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正文内容

47《悲华经》第七卷 第四品之五“大悲释迦愿(六)”

我们继续来学习释迦牟尼佛过去世作为宝海梵志所发的大愿。
【若有众生一切法中无厌离心,闻佛说法即得金刚三昧;】
宝海梵志对宝藏佛说:我成佛之后,要是有众生在一切法中没有厌离之心(非常爱乐一切法),希望这个众生听闻了我的讲法,就能证得「金刚三昧」。
我们知道,「爱乐一切法」是指爱智慧,那么宝海梵志希望众生听了自己的讲法,就能够契入到诸法的真性(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相或意识思惟相,而是直接契入到佛性的本体)。
【若有众生不知他心,闻佛说法即知他心;】
宝海梵志说:要是有的众生不了解其他众生的心(也就是说,还不具足「他心通」),希望这样的众生听闻了我的讲法,就能拥有「他心通」。
【若有众生于诸根中不知利钝,闻佛说法即知利钝;】
宝海梵志说:要是有的众生于诸根中不知利钝(就是不能了解其他众生的根性),那么希望这些众生听闻了我的讲法,就能够了解其他众生的根性(这个众生是利根呢,还是钝根呢?都能了解)。
其实对于「根性」的了解,也相当于是可以包含在「他心通」之内的,但是这里单列出来了。
【若有众生各各种类不相解语,闻佛说法即得解了音声三昧;】
宝海梵志说:要是有的众生(他们)是不同种类的,不同种类的众生有不同种类的语言,他们不能相互了解,希望这些众生听闻了我的讲法,就能够证得「解了音声三昧」(在这种三昧中,不管是哪一类众生所讲的语言,我们都能听懂)。
【若有众生未得法身,闻佛说法即得解了分别诸身;】
宝海梵志说:要是有的众生还没有证得法身,希望他们听闻了我的讲法,就可以了解到底什么是法身、什么是化身、什么是报身(都能分别清楚)。
【若有众生不见佛身,闻佛说法即得不眴三昧;】
要是有的众生还没有见到佛的真身,希望他听闻了我的讲法,就能证得「不眴三昧」(能够见到佛的真身)。
【若有众生分别诸缘,闻佛说法即得无诤三昧;】
要是有的众生分别种种外缘(只是还在外相上作执著),希望这些众生听闻了我的讲法,就能证得「无诤三昧」(「无诤三昧」——跟任何人不起争执,就意味着你对于「相」已经退掉了顽固的执著)。
【若有众生于转法轮心生疑惑,闻佛说法于转法轮得心清净;】
宝海梵志说:要是有众生对于转法轮(讲法)心生疑惑,他听闻了我的讲法,对于转法轮(讲法)就可以得证「心的清净」(有的众生不理解佛为什么要讲法,他听闻了释迦佛的讲法,他就会明白为什么要讲法,同时他的心会变得清净)。
【若有众生起无因邪行,闻佛说法即得法明随顺因缘;】
宝海梵志说:要是有众生起了无因邪行(翻种子)了,希望他听闻了我的讲法,就可以入到「法明」(就是契入诸法的真正含义),希望这个众生就开始随顺因缘,不会再犯一些违背正理的事情。
「无因邪行」,其实是业力习气导致的没来由地想要办坏事。有的师兄说,修着修着,我怎么突然就想骂脏话,或者突然很烦躁,甚至想打人,甚至想杀人……这是没来由的邪行,其实也是翻种子。
【若有众生于一佛世界起于常见,闻佛说法即得善别无量佛土;】
宝海梵志说:要是有的众生对于一个佛国起了常见(认为某一个佛国是永远常在的),希望他听闻了我的讲法,就明白法界中不是只有一个佛国(而佛国基本上也都是有寿命的,即便它是有无量长的寿命,但它也是有寿命的),希望这些众生听闻了我的讲法,就善于了知无量的佛国。
所以《华严经》也反复强调,我们不要对于任何一个佛国生起过深的执著;如果是的话,其实你还是在著相,还是没有契入到诸法的真义。
【若有众生未种诸相善根,闻佛说法即得种种庄严三昧;】
宝海梵志说:要是有的众生未种诸相善根,希望他听闻了我的讲法,就能够证得「种种庄严三昧」。
有的众生修行好多年,天眼还是没有开发出来。别人看到的(无论是光啊,莲花呀,天龙八部啊,佛呀,佛国呀……),他什么都看不见。释迦佛说,希望这样的众生听闻了我的讲法,就能够证得「种种庄严三昧」,天眼就可以开发出来,可以看到这个法界内纷奇的万象。
【若有众生不能善别一切言语,闻佛说法即得解了分别种种言音三昧;】
那么要是有的众生不能够善于分别一切的语言,希望他听闻了我的讲法,就能够证得「解了分别种种言音三昧」(这个时候,一切的语言音声都能够了解清楚)。
【若有众生专心求于一切智慧,闻佛说法即得无所分别法界三昧;】
宝海梵志说:要是有的众生专心求于一切智慧,希望他听闻了我的讲法,就能够证得「无所分法界三昧」。
你要是著相去追逐一切智慧,其实很累的,就好像是入海算沙(入到大海里数一粒一粒的沙子到底有多少粒一样),这是算不过来的。要是著着相去学智慧,也是学不尽的,因为「相」是无量的,智慧是无穷的。但是听闻了佛的讲法,证得「无所分别的法界三昧」,回归法界身本体的时候,你自然就拥有了一切智慧了,不用刻意去求,一切都在你之内,明明了了,你随时可以调用出来。
所以我们也能够发现,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很多菩萨是很精进地学习种种的「经、律、论」的。那么,到了果地(有所成就)的时候,菩萨们对于广学「经、律、论」甚至会丧失兴趣,因为他自己就具足一切的「经、律、论」了。那么有的时候可能为了讲法的需要,可能还是要深入「经、律、论」,是为了利益众生。如果是不为了讲法,自己入到法界身本体,他就有一种无时无刻不在的满足;他不会像因地修行的时候那样痴狂地去求法、学法,不会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一切「法」了。
【若有众生退转于法,闻佛说法即得坚固三昧;】
宝海梵志说:要是有的众生在「法」上退转了,希望他听闻了我的讲法,就能证得「坚固三昧」(不再退转)。
【若有众生不知法界,闻佛说法即得大智慧;】
要是有的众生不了解到底什么是法界,听闻我的讲法,他就拥有大智慧,明白了什么是「法界」。
「法界」,字面的意思:法所存在的世界,法所存在的空间范围。「法」,代表一切的存在物,一切的存在要素,有的时候也代表真理实相。众生听闻了释迦佛的讲法,就明白什么是「法界」。法界,其实就是一切存在物所存在的世界。
【若有众生离本誓愿,闻佛说法即得不失三昧;】
宝海梵志说:要是有的众生发了一些根本誓愿,但是忘记了或者远离了,希望他听闻了我的讲法,就能证得「不失三昧」(不会失去,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根本誓愿)。
【若有众生分别诸道,闻佛说法即得一道无所分别;】
要是有的众生还是习惯于分别种种诸道(这是佛道,那个是外道,这是上乘的、中乘的,那是下乘的,等等),希望他听闻了我的讲法,就能够证得「一道无所分别」。
「一道」,这是最究竟的法界身状态,入到这里,你就不会再执著、分别佛道还是外道,甚至也不再过于执著地分别佛道和魔道,因为在「一实相」这里根本就没有分别,都是实相本体随着因缘的显现。
【若有众生推求智慧欲同虚空,闻佛说法即得无所有三昧;】
宝海梵志说:要是有的众生非常爱乐智慧,但是对于智慧的勘测到达了一种极致(智慧的极致是「空性」),那么希望这个众生听闻了我的讲法,就能证得「无所有三昧」。
本来这个众生可能是想要穷尽虚空内的所有智慧,或者说他自己思惟、思索、思考到了极致,也已经接近「空性」了,这个时候听闻了释迦佛的讲法,就彻底晓了了(liǎo\le)本质上一切万有都是「性空」(无所有的)。
【若有众生未得具足诸波罗蜜,闻佛说法即得住于净波罗蜜;】
要是有的众生还没有具足种种的波罗蜜(「六度」并没有具足),宝海梵志说,希望他听闻了我的讲法,就可以安住在清净的「六波罗蜜」,好好地修「六度」。
【若有众生未得具足四摄之法,闻佛说法即得妙善摄取三昧;】
要是有的众生还没有具足「四摄法」(在度众生的时候不够有善巧方便,不懂得什么叫「布施摄、爱语摄、同事摄、利行摄」),希望这个众生听闻了我的讲法,就能证得「妙善摄取三昧」(在这种三昧里就非常擅长度众生,什么样的众生都能给度掉。「妙善摄取」,就是很妙很善地去摄取众生、去度化众生)。
【若有众生分别四无量心,闻佛说法即得平等勤心精进;】
宝海梵志说:要是有的众生去分别「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他们可能会执著「四无量心」的某一个),那么听闻了我的讲法,就会证得「平等勤心精进」(知道「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是不能分割的,要齐头并进)。
【若有众生未得具足三十七助菩提法,闻佛说法即得住不出世三昧;】
要是有的众生还没有具足「三十七道品」(三十七助菩提之法),希望他听闻了我的讲法,就可以安住在「不出世三昧」。
「不出世」,就是不出现于世间,就是始终在源头的意思。「源头」是什么呢?就是不生不灭这里。这个众生还没有圆满「三十七道品」,但是听闻了佛的讲法,就可以住于不生不灭的实相本体。这也是为什么在释迦佛住世的时候,他一讲法,无量众生都会契入到「无生法忍」,无量众生会证得种种圣果,或者提高了自己过去的位次。
释迦佛是常常用讲法的方式来度众生的,这是他的一大特色。甚至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讲,正法能维系多长时间,释迦佛的寿命就有多长时间。你不要只执著释迦佛那个肉身「相」上所示现的寿命,释迦佛所讲的「法」的寿命,其实才是他真正的寿命。大家想一想,是不是?
【若有众生其心失念及善智慧,闻佛说法即得大海智印三昧;】
宝海梵志说:要是有的众生,他的内心失去了正念、失去了善的智慧,希望他听闻了我的讲法,就能证得「大海智印三昧」(这样的话,他的心念就永远是正的、充满觉明的,而且他不会失去那些极善的智慧)。
「善的智慧」,其实就是准确的智慧(对于「真理实相」能够准确地表达);「不善的」,就是不准确的。那么,不准确的就是错的吗?也不一定。不准确的,不一定就是错的,只是由于众生思惟意识的局限、智慧的局限,所得出的不准确的看法而已。所以说,世间的一切言论,有准确的、有不准确的,但是无所谓对错,都是「存在」的一种显形。
【若有众生其心疑惑未生法忍,闻佛说法即得诸法决定三昧,以一法相故;】
宝海梵志说:要是有的众生,他们的内心非常疑惑,还没有证得「无生法忍」,希望他听闻了我的讲法,就能够证得「诸法决定三昧」(非常究竟地契入到诸法的真相,契入到「一实相」,也叫「一法相」)。
【若有众生忘所闻法,闻佛说法即得不失念三昧;】
要是有的众生听是听了法,但是忘记了,希望他听闻了我的讲法,就能证得「不失念三昧」(「不失念三昧」,就是好像记忆力永远存在着——不会丢失,听到的法不会忘记)。
「念」是什么呢?「念」,有的时候是一种记忆。它是过程,也是记忆,所以「不失念」,意味着没有失掉那个过程,没有失掉那个记忆。
【若有众生各各说法不相喜乐,闻佛说法即得清净慧眼无有疑网;】
宝海梵志说:要是有的众生各自都在讲法,但是互相不喜乐(不欢喜对方,说「同行是冤家」,我也讲法、你也讲法……互相看对方不顺眼),这样的众生,如果听闻了宝海梵志的讲法(宝海梵志成佛后就是释迦佛),他听闻了释迦佛的讲法,就可以证得「清净慧眼没有疑惑之网」。
拥有了清净的慧眼,就不会被「我执」和「自私心」障蔽了,不会再怀疑别人。你认为你掌握了真理、你表达得很好,但是别人未必就没掌握真理、未必表达得就不好,不要总是怀着狭隘的自私心去嫉妒别人或者自赞毁他……真正的佛,永远不会自赞毁他。
【若有众生于三宝中不生信心,闻佛说法即得功德增长三昧;】
宝海梵志说:要是有的众生对于「佛、法、僧」三宝生不起信心,希望他听闻了我的讲法,就能够证得「功德增长三昧」。
对于「佛、法、僧」三宝的信心,可以使我们的功德增长。佛——觉悟者,法——觉悟的方法,僧——传播这种觉悟方法的人(当然,有一些僧也是践行这种觉悟方法的人)。
【若有众生渴乏法雨,闻佛说法即得法雨三昧;】
宝海梵志说:要是有的众生(对于法)非常饥渴,非常喜欢听法,喜欢沐浴法雨甘露;希望我成佛后,他听闻了我的讲法,就能够证得「法雨三昧」(就好像淋在法的瓢泼大雨中听法听个够一样)。
【若有众生于三宝中起断灭见,闻佛说法即得诸宝庄严三昧;】
要是有的众生对于「佛、法、僧」三宝起了断灭之见(就认为「佛、法、僧」三宝过去是存在的,但是现在消失不见了),希望这样的众生听闻了我的讲法,就能证得「诸宝庄严三昧」。
明白「佛、法、僧」三宝其实也是不灭的,只要「觉悟」还在,觉悟的方法就在,传播觉悟方法的人就在,践行觉悟方法的人就在,所以「佛、法、僧」三宝其实是不会灭的。
【若有众生不作智业,不勤精进,闻佛说法即得金刚智慧三昧;】
宝海梵志说:要所有的众生不造作智慧之业,不能够勤行精进;希望我成佛后,他听闻了我的讲法,就能证得「金刚智慧三昧」。
本来这个众生可能不太喜欢智慧,也不太精进,但是他听闻了释迦佛的讲法,就能证得「金刚智慧三昧」,他就安处在这种金刚不坏的智慧当中了。
【若有众生为诸烦恼之所系缚,闻佛说法即得虚空印三昧;】
宝海梵志说:要是有的众生被种种的烦恼所系缚(捆绑)着,希望他听闻了我的讲法,就能证得「虚空印三昧」(在虚空中,一切都不存在,当然烦恼也不存在)。
【若有众生计我、我所,闻佛说法即得智印三昧;】
要是有的众生执著那个「我」、「我所」,希望他听闻了我的讲法,就能证得「智印三昧」(以智慧去印于法界的真相,用智慧去发现和表达法界的真相,这个时候你一定会离开对于那个「我」及「我所」的执著)。
「我」,大家就都明了了(liǎo\le);那么「我所」,就是我所拥有的、我所执著的,我所放不下的。在「智印三昧」中消融了「我」,既然「我」都不存在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都不存在的话,毛附在哪里呀,是吧?如果「我」都不存在,那么「我的、我拥有的、我执取的」都不存在——一切都不存在。
这个「智印三昧」真的很关键,可以解决众生的大问题,包括一切的烦恼问题和生死问题……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细细地品味释迦牟尼佛的伟大!听释迦佛的讲法,可以帮助众生消除对于「我」及「我所」的执著。那么我们就问问自己:我们还有那个「我」吗?如果有那个「我」,你一定有「我所」,所以,要想断除「我所」,就要断掉那个「我」。怎么样断掉那个「我」呢?大家仔细地想一想……

往期推荐


46《悲华经》第七卷  第四品之五“大悲释迦愿(五)”

45《悲华经》第六卷  第四品之四“大悲释迦愿(四)”

44《悲华经》第六卷  第四品之四“大悲释迦愿(三)”

43《悲华经》第六卷  第四品之四“大悲释迦愿(二)”

42《悲华经》第六卷  第四品之四“大悲释迦愿(一)”

41《悲华经》第六卷  第四品之四“释迦之根”

40《悲华经》第六卷  第四品之四“伟大的韦陀菩萨”

39《悲华经》第五卷  第四品之三“弥勒得授记”

38《悲华经》第五卷  第四品之三“一切为了众生”

37《悲华经》第五卷  第四品之三“拘留孙佛”




相关文章

【禅修课】第三期 032 “常修定慧”

【禅修课】第三期 032 “常修定慧”

 ▼禅修课▲         ∧第三期∨&nbs...

《华严经》273(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下)

《华严经》273(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下)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在前面的两节课当中,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一下三昧之王——伟大的普贤菩萨有着怎样...

【醍醐随笔】2021年12月 第一期(上)

【醍醐随笔】2021年12月 第一期(上)

---------醍醐---------?一切是心点亮星标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华严经》273(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上)

《华严经》273(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上)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上节课讲到,善财童子至心恳切地想要见普贤菩萨……【时,善财童子即见普贤菩萨,...

醍醐十大愿

醍醐十大愿

醍醐发愿醍醐十大愿Tihu Buddhist Institute & Practice C...

《华严经》270(第七九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

《华严经》270(第七九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又见一切诸宝镜中种种形像。所谓:或见诸佛众会道场,或见菩萨众会道场,或见声...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