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华严经》终极版 > 正文内容

《华严经》第52课︱初发心功德品 第十七(中)

   音频首发平台:蜻蜓FM    

 搜索关键字:醍醐学院 



此时,在须弥山的山顶,忉利天王的宫殿,远道而来的法慧菩萨,正在给忉利天王讲解菩萨初发菩提心的功德。

 

【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过东方阿僧祇世界;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此诸世界无有能得知其边际。】


       法慧菩萨说:佛子——忉利天王,我们把刚才的比喻先放到一边儿。再假设说:有一个人在一念之间,就能够越过东方无量的世界,每一念都可以越过无量的世界,这样经历阿僧祇劫(无量劫)的时间,那这个人能够超越的世界,简直是没有办法计算的。每一念就能够越过东方的无量世界,每一念都是这样,用了无量劫的时间,那他越过的世界简直无有边际啊!

 

【又第二人,于一念顷,能过前人阿僧祇劫所过世界;如是亦尽阿僧祇劫。次第展转,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接下来又来了第二个人,在一念之间,能够越过刚才那个人用无量劫所越过的世界。这个人更厉害了,一念之间,他能够超越的世界是刚才那个人用无量劫所超越的世界;而且这第二个人也是用了阿僧祇劫(无量劫)的时间,那他所超越的世界的数量更是难以计算了。


      就这样的,又来了第三个人、第四个人、第五个人、第六个人、第七个人、第八个人、第九个人、第十个人。总是新来的要比刚才的更厉害一些,他一念之间所越过的世界的数量,就是前面那个人用无量劫时间所越过的世界的数量,而且不仅仅东方是这样,在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十个方向都是这样,层层递进的关系。

 


【佛子,此十方中,凡有百人,一一如是过诸世界,是诸世界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有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法慧菩萨说:忉利天王——伟大的佛子,这十个方向当中,如果说有一百个人,每个人都能够这样,越过无量的世界,那这么多世界都能算得清楚,但是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所有善根,却没有办法算清楚啊!


也就是说,前面那不能算清楚的数目,就算能算清楚,菩萨初发菩提心的所有善根,却无法知其边际(就是功德是难以计算、难以度量的)。

 

我们知道,佛经中经常有这样:超越我们大脑计算极限的这种公式的叠加(经常有这样的比喻)。要是用头脑去算,简直要算崩溃了;用电脑算,也要算死机了。


但是,就算刚才比喻中的这些人,越过的世界(这无量的世界)能算清楚,菩萨初发菩提心的善根,却无有能知其边际,菩萨发菩提心的功德却无法计算(那这样的比喻就特别有说服力了)。

 

【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往尔所世界得了知故,发菩提心;为了知十方世界故,发菩提心。】

 

接下来法慧菩萨说:为什么会是这样子?难道菩萨发个菩提心真的这么重要吗?

 

法慧菩萨说:伟大的佛子——忉利天王,「菩萨不齐限,但为往尔所世界得了知故,发菩提心;为了知十方世界故,发菩提心。」菩萨为什么发菩提心?不管他是什么菩萨,他都是为了能够去到以上所提到的所有世界,他想要了知这所有世界,所以才发菩提心的。

 

发菩提心想要成佛,就意味着菩萨的心无限大、无量大。有多大呢?你这个电脑都要算得崩溃掉,就别说人脑了。那么菩萨们想要了知十方世界,都了知这些世界的什么呢?

 

接下来的内容也比较重要,虽然乍一看,可能有的师兄感觉比较难懂,但是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悟」进去,一切就不难懂了。

 


【所谓:欲了知妙世界即是粗世界,粗世界即是妙世界;】

 

这些菩萨们发菩提心,想要了知十方世界,想要了知什么呢?

 

首先,「了知妙世界即是粗世界,粗世界即是妙世界」。如果是从「不二」的角度、不分别的角度,这倒是好懂的,「妙世界」就是「粗世界」,「粗世界」就是「妙世界」,不分别。但实际上这里讲的不仅仅是不分别这么简单。

 

这里在「相」上,还是在强调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你看到一个世界,它非常的精妙、微妙、美妙、奇妙,但是相对于另一个世界,它可能就显得粗陋不堪。这个法界内,它这个世界的美妙、奇妙、微妙,是没有极限的,是一直递进的(是这个意思)。

 

比如说,我们来到极乐世界了,看着极乐世界好美呀!美到极致了,肯定找不到比它更美的世界了,但实际上还真的能找到。如果你的觉知力够的话,你确实能找到很多世界比极乐世界还美。


那么你到达一个更美的世界,你在感慨说:肯定没有比这个更美的世界了……之后又发现了(更美的世界),是无有穷尽的。所以你眼前的美妙、微妙,并不一定是那个绝顶之妙,不一定是绝妙,因为你总能找到更好的。那相对你找到的下一个,或者下下个更美妙、更绝妙的世界,前一个世界就显得有点粗陋、有点简陋、有点朴素,甚至有点乏味。


      那为什么又讲「粗世界即是妙世界」呢?看上去这个世界挺简单的。比如说,娑婆世界看上去并不完美,但你用什么眼去看?你修行的境界达到了,用「佛眼」去看,娑婆世界也是无比的美妙啊!看上去是很粗陋的世界呀,但细看很美妙啊!你用「放大镜」看,看不出来它美妙,用「显微镜」看,很美妙!

 

过去我们经常在群里发显微镜下放大三百倍的沙子,要是用肉眼看,或者用普通的五倍、十倍放大镜看,沙子还是沙子,很粗陋的、很枯涩的。但是你在显微镜下放大三百倍的时候,它变成宝石了,非常漂亮!



如果你用三百倍的这种显微镜,看娑婆世界的所有沙土全都是金沙、宝石……你说娑婆世界美不美、妙不妙啊?那么看上去粗陋的世界,它其实是非常美妙、微妙、奇妙的世界!

 

《华严经》它有一个主题是「一切唯心所造」。前面也提到了大海里龙王降的雨,在不同层的天界,在不同的众生间,显的相就不一样,你说哪个真啊?哪个都真。要说绝对的真吧,只要是「相」,只要有生灭,又都是幻,又都不真,是不是?

 

那现在我们身边也经常有这样的例子:一个师兄遇到什么问题了,他找几个有神通的师兄给自己看,第一个师兄说是附体,什么样的附体;第二个说这是因果业报,跟他解释;第三个说这是佛菩萨在加持他快速消业。一个病人同样的症状,找不同的医生看,得出的结果都不一样,开的药方都不一样,你信哪一个呀?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确,都是不同的角度。你像病人找医学院一年级的、二年级的、三年级的学生给他看病,开药方可能开的都是不同的药方,是吧?再找医学院的老师、专家或者院长给他开药方,可能又是不一样的,你信哪一个呀?

 

再回到刚才我们举的例子——龙王降的雨,你说降的雨吧,在有的天界是妙花,在我们这儿是雨水,在阿修罗那里是武器……你说到底什么是真的?龙王到底是降了什么东西呢?你问龙王,他都不知道了。你说他降的是什么呢?这一切都随着因缘而显相。

 


了知了一切唯心造,这个觉知器决定了我们所见的一切。这个时候你就要想想:如果我生病了,我找哪个医生给我看呢?找准了,就信任他,那个就是事实,你就跟着做,根据他开的药方去治疗,肯定是有效果的。这个时候就怕你同时找了好几个医生,给你开的药方都不一样,你不知道信哪个,结果什么也没做,病一直在恶化,怕的就是这一点。

 

那么在修行上,说给我们做指导的话,我们自然是找「果位」偏高的师兄、师父、老师指导一下,我们会好一点。因为「一住」不知道「上一住」,「一地」不知道「上一地」,这个层次上的差别,带来的结论的差异还是相当明显的


这个人有烦恼,他问阿罗汉:我怎么断烦恼?他问「五地」菩萨、「七地」菩萨、「十地」菩萨,或者他问佛:怎么断烦恼?可能讲的都不一样,那我们依哪个呢?佛弟子肯定是依佛,是不是啊?感觉佛应该讲的最究竟,因为公认修得最好嘛。

 

只要在「相」里,就充满了不同,充满了比较,充满了分别,有的时候也是不得已呀。

 

再回到《华严经》的经文。

 


【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

 

法慧菩萨说:菩萨们发菩提心,也是为了了知「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仰躺着的世界又好像覆盖着的世界,覆盖着的世界其实就是仰躺着的世界。这是什么意思呢?每一个世界、每一层世界都不是孤立的,它上、下、左、右……十方都有世界,是这个缘故。

 

比如说住在三楼的人,对于住在四楼的人来讲,他就在下面了,是不是啊?但是他对于住在二楼、一楼的人讲,三楼的也在上面,就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你看着仰躺着的世界,其实可能还覆盖着别的世界;你看着覆盖别的世界的这个世界,可能它上面还托着其他的世界。这里在告诉我们:世界,它不是孤单的,其实是相互组合在一起的。

 

【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

 

菩萨们发菩提心,也是为了了知「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这又是怎么讲的呢?我们不从究竟意义上讲,要是从「不二」的(不分别的)角度讲,就没可讲了。从「相」上讲:小世界即是大世界,任何一个小世界,你深入进去……无量微尘中都有无量的世界呀,你说它是不是大世界?

 

在禅定中,我们有一次也看到,药师佛那个药钵,本来不就是巴掌大小吗?但是在定中,它能变得很大呀;甚至说无量世界都可以装到药师佛的药钵里面去。药师佛的药钵你深入进去,那就是整个法界,你说是不是「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啊?那「大世界也是小世界」,因为我们可以把整个虚空法界放到一粒微尘当中去。

 

现在网上有很多的视频,也是在展现宇宙的幅员辽阔,说地球之外,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外面还有无量的新星系,简直无有穷尽。感觉这个大世界可以一直向外蔓延的时候,这个大世界就好像挺小的(因为它可以一直向外扩散,向外蔓延,原来的大世界就感觉很小很小了)。


我们要是不出这个地球,执著于我们所在的小区或者村庄,还觉得自已的这个小区就挺大的、小村庄就挺大的。但是你眼睛放远一点,一直出离地球、出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这样一直出离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整个法界(整个宇宙)都很小。我们甚至怀疑整个宇宙是不是就在一粒微尘里?

 

其实这里《华严经》讲的就是很天文学、很物理学、很科学的内容了,也是一切的科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一直在验证的,讲得非常有道理,关键的关键《华严经》出自什么时期啊?——二千多年前。


那个时候,没有什么高科技手段,没有倍数特别高的天文望远镜,那佛怎么就知道这些呢?「禅定」代替了一切,「禅定」补足了科学、物理学、天文学的很多不足。

 


【广世界即是狭世界,狭世界即是广世界;】

 

菩萨们发菩提心,也是为了了知「广世界即是狭世界,狭世界即是广世界」(这个就跟前面的意思有点像了)。广阔的世界其实从某个角度讲,也是很狭小的世界;狭小的世界从某个角度看,也是非常广阔的世界。

 

【一世界即是不可说世界,不可说世界即是一世界;】

 

菩萨们发菩提心,也是为了了知「一世界即是不可说世界,不可说世界即是一世界」。一个世界里面就含着无量世界,数也数不清,所以说不可说。「不可说」就是说不尽,没法形容的意思。不是说不能说、不让你说,而是说想说也说不清楚、说不明白,因为超越了语言、超越了思维,这是「不可说」。

 

那无量不可说的世界也是一个世界,因为我们刚才也提到了,整个法界(整个宇宙)你放眼望去又好像在一粒微尘当中一样,很小的。

 

【不可说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说世界;】

 

菩萨们发菩提心,也是为了了知不可说世界能够入到一个小世界当中,一个小小的世界也能入到不可说的世界当中,就是「无量」能入「一」,「一」能入「无量」,这个大家就都能懂了。

 

无量世界可以入到一个世界里,一个世界能够入到无量世界中。一个世界能够入到不可说的无量世界中,其实你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世界的所有元素入到了其他各个世界当中。

 

【秽世界即是净世界,净世界即是秽世界。】

 

菩萨们发菩提心,也是为了了知原来你看上去污秽不堪的世界,可能佛看上去是非常清净、圣洁的世界,这很有可能。那么清净、圣洁的世界你总能找到更清净、圣洁的,相对来讲,原来那个就好像有点染污了,有点污秽了。

 

法界有几个特点:一个是「大」,它是无穷的;再一个「美」,它是无穷的;再一个「深、辽阔、不可知」,都是无穷的。


【欲知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别性;一切世界中,一毛端一体性。】

 

法慧菩萨说:菩萨们发菩提心的目的,也是为了了知一个毛端之中,一切世界的差别之性。一根毛看上去很细小,这个毛的尖端就更细小了、更狭小了。在一根毛的毛端这里能够了解一切世界的差别性,这就好像是用高度倍数的显微镜去看,看一根毛的毛端,放大了,里面原来是无量,甚至整个法界的缩影就在这里面。

 

「一切世界中,一毛端一体性。」观来观去(看来看去)发现了一个问题:这虽然「一」里含着「无量」,「无量」里含着「一」,但是又找到了一种共同性——一切世界中好像有着同一毛端里的那种相同的共性,有着一种「一体」的感觉。


无论膨胀还是缩小,我们是看一个点还是看整个体,这其中好像又有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好像是一种结构,它使得这无量无数的世界组合在一起,密不可分,像一个整体一样。

 

【欲知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世界,欲知一切世界无体性。】

 

法慧菩萨说:菩萨们发菩提心的目的,也是为了了知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世界,也是为了了知一切世界无有体性。一个世界中就可以出生一切世界,对不对呢?肯定对呀!就别说一个世界了,一粒微尘里就能出生一切世界,因为任何一粒微尘,你进去它都是无量大的,法界内所有的元素、所有的形态都在里面的。

 

这就好像我们从苹果入到了一粒种子里,在这个种子里,就找到了未来苹果的一切元素(甚至它的成长历程);在这一粒苹果种子里,也找到了其他无数苹果的无数粒种子,这是非常奇妙的事情。

 

我们知道在因缘具足的情况下,苹果树的一粒种子就能长出一棵树,树上结无数个苹果,每一个苹果里有若干种子,每个种子又能长出苹果树,每棵苹果树又有无量的苹果,里面又有无法计算的种子,所以一个种子里等于含着无量的苹果树、无量的种子,这个大家能理解。

 

其实法界的真相,跟这个也特别类似。当我们剖析出来了,说:一粒苹果种子里就含着无量的苹果树、无量的苹果种子,就好像我们懂了一粒微尘中含着整个法界,含着法界内无量的佛国、无量的众生。


      菩萨们发菩提心也了解,说:一切世界无有体性,这「无量」能入「一」,「一」能入「无量」,能繁衍、能繁殖、无有穷尽的、变化的、无常的……不还是幻相嘛,幻相都是因缘会遇显化出来的一些影子,它没有真实的体性。

 


【欲以一念心尽知一切广大世界而无障碍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法慧菩萨说:菩萨们发菩提心的目的,也是为了以一念心尽知一切广大世界而没有障碍。想要用一念心(心的一念),了知一切广大世界没有任何障碍,这是佛的能力。

 

成佛了,不是说就没有念头了,就没有意识心了,不是的。他觉悟了,他照样可以有念头,可以有意识心的。佛陀度众生,其实就是用他的「意识心」引领众生的意识心,用他的念头带动、指引众生的念头,让众生慢慢地把自己原来那些很粗浅的、很肤浅的念头,或者很染污的念头都替换成佛的这种「究竟觉悟」的念头。

 

没有人讲成佛了就彻底没念头了,没意识心了,不是的,不是这样子的!成佛是「觉悟」的意思。

 

那么在从「不觉悟」到「觉悟」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分清楚什么是「意识心」,什么是「真如」,把那些基本的概念搞清楚,最后还是要从那些概念、那些「二元」当中跳出来的。

 

佛不会天天去纠结什么「有念」、「无念」、「空」、「不空」,有没有「觉观」,有没有在源头……这一切他都不会想。「本自如如任运」,非常自在了,该起念起念,没有念就没有念,就是这样子的。虽然佛也有念头,也有意识心,但始终是在一种空幻的背景下、一种空性的背景下,跟凡夫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其实佛和众生最根本的差别,与其说是「境界」的差别,还是不如说是「念」的差别。

 

怎么样从「凡夫的念」转成「佛的念」,这个就是修行的关键。都是去做同一件事情,众生做和佛做,那个效果和功德就是不一样,为什么?

 

因为「心」不同,可能大家都能说出来(因为心不同)。可以说佛是退尽了「小我」自私心的(完全没有),又开掘出了「自性本具」的所有功能和智慧;但众生因为自私心障着他(障蔽着他),本性的神通智慧就显现不出来,或者只显现了一小部分。


可以讲,佛已经证得了「全心的自在」(全部的心、心的全部),但是众生呢,可能连「一部分心的自在」都谈不上。所以说佛成道之后会一直度化众生,他们也一直倡导菩萨们教化众生。

 

在教化众生的过程中,释迦佛在《信力入印法门经》第二卷中提到说:「无有诸苦而不取,无有诸乐而不舍」,在教化众生的过程中,不要怕吃苦,任何苦都可以吃,不要惧怕任何苦;同时要能够舍弃任何的乐,凡夫贪著的一切乐,你都能舍,这样才能教化好众生。

 

这就说明我们真正做了众生的榜样,不怕吃任何苦,什么乐都能舍。就是彻底的不自私,彻底的无私了。言传身教,自己先身体力行做好了,那众生肯定会被感化的,已经不是度化了,是直接就被感化了。「行动比语言更有说服力」,这是永远的真理。

 

无量劫来,释迦佛就是这样做的,他说到的他全都率先做到了。有很多师兄在开始学习释迦佛的五百大愿,在《悲华经》当中,在那个特定的情境中,大家可以去感受一下,释迦佛当初是怎样发出这五百大愿的:真的是只要众生能解脱,什么苦都能吃!他愿意去无间地狱呆无量劫……一般人都发不出这样的愿。

 

所以有一个师兄说:论大悲,释迦佛要是排第二,没有人敢排第一的。我们平常说:「大悲地藏王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那是你还不了解释迦佛的五百大愿,你学完之后,你也会很认同的,释迦佛要是在大悲上说是第二名,没有人敢说是第一名啊!

 

讲到这里,自己都觉得很惭愧!跟释迦佛相比,真的是一根汗毛都不如,做得远远不够。自己发的愿都没有那么狠,甚至说不敢那么狠。但是释迦佛敢!其他人都做不到的,都不敢吃的苦,他能做到!他敢吃这些苦!所以释迦佛成了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法界内任何的佛见到释迦佛,都会随喜赞叹,而且非常感慨!

 


当然,释迦佛让我们钦佩、让我们感动的地方,不仅仅是从他的大愿中体现出来,从他讲的法中也完全能体现出来。因为很多东西没有人讲,我们是意识不到的,那就是所谓我们心灵的盲点,或者说意识形态的盲区。


当我们深入经藏的时候发现:我们想到的,佛讲了;我们没有想到的一切,他更讲了,没有什么是佛讲不到的。而我们面对的这个《大藏经》仅仅是一部分佛经,还有很多被毁的、被烧的……释迦佛到底都讲了什么,讲了多少……这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可说的。


      「凭其法而知其佛」,我们非常幸运成为释迦佛的弟子。同时对释迦佛了解越多,就会觉得越惭愧,差得太远太远了。往昔的一小点儿成就不值得一提,甚至说阶段性的沾沾自喜也是非常可笑和愚蠢。

 

希望我们能持续地精进希望这个法界内能出现更多的「释迦牟尼佛」。如果能出现更多的「释迦牟尼佛」,相信这个法界内就不会再有恶道了,就真的到处是佛国了。

 

在这一次讲解《华严经》的终极版以来,内心无数次地感恩祈请我讲这些的一个师兄(暂时先不说他的名字),真的非常感恩!如果没有这个师兄的祈请,可能我们前两遍的《华严经》,潦潦草草就应付了事了,但这一次才是深挖《华严经》的内涵,是真的开始深入「华严境界」。之前都是浮皮潦草,只有这一次是真的深入了《华严经》,甚至有的时候有一种冲动,想把《华严经》的终极版讲一辈子。当然,考虑到《大藏经》中还有其他很多经,进度也不能过慢,只是内心有的时候就感觉,如果把佛的境界讲一辈子,或者讲无量辈子……也真的是无限值得的事情。

 

真的很感恩促成这个机缘,让我们讲第三遍《华严经》的师兄!非常感恩!

 

今天就先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来深入「华严境界」。谢谢大家!




往期回顾





相关文章

《华严经》 009(第〇四卷)下〔终极版〕

《华严经》 009(第〇四卷)下〔终极版〕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华严经》。    &nb...

《华严经》 010(第〇五卷)〔终极版〕

《华严经》 010(第〇五卷)〔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五世主妙严品 第一之五大家好,已经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五卷——世主妙严品 ...

《华严经》 020(第〇八卷)下〔终极版〕

《华严经》 020(第〇八卷)下〔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八华藏世界品 第五之一大家好!上节课讲到,伟大的「毗卢遮那佛」,祂的「华藏庄严...

《华严经》 026(第一一卷)〔终极版〕

《华严经》 026(第一一卷)〔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毗卢遮那品 第六‍已经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十一卷,「毗卢遮那品」第六。‍【尔时,普贤菩萨...

《华严经》 027(第一一卷)中〔终极版〕

《华严经》 027(第一一卷)中〔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毗卢遮那品 第六‍上节课我们讲到,大威光太子来到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佛这里听法,觉悟了,后来他也...

《华严经》 030(第一二卷)〔终极版〕

《华严经》 030(第一二卷)〔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圣谛品 第八‍上节课,文殊菩萨讲说了,在「密训世界」这里「四圣谛」有着怎样的内涵。【诸佛子,...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