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正文内容

0008《大毗婆沙论》第一卷 “四种慧”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释迦佛曾经讲:千万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想法、判断,你的想法、判断都是不可信的;当你证得了「无我」的阿罗汉的时候,才可以相信你的想法和判断。

而《大毗婆沙论》正是证得了「无我」的、「诸漏已尽」的,证得了三明、六神通的五百大阿罗汉所集结的,所以可以讲是相当相当可信的。

此时,还是在研究、讨论「阿毗达磨」的甚深内涵……

【又契经说。我有甚深阿毗达磨。谓一切法甚深故难见。难见故甚深。此中何者甚深阿毗达磨。谓一切法性及如实觉。】

有阿罗汉说:有的经里曾经讲(这是释迦佛讲的),说「我有甚深阿毗达磨」,指的是「一切法甚深故难见,难见故甚深」。

那么,此中这个难见的甚深「阿毗达磨」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一切法性及如实觉」。

「一切法性」,就是一切万法的真性,一切存在物的本质。也就是说,甚深的「阿毗达磨」,在某个角度意味着一切万法的本质,也意味着「如其实相」的觉悟。

【虽此等经中随别意趣作种种异说。然阿毗达磨胜义自性唯无漏慧根。即由此故发起世间修所成慧。】

释迦佛曾经说:虽然这类经典中「随别意趣」(随着特别的一些需要),关于甚深的「阿毗达磨」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是「阿毗达磨」从殊胜的意义上讲,它的自性就是代表「无漏的慧根」。

也就是说,把「阿毗达磨」理解成无漏的慧根,这是从殊胜的意义(这个角度)去理解「阿毗达磨」的自性。我们要认识到,「阿毗达磨」它代表无漏的慧根(无有缺漏的、圆满的「慧」之源泉,「慧」之根本)。

就这样,我们才能够发起世间的「修所成慧」(「发起」,其实就是开始拥有的意思,也可以说是让「自性」显发出来)。

要相信「阿毗达磨」代表无漏的慧根,跟「慧」(跟这个智慧的「慧」)有直接关联;相信这一点之后,我们才能够发起世间那个因为修行而成就的智慧,叫「修所成慧」。

【谓暖顶忍世第一法。以能别观四圣谛故。亦得名为阿毗达磨。】

比如说,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这是《楞严经》中提到的「四加行」。其实在原始佛教当中,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它的内涵与《楞严经》中讲的,还是有所区别的。

原始佛教认为,修行在真正见道之前,需要有「暖、顶、忍、世」这「四加行」(就是暖法、顶法、忍法和世第一法这「四加行」)。但是,这「四加行」都是在禅定中运行的,是对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种种现象进行观察,这是禅定中的观察。

观察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为了理解和认同佛讲的「四圣谛」。

所以,释迦佛说: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因为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分别清楚「四圣谛」(「别观」,就是分别、了知清楚的意思);这「四加行」是帮助我们能够像佛一样了解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所以说,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很重要,也可以算作是「阿毗达磨」。

【又由此故发起殊胜思所成慧。谓不净观持息念等。以能别总观诸蕴故。亦得名为阿毗达磨。】

那么,在通过这「四加行」了解四圣谛的真实内涵的过程中,我们又能够发起殊胜的「思所成慧」(刚才是「修所成慧」;现在是「思所成慧」,通过思惟成就智慧)。

「思所成慧」,「思」很类似「观」(止观的「观」)的含义。所以佛陀说:「思所成慧」,比如说不净观哪、持息念哪……

「不净观」,大家知道,观这个肉身内外的不净;「持息念」是什么呢?就是安般守意(观呼吸),把心念安住在呼吸这里,来摄持心念,使它不会过于杂乱、过于烦躁、过于掉举。「持息念」其实就是持息以摄念(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呼吸这儿,来摄持我们的念头,不要让它乱跑)。

这个「不净观」和「安般守意」(观呼吸)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别总观诸蕴」(帮助我们分别清楚和总的了解「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所以说,「不净观」和「安般守意」(观呼吸)也可以算作是「阿毗达磨」(因为可以帮助我们契入到本质嘛,所以说也可以算作是「阿毗达磨」)。

【又由此故发起殊胜闻所成慧。】

那刚才讲的「不净观」和「持息念」都属于「思所成慧」的内涵。在「思所成慧」的基础上,进一步,我们又能够发起殊胜的「闻所成慧」(听闻的「闻」,通过听闻而成就智慧),这就是听经闻法。

【分别诸法自相共相建立诸法自相共相。】

分别诸法的自相共相,建立诸法的自相共相。

「分别」就是「了知」的意思,就是我们明了诸法的个体性和群体性的具体表现。

「建立诸法的自相共相」,就是我们可以在个体相中以及群体相中去表现自己。这个就有点像禅定中的种种神通:我们可以在禅定中,把自己化现成一个单独的个体形态或者化现成一群,我们可以建立自相和共相(自相是单独相;共相就是一群——群体相)。

所以说,「闻所成慧」,通过听经闻法,我们拥有了智慧,我们就学会了种种神通。大家在学《华严经》的过程中,就是在学神通,是不是?

【害实物愚及所缘愚。】

「害实物愚及所缘愚」,这句话也很关键!我们拥有了这种分别诸法自相、共相的智慧,也拥有了建立诸法自相、共相的智慧,目的是什么呢?破除一切的愚昧、愚痴。

这愚昧、愚痴,佛分出来两种:有一种是实物本身(它自身)的限制,造成的这种愚昧、愚痴;还有就是「所缘」,他周围的环境给他造成的这种困锁。

我们举例子来说:比如说一头猪,一头猪的愚昧、愚痴就是实物的愚昧、愚痴,说他猪脑子——很愚痴、很愚昧;那么,「所缘」愚昧,就是它周围环境,这个猪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猪圈里、养殖场,周围基本上全是猪,它周围的这个环境给它带来了一种愚昧的限制,它很难超离这种愚昧。

有一些人类学家和不客气的心理学家或者哲学家,谈到人类的时候,说:人类有个体的愚昧和群体的愚昧(群体的愚昧,叫集体无意识,好像是遗传性的这种智商低下、智力限制);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愚昧,整个人类群体也受限于人类群体的愚昧。他是人,就受限于人的愚昧;它是个鸟,就受限于鸟的愚昧……
而我们在禅定中会发现:所谓的思维,它就表现为形象。思维(念头)表现为形象,这个形象是什么?就是肉身,是无情众生的肉身,也是有情众生的肉身,思维(这些念头)就是肉身。
《楞严经》也讲,坚固妄想形成了肉身,是吧?所以表面上看,一种物类(一类众生)是愚昧的,表面上看是这个实物(这个「相」)愚昧,其实是什么呢?是他的思维、是他的精神愚昧。那他周围所处的这个环境,就是所缘,跟他有关系的这些对境,也加深了、加固了他的愚昧,他很难跳出来。

【以于诸法不增减故。亦得名为阿毗达磨。】

释迦牟尼佛说:殊胜的「闻所成慧」(通过听经闻法证得的这些智慧),帮助我们了知一切诸法(一切万物)的个体相、群体相,也使得我们能够有建立个体相、群体相的能力,并且破除一切万物的愚昧(无论是他自身本身的愚昧,还是外在环境加给他的限制——自身愚昧和环境愚昧都能破除),这个时候,就契入到了不愚昧了(破除了愚昧,不就不愚昧嘛),就契入到了真相当中……

契入到真相的时候,你发现什么呢?诸法不增不减……

其实,一切诸相的本质是空性嘛,它不增不减。你契入到真性的时候发现,我的智慧并没有增加什么;我过去没智慧,也没有真的减少什么。因为,当我们谈到诸法,谈到自相、共相,谈到愚昧、不愚昧,谈到「迷」或者「悟」的时候,都是针对着「相」而说的,但这个空性的本体是不增不减的……

———这一切要是细讲呢,就非常深了,我们就暂时先打住。

释迦佛说:刚才讲的这些内涵,其实也可以说是「阿毗达磨」。

【又由此故发起殊胜生处得慧。以于三藏十二分教能受能持思量观察不谬转故。亦得名为阿毗达磨。】

接下来又讲:前面不是提到了有「修所成慧」、「思所成慧」和「闻所成慧」吗?接下来又讲「生处得慧」,进一步地能够发起殊胜的「生处得慧」,你在哪里受生,你只要存在,你就得智慧,那里就有无量智慧。

具体来说,「以于三藏十二分教能受能持思量观察不谬转,亦得名为阿毗达磨」。

我们自己修,修、修、修……实证「四圣谛」的内涵,得到了智慧;思惟配合着「不净观」、「持息念」、能总观「色、受、想、行、识」(五蕴)的真相,这也得到了智慧;通过听经闻法也得到了「闻所成慧」;然后,进一步发起殊胜的「生处得慧」(我们随着受生之处,就能够得到相应的智慧),我们智慧具足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地受持「三藏十二大类」经典。

你智慧不足时,你无法受持全部的「三藏十二大类」经典,你可能只能受持这「三藏十二部」的无量分之一而已。你必须具足一定的智慧基础,你才能受持「三藏十二大类」经典,而且能够准确地思量这些经典的含义,去观察是不是一切就像经典说的一样(这样)在运行,而且在传播的时候,也不会发生错谬(这一点也是比较难得的)。

佛说:这个也可以算作是「阿毗达磨」(就是这殊胜的「生处得慧」,也可以算作是「阿毗达磨」)。

【复由如是资粮摄持无漏慧根转得明盛。是故亦名阿毗达磨。】

那么,靠着「修所成慧」、靠着「思所成慧」、靠着「闻所成慧」、靠着「生处得慧」,靠着这么多的资粮,就会使得我们无漏的慧根越来越明盛了,就会使得我们的烦恼更加地不见踪影,而且我们的智慧越来越强大、明亮、赫赫地放着光……这一切也可以算作是「阿毗达磨」。

好,今天,我们就先学这么多吧。
大家可能会有一种「不学不知道,一学太深奥」的感觉……
如果说勾起了大家的兴趣,那是很好;如果有一些疑问的话,未来的课程中都会慢慢地解决掉,因为这部论毕竟是《大毗婆沙论》,讲的各方面都很详尽。
感谢本师释迦牟尼佛!
感谢漏尽解脱、无我无私的五百大阿罗汉!

往期推荐



0007《大毗婆沙论》第一卷 “如实觉”

0006《大毗婆沙论》第一卷 “无漏慧根”

0005《大毗婆沙论》第一卷 “论中之王”

0004《大毗婆沙论》第一卷 “为何造此论”

0003《大毗婆沙论》第一卷 “经律论的差别”

《大毗婆沙论》第一卷 “500罗汉讨论”

《大毗婆沙论》序



相关文章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8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8

《华严经》要点复习008CELEBRATION---------醍 醐---------?华严境界,真实不虚...

【禅修课】第三期 033 “众生界即是法身”

【禅修课】第三期 033 “众生界即是法身”

 ▼禅修课▲         ∧第三期∨“众生界...

《华严经》275(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上)

《华严经》275(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上)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我们继续来学习普贤菩萨,也就是普贤王如来所讲的偈颂:【或有观见一毛孔,具足庄...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2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2

《华严经》要点复习002CELEBRATION---------醍 醐---------?华严境界,真实不虚...

《华严经》273(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下)

《华严经》273(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下)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在前面的两节课当中,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一下三昧之王——伟大的普贤菩萨有着怎样...

【禅修课】第三期 029 《佛遗教经》与“透视”

【禅修课】第三期 029 《佛遗教经》与“透视”

 ▼禅修课▲         ∧第三期∨ ⩓佛遗...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