨」的面前,说:善哉!善哉!功德林菩萨,伟大的佛子,你能够入到这种善思惟三昧当中。

【善男子,此是十方各万佛刹微尘数同名诸佛共加于汝,亦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威神之力,及诸菩萨众善根力,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说法。】

善男子啊,入到这种菩萨的善思惟三昧之后,十方各万佛刹微尘数跟你同名的「功德林如来」都来加持你了,同时又借着「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和威神力的加持,以及所有菩萨众多善根力的云集,使得你能够入到这种「善思惟三昧」而讲说正法。

【为增长佛智故,深入法界故,了知众生界故,所入无碍故,所行无障故,得无量方便故,摄取一切智性故,觉悟一切诸法故,知一切诸根故,能持说一切法故,所谓:发起诸菩萨十种行。】

讲法的目的是为了增长佛智,深入法界,了知众生界,所入无障碍,所行无障碍,得无量方便。为了摄取一切智性,觉悟一切诸法,了知一切根性,能够持说一切诸法。所以现在开始,你就可以讲法,讲什么呢?功德林菩萨你现在开始讲,菩萨的「十行位」十种行。

【善男子,汝当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

这无量的「功德林如来」加持「功德林菩萨」说:善男子,你要承诸佛威神之力,讲演菩萨的「十种行」。

【是时,诸佛即与功德林菩萨无碍智、无著智、无断智、无师智、无痴智、无异智、无失智、无量智、无胜智、无懈智、无夺智。何以故?此三昧力,法如是故。】

这个时候,无量的「功德林如来」继续给予了「功德林菩萨」无碍智、无著智、无断智、无师智、无痴智、无异智、无失智、无量智、无胜智、无懈智、无夺智。为什么呢?因为这种菩萨的善思惟三昧,会招引来无量的跟你同名的诸佛来加持你,并且给予你无量的智慧力。

【尔时,诸佛各伸右手,摩功德林菩萨顶。

这个时候,无量的「功德林如来」都伸出自己的右手来摩「功德林菩萨」的头顶,加持他。

【时,功德林菩萨即从定起,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行不可思议,与法界、虚空界等。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学三世诸佛而修行故。

这个时候,「功德林菩萨」就从三昧定境中起来了,告诉所有菩萨们说:伟大的佛子呀!菩萨之行不可思议,与法界、虚空界等,为什么呢?菩萨摩诃萨学习三世诸佛(过去、现在、未来),而修行故(什么是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沿着正法的道路,修正自己的行为,这叫修行)。菩萨摩诃萨跟谁学?跟三世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而修行、学习。

【醍醐】

就是跟所有佛学习,不管他是哪尊佛,来自什么时间段,只要是佛我就跟他学

【佛子,何等是菩萨摩诃萨行?】

功德林菩萨说:佛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之行」呢?什么是菩萨摩诃萨(大菩萨)的行为呢?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行,三世诸佛之所宣说。何等为十?】

佛子啊,菩萨摩诃萨(大菩萨们)有十种行为,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是这样讲的,哪十种行呢?


大家注意了,重点中的重点:

【一者、欢喜行,二者、饶益行,三者、无违逆行,四者、无屈挠行,五者、无痴乱行,六者、善现行,七者、无著行,八者、难得行,九者、善法行,十者、真实行。是为十。】

 

【醍醐】1分钟前

在不同的经文中,有的时候文字相上有略微的差异,或者在有的经中站的角度不同,归纳、概括也不一样。菩萨的五十二阶位归纳、概括的不一样,那是角度不同导致的,大家了解这一点就可以了。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欢喜行?】

接下来,功德林菩萨讲:伟大的佛子,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欢喜行」呢?

【醍醐】

大家注意:菩萨、大菩萨的欢喜之行是什么呢?

【佛子,此菩萨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其心平等,无有悔吝,不望果报,不求名称,不贪利养;】

佛子啊,菩萨作为大布施的主人,他所拥有的一切物,他都能够广作布施。而且在布施期间他的心平等,没有任何的懊悔和吝啬,不会说这个东西我布施出去了再懊恼、懊悔、后悔,不会的;菩萨摩诃萨在做布施的时候不希求果报,不是说我给你什么再想着你给我什么,不会;他也不会贪求名称,说某某人、某某菩萨,最擅长布施了,是个大好人,非常慷慨,要的不是这种名誉;菩萨摩诃萨做布施也不是贪利养,说我给你多,我舍一得万,有一天你给我多,或者我多做布施,是做给信众看的,以后信众就会广作布施给我,不是为了利养而去做布施的。

【但为救护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饶益一切众生;】

菩萨摩诃萨做布施只是为了「救护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饶益一切众生」才做布施的。就是为了众生才去做布施,不是为了自己才做的。

【为学习诸佛本所修行,忆念诸佛本所修行,爱乐诸佛本所修行,清净诸佛本所修行,增长诸佛本所修行,】 

菩萨摩诃萨做布施是为了「学习诸佛本所修行」,诸佛都是广作布施的,所以我也要做。他时常想着、念着过去诸佛过去是怎么修行的,菩萨摩诃萨「爱乐诸佛本所修行」,诸佛在因地是怎么做的,我也喜欢那么做,他是发自内心的爱乐,而且他想要「清净诸佛本所修行」。诸佛过去怎么做我照着做,诸佛没做好的,我做好——「增长诸佛本所修行」(我也要成为未来佛,所以我要让诸佛如来布施的这种妙行永远地持续下去)。

【住持诸佛本所修行,显现诸佛本所修行,演说诸佛本所修行,令诸众生离苦得乐。】

并且「住持诸佛本所修行」,诸佛如来在因地都是这样布施的,我也要住而持这种行为,我要延续这种行为,我要保有这种行为、这种品质。「显现诸佛本所修行」,菩萨摩诃萨本身像佛一样做布施,就在给佛打广告了,去讲说诸佛本所修行,自己做个榜样去教育弟子怎么做,令所有众生离苦得乐。

【佛子,菩萨摩诃萨修此行时,令一切众生欢喜爱乐;随诸方土有贫乏处,以愿力故,往生于彼,豪贵大富,财宝无尽。】

功德林菩萨说:佛子啊,菩萨摩诃萨在修行大布施的时候,让一切众生欢喜爱乐。哪个地方有贫乏的众生,菩萨摩诃萨就怀着愿力,到那个地方去往生,然后自己化现成豪贵的大富之者,财宝无有穷尽。

【假使于念念中,有无量无数众生诣菩萨所,白言:‘仁者,我等贫乏,靡所资赡,饥羸困苦,命将不全。唯愿慈哀,施我身肉,令我得食,以活其命!’】

在每一念之中可能有无量、无数的众生,就听说这是个大富豪,非常慷慨、广作布施,很多有需要的众生就去找他了。找到这个菩萨就说:仁者呀,我们这些人太穷困了,缺吃少穿,我们非常的饥饿,身体羸受困苦,可能活不了多久了。请您慈悲地哀愍我们,给我们布施点身体血肉,让我们去活命吧!

【尔时,菩萨即便施之,令其欢喜,心得满足。如是无量百千众生而来乞求,菩萨于彼曾无退怯,但更增长慈悲之心。】

这个时候,菩萨就施予他们,让这些众生感觉欢喜,心得满足。就这样有无量百千的众生都来乞求这个菩萨的帮助,菩萨一点退怯心都没有,就更进一步的增长慈悲心。

【醍醐】

越布施越爱布施,就好像有瘾一样,放生,是有瘾的,放生、财布施、法布施都有瘾的,做习惯了越做越想做,慈悲心大发

【以是众生咸来乞求,菩萨见之,倍复欢喜,作如是念:‘我得善利!此等众生是我福田、是我善友,不求不请而来教我入佛法中。我今应当如是修学,不违一切众生之心。’】

就这样,众生都听说这个大富豪非常的慷慨都来向他乞求的时候,菩萨见到每一个向他乞讨的众生都倍加的欢喜,心里就在想:太好了!太好了!这些众生简直是我的福田、是我的善友。我不用去求他们,他们自己就来到我这里了,来教我广作布施,入到佛法甚深不可思议的宝藏(这些人是帮助我获得善的利益的)。我今天应当如是修学,不违一切众生之心。他们想要,我就给,只要我能给,就一直给,修学布施(檀波罗蜜),我不会违背众生的心。

【又作是念:‘愿我已作、现作、当作所有善根,令我未来于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中受广大身,以是身肉充足一切饥苦众生。乃至若有一小众生未得饱足,愿不舍命,所割身肉,亦无有尽。】

化现成大富豪的菩萨心里又这样想:愿我已经作的、现在作的、未来当作的所有善根,令我未来于一切世界、一切众生处能够受广大之身,使我的身形以后投生得无比的巨大,用我身体的肉去充足一切饥苦的众生(饥饿困苦的众生),他们来了我割肉给他们。

愿我以后投胎再转世,投生的时候我的身形无边巨大,无量的肉可以割下来施予众生。如果说有一个小小的众生,他没有吃饱喝足的话,我「愿不舍命,所割身肉,亦无有尽」。

【以此善根,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大涅槃;愿诸众生食我肉者,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平等智,具诸佛法,广作佛事,乃至入于无余涅槃。若一众生心不满足,我终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就这样发愿,说我不只是布施金银财宝,以后我化现的身体无量大(广大身),我就割肉给众生,就算有个微小的众生没吃饱,我这个命我还留着他,我还继续割肉,割无量的肉喂众生。菩萨甚至发这样的愿,就是敢于割肉给众生。

这毕竟是伟大的菩萨摩诃萨呀!菩萨摩诃萨的想法跟凡夫远远不同,凡夫可能觉得我不杀蚊子就不错了,我抓了放出去就不错了,还喂它鲜血没必要吧?一般凡夫更无法理解,说菩萨愿意化现为广大身不停地割肉给众生,他更无法理解了。这是菩萨摩诃萨的想法,跟众生完全不同。


【菩萨如是利益众生而无我想、众生想、有想、命想、种种想、补伽罗想、人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

菩萨就这样地利益众生,没有「我想、众生想、有想、命想、种种想、补特伽罗想」或者「人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菩萨做这些事的时候,已经完全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受者这些了。

★补特伽罗:代表总是在轮回中,一再轮回的这些众生,屡次三番轮回的这些生命体。

★摩纳婆:是外道认为在一切有情众生的身体里住着一种殊胜的所谓的我、神,这是「摩纳婆」。

菩萨就做利益众生之想而完全的「无我」、「无众生」、无有「有想」、「命想」、「种种想」、「补伽罗想」、「人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完全没有任何想法,他做就是这样想着去做,其他什么都没想。

【但观法界、众生界,无边际法、空法、无所有法、无相法、无体法、无处法、无依法、无作法。】

菩萨摩萨只是观法界、众生界、无边际法、空法、无所有法、无相法、无体法、无处法、无依法、无作法。「做而无做」,这么伟大的行为,做了却一点都不执著。

【作是观时,不见自身,不见施物,不见受者,不见福田,不见业,不见报,不见果,不见大果,不见小果。】

就这样观的时候,菩萨不是贪求什么而去做布施,他就本能的这样想,这样做,所以说在这样做的时候完全忘我,完全三轮体空,看不到自己,看不到自己布施了什么,看不见所接受布施的这些众生,看不见累积了福田,看不见我未来有什么善的业、果报……看不见这一切,就是在空、空、空的状态里去做他该做的。

尔时,菩萨观去、来、今一切众生所受之身寻即坏灭,便作是念:‘奇哉!众生愚痴无智,于生死内受无数身,危脆不停,速归坏灭,若已坏灭,若今坏灭,若当坏灭,而不能以不坚固身求坚固身。

这个时候,菩萨观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众生所受之身寻即坏灭」。菩萨在禅定中观这些众生,虽然我布施给他们财物,布施给他们我的血肉,但是布施给他们,他们滋养自己的身体很短的时间,肉身就坏灭了。菩萨就在这样感叹:奇哉!奇哉!真是奇特啊!众生愚痴没有智慧,在生死轮回中不停地换自己的身形,每个身形都是如此的「危脆不停」,很快就坏灭了(已经坏灭了,或者现在坏灭了,或者未来坏灭了)。

菩萨们就看这些众生如此地执著自己的肉身,也祈求我布施给他们血肉来滋养自己的肉身。但是他们当看到这个肉身已经坏灭、现在正坏灭或者未来当坏灭的时候,这些众生却愚痴地不能够借这个假肉身、不坚固的肉身,去求坚固的法身。想不到那种解脱、般若、涅槃而著于肉身相:那个人擅长布施,我就去乞求来滋养肉身,这个肉身可能坏灭了,下一个肉身又来找这个菩萨要滋养,这些众生却走不出来这个恶性的圈子。


他们不能够用那个不坚固的肉身去追求坚固的法身,他们不懂得追求解脱之身。

我当尽学诸佛所学,证一切智,知一切法,为诸众生说三世平等、随顺寂静、不坏法性,令其永得安隐快乐。’】

然后菩萨就更进一步地心生悲悯,说:「我当尽学诸佛所学,证一切智,知一切法」,所以我要救众生,怎么救?不仅仅说停留在布施上,我一定要进行法布施,根本性地救赎众生,我要把诸佛所学的一切都学完,诸佛所证的一切智,我都要证得,诸佛了知的一切法,我也要了知一切法。这样我就可以给众生讲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平等」,给众生讲说「随顺寂静」的妙法,怎么样证得不坏的法性,这样我就可以让众生永恒地受安隐快乐。而不是说我缺了补,然后缺了再补,坏了再去想办法,就是这样很著相。

【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一欢喜行。】

功德林菩萨说:伟大的佛子啊,如果菩萨们从这个有形的布施慢慢地过渡到这种无形的布施,两者都做,有形布施也做,无形的这种法布施也做。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一切都做,这是菩萨摩诃萨的第一欢喜行。

菩萨摩诃萨的第一欢喜行主要围绕着布施的。他要财我给他财,要血肉我给他血肉,没有任何的吝啬,需要法我又给他法,就是非常完整的檀波罗蜜,而且乐在其中。乐在其中又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受者相,这就是菩萨摩诃萨。从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那里学来的第一欢喜之妙行。

 

乐在布施中,而且无比的欢喜,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第一欢喜行。

那么这一点我们也能发现如果守好了「菩萨戒」全能做到了。「菩萨戒」就说:众生来向你乞求什么,你都要给予他,甚至要你的血肉,关键时刻你都要给他。一般人不要你的血肉,来向你讨要血肉的往往也是菩萨来试炼你、来成就你。所以菩萨的境界不同,想法不同,行为不同。


不懂的时候,你可以不去做,但不要随便地讥笑说:你看那个人去公园还故意喂蚊子,然后你在那儿笑他。你不懂的时候,不要轻易地去讥笑和轻慢,也许人家真的是菩萨。「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如果不学经藏,就会很愚痴,就会经常地造业而不自知。所以深入经藏,智慧圆满,也会帮助你少造业。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南无诸经之源大方广佛华严经!


更正


△第60课此处白话文对应的原经文应该是:

【云何说诸蕴?诸蕴有何性?蕴性不可灭,是故说无生。分别此诸蕴,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灭,此是无生义。】


Word/PDF版醍醐学院《华严经》文档:在公众号对话框输入“下载地址”获取

此文档修补了公众号里面的纰漏

相关文章

【随缘分享】修行核心在哪儿呢?回归那个「虚空」「不著」「不住」

【随缘分享】修行核心在哪儿呢?回归那个「虚空」「不著」「不住」

醍醐随缘分享 醍 醐 学 院修行核心在哪儿呢?回归那个「虚空」「不著」「不住」Tihu Buddh...

【随缘分享】诸佛都是以“愿”而成就

【随缘分享】诸佛都是以“愿”而成就

醍醐随缘分享 醍 醐 学 院醍醐老师鼓励大家发“大愿”Tihu Buddhist Institut...

《华严经》275(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上)

《华严经》275(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上)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我们继续来学习普贤菩萨,也就是普贤王如来所讲的偈颂:【或有观见一毛孔,具足庄...

《华严经》274(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下)

《华严经》274(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下)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上节课讲到,善财童子在普贤菩萨的毛孔中,修得终于与普贤菩萨以及所有诸佛无二无...

【禅修课】第三期 031 “正念”

【禅修课】第三期 031 “正念”

 ▼禅修课▲         ∧第三期∨&nbs...

【禅修课】第三期 030 “放牛的比喻”

【禅修课】第三期 030 “放牛的比喻”

 ▼禅修课▲         ∧第三期∨&nbs...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