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正文内容

《华严经》161(第五〇卷)如来出现品 第三十七之一(下)


▲点击上面“醍醐分院”关注我们!

上节课,如来性起妙德菩萨非常诚恳地请求普贤菩萨讲一讲,关于佛出现于世的「广大法」。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告如来性起妙德等诸菩萨大众言:佛子,此处不可思议,所谓如来、应、正等觉以无量法而得出现。何以故?】
这个时候,普贤菩萨就告诉如来性起妙德菩萨以及现场的所有菩萨大众们,说:佛子,这个地方是不可思议的,关于如来、应供、正等觉出现于世方面,简直包含着无量法……为什么这样讲呢?
【非以一缘,非以一事,如来出现而得成就;以十无量百千阿僧祇事而得成就。】
因为,「非以一缘,非以一事,如来出现而得成就」,佛出现于世,这个缘由没有那么简单!并不是仅仅因为一种因缘,或者仅仅为了一件事,如来就能出现于世,就能成就;必须有十无量百千阿僧祇(无量)的伟大之事都成就了,如来才会出现于世。也就是说,要是说佛能够出现于世,那么大概地讲在以下十个方面,就有无量种伟大之事都成就了,所以,佛才会出现于世。
【何等为十?所谓:过去无量摄受一切众生菩提心所成故,】
接下来详细讲,哪十个方面呢?
首先(第一),「过去无量摄受一切众生菩提心所成」。在过去的无量世,这个佛,他在因地都发起了摄受一切众生的菩提心。
大家注意:不仅仅是某一世你发了摄受一切众生(度脱一切众生)的菩提心,而是你过去无量世都发下了这样的菩提心,所以你才会成佛。
【过去无量清净殊胜志乐所成故,】
第二个方面,「过去无量清净殊胜志向爱乐所成就」。过去无量世,你都获证了清净的、殊胜的志向和爱乐。
所以成佛,不是说我只修了一世、二世就能成就。所有的佛,只要他成佛了,他都修了无量世,而且在无量世都是颇有成就的,证得了清净殊胜的志向爱乐。
【过去无量救护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所成故,】
第三个方面,「过去无量救护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所成就」。在过去世累积了无量的救护一切众生的大慈大悲。
任何佛只要他成佛了,不是说仅仅这一世很善良,想要救护一切众生,而是过去无量世都是这样的,他累积了无量的大慈大悲。
【过去无量相续行愿所成故,】
第四个方面,「过去无量相续行愿所成」。任何佛,只要他成佛了,在过去(过去世)他就累积了无量的相续的行和愿。
什么叫相续的行和愿?就是一直都这样做,一直都发这样的愿,这叫无量的「相续行愿」。你只发这一次这样的愿,一次、两次、三次、四次,或者只这么做一次、两次、三次、四次,那就不叫无量的相续行愿了。可能这个佛每一世都是这样做的,都发的是这样的愿,所以他才能成佛。就是说量变通质变,量变要达到一定的程度。
我们在学习《悲华经》的时候发现,过去无量世以前(无量劫以前),阿弥陀佛的发愿就跟他作为法藏比丘的那一个世是一样的;那么,释迦佛在过去无量世的发愿也是跟他后来在娑婆世界这里成道前的发愿也是类似的,几乎就不曾变过。所以,我们过去还在讲,说佛的性格真的是有很深的遗传性。那《华严经》就解释了,这就叫过去无量的「相续行愿」。你做的、你想的,反反复复一直在重复,这叫相续。
【过去无量修诸福智心无厌足所成故,】
第五个方面,「过去无量修诸福智心无厌足所成」。任何佛,只要他成佛了(我们都知道),他是福慧具足的(就是福德和智慧具足的,福慧具足的两足尊)。
那这「福德」,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修来的;「智慧」是破迷开悟修来的。破迷开悟,也意味着你要深入经藏,而且要多打坐。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然后「定生慧」(这都是大家知道的)。想要开智慧,一个是「学经」必不可少,再一个「打坐」必不可少。那么佛在过去无量世,都是修种种的福德和智慧的,而且心无厌足,一直这样,所以他今生才能成佛。
【过去无量供养诸佛教化众生所成故,】
第六个方面,「过去无量供养诸佛教化众生所成」。任何佛,只要他成佛了,就意味着他过去无量世都在供养诸佛、都在教化众生。
供养诸佛、教化众生,一个是向上、一个是向下,两者兼顾,一直这样做,所以他才能成佛。所以,千万不要忽略供养诸佛,也不要忘记教化众生。
在《梵网经》菩萨戒本里也讲到,只要你受了菩萨戒,有能力的情况下,要建立僧房、道场,去带动众生修行。因为只要你是菩萨,就意味着你是老师,老师的责任就是教学生,要把自己所证得的那些经验和智慧传导下去、传播开来,这是菩萨的责任,不然你就不称职,你就没守好菩萨戒。
所以说,声闻怕事儿多,菩萨怕事儿少。「声闻乘」,若仅仅是修个「自了汉」的话,就希望谁也别来打搅我,让我闭关吧、静修吧,专心念佛或者专心修定等等,谁也别来打搅我(我要是去帮你呀,那耽误我的修行),他会这样想。但菩萨就不是了,菩萨就怕事儿少,他就想着:我怎么样能利益众生呢?怎么样能更好地利益众生呢?想这些事情!
【过去无量智慧方便清净道所成故,】
第七个方面,「过去无量智慧方便清净道所成」。只要他成佛了,就意味着过去无量世,他已经成就了无量的智慧、方便、清净道。
有智慧的、有善巧方便的、清净之道,这三者是兼具的。如果只有智慧,不够方便,也不清净,那也不行,对吧?那就成了邪慧;只有智慧,没有方便,那就太死板了;只有智慧和方便,但是不清净,那可能又走向了邪道了。所以,智慧、方便和清净,三者必须兼具,这样才能成佛;而且,要累积无量的这种智慧、方便、清净道。
【过去无量清净功德藏所成故,】
第八个方面,只要他成佛了,就说明他有着「无量的清净功德藏的累积」。「清净」,我们知道是要持戒;「功德」,就是要利益众生。
任何一个佛,只要他成就了,他过去(无量世)都是这样持戒清净的,都是一直在利益众生的。
【过去无量庄严道智所成故,】
第九个方面,「过去无量庄严道智所成」。任何一个佛,只要他成佛了,就说明他拥有着无量的庄严之道的智慧。
「庄严」,意味着什么呢?对于真理实相的把握是准确的,而且,平时他是具足「四威仪」的;「道」,其实就是真理实相;「智慧」,就是围绕着真理实相的智慧。只要他是佛,他无量世对于真理实相的把握都是非常准确的,他拥有着智慧的累积。
【过去无量通达法义所成故。】
第十个方面,「过去无量通达法义所成」。只要他成佛了,证明什么?他非常通达一切的佛法要义,而且他过去无量世,都是这样通达的,可能他做大法师,都做了无数次了。
所以说:任何一个佛都不简单!
【佛子,如是无量阿僧祇法门圆满,成于如来。】
普贤菩萨说:「佛子,如是无量阿僧祇法门圆满,成于如来」。就类似的,无量阿僧祇法门圆满了,才能够使一个众生成就佛道。
所以,大家要努力,要加油!只要坚持学《华严经》,大家绝对不会懈怠。
【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非以一缘,非以一事,而得成就,以无量缘、无量事,方乃得成。】
普贤菩萨说:佛子,就好像三千大千世界,不是仅仅靠着一种因缘,或者仅仅因为一件事就成就的。这三大千世界的形成,要是在「相」上讲,那是靠着无量种因缘、无量种大事件的累积才能成就的。
就着「相」说,「三千大千世界」这一个佛教化的领地,它是怎么形成的呀?
【所谓:兴布大云,降霔大雨,四种风轮相续为依。其四者何?】
最初,要「兴布大云」,要降下大雨水,而且「四种风轮相续为依」。这个「相续为依」就是相互组合、配合、构成的意思。
【一名能持,能持大水故;】
这四种风轮分别是:第一种,「能持风轮」,要能够「持大水」(「持」就是承载、包纳住、维持的意思)。
【二名能消,能消大水故;】
第二种风轮是「能消风轮」,「能消大水」,能够保持大水还要能消大水(这个「消」,你可以理解为消化掉、用掉)。
【三名建立,建立一切诸处所故;】
第三种风轮叫「建立风轮」,能够建立一切的所有处所。
【四名庄严,庄严分布咸善巧故。】
第四种风轮叫「庄严风轮」,「庄严分布咸善巧」,把各种物质元素分配得比较合理。
【如是皆由众生共业及诸菩萨善根所起,令于其中一切众生各随所宜而得受用。】
那么,以上种种都是由着众生的「共业」和所有菩萨的「善根」所起的。所以就着「相」说,又是云、又是雨、又是风轮啊……这些来自什么呢?来自众生共同造作的业以及诸菩萨善根。使得其中的一切众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就可以受用到相应的资源。
【佛子,如是等无量因缘乃成三千大千世界,法性如是,无有生者,无有作者,无有知者,无有成者,然彼世界而得成就。】
普贤菩萨说:佛子,就这样靠着无量的因缘,才能够够构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法性如是」,要是无神论者就着「相」来研究的话,就感觉这一切就是这样慢慢就形成了(法性如是),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形成了,好像也没有一个创造主一样(没有一个造作者一样),也没有谁真的了知其中的奥秘。但实际上要是从「如幻」的角度讲,也没有真的「成」了,没有真的生,也没有真的成,但是世界在「幻」里就这样成就了。
【如来出现亦复如是,非以一缘,非以一事,而得成就;以无量因缘,无量事相,乃得成就。】
普贤菩萨说:如来(佛)他的出现也是这样的,不是仅仅因着一种因缘(因为一件事)就能成就一个佛的,是靠着无量的因缘、无量的事相,才能成就一个佛的。
【所谓:曾于过去佛所听闻受持大法云雨,因此能起如来四种大智风轮。】
如果想要成就一个佛,就说明他曾经在过去佛那里听闻受持了大法云雨。他过去世在佛那儿一定是听了很多的法,而且能够领受行持(真正应用),所以才能够兴起如来的四种大智慧的风轮。
所以想成佛的师兄注意了,听法是非常关键的!
【何等为四?一者、念持不忘陀罗尼大智风轮,能持一切如来大法云雨故;】
四种大智慧的风轮指的是:第一种风轮,「念持不忘陀罗尼大智风轮」(「念」就是心里一直记住了;「持」,能够保持这种记住的状态不忘失)。念持不忘陀罗尼,「陀罗尼」是什么呢?是咒语(真言)或者说很浓缩的诸法奥义,这是陀罗尼。
如来的四种大智慧风轮的第一种,就是「念持不忘陀罗尼大智慧风轮」,这种风轮使得你能够持一切如来的大法云雨,也就是说,你这里拥有一切法,又非常擅长讲法。
【二者、出生止观大智风轮,能消竭一切烦恼故;】
第二,「出生止观大智风轮,能消竭一切烦恼」。佛的四种大智慧风轮的第二种,「出生止观」,「止观」不就是禅定嘛,止息妄念、观其实相,是吧?这样就可以消竭一切的烦恼。
【三者、善巧回向大智风轮,能成就一切善根故;】
第三种风轮是「善巧回向大智慧风轮」,《华严经》用很多的篇幅也讲了「十回向」,善巧回向大智慧风轮能够成就我们的一切善根,回向就意味着爱。
【四者、出生离垢差别庄严大智风轮,令过去所化一切众生善根清净,成就如来无漏善根力故。】
第四种风轮是「出生离垢差别庄严大智风轮」,使得过去所化的一切众生善根清净,成就如来的「无漏善根」之力。这第四种大智慧风轮是出生离垢差别庄严,一说「离垢」,意味着什么呢?离除垢染、持戒清净。所以,就使得自己所度化的一切众生善根非常清净,成就如来的无漏的善根之力(无有缺漏、无有漏失的,你挑不出来瑕疵和毛病的)。
所以,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如来的四种大智慧风轮:第一种强调的是「法」的重要性,你要多听法,乃至到最后自己就拥有一切法,能讲说一切法;第二,「止观(禅定)」的重要性;第三,「回向」的重要性;第四,「持戒」的重要性。
【如来如是成等正觉,法性如是,无生无作而得成就。】
普贤菩萨说:如来就这样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注定的。从「无为法」的层面好像是无生无作,就这样成就了;但是在「有为法」的层面,如来可是该作的一切都作尽了呀。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出现第一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普贤菩萨说:佛子,这就是如来、应供、正等觉出现于世时,显现的第一种「相」(第一种特征),一切的大菩萨就要这样了解。
【复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将欲成时,大云降雨,名曰洪霔,一切方处所不能受、所不能持,唯除大千界将欲成时。】
接下来,普贤菩萨又说:佛子,就好像三千大千世界将要形成的时候,这个空中的大云就降下雨来了,名字叫什么呢?叫「洪霔」(像洪水一样瓢泼大雨降下来了,洪水,瓢泼一般地降下来,这雨太大了)。一切的地方简直都无法承受这种雨,也没有办法持续保持这么多的雨水。但是呢,大千世界将要形成的时候那就例外了,大千世界将要形成的时候,降多大的雨好像它都能承受一样。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兴大法云,雨大法雨,名成就如来出现,】
普贤菩萨说:佛子,如来、应供、正等觉也是这样的,兴起大法云,降下大法雨,这就意味着佛出现于世了。
平常你就兴起小小的法云,降下一点儿点儿法雨,众生就觉得够啦够啦,我听法听够了,学个一部经、两部经,够了。但是佛出现于世的时候,意味着兴「大法云」、降「大法雨」,佛出现于世会讲无量的法……
【一切二乘心志狭劣所不能受、所不能持,唯除诸大菩萨心相续力。】
那一切的「二乘」之人,他的心胸狭窄,志向也不够高远,他就不能够受、不能够持如来的这「大法雨」。他觉得太多了,这法太多了,听不过来了,越听越躁乱了,就觉得我听少少的法,我心还挺安静的,我听多了,怎么心还乱呢?这都是二乘之人或者是心胸不够大、志向不够高远的人,他们没有办法受持太多的法。
但是大菩萨除外,所有的大菩萨,他们的「心相续之力」非常强,你这一点儿点儿法都不够他听的,他就要听很多很多法。
所以,释迦牟尼佛身边有很多大菩萨,听法听了一辈子还没听够呢,是吧?释迦佛讲多少,他们就听多少。这都是大菩萨有着大心量,志向也非常高远,都是奔着「成佛」而去的,一点儿点儿法不足以让他们满足。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出现第二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普贤菩萨说:这就是如来、应供、正等觉出现于世时,所显现的第二种「相」(第二种特征),(菩萨)大菩萨们要这样地了知。也就是说,如果说一个佛将要出现于世了,你就等着吧,他一定会讲无量的法的。
所以《华严经》确实是非常巧妙的,释迦牟尼佛成道了,普贤菩萨非常懂他,无量世以来就非常懂他。
普贤菩萨讲:佛出现于世的种种特征是什么?其实就在暗暗地给大家渗透,说大家要明了佛真的出现于世了,有很多的奇迹大家将要看见——释迦佛成道了,如来、应供、正等觉已经出现于世了!
借着如来出现于世时显现的种种特征,我们就能判断这个人是不是佛呀?那么,释迦佛也会证明给整个法界看,他是不是佛——他是不是符合普贤菩萨所讲的如来出现于世时的种种特征。
好,今天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
感恩普贤菩萨摩阿萨!
此时整个法界变得如此的安宁,都在等待着普贤菩萨详细讲解如来出现于世时的种种特征……整个法界都在期待着能够读懂一个释迦牟尼佛……


《华严经》161(第五〇卷)如来出现品 第三十七之一(上)

我在五台山,第一次来,我应该怎么做?

【禅修课】第二期044 “宁静”


相关文章

【禅修课】第三期 033 “众生界即是法身”

【禅修课】第三期 033 “众生界即是法身”

 ▼禅修课▲         ∧第三期∨“众生界...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7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7

《华严经》要点复习007CELEBRATION---------醍 醐---------?华严境界,真实不虚...

【佛教故事】月明菩萨

【佛教故事】月明菩萨

关注「醍醐禅院」公众号佛教故事|Buddhist stories|月明菩萨过去,佛陀住在罗阅祇耆阇崛山时,有...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3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3

《华严经》要点复习003CELEBRATION---------醍 醐---------?华严境界,真实不虚...

《华严经》275(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上)

《华严经》275(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上)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我们继续来学习普贤菩萨,也就是普贤王如来所讲的偈颂:【或有观见一毛孔,具足庄...

《华严经》273(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下)

《华严经》273(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下)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在前面的两节课当中,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一下三昧之王——伟大的普贤菩萨有着怎样...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