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正文内容

《华严经》191(第五九卷)离世间品 第三十八之七(上)




▲点击上面“醍醐分院”关注我们!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承佛神力,观察十方一切大众洎于法界而说颂言:】

这个时候,普贤菩萨摩诃萨在十方诸佛神力的加持下,观察着十方整个法界内的一切大众而讲了一个偈颂:

这里大家注意:因为普贤他是「法身」大菩萨,所以他一得佛神力加持(其实就是得法界内一切佛神力的加持)。那么,此时他的「天眼」无有障碍地能够看到法界绵延到无量远的地方……所以他观察着十方的一切大众,这些大众已经到了法界的边际了(法界是没有边际的,这指的是法界内的所有一切大众都在普贤菩萨的天眼观照之下),而普贤菩萨发出的音声也可以让法界内的一切大众都听到……

有的师兄可能讲:我从来没有见过普贤菩萨,我也未曾听闻普贤菩萨讲法。那是因为你没有契入到普贤的频率,如果你能契入到普贤的频率,你才能完整地发现普贤的所有能力!

普贤菩萨的这个偈颂其实是赞美佛的。

【于无量劫修苦行,从无量佛正法生,令无量众住菩提,彼无等行听我说。】

前面一直讲,从兜率陀天下生到人间的这个菩萨怎样怎样,到最后成佛怎样怎样,讲的是这些。其实特指的是谁呀?就是刚刚证道的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的这个偈颂其实是赞美释迦佛的。

说:伟大的释迦牟尼佛,他在无量劫修苦行,他学习了无量佛的正法(他继承了无量佛的正法),他让无量的众生安住在菩提(觉悟)中。

《悲华经》里我们了解:在很久很久之前,连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等无量的佛、无量的菩萨,都是释迦佛的过去世劝他们发的菩提心。释迦佛他真的是度了无量的众生。

普贤菩萨说:伟大的释迦牟尼佛他的无与伦比的胜行,请大家听我来讲一讲

【供无量佛而舍著,广度群生不作想,求佛功德心无依,彼胜妙行我今说。】

现在我要来讲一讲释迦佛的殊胜妙行:他是怎样供养了无量佛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执著——并没有执著说你看我多有功德、我供养了无量佛,他供养完就放下了。释迦佛广度了无量的众生却不曾记得自己度过多少众生。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够证得佛的最高功德,非常精进!但是他的心又是没有任何的依著(他在空性里无比的精进)!

【离三界魔烦恼业,具圣功德最胜行,灭诸痴惑心寂然,我今说彼所行道。】

普贤菩萨说,我现在就讲一讲释迦佛所行的不可思议之道:他超离了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所有魔,所有烦恼业,他具足最神圣的功德和最殊胜的妙行。释迦佛灭除了所有的愚痴和困惑。他的心寂然地安住在本来实相中……

【永离世间诸诳幻,种种变化示众生,心生住灭现众事,说彼所能令众喜。】

普贤菩萨说:释迦牟尼佛永远离开了世间那些诳惑人的骗局,那些幻术,但是他有着种种的神通变化可以展示给众生看。释迦佛的心在起心动念中显现着众多的神圣之事,讲一讲关于释迦佛的这一切能力,一定会让大众心生欢喜的。

【见诸众生生老死,烦恼忧横所缠迫,欲令解脱教发心,彼功德行应听受。】

普贤菩萨说:「见诸众生生老死,烦恼忧横所缠迫,欲令解脱教发心,彼功德行应听受。」

很多师兄都看过释迦佛的传记或者电影、电视剧。释迦佛本来处在王宫中养尊处优,后来意外地发现原来众生都有生、老、病、死……种种苦恼。种种的烦恼,忧愁,还有飞来横祸缠搅着、逼迫着众生……后来,他就发愿想要帮助众生解脱——发愿自己圆满之后,教化众生能够发起寻求解脱的菩提心。普贤菩萨说:释迦牟尼佛的伟大功德之行,大家一定要仔细地听受啊!

【施戒忍进禅智慧,方便慈悲喜舍等,百千万劫常修行,彼人功德仁应听。】

伟大的仁者啊,大家真的都应该听一下释迦牟尼佛的功德——他用了百千万劫(无量久的时间),恒常地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他又具足善巧方便,具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千万亿劫求菩提,所有身命皆无吝,愿益群生不为己,彼慈愍行我今说。】

释迦牟尼佛的「慈愍之行」我今天要给大家讲一讲:释迦佛用了千万亿劫求取无上菩提(求取究竟的觉悟)。在这个过程中,他可以舍弃自己无数世的身家性命,毫无吝惜。他想的一直是怎么样利益众生,从来没有为自己考虑过。

【无量亿劫演其德,如海一滴未为少,功德无比不可喻,以佛威神今略说。】

其实,我们用无量亿劫的时间去讲说释迦牟尼佛的功德,这无量亿劫所讲的内容,就好像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一样……释迦佛的功德是无与伦比的,甚至都很难打比方!但是,在诸佛的威神力加持下,今天我还是给大家稍微讲一讲,这大海里的一滴水虽然不算多,也不能算太少吧!

【其心不高下,求道无厌倦,普使诸众生,住善增净法。】

在释迦佛的心中没有高下心,他的心因着遍满法界而无比的平等;他的心因为证得了空性而无比的平等。一直以来追求菩提道没有厌倦,普遍地使所有众生安住在善法,并且使众生拥有越来越多的「清净法」。

【智慧普饶益,如树如河泉,亦如于大地,一切所依处。】

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普遍地利益着一切众生,就好像大树一样、就好像河流或者泉水一样、又好像大地一样,是一切众生的所依之处……

【菩萨如莲华,慈根安隐茎,智慧为众蕊,戒品为香洁。】

在经文中提到释迦佛的时候,有的时候又讲菩萨,讲他是菩萨,侧重于「因地」的修行;讲他是佛,侧重于「果地」的成就。

说释迦佛他一直以来就像莲花一样,以慈悲为根、以安隐为茎、以智慧为花蕊、以戒品为香洁。因为释迦佛持戒无比的清净,所以散发着非常殊胜的、非常清净的香味儿……

【佛放法光明,令彼得开敷,不著有为水,见者皆欣乐。】

佛放射觉悟的大光明,使得所有在因地修行的这些如同莲花一般的菩萨们,他们的心渐渐地开放(渐渐地打开)。不会执著有为之水——这些莲花开放的时候,毕竟会超离于水。见到莲花的盛开,所有人都会无比地喜悦……

【菩萨妙法树,生于直心地,信种慈悲根,智慧以为身,

方便为枝干,五度为繁密,定叶神通华,一切智为果。

最上力为茑,垂阴覆三界。】

《华严经》很多地方的文字都非常地庄严、殊胜、美妙……这个地方也是这样!

说菩萨的妙法之树长在直心的土地上,所有的清净菩萨,他们的心地都非常地纯真(就很透明,非常地率直)。菩萨的妙法树长在直心的大地上,以信心为种子(这个「信心」是对于「佛、法、僧」的信心);以慈悲为根;菩萨的妙法树以智慧为身(这个「身」其实就是树干了,以智慧为树干);以善巧方便为枝条;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还有智慧为繁密。

因为常修「六度」——这里把这个「五度」再加「禅定」(这样子讲的,这个五度加禅定这不就「六度」嘛),分开讲的。

菩萨常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智慧——这「五度」就相当于是这个妙法树繁密的样子(非常茂盛的样子)。那么这个妙法树以「禅定」为叶子;以「神通」为花——在禅定中,我们能够超越维次空间的限制,超越时间、空间,拥有无量的神通,所以说「神通」是菩萨妙法树的花。那开花要结果是吧——「一切智」就是妙法树的果实。

「最上力为茑,垂阴覆三界」,这个「茑」是指的树荫(「艹」字头加个「鸟」,其实指的是一种灌木)。最上的神力(无与伦比的神力)就像菩萨妙法树的这个树冠一样。这个树冠在太阳的照射下就垂下了阴凉,覆盖着欲界、色界、无色界。

普贤菩萨说:

【菩萨师子王,白净法为身。四谛为其足,正念以为颈,

慈眼智慧首,顶系解脱缯,胜义空谷中,吼法怖众魔。】

这也是赞美释迦佛的!这个菩萨从兜率陀天下生到人间,修啊修……修成了「狮子王」——修成了佛(大法王)。

他以「白净法」为自己的身体(「白净」,就是一切善法,一切清净法);以「四圣谛」为这个狮子王的脚(四圣谛为狮子王的脚);「正念」为狮子王的脖颈(「正念」,一直保持正念,正念是脖颈);「慈悲」是狮子王的眼睛;「智慧」是狮子王的头(慈悲是他的眼睛,智慧是他的头)。

狮子王的头顶又系着解脱的丝带,在「胜义谛」的空谷中,大作狮子吼(讲法),吓退了所有魔……

这地方文字实在是太美!把「胜义谛」比喻成空谷,其实也是非常形象的。

【菩萨为商主,普见诸群生,在生死旷野,烦恼险恶处,

魔贼之所摄,痴盲失正道,示其正直路,令入无畏城。】

这里把释迦佛又比喻成商人当中的领导者。古时候,商人当中的领导者也是要经常出差的(带着商人到处地做生意,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网络,没有电子商务,所以商人当中的领导者也是周游四海的),所以普遍地看到所有各种各类的众生处在生死轮回的旷野中,处在烦恼和险恶之处,被魔贼所摄持。看到这各种各类的众生愚痴地就像盲人一样失去了正道(找不到正道了)。这个菩萨(就是说释迦佛)一直以来他都是在向这些如痴如盲的众生指示正确的道路,使得大家能够入到无所畏惧的城市中……

【菩萨见众生,三毒烦恼病,种种诸苦恼,长夜所煎迫;

为发大悲心,广说对治门,八万四千种,灭除众苦患。】

释迦佛看到众生被贪、嗔、痴、种种烦恼、病所折磨,由贪、嗔、痴三毒又衍发出无量的种种苦恼……众生在无明的长夜里被种种的苦恼所煎迫着……释迦佛就发了大悲心——广泛地讲说了对治烦恼、苦的方式(方法),讲了有八万四千种方法(这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就这样灭除了众生的所有苦患……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住世的时候讲了无量的法门。当时倒是没有人说他不专一(心不定),没有!释迦佛的心,尽虚空遍法界……释迦佛的心就是「空性」本身。

为了帮助众生对治种种的烦恼、苦恼,他讲了八万四千种方法。每一种方法就是一个法门。可以说释迦佛是一个有着无量药的医生,真正的大医王!

【菩萨为法王,正道化众生,令远恶修善,专求佛功德;

一切诸佛所,灌顶受尊记,广施众圣财,菩提分珍宝。】

释迦佛终于修成了「大法王」(大法王是智慧之王;也是觉悟之王)。他以正道化导众生,让众生远离一切恶,修一切善。使得众生能够专求佛的功德——向佛看齐。

释迦佛在一切所有佛所在的地方都得到了佛的灌顶(得到了他们尊贵的授记)。释迦佛广泛地把众多的「圣财」布施给大家(圣财,神圣之财,使得灵性提升的、使得道德提升的圣财),主要有七种,叫「七圣财」。

这「七圣财」分别是信、戒、惭、愧、闻、施、慧(信心、持戒、惭心、愧心、多闻、布施和智慧,这是「七圣财」)。

释迦佛广泛地倡导「七圣财」,这点在原始佛教经典中尤为突出。总是强调:你们要相信佛,相信佛拥有至臻圆满的觉悟。要认真地持戒,要有惭心、愧心,总是觉得自己修行得还不够。而且要广学多闻,而且要多作布施,要重视智慧……这是释迦佛反复强调的!

所以,我们要想有释迦佛这样的成就,一定要保有「七圣财」(信心、持戒、惭心、愧心、多闻、布施和智慧)。

那么,释迦佛也广泛地布施「菩提分珍宝」。

「七菩提分」,这也是「三十七道品」里的,这也是原始佛教经典里的重点!所以,大乘经典都是来源于小乘的,并不能把大乘直接就诽谤为非佛说,这是绝对不准确的!大乘经典是在小乘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扩充了很多内容……这也是无数的大德(成功者)他们修行经验的一些总结和记录。

「七觉支」,我们也多次讲过了(择法、精进、喜、轻安、念、定、舍)——选择一门深入学习,在修学的过程中感受到喜悦,自己真的受益了,然后持续地精进,保持正念,得到轻安(舒适)的感受,心越来越定,定到最后空掉、放下(大平静)……就这样,就能入道了。这个「七觉支」也叫「七菩提分」(其实就是入道的七个步骤)。

我们修任何一个法门,其实都是按照这个步骤来修的——择法、精进、喜、轻安、念、定、舍。

【菩萨转法轮,如佛之所转,戒毂三昧辋,智庄慧为剑,

既破烦恼贼,亦殄众魔怨,一切诸外道,见之无不散。】

释迦佛在讲法的时候,就像三世诸佛所讲的一样。释迦佛讲的法其实是一切佛都讲过的。这个法就好像以「持戒」为车轮的中心;以「三昧」(禅定)为车轮的外框;以「智慧」为庄严的宝剑。能够杀破烦恼贼、吓破众魔怨,一切(所有)外道见到了这样的觉悟者,都会灰溜溜地散去,退在一旁……

【菩萨智慧海,深广无涯际,正法味盈洽,觉分宝充满,

大心无边岸,一切智为潮,众生莫能测,说之不可尽。】

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海无比的深、无比的广(「深」是讲的深度;「广」是向周围扩散,这是广度)。深广无有涯际,就是你不知道释迦佛的智慧海有多深、有多广,简直是找不到边际,里面充满的都是正法的味道,充满的都是「七觉支」(七菩提分)的妙宝……

释迦佛的这个智慧海意味着他的无量大的心(这是无量大的,没有边际的……)因为这个智慧海太大了,找不到边际,你也不知道岸在哪里……

那么,释迦佛的「一切智」就是智慧海的潮水了,一浪一浪的潮水……想一想释迦佛的智慧海,众生真的是难以思议,讲也讲不尽啊……

【菩萨须弥山,超出于世间,神通三昧峰,大心安不动;

若有亲近者,同其智慧色,迥绝众境界,一切无不睹。】

普贤菩萨说: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就好像须弥山一样,远远地超过于所有世间。因为在一个小世界的中心,须弥山是最高的了,这里把释迦佛的杰出比喻成须弥山。

神通和三昧(禅定)就是这须弥山的巅峰,我们都知道释迦佛的神通是无有极限的,他的三昧境界也是无有极限的……释迦佛有着无量广大的心,安定不动——心,大到极致就等于不动。

普贤菩萨说:谁要是有幸亲近了释迦佛,就会渐渐感染上他的智慧之色(就会渐渐拥有释迦佛一般的智慧);就会远远地超离凡夫境界;就会拥有智慧眼,能够看清一切的真相。

亲近谁就会变成谁。亲近释迦佛就会拥有释迦佛这样的智慧、神通、三昧,就会使得我们像须弥山一样远远地超出于世间。如果亲近了释迦佛,我们就能够见到一切(所有)的真相。

那么,释迦佛涅槃之后,我们学习释迦佛的经典,也等于在亲近释迦牟尼佛。我们按照经典中教导的去修行,也将拥有与释迦佛同样的智慧、神通和三昧。

好,今天先学习到这里。

感恩大善知识普贤菩萨摩诃萨!

感恩我们的根本上师释迦牟尼佛!

作为释迦佛的弟子,我们非常地骄傲

《华严经》190(第五九卷)离世间品 第三十八之七(下)

《华严经》190(第五九卷)离世间品 第三十八之七(中)



相关文章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7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7

《华严经》要点复习007CELEBRATION---------醍 醐---------?华严境界,真实不虚...

【随缘分享】诸佛都是以“愿”而成就

【随缘分享】诸佛都是以“愿”而成就

醍醐随缘分享 醍 醐 学 院醍醐老师鼓励大家发“大愿”Tihu Buddhist Institut...

【随缘分享】醍醐老师禅坐感悟◎“文殊智于普贤行,人人皆是毗卢那”

【随缘分享】醍醐老师禅坐感悟◎“文殊智于普贤行,人人皆是毗卢那”

醍醐随缘分享 醍 醐 学 院醍醐老师禅坐感悟◎“文殊智于普贤行,人人皆是毗卢那”Tihu Budd...

【佛教故事】月明菩萨

【佛教故事】月明菩萨

关注「醍醐禅院」公众号佛教故事|Buddhist stories|月明菩萨过去,佛陀住在罗阅祇耆阇崛山时,有...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4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4

《华严经》要点复习004CELEBRATION---------醍 醐---------?华严境界,真实不虚...

《华严经》275(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上)

《华严经》275(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上)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我们继续来学习普贤菩萨,也就是普贤王如来所讲的偈颂:【或有观见一毛孔,具足庄...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