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正文内容

《华严经》法界实相075

若能归悟刹

先去贪嗔痴


【尔时,精进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这个时候,在兜率陀天宫,在释迦佛面前,从其他世界来的精进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也说了个偈颂:

【一切诸导师,身同义亦然,普于十方刹,随应种种现。】

这一切世间的诸佛导师,他们的身相都是如此的相似——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们证得的境界、他们的法身、他们的内涵、他们的使命也是类似的,诸佛如来能够在十方世界,随所需要的化现种种的形态。

【汝观牟尼尊,所作甚奇特,充满于法界,一切悉无余。】

我们看伟大的释迦牟尼世尊,他所作的一切甚为奇特,他可以充满于法界,到到处处无所不在。

【佛身不在内,亦复不在外,神力故显现,导师法如是。】

佛陀的真身不在内也不在外,靠着神力而显现,诸佛导师之法都是这样的,真身不在相里边,借着相起作用。

【随诸众生类,先世所集业,如是种种身,示现各不同。】

随着各种各样的众生在过去世造作的业的不同,他们此生显化出各种各样的形态。

【诸佛身如是,无量不可数,唯除大觉尊,无有能思议。】

诸佛的身形也是无量无边、不可计数的,除非是证得了伟大圆满觉悟的世尊,要不然简直难以思议诸佛的身形到底有多少种。

【如以我难思,心业莫能取,佛难思亦尔,非心业所现。】

如果说我们的小我未退,用我们的小我去思议佛的境界,这简直是不可能的。并不是我们心的意识造作就能够懂什么是佛,心意识动之处,无法见真佛,佛是如此的难以思议,并不是心意识所行之境。

【如刹不可思,而见净庄严,佛难思亦尔,妙相无不现。】

就好像佛国净土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我们确实能够在定境中见到这清净庄严的诸佛国土。佛陀也是这样非常的难以思议,但是他的神妙之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确确实实地可以见到,尤其在定中见到。

【譬如一切法,众缘故生起,见佛亦复然,必假众善业。】

就好像世界上的一切法、一切存在物,都是众缘和合而成,因缘会遇而生,我们要是想见到佛,也必须借助着众多的善业。

醍醐
       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众生都有缘见到佛。你过去世种了善根,有着众多的善业,而且善业有了一定量的累积形成了一定的质变,你才能够见到佛,一般众生见不到佛。如果这个善业的累积不足够,那就见不到佛,能够见到佛者,过去世就与佛有甚深的渊源。

【譬如随意珠,能满众生心,诸佛法如是,悉满一切愿。】

精进幢菩萨说:就好像随意珠(也就是摩尼宝珠,也叫如意珠),众生想什么就有什么,随意珠能够满足众生的所有心愿。诸佛之法也是这样的,可以满足一切众生的心愿。

醍醐
       只要众生真的信佛,就开始与佛建立连接了,与法建立连接了,慢慢他的心愿都得以满足。所有诸佛难道不都是吗?心想事成,为什么?修来的!过去的所有诸佛、现在的所有诸佛、未来的所有诸佛,都是因为相信佛,爱乐法,好好修,到最后成佛了,满足了一切愿。我们也一样,只要与佛有缘,深信佛,爱乐修习佛法,沿着佛陀的解脱道认真地去修行,不退转,一定能够满足所有的愿望。甚至说我们发下的宏大誓愿也一定能够成为现实。

【无量国土中,导师兴于世,随其愿力故,普应于十方。】

精进幢菩萨说:在无量无数的国土中,诸佛导师兴起于世间,随着他们内心的愿力,他们去到十方的任何处,根据众生的需要去度化他们。

       所以说,普通的凡夫随业流转,但是诸佛随愿化现。一个是业力,被动、不由自主的、无法操控的;一个是愿力,完全地受自己控制,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是愿力。但是你要想超越三世轮回的业力,把业力转成愿力,这期间就要付出修行的努力,只有修行才能够把「业」转成「愿」,才能把被动‘不得不的无奈’转成主动的轻松自在。

【尔时,离垢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接下来,从其他世界来的离垢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也说了个偈颂:

如来大智光,普净诸世间,世间既净已,开示诸佛法。】

如来那大智慧的光明普遍地清净照耀一切世间,世间清净了,如来给大众讲说微妙不可思议的佛法。

       所以说,「业」越轻的众生,他受持佛法的时候越直接、越快速、越有效,因为业障轻了,本身就比较清净了,领会佛法就很快。所谓的上根利器其实也是业障轻的表现(也就是过去世造的恶业少,比较清净的缘故),清净的人可以第一时间领受佛法。极致清净的人等同诸佛(清净到极致,等同诸佛了),而这个极致,就是需要我们下工夫的地方。

【设有人欲见,众生数等佛,靡不应其心,而实无来处。】

诸佛应着众生的需要而化现,如果有人想见到无量无数像众生一样数量的诸佛,诸佛也会应着他的心去示现给他的,但实际上佛的真身无有来去,是他的应化身去示现。

       但是为什么这个众生说:‘我想见到无量佛却见不到呢?为什么其他众生想见到无量佛就见得到呢?’不怪佛!佛是应着众生的需要的,你只要想见,他就化现在这儿,但是你看不见,为什么?业障太重了!业障轻就看见了,染污少就看见了。

【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

如果你经常地念着佛、想着佛,经常地深入经藏,观想佛国的样貌,以佛为境界,佛怎么做,我怎么做,一直专念佛而不停息,这个人必将见佛,就是说忆佛、念佛,必将见佛。「其数于心等」,你所见的佛的数量就像你心念的数量一样(你想见多少个就会见多少个)。

醍醐

你要是真的一心一意只想着佛,不想别的,你不见佛才怪。就是因为我们总是在心里面夹杂着自己的妄念,一会儿想这个事儿,一会儿想那个事儿,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你真正想着佛的时间有多少分钟?多少秒钟?大家一计算就知道。


为什么我没见到佛呀?为什么那个师兄整天见瑞相、整天有感应、甚至出神通啊?为什么?这不很容易了解了嘛!


你算一算,一天二十四小时,我用了多少分钟、多少秒钟来想着佛?或者,我为了做功课报个数,我要念一万声佛,一边念佛一边打妄念,心根本就没在佛这儿,这不算数的。嘴里叨叨叨地念,心里打着妄念,不知道在想什么,你根本就没想佛,所以你见不到!那个众生可能只念了一声,他这一声持续了一天的时间,一直想着佛,安住于佛境,他就能见到了。所以,般舟三昧法门——《般舟三昧经》咱们抽空还是得复习一下,可以让我们的心变得清净。

【成就白净法,具足诸功德,彼于一切智,专念心不舍。】

真正有智慧的人成就了白净之法,「白」代表善法、清净之法。白净法具足了诸多的功德,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戒律不让做的就不去做,非常的乖(听话),那他就很清净,他就能见到佛。因为佛也是持戒的,各个佛都是持好菩萨戒的,而且一点儿疏漏都没有的,如果你也能持好菩萨戒,一点儿疏漏都没有,你必将成就极致的白净之法,具足所有功德。

然后你心心念念几乎都想着佛,想着一切智者,想着具备一切智的佛,「专念心不舍」,那么你早晚会见佛。

【导师为众生,如应演说法,随于可化处,普现最胜身。】

《大藏经》里讲:大导师就是大道师,合于宇宙大道、合于正道、合于佛道、合于觉悟之道的导师也叫道师。这个导师为了众生,根据众生的需要去讲法,他应该在哪里化现他就去化现,而且化现出那一形态里比较殊胜的身形。

佛身及世间,一切皆无我,悟此成正觉,复为众生说。


 我们要想成正觉的话,就要「无我」。

《涅槃经》里讲:「无我」不是说「没有我」那么简单,是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非常积极的,不是很消极,空掉我什么也不干了,也没有热情、没积极性了,不是那个意思。在《涅槃经》讲了,什么是无我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无我的极致是有我、是有大我,是把一切众生当成是我,去奉献、去付出,这才是无我的极致。无我的极致就是有我、有大我、真我佛性放光芒,你成佛了。千万不要把无我当成我空了,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什么也无,什么也没有,活着没意义,干脆走了算了。不要陷入这种消极状态,这种消极状态是小我造出的一种自私的假相,我消失了什么也不用干了,我解脱了,别人不管,这不是自私的假相吗?

佛身及世间,一切皆无我。这是证悟到极致的空性、极致的佛性了,悟此成正觉了,然后给众生讲法。

佛有没有我?无我,大家都知道佛无我。那佛有没有什么都不干、很消极?没有啊!他辛辛苦苦地讲法讲了四十九年,就在涅槃的最后一刻还在讲法,还在用神通去度化众生,那是佛。佛没有什么都不做呀!这是佛的无我,他在践行无我,无我就是无私的爱。

【一切人师子,无量自在力,示现念等身,其身各不同。】

一切世间的狮子王——诸佛,有无量的自在力,可以示现无量的心念、愿念一样的身形,每个身形都不一样,像世间众生各有各样的身形样貌,很难找到两片同样的树叶,很难找到两个相同的指纹。

【世间如是身,诸佛身亦然,了知其自性,是则说名佛。】

那是诸佛身亦然,诸佛的形态也像世间众生一样,无量种差别,「了之其自性,是则说名佛」。既然诸佛的身形有这么多的差异,我们能够在差异的相中找到佛吗?不能。在哪里找呢?自性深处,自性深处是佛的真身,找到这里,说明你真的比较懂佛了。

【如来普知见,明了一切法,佛法及菩提,二俱不可得。】

如来当然是具备一切知见,什么都了解,什么都了知,明了一切法。但是明了的最后,就是知道佛法和菩提二俱不可得、不可说。第一义不可说,你只能亲证,你只能去悟、去感受。二俱不可得,到最后无法说了,只能去证,自证圣境。

【导师无来去,亦复无所住,远离诸颠倒,是名等正觉。】

 导师无有来去,也没有真的所住之处,只有远离了所有的颠倒梦想(颠倒梦想就是心意识的妄动),妄念歇时,才见正觉,就成等正觉。

醍醐

道理很简单谁都知道,但是证的话确实需要我们付出很多的努力

【尔时,星宿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接下来星宿幢菩萨,也是远道而来,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说了个偈诵:

【如来无所住,普住一切刹,一切土皆往,一切处咸见。】

如来真身无所住,普住于一切地方,真身无所住(到处遍在),一切佛国都能去,到到处处都能实现。

【佛随众生心,普现一切身,成道转法轮,及以般涅槃。】

随着众生的心普现一切身,可以示现成道、转法轮、或者般涅槃。

【诸佛不思议,谁能思议佛?谁能见正觉?谁能现最胜?】

诸佛如此的不可思议,但是谁能思议佛呢?思议——谁能思议佛(就是谁能猜想到佛的状态到底什么样?谁能讲说清楚呢?),谁能真的见到无上正觉者,谁能够像无上正觉者一样显现得如此最微妙、最殊胜呢?

【一切法皆如,诸佛境亦然,乃至无一法,如中有生灭。】

这里其实是很禅宗的内容,也是《楞伽经》中的讲说,一切法本自如是,如其本来,如其实相。诸佛的境界也是这样的,根底里无有一物、无有一法,在这种自如的状态里,示现生灭的幻梦。

【众生妄分别,是佛是世界;了达法性者,无佛无世界。】

众生虚妄的分别--这是佛,这是众生界。但是真正了达法性者,尤其是深入禅定者知道,哪有佛?哪有世界?语言文字是多余的,我们的很多分别都是借着语言文字所起,当在禅定中了无语言、文字的时候,言语道断的时候,什么佛、什么世界--没有!你安住于不可说的时候,无佛、无世界。

【如来普现前,令众生信喜,佛体不可得,彼亦无所见。】

虽然业障轻、心清净的众生能够见到如来普现在自己的面前,然后自己非常地深信、欢喜,但是也知道如来的真体不可得,是我的心太诚了(感应来的)。如来的真身不动、不可得,凡所有见即是非见,我见到一切佛、一切相其实都是非见,没有真见。因为真佛不可见、不可说、不可得、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我见到的一切是我的心念太诚了(感应来的)。我见到的都是我的心,佛体不可得,无所见。

【若能于世间,远离一切著,无碍心欢喜,于法得开悟。】

如果我们在世间远离一切的贪著,我们心就无有挂碍了,就真的欢喜了,就一直欢喜了。有所贪著,就有挂碍,就会有不欢喜的时候,如果真的离开了所有著,无有任何的挂碍,心长期地欢喜,我们就算是对于佛法真的是开悟、明了了。

【神力之所现,即此说名佛,三世一切时,求悉无所有。】

诸佛神力的加持,将一切殊胜的形态示现给我们,我们对着这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说:我见佛了,佛是如此的光明无量,如此的充满慈悲和爱。但实际上我们也明了,过去、未来、现在(一切时),佛性本空,言说本空,思惟意识本空,那个不空的空才是佛,不空而空,空而不空,才是佛。

【若能如是知,心意及诸法,一切悉知见,疾得成如来。】

如果能够这样了解的话,我们确实是真的懂了什么叫做心生出了意,也懂了诸法,我们就真的懂了一切,就能快速地成佛。

【言语中显示,一切佛自在,正觉超语言,假以语言说。】

有的时候靠着言语去讲说一切佛的自在之境,像《华严经》也一直在赞叹和描述种种华严圣境、诸佛圣境,但是我们也知道那种真正的正觉圣境是超越语言的,只是借着语言来表现表现,这就好像用一根毛去测度大海一样。用语言去表现那个不可说的圣境,真的就像一根毛去测度大海,感觉非常的匮乏无力。

【尔时,法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接下来,从其他世界来的法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也说了个偈颂:

【宁可恒具受,一切世间苦,终不远如来,不睹自在力。】

我宁可承受世间一切的苦,甚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所有苦都加到我身上,我都不愿意远离如来,我都不愿意看不到佛陀的自在力。


意思是说:我为了亲近如来,为了看到诸佛的自在力,我愿意承受世间一切的苦,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去亲近如来,去亲眼目睹佛陀的神通自在力。

【若有诸众生,未发菩提心,一得闻佛名,决定成菩提。】

要是有的众生还没有发过菩提心,只要听闻过佛的名号必定早晚成就菩提正觉!就算是没有发过菩提心,只要听过一个佛的名号,这个佛的名号像个种子种到阿赖耶识的田地里了,早晚因缘会遇的时候,发起菩提心慢慢地去修行,不退转,就成佛了。

醍醐
       所以说佛的名号力量无穷。有的师兄在家里放着佛号机,功德利益无穷无尽,不可胜数。「若有诸众生,未发菩提心,一得闻佛名,决定成菩提」。有的师兄把诸佛名号放在朋友圈天天发一遍。只要有有缘众生看到了,种到阿赖耶识的田地里,早晚会发芽的。传播佛的名号都有无穷无尽的功德利益,去发佛像也一样的(朋友圈发佛像、菩萨像也有一样的效果。)

【若有智慧人,一念发道心,必成无上尊,慎莫生疑惑。】

这个是法幢菩萨亲自告诉我们的,如果有有智慧的人,一念之间发起了成道的决心,发起了大愿,他早晚必成无上至尊(你千万千万不要生出任何的怀疑、疑惑,真的是这样)。

 我从远道而来(从其他佛国而来)我告诉你这是法幢菩萨说的:有智慧的人一念之间发起道心,哪怕下一念都不想这个事情,这一念想:成佛真好,我也想成佛,我也想觉悟,或者发个大愿,下一秒忘了,就算他发过,他早晚会成佛的,千万不要怀疑。所以大家敢于发愿,天天发愿才好,念念发愿才好,成佛就快了。

【如来自在力,无量劫难遇,若生一念信,速登无上道。】

如来的自在神通之力,无量劫才能遇到一次,你要是听说了,能够生起一念的信心(一念--非常短暂,一念的信心),你速登无上道,成佛的速度就很快很快。

 因为心念构成了三界,想什么就来什么,心念太重要了。《涅槃经》讲:凡夫的念头太多了,我们希望能够把它框在佛、法、僧、戒、施、天(这六念)当中,不想其他杂念,想的都是佛、法、僧、戒律、布施、天人、天界,至少也想个天人、天界。把这个念框起来,就在这六念里面,不要让它乱走,在六念里就不再贪、嗔、痴、慢、疑、嫉妒,所以一定要守好念。若生一念的信,如来自在力之信,就速登无上之道了。

【设于念念中,供养无量佛,未知真实法,不名为供养。】

如果能够念念中供养无量佛,「未知真实法,不名为供养」。这里又强调了了解法的重要性。

| 醍醐 |

      有的众生念念都在供养佛,我用珍宝供养佛,用我的舍宅、用土地、用什么……供养佛,天天想着供养佛的那些物质,如果你不了解真实的佛法,不了解什么是觉悟,不了解怎么修行,不了解觉悟之道,那不叫供养佛。你供养再多的佛,念念都在供养佛,如果不了解法,不了解真实之法,不名供养佛。法胜过一切,再次强调。因为佛是我们法身慧命的父母亲,佛希望所有众生成佛,继承他的如来家业。他贪的不是那些供养,关键是你要了解真实法,你赶快成佛,这是佛最想看到的。

【若闻如是法,诸佛从此生,虽经无量苦,不舍菩提行。】

如果说你听到了《华严经》这样的经法,诸佛就从此而生了,你就找到了关键点了。如果说你听到了《华严经》这样的经法,经过无量劫的痛苦你也不会舍离菩提之行了。

【一闻大智慧,诸佛所入法,普于法界中,成三世导师。】

有朝一日,只要听闻像《华严经》这样的大智慧,诸佛所入之法,那么你将在法界中成为三世的大导师。

《华严经》是讲给大菩萨的,是让大菩萨成佛的。只要你能够认真地去听闻《华严经》,就将入到诸佛所入之法,入于诸佛的虚空法界,成为三世的大导师。所以《华严经》是高阶课程教材(最好的教材),没有比这更好的教材,要想成佛的话,最后的教材就是《华严经》,学透了就成佛了。

【虽尽未来际,遍游诸佛刹,不求此妙法,终不成菩提。】

法幢菩萨不愧是法幢菩萨,正法之幢,佛法之幢(幢是旗帜,正法的旗帜),他一直在强调法的重要性,说就算我们尽未来际遍游了诸佛国土,如果我们不求像《华严经》这样的妙法,我们就无法成就菩提觉悟。

醍醐

你就算在定境,这个佛国那个佛国去游览,如果你不去求取、不去学习《华严经》这样的妙法,你就成不了菩提觉悟

【众生无始来,生死久流转,不了真实法,诸佛故兴世。】

法幢菩萨讲,诸佛为什么出兴于世间呢?因为众生无始劫以来在生死轮回中流转太久了,不了解真实之法,无法成佛。所以佛化现于众生间,让众生成佛,了却一切幻。

【诸法不可坏,亦无能坏者,自在大光明,普示于世间。

真正的正法是不可坏的,没有人能坏灭正法,正法不灭,这正法的自在大光明永远地普照世间,这是诸法实相。

醍醐

      不要因为是末法时期而绝望,正法不灭,只要有一个佛继承诸佛的妙法,他就可以度无量众生成佛,法是不会灭的,让我们相信这一点,好好的修学正法,个个成佛,法怎么会灭?一切掌握在我们的手中。非常感谢法幢菩萨,这个偈颂太有力度了,讲出了所有诸佛的心声:「正法永不灭,自在大光明」!

相关文章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7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7

《华严经》要点复习007CELEBRATION---------醍 醐---------?华严境界,真实不虚...

【随缘分享】醍醐老师禅坐感悟◎“文殊智于普贤行,人人皆是毗卢那”

【随缘分享】醍醐老师禅坐感悟◎“文殊智于普贤行,人人皆是毗卢那”

醍醐随缘分享 醍 醐 学 院醍醐老师禅坐感悟◎“文殊智于普贤行,人人皆是毗卢那”Tihu Budd...

《华严经》275(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下)

《华严经》275(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下)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八十卷《华严》的最后一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普贤菩萨(普贤王如来)所讲的偈颂。【...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2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2

《华严经》要点复习002CELEBRATION---------醍 醐---------?华严境界,真实不虚...

《华严经》274(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下)

《华严经》274(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下)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上节课讲到,善财童子在普贤菩萨的毛孔中,修得终于与普贤菩萨以及所有诸佛无二无...

【禅修课】第三期 030 “放牛的比喻”

【禅修课】第三期 030 “放牛的比喻”

 ▼禅修课▲         ∧第三期∨&nbs...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