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正文内容

《华严经》法界实相187



贪爱名为母,无明则为父。

——《楞伽经》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佛业。何等为十?】

普贤菩萨继续对普慧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还有十种「佛业。前面讲了魔业,现在讲佛业。哪十种呢?

【所谓:随时开导,是佛业;令正修行故。梦中令见,是佛业;觉昔善根故。】

分别是:随时开导众生,这就是佛业;令众生安住于修行的正道或者有的佛菩萨化现在众生的梦中,目的是什么呢?让众生回忆起过去世的善根。


【醍醐】

经常有师兄提到梦里梦到佛菩萨,这是因为佛菩萨想要帮助你回忆起过去的善根


【为他演说所未闻经,是佛业;令生智断疑故。为悔缠所缠者说出离法,是佛业;令离疑心故。】

经常给众生讲说众生从未听闻的经典,这也是佛业目的是让众生生起智慧,断除种种疑惑有一些众生被懊恼、懊悔所纠缠、所缠缚,就给这些众生讲出离之法,业性本空一切有为法都是幻化等等,这也是佛业目的是让众生离开对自己的怀疑之心。

【若有众生起悭吝心,乃至恶慧心、二乘心、损害心、疑惑心、散动心、憍慢心,为现如来众相庄严身,是佛业;生长过去善根故。】

也有的众生起了悭贪吝啬心,或者说有的众生有恶慧心、有二心、有损害别人的心、有疑惑心、有散动心、有骄慢心,在这样的情况下,菩萨摩诃萨就给这些众生示现如来的众相庄严之身,这也是佛业;当看到如来的众相庄严之身就可以让很多众生过去世的善根得以增长。


【醍醐】

如果你有幸见到佛,你必然过去世种过无量的善根,今生又见到众相具足的佛,你的善根就得以增长


【于正法难遇时,广为说法,令其闻已,得陀罗尼智、神通智,普能利益无量众生,是佛业;胜解清净故。】

另外在正法难以遇到的时候,为众生广泛地讲法,让众生听法之后得到了陀罗尼智慧、神通智慧,普遍地去利益无量的众生这也是佛业佛会这样做因为佛拥有殊胜解,非常清净的缘故

若有魔事起,能以方便现虚空界等声,说不损恼他法以为对治,令其开悟,众魔闻已威光歇灭,是佛业;志乐殊胜,威德大故。

当有魔事起来的时候菩萨摩诃萨能以善巧方便,现化出尽虚空界那样的无量的音声,给众生讲说不要损恼他人之法去对治种种魔事,让众生开悟,这众多的魔听闻菩萨摩诃萨所兴起的尽虚空界的广大音声之后,光就消歇消灭了这样的情况也是佛业(佛所造作的)。因为能够这样做的菩萨摩诃萨们,魔事起的时候以方便现虚空界等声讲不损恼他法等等能够这样做的菩萨摩诃萨们,他们的志向爱乐非常殊胜威德其广大的缘故

其心无间,常自守护,不令证入二乘正位,若有众生根性未熟,终不为说解脱境界,是佛业;本愿所作故。

菩萨摩诃萨的心简直没有任何的空隙常常守护好自己的心不让自己入二的正位,要是有众生根性还没有成熟菩萨摩诃萨也不会随便给他讲解脱的境界这也是佛业(根性未熟的众生讲了一些解脱法可能还害了他所以不能轻易讲)。怀着根本誓愿的慈悲所以这样做。

生死结漏一切皆离,修菩萨行相续不断,以大悲心摄取众生,令其起行究竟解脱,是佛业;不断修行菩萨行故。

菩萨摩诃萨生死结漏一切皆离,离开了轮回生死的漏,修菩萨行相续不断以大悲心摄取众生令众生开示修习佛法究竟的解脱这也是佛业。因为菩萨摩诃萨一直修菩萨行不会断绝的缘故

菩萨摩诃萨了达自身及以众生本来寂灭不惊不怖而勤修福智无有厌足,虽知一切法无有造作而亦不舍诸法自相,

同时菩萨摩诃萨了达自身众生本来寂灭诸法性空)、不惊不怖。而勤修福德智慧没有厌足,虽然了知一切法无有造作却依然不舍诸法自相。


一切法无有造作,因缘生、因缘灭,但是在幻化中依然有种种相,虽然相是生灭无常的,但是依然有这种种幻相。


虽于诸境界永离贪欲而常乐瞻奉诸佛色身,虽知不由他悟入于法而种种方便求一切智,

菩萨摩诃萨于诸多的境界,永远离开了贪欲,而且非常喜欢瞻仰供奉诸佛的色身;菩萨摩诃萨虽然了知自己,其实也许到了某一个阶段都不需要别人再启发、再开悟自己,自己就可以契入于种种觉悟之法,虽然如此,但依然怀着种种的方便去求佛一样的一切智。

虽知诸国土皆如虚空而常乐庄严一切佛刹,虽恒观察无人无我而教化众生无有疲厌,虽于法界本来不动而以神通智力现众变化,

菩萨摩诃萨虽然了知诸多的国土就像虚空一样,但是依然喜欢而且习惯了去庄严一切的佛刹;菩萨摩诃萨虽然恒常观察无人无我,却依然去教化众生,无有疲惫和厌倦,虽然于法界本来不动,但是却可以神通出众多的变化

虽已成就一切智智而修菩萨行无有休息,虽知诸法不可言说而转净法轮令众心喜,虽能示现诸佛神力而不厌舍菩萨之身,

菩萨摩诃萨虽然已经成就了一切智智,却依然修菩萨行息;普贤菩萨说:菩萨摩诃萨虽然了知诸法不可言说但是却依然经常转清净的法轮让众生心生喜悦菩萨摩诃萨虽然能够示现诸佛的神力但是却依然不会厌弃不会舍离菩萨之身

虽现入于大般涅槃而一切处示现受生,能作如是权实双行法,是佛业。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不由他教无上无师广大业。

虽然显现入槃,但是又在一切处都可以示现受生,这样的方便与究竟相结合的双行之法这就是佛业

如果菩萨们安住以上种种佛业就可以得到不需要其他人特别教化却能够成就无上无师广大业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慢业。何等为十?

普贤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还有十种以下的情况是骄慢的表现大家也要注意哪十种呢

所谓:于师、僧、父母、沙门、婆罗门、住于正道向正道者,尊重福田所而不恭敬,是慢业;

分别是首先对于师对于出家人对于父母沙门婆罗门对于住于正道或者是趋向正道的这些人对于这些应该尊重的福田,却不尊重不恭敬这就是骄慢的表现


大家注意:对于师父、对于僧人、对于父母、对于沙门(修道者)、对于婆罗门(学者和僧侣),他们如果是住于正道,或者是准备趋向正道的,对于这些人,我们都要尊重、恭敬,不然就说明你骄慢。


【或有法师获最胜法,乘于大乘,知出要道,得陀罗尼,演说契经广大之法无有休息,而于其所起高慢心,及于所说法不生恭敬,是慢业;】

如果你看到世间有的法师已经获证了最胜之法,一直行大乘,了知出离轮回要道的方式、方法,得到了陀罗尼总持,可以一直演说修多罗契经)、演说佛陀的经典、演说种种广大之法,没有休息,你就应该去尊重、恭敬他如果你不去尊重、恭敬他,你却在这样的法师所在的地方,起了贡高我慢之心或者这个法师讲法的时候,你一点恭敬心都没有,这说明你非常地骄慢,这就是骄慢的表现


【醍醐】

如果看到有的法师获证了最胜法,乘于大乘,知出离轮回的方式、方法,得证了陀罗尼,而且他讲法一直无有休息,我们就要尊重他、恭敬他,否则就说明你傲慢


【于众会中闻说妙法,不肯叹美令人信受,是慢业;】

如果说我们在众人云集的会中听到谁在讲无上妙法,我们却不去赞叹、不去赞美,我们不让别人去信受这样的妙法,这也是骄慢之业骄慢的表现);


明明人家讲非常好,你就是不肯发自内心赞叹不肯赞美,也不想帮着别人去信受妙法,这说明你内在非常骄慢。


【好起过慢,自高陵物,不见己失,不知自短,是慢业;】

还有一种过慢的表现,也是骄慢,就是自己觉得自己比谁都强,自高陵物,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不知道自己的短处,这也是骄慢的表现


就是觉得自己好,怎么都觉得自己好,就是觉得别人不如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不知道自己的短处,这也是慢的表现。


【好起过过慢,见有德人应赞不赞,见他赞叹不生欢喜,是慢业;】

普贤菩萨说:还有一种骄慢,是「过过慢」,看到有德之人应该赞叹,你却不去赞叹,见到别人赞叹这个有德之人,你心里就很难受,生不起欢喜,这说明也是骄慢


这个有德之人应该赞叹,不管他学不学佛,只要有德。比如说世间有很多极其善良的人,经常无私做好事的人,无私献血的人……......见到他们,应该赞叹,你要是不赞叹,或者是应该心生赞叹,你心里生不出赞叹,看到别人赞叹你还难受的这种情况,说明你很骄慢。


【有法师为人说法,知是法、是律、是真实、是佛语,为嫌其人亦嫌其法,自起诽谤亦令他谤,是慢业;】

或者说见到有的法师给别人讲法,你知道讲的这个是经法,那个是律藏,讲其实挺符合佛意的,是佛陀的意思,但是你就是不喜欢这个人,知道他讲得还行,但是你不喜欢这个人,所以也顺带着不喜欢他讲的法甚至你还起了诽谤,甚至还让别人去诽谤,这也是极其骄慢的表现

【自求高座,自称法师,应受供给,不应执事,见有耆旧久修行人不起逢迎、不肯承事,是慢业;】

或者说自己到哪里了,就想坐在高座上,自己称自己是法师我是法师,你们应该供养我,你就这样讲,然后有一些执事人要求你做的事情你还不配合,见到有一些老的修行人你非常骄傲还不起来去迎接、不肯去帮助,这样的情况都属于


就是自己感觉良好,「自求高座,自称法师,应受供给,不应执事」,见到有一些耆旧老修行人你还不去用种种的礼貌、礼节去承事,这就是骄慢的表现。


【见有德人,颦蹙不喜,言辞粗犷,伺其过失,是慢业;】

或者还有骄慢的表现是,见到有德之人,你皱着眉头不欢喜,言辞粗犷、粗劣,巴不得找那个人身上哪哪儿有过失,这就是骄慢的表现

【见有聪慧知法之人,不肯亲近恭敬供养,不肯咨问:‘何等为善?何等不善?何等应作?何等不应作?作何等业,于长夜中而得种种利益安乐?’愚痴顽很,我慢所吞,终不能见出要之道,是慢业;】

或者见到有一些非常聪慧的非常了解法、懂法的人,你却不肯亲近恭敬供养,也不肯向他请教问题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应作什么不应作作何等业,在长夜中能得种种利益安乐你明明知道他聪慧了解法,你却不愿意亲近恭敬供养,不愿意请教问题,这都是骄慢的表现说明你非常愚痴顽,被我慢所吞,你就不能够见到出离轮回的要道,你陷入到自我的骄慢的当中,被自我埋没了;

复有众生慢心所覆,诸佛出世不能亲近恭敬供养,新善不起,旧善消灭,不应说而说,不应诤而诤,未来必堕险难深坑,于百千劫尚不值佛,何况闻法!但以曾发菩提心故,终自醒悟,是慢业。是为十。

还有的众生被骄慢心覆盖诸佛出现于世了那个人真的是成正觉的佛),你也不愿意亲近不愿意恭敬不愿意供养,新的善生不起,旧的善也灭尽不应说的话你却随便不应该有的诤讼你随时随地都在跟别人诤讼、都在争吵像这样的人未来必然堕在险难的深坑在百千劫可能都遇不到佛了也就别说听法了但是这样的情况如果他曾经发过菩提心那么机缘到的时候早晚也会觉悟的。


【醍醐】

就是说,早晚谁都是佛,只是速度有快有慢,那你又何必耽误自己呢?


若诸菩萨离此慢业,则得十种智业。何等为十?

普贤菩萨说如果诸位菩萨离开了以上种种骄慢的表现就可以得到十种智慧之哪十种呢?

所谓:信解业报,不坏因果,是智业;不舍菩提心,常念诸佛,是智业;

分别是如果你不再骄慢,谦卑地向一切去学习见到值得赞叹的去赞叹见到值得亲近恭敬供养的就去亲近恭敬供养等等如果这样的话你就可以慢慢得到种智慧之业。首先是信解业报,不坏因果深信因果业报之事不坏因果知道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我很小心做任何事情而且你会不舍离菩提心会常念诸佛

近善知识恭敬供养,其心尊重终无厌怠,是智业;乐法、乐义无有厌足,远离邪念,勤修正念,是智业;

如果你没有骄慢的话你也会经常亲近善知识恭敬供养善知识心里非常尊重不会厌倦和懈怠如果你没有骄慢的话你还会经常爱乐法喜欢研究法义、入法义,没有厌倦和得少为足。你会远离邪念勤修正念

于一切众生离于我慢,于诸菩萨起如来想,爱重正法如惜己身,尊奉如来如护己命,于修行者生诸佛想,是智业;

你会对于一切众生离开骄慢看到所有菩萨都感觉就像看到如来一样,看见那一位菩萨,你会去尊重恭敬供养……你会爱正法就像爱惜自己的身性命一样你会尊敬供奉如来就好像守护自己的性命一样你会对于所有的修行者都当作是诸佛来看待就像常不轻菩萨一样看到所有人都感觉是佛。



身、语、意业无诸不善,赞美贤圣,随顺菩提,是智业;不坏缘起,离诸邪见,破暗得明,照一切法,是智业;

如果你不再骄你的身意业就没有诸多的不善了你会经常赞美贤人和圣人随顺菩提觉悟),你会不缘起法离开所有邪见破除幽暗得到正法光明你可以照了一切法

十种回向随顺修行,于诸波罗蜜起慈母想,于善巧方便起慈父想,以深净心入菩提舍,是智业;施、戒、多闻、止观、福慧,如是一切助道之法常勤积集无有厌倦,是智业;

你会随十种回向而修行对于诸多的波罗蜜起慈母之对于六波罗蜜或者十波罗蜜感觉就是慈母一般对于种种的善巧方便就当做是慈悲的父亲一般你会深深的清净心菩提之舍如果你没有骄慢的话你就会经常修习布持戒、会爱乐多闻、会常修止观会增益自己的福德智慧,一切助道之法会经常认真地去修集无有厌倦

若有一业为佛所赞,能破众魔烦恼斗诤,能离一切障、盖、缠、缚,能教化调伏一切众生,能随顺智慧摄取正法,能严净佛刹,能发起通明,皆勤修习无有懈退,是智业。

如果说曾经你造作过一种是被佛所赞叹的只要是你造作什么,造作对了被佛所赞叹你就可以破掉魔烦恼开一切障一切盖、离开一切缠缚就能够教化调伏一切众生随顺智慧摄取正法庄严清净佛刹最终发起神通勤修习无上正法无有懈怠和退缩。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一切善巧方便无上大智业。

如果菩萨们安住以上种种智慧之业,就可以得到如来的一切善巧方便无上大智慧之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所摄持。何等为十?

普贤菩萨说佛子大家也要注意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情况说明他已经被魔所摄持了非常危险哪十种情况呢

所谓:懈怠心,魔所摄持;志乐狭劣,魔所摄持;于少行生足,魔所摄持;】

如果说这个菩萨修着修着懈怠了不想修了这说明被魔所摄持了如果他的向和爱乐非常狭劣他生不起大心发不起大愿心始终放不大),说明被魔所摄持了如果于少行生足,刚刚得了一点点境界就满足了不想前进了这说明也是被魔摄持了;

【受一非余,魔所摄持;不发大愿,魔所摄持;

或者说修学一个法门他就去贬低排斥其的所有法门,这也说明他被魔所摄持了;或者他不发大愿就是不愿意发大愿,修行的目的很简单,这也说明被魔所摄持了;

乐处寂灭,断除烦恼,魔所摄持;永断生死,魔所摄持;

或者他贪乐寂灭,欢在寂灭中断除烦恼,什么事都没有,我一个人就在这打坐,或者就去山林,我哪儿也不想去,这种情况说明被魔所摄持了;着急永远地断离生死,我现在就入涅槃吧,这就是被魔所摄持的表现。

要是按照《华严经》此处的说法的话,其他经中提到的很多阿罗汉,忙着用三昧真火自焚掉自己呀,或者是忙着坐脱立亡啊......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是佛所赞叹的,这是被魔摄持的表现。

【舍菩萨行,魔所摄持;不化众生,魔所摄持;疑谤正法,魔所摄持。是为十。】

有的菩萨修着、修着又舍离了菩萨行,不当菩萨了,也说明被魔摄持了;或者不教化众生了,开始怀疑和毁谤正法了,这样的情况也是被魔所摄持的表现。

【若诸菩萨能弃舍此魔所摄持,则得十种佛所摄持。何等为十?】

普贤菩萨说:如果说菩萨们能够弃舍掉以上种种被魔摄持的表现,就可以得到十种佛所摄持的表现。哪十种呢?

【所谓:初始能发菩提之心,佛所摄持;于生生中持菩提心不令忘失,佛所摄持;

如果有的菩萨刚刚开始学佛就发了菩提心,我一定要觉悟,这说明他被佛所摄持了;他在每一次受生中都持菩提心,不令忘失,这也说明被佛摄持着;

觉诸魔事,悉能远离,佛所摄持;闻诸波罗蜜,如说修行,佛所摄持;】

他觉悟了种种的魔事,远离魔事,这也说明他被佛所摄持了;如果听闻诸多的波罗蜜能够如说修行,这也说明这个人被佛所摄持了;

【知生死苦而不厌恶,佛所摄持;观甚深法,得无量果,佛所摄持;】

如果他了解生死轮回之苦,但是却不心生厌恶,不忙着走,这也说明佛力加持了,被佛所摄持了;如果他观甚深法,得到了无量果,这也说明被佛所摄持了;

为诸众生说二乘法,而不证取彼乘解脱,佛所摄持;乐观无为法而不住其中,于有为、无为不生二想,佛所摄持;

如果说即便是为一些适宜的众生讲述二乘之法,但是他也不着急证二乘的果位,不着急证二乘的解脱,这说明佛力在加持他,他被佛所摄持着;如果说有的菩萨观无为法,却不住在其中,对于有为、无为不生二想,就是明明知道无为法是怎么回事,但是不偏空,对于有为、无为不生分别想,这说明他被佛所摄持了;

【至无生处而现受生,佛所摄持;虽证得一切智,而起菩萨行,不断菩萨种,佛所摄持。】

如果说菩萨摩诃萨已经达至无生之处,却依然可以在轮回中化现受生,这也说明他被佛所摄持着;如果有的菩萨虽然证得了一切智,却依然修菩萨行,不断菩萨种,这也是被佛摄持的表现。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诸佛无上摄持力。】

就是这十种。如果诸位菩萨安处在以上种种表现当中,就可以得到诸佛的无上摄持之力了。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法所摄持。何等为十?】

普贤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还有十种被法所摄持的表现。哪十种呢?

【所谓:知一切行无常,法所摄持;知一切行苦,法所摄持;知一切行无我,法所摄持;知一切法寂灭涅槃,法所摄持;知诸法从缘起,无缘则不起,法所摄持;】

如果你了知一切行无常;了知一切行苦;了知一切行无我;了知一切法寂灭涅槃;了知诸法从缘而起,无缘则不起;

【知不正思惟故起于无明,无明起故乃至老死起,不正思惟灭故无明灭,无明灭故乃至老死灭,法所摄持;】

了知不正思惟使起于无明,无明起的缘故就起了十二因缘,到最后到了老死,如果不正思惟灭了,无明就灭了,无明灭了,十二因缘的链条就灭了,乃至老死就灭了;

【知三解脱门出生声闻乘,证无诤法出生独觉乘,法所摄持;】

如果你了知三解脱门,可以出生声闻乘就是习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可以成就声闻乘的圣果去修证无诤之法,可以出生独觉乘的圣果……那说明你是被法所摄持,说明你非常懂法;

【知六波罗蜜、四摄法出生大乘,法所摄持;】

如果你知道六波罗蜜四摄法能够出生大乘,这说明你被如来的正法这里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所摄持,以及四摄法布施摄、爱语摄、同事摄、利行摄可以出生大乘妙果,这是确定无疑的,如果你能够了解到这一点,说明你很懂法;

【知一切刹、一切法、一切众生、一切世是佛智境界,法所摄持;】

如果你了知一切刹、一切法、一切众生、一切世都是佛陀的智慧境界,那说明你非常懂法

这里告诉我们一切世界、一切法、一切众生、一切世(过去、现在、未来等等)都是佛陀的智慧境界。我们现在可能正生活在诸佛的梦境当中。


断一切念,舍一切取,离前后际,随顺涅槃,法所摄持。

如果你了断一切念舍一切取,离前后际,随顺涅槃就是被摄持了。


也就是说,真如实际的表现就是断了一切妄念的,舍离一切取著的,离开了前际后际的,当体空而无的状态——这就是涅槃的状态。如果你懂以上讲的所有的话,说明你很懂法,你被法所摄持。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一切诸佛无上法所摄持。

如果诸位菩萨安住在其中就可以得到一切诸佛的无上法摄持,你就懂了一切的佛法。

 


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行无我;一切法寂灭涅槃;诸法从缘起,无缘则不起;不正思惟故起于无明,无明起故乃至老死起,不正思惟灭故无明灭,无明灭故乃至老死灭;三解脱门出生声闻乘,证无诤法出生独觉乘;六波罗蜜、四摄法出生大乘;一切刹、一切法、一切众生、一切世是佛智境界;断一切念,舍一切取,离前后际,随顺涅槃。

 

无上甚深华严经,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解证如来真实义。



相关文章

【随缘分享】醍醐老师禅坐感悟◎“文殊智于普贤行,人人皆是毗卢那”

【随缘分享】醍醐老师禅坐感悟◎“文殊智于普贤行,人人皆是毗卢那”

醍醐随缘分享 醍 醐 学 院醍醐老师禅坐感悟◎“文殊智于普贤行,人人皆是毗卢那”Tihu Budd...

【佛教故事】月明菩萨

【佛教故事】月明菩萨

关注「醍醐禅院」公众号佛教故事|Buddhist stories|月明菩萨过去,佛陀住在罗阅祇耆阇崛山时,有...

【随缘分享】醍醐老师鼓励大家发“大愿”

【随缘分享】醍醐老师鼓励大家发“大愿”

醍醐随缘分享 醍 醐 学 院醍醐老师鼓励大家发“大愿”Tihu Buddhist Institut...

【醍醐随笔】2021年12月 第二期(下)

【醍醐随笔】2021年12月 第二期(下)

---------醍醐---------?常…乐…我…净…点亮星标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禅修课】第三期 031 “正念”

【禅修课】第三期 031 “正念”

 ▼禅修课▲         ∧第三期∨&nbs...

《华严经》273(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下)

《华严经》273(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下)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在前面的两节课当中,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一下三昧之王——伟大的普贤菩萨有着怎样...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