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正文内容

《大乘密严》之境 14

尔时,众中有菩萨名曰宝手,白众色最胜王言:王应请问金刚藏:住三昧者,一切世间所有众法,离诸分别,及以名字、不相应名、相应之名,彼法自性于何而住?此诸佛子专心愿闻。


时众色最胜王,即随其义而问之曰:名想等境界,一切世间法,为唯是分别为离分别有。如其所立名,是名何所住?金刚自在者,愿为我宣说!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以偈答曰:世间种种法,一切唯有名,但想所安立,离名无别义。四蕴唯名字,是故说为名,如名摩纳婆,但名无有体。佛及诸佛子,说名唯在相,离相而有名,不作是分别。是故依于相,分别种种名,譬如祑吐等,此皆无有实。凡夫所分别,莫不皆依相,是故世间法,离相即皆无。瓶衣车乘等,名言所分别,色相虽可说,体性无所有。世间众色法,但相无有余,唯依相立名,是名无实事。王应观世法,离名无所有,但以分别心,而生于取著。若离于分别,取著即不生,无生即转依,证于无尽法。

是故大王等,常应观想事,但是分别心,离此即无有。形相体增长,散坏质与身,如是等众名,皆唯色之想。想名及分别,体性本无异,随于世俗义,建立而不同。若舍离名字,而求于物体,过去及未来,此皆无所得。能知诸识起,无有所知法,所知唯是名,世法悉如是。以名分别法,法不称于名,诸法性如是,不住于分别。以法唯名故,想即无有体,想无名亦无,何处有分别?若得无分别,身心恒寂静,如木火烧已,毕竟不复生。譬如人负担,是人名担者,随其担有殊,担者相差别;名如所担物,分别名担者,以名种种故,分别各不同。如见杌为人,见人以为杌,人杌二分别,但有于名字。诸大和合中,分别以为色,若离于诸大,色性即无有。如德依瓶处,瓶依名亦然,舍名而取瓶,瓶终不可得,瓶不住瓶体,名岂住于名?二合生分别,名量亦非有,住于如是定,其心不动摇。譬如金石等,本来无水相,与火共和合,若水而流动;藏识亦如是,体非流转法,诸识共相应,与法同流转。如铁因磁石,周回而转移,二俱无有思,状若有思觉。赖耶与七识,当知亦复然,习绳之所系,无人而若有,普遍众生身,周行诸险趣,如铁与磁石,展转不相知。或离于险道,而得住诸地,神通自在力,如幻首楞严,乃至陀罗尼,莫不皆成满,赞佛实功德,以之为供养。或现无量身,一身无量手,肩头口及舌,展转皆无量,往诣十方国,供养诸如来。或雨众妙华,宝衣及璎珞,其积甚高广,如须弥等山,供养于如来,及以诸菩萨。或作宝宫殿,如云备众彩,化现诸天女,游处于其中,妓乐众妙音,供养于诸佛。或与佛菩萨,游止常共俱,一切众魔怨,自在而降伏,得自证三昧,已转于所依,阐扬五种法,八识及无我,相续无暂停,一心而供养。或现身为小,其量如微尘,复现为大身,无边不可测,种种诸色相,以供养如来。或于自身中,普纳诸世界,复以诸世界,置之于芥子,大海为牛迹,牛迹海亦然;是中诸众生,身心无所娆,一切所资用,平等而饶益,如日月如地,如水及火风,又如大宝洲,亦如良妙药。诸法不生灭,不断亦不常,一异及来出,如是悉无有,妄立种种名,是为遍计性。诸法犹如幻,如梦与乾城,阳焰水中月,火轮云电等,此中妄所取,是为遍计性。种种诸名字,说于种种法,此皆无所有,是为遍计性。一切世间法,不离于名色,斯皆但有名,离名无别义,如是遍计性,我说为世间。眼色等为缘,而起三和合,声依桴鼓发,芽从地种生,宫殿及瓶衣,无非众缘起,众生若诸法,此悉依他性。若法是无漏,其义不可舍,证智所从生,此性名真实。诸法相差别,已说其自性,若离自性门,诸法不明了。如人以众物,幻作种种形,色相虽不同,性皆无决定;世事悉如是,种种皆非实,妄情之所执,遍计无有余。譬如摩尼宝,随色而像现,世间亦复然,但随分别有,体用无所在,是为遍计性。如乾闼婆城,非城而似城,亦非无有因,而能如是现;世间种种物,应知悉亦然,日月及诸山,屋宅烟云等,体相各差别,未尝有杂乱,自他及与共,体性皆不成,但是所分别,遍计之自性。诸物非因生,亦非无有因,若有若非有,此皆情所执。名依于相起,二从分别生,正智及如如,远离于分别。心如相显现,相为意所依,意及五心生,犹如海波浪。习气无有始,境界亦复然,心因习气生,境令心惑乱。依止赖耶识,一切诸种子,心如境界现,是说为世间。七识阿赖耶,展转力相生,如是八种识,不常亦不断,一切诸世间,似有而安布;有计诸众生,我等三和合,发生种种识,了别于诸境,或有妄计言,作者业因故,生于梵天等,内外诸世间。世间非作者,业及微尘作,但是阿赖耶,变现似于境。藏识非缘作,藏亦不作缘,诸识虽流转,无有三和合。赖耶体常住,众识与之俱,如轮与水精,亦如星共月。

从此生习气,新新自增长,复增长余识,余识亦复然,如是常轮转,悟者心方息。譬如火烧木,渐次而转移,此木既已烧,复更烧余木;依止赖耶识,无漏心亦然,渐除诸有漏,永息轮回法。此是现法乐,三昧之境界,众圣由斯道,普诣十方国。如金在矿中,无有能见金,智者善陶炼,其金乃明显;藏识亦如是,习气之所缠,三昧净除已,定者常明见。如酪未攒摇,酥终不可得,是故诸智者,攒酪而得酥;藏识亦复然,诸识所缠覆,密严诸定者,勤观乃能得。密严是大明,妙智之殊称,佛子勤修习,常生此国中。色及无色界,空识非非想,于彼常勤修,而来生此处。此中诸佛子,威光犹日月,住于修行地,演说相应旨,如来所证法,随见而转依,一切佛世尊,灌顶授其位。虽住密严土,应物随所宜,在空而变化,若见或闻法。

 

讲解部分:

 

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肇论·涅槃无名论·妙存》


欢迎大家回到大乘密严之

阿赖耶微密品第八

尔时,众中有菩萨名曰宝手,白众色最胜王言:王应请问金刚藏。】

这个时候大众中有一个菩萨叫宝手菩萨珍宝的宝双手的手色最胜王说,大王啊您应该请问一下金刚藏菩萨

住三昧者,一切世间所有众法,离诸分别,及以名字、不相应名、相应之名,彼法自性于何而住?此诸佛子专心愿闻。

宝手菩萨对色最胜王说大王您应该问一下金刚藏菩萨关于怎样安住三摩地定的事情就好像前面金刚藏菩萨讲的一切世间所有诸法都离开所有的分别,离开所有在名字上相应之名或者不相应之名那么我们真正的自,金刚藏菩萨所一直强调的自性,到底在哪里安住呢在场的所有佛子都专心想要听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时众色最胜王,即随其义而问之曰:

这个时候色最胜王就根据前面这个叫做宝手菩萨的建议,而了一个短短的偈颂,向金刚藏菩萨发问

名想等境界,一切世间法,为唯是分别,为离分别有。如其所立名是名何所住?金刚自在者,愿为我宣说!

色最胜王对金刚藏菩萨说一切名字相,以及意识意念这些关于的世界,关于心中之相的境界,世间的一切法到底都是分别产生还是离开分别还依然有它的本体呢?

如其所立名,是名何所住?根据这世间的一切一切想所立的名字,那么这些名字到底住在哪里呢?金刚藏——伟大的大者,请为我们讲说一下吧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以偈答曰:

这个时候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就用一个偈来回答众色最胜王

世间种种法,一切唯有名但想所安立,离名无别义。

金刚藏菩萨说世间种种法就是一切存在物这个代表一切存在物一切要素),一切有名,都是依着名字而建立的大家想到世间种种法,想到的先是名字相。比如说你想要吃一个苹果,你是不是先借助苹果这个名字想到了苹果的本体本身呢世间种种法一切唯有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对于世间种种法的一种归纳和概括

但想所安立,离名无别义」,那么当你想任何事物的时候你先想到的是那个事物的名字。但想所安立这个事物的本体好像是由的名字牵引而生的,所以离开这个事物的名字你简直不知道它是什么了比如你对小王说拿一个苹果过来如果没有苹果这个名字相,你说拿一个什么过来?他是不清楚的,你也是不清楚的,一切是含混不清的。所以名字相对于的世界来说非常重要。

四蕴唯名字,是故说为名。】

那么受、想、行、识,色相是一切法,世间种种法可以概括为色相。「也一样的,只有名字,名字把它们的本体牵引出来所以我们谈说世间一切相的时候都要利用到名字。

如名摩纳婆,但名无有体。

但也有一些情况,我们仔细地去推究一个名字相的时候,发现它只有这个名字相,没有那个本体。

比如说,在《僧伽吒经》里提到摩之子或者摩婆之子,我们说是贵族家的青年,或者婆罗门家的孩子。单单这三个字,它就是那个贵族青年吗?不是的,它仅仅是这个名字相而已,它没有它的本体。当你写苹果这两个字的时候,你看的只是苹果这两个字,还没有相关的本体展现给你。所以针对名字相而言,但名无有体,只有这个空空的名字相,而没有背后的那个本体。

【佛及诸佛子,说名唯在相,离相而有名,不作是分别。】

那么,我们谈到佛和佛子的时候说,佛——觉悟者,佛子——佛的继承人。谈到佛和佛子的时候,谈到这个名字唯在相,我们想要指的,想要挖掘的,其实是这个名字相背后的那个。就是说,佛和佛子背后的内容本体才是我们想要的,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要的是那个——由而代表的离相而有名,不作是分别,如果离开了,你要这个名字相也就没用了。比如说,你不需要这个苹果,你谈苹果这两个字本身也就没什么意思了。

【是故依于相,分别种种名,】

所以一切名字相,它的本体都是,就着而有名字。

【譬如祑吐等,此皆无有实。】

单独抛给你一个陌生的文字相,比如说祑吐,你不知道它是什么。你闭上眼睛随便在纸上写两个字,不知道写了什么。它仅仅有名字相,背后有本体吗?很难讲清楚,你都不知道它代表什么。所以名字相是虚妄的。

凡夫所分别,莫不皆依相,】

凡夫虽然利用文字相,有的时候也被文字相所转,但是文字相或者名字相背后的那个——那个本体,才是最重要的。凡夫所分别的一切莫不皆依相这个本体还是很重要的。这是就着来说本体但是诸相本空,的本体是空性,这个是大家了解的。

是故世间法,离相即皆无。

所以世间法,既然是世间法,世间三界内的法,那就很重要,都是依着而生。

瓶衣车乘等,名言所分别,色相虽可说,体性无所有。

那么,当我们谈到世间种种的时候,比如说一个花瓶啊,一件衣服呀,一个车乘(比如一匹马拉个车一头大象拉个车或者一头大白牛拉个车,车乘),提到这些的时候,有不同的名字相去划分它们。

在色相上,我们可以说这是瓶子,那是衣服,这是车可以区分着来说,但是体性上,我们知道都是当体即空,都是因缘会遇的结果。无论是瓶子、衣服还是车乘,当体即空,空无所有。

世间众色法,但相无有余唯依相立名,是名无实事。

所以世间一切色相之法,归根结底,依着立了种种名,这个名字本身是没什么意义的。要是离开了那个本体那个相去谈的话,名字是没什么意义的。就好像刚才提到的,我不想吃苹果,也不想榨苹果汁,我用不到苹果,我单单写两个字——,对我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王应观世法,离名无所有,但以分别心,而生于取著。

所以,金刚藏菩萨说,王应观世法,离名无所有,这个指的是什么?向他发问的这个众色最胜王。

众色最胜王,你要知道,观世间一切法,离开名字相,你也没有办法概括这种种纷繁复杂的了,那就混乱一团了。为了防止混乱,众生就生了分别心,这个是这个,不是那个。比如说,瓶子是瓶子,不是衣服;衣服是衣服,不是车乘。这一切都是用分别之心建立起来的。用分别之心建立起来,是为了大家生活在的世界更有秩序,而不混乱,但是这个秩序有的时候让众生产生了执取,就是取著。

生了取著就不对了有秩序是对的,但是生了强烈的取著,甚至由取著而生种种贪嗔痴就不对了。

【若离于分别,取著即不生。】

你如果不起分别之心、之念,你就发现,你好像没有取著任何东西,不管是瓶子、衣服还是车乘,在这里,如果你不去分别它,你也就不会再去执取它。不会去取著它,那么就不生了,当下就不生了。所以你面对世间纷繁的,如果你不去分别,它就对你造不成深入的影响。这个事物是好还是坏,是美还是丑,你是顺境还是逆境……我如果不去分别,取著就不生,那就没有情绪,就没有贪嗔痴。

【无生即转依,证于无尽法。】

当你不分别、不取著的时候,你就证入了无生法忍的境界。就好像从中出离出来,到了的境界,就转了识,转了那个分别的,成了不分别的,就转依了。就是转——转了那个幻觉的,成了了。依了那个真实的了,就证得了无尽之法。

【是故大王等,常应观想事,但是分别心 离此即无有。】

金刚藏菩萨说,所以大王啊,诸位圣者,你们要经常这样来观一切事相都是分别心所推起的,「离此即无有,离开这个就没有那个,都是分别呀。你要不去分别这是瓶子,那是衣服,那是车乘,不分别这个,也不分别那个,就好像一切消失了一样,就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

形相体增长,散坏质与身,如是等众名,皆唯色之想。

针对着色相,我们说,它有个形状,有个相貌,这个体是会增长的,还是会衰减的是会散坏的吗?它有一个具体的质态、质料感,它这个身形怎么样。等等名字,都是依着色之相,依着你对色相的分析、推求、判断而生的,依着分别而生的。依着你的分别,就面对你面前的这个境、这个尘六境、六尘,这个境,这个尘,你就开始分别形象啊,相貌啊,这个体貌怎么样啊,体型怎么样啊,是增长了还是散坏了,质态,身形,对吧?都是依着对于色之想(这个代表分别,分别念),依着它而生的。

想名及分别,体性本无异,随于世俗义,建立而不同。

无论是想心中之相,还是名字,还是分别念,体性本无异,都是空啊,都是空。随于世俗义,建立而不同,但依着来进行方面的分别,就建立了种种的名字。比如说分别,这一切也是我们立出的名字。为什么立这些名字呢?依着世俗义,依着众生的心,众生爱分别,我们就依着众生的心立了以上种种名字。体性的都是空啊,都因分别生。

若舍离名字,而求于物体,过去及未来,此皆无所得。

所以你要是离开名字相,想求一个具象的事物,实在是太困难了无论过去还是未来,那都不可能。你离开苹果这个名字相去找苹果,是不是很困难?谁知道你找什么,你都不知道你找什么你这个用惯了的思惟意识——这个惯性的机器也不知道你想找什么。所以在「相」中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很依赖名字相。离开名字相,你简直无法抓取任何事物

【能知诸识起,无有所知法,所知唯是名,世法悉如是。】

了解到以上这一点「能知诸识起」,就知道我们的识性是怎么起来的。事实上我们「无有所知法」,没有「能」「所」。我们以为我能了解诸识的产生,我拥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我拥有诸识然后「能」相应着「所」,我知道了眼睛所看见的耳朵所听闻的鼻子所闻到的等等等等。「能知诸识起」有了六识,我们以为有了六境、六尘被我们所持而实际上我们要知道,能知是虚妄,(因)分别心而起。如果能知是虚妄,就无有所知法,那么所知也是虚妄。你所知的一切只是分别而成的名字相而已,世间法都是名字相而已。

【以名分别法,法不称于名,诸法性如是,不住于分别。】

你用名字去分别那一切存在物,那一切存在物就完全被扣在名字相中,被罩在名字相里了吗?也不是这样的。比如我说苹果,那苹果就在我眼前,就在我手里,就在我的胃里面了吗?没有。我们用名字相去分别它,不代表立刻抓取到了这个事物的本质。「以名分别法」,「法」代表一切存在物,法不称chèn于名没有立刻被名字相概括进来。我说到苹果,不是说苹果已经在手里那证明什么?名字相是虚妄。「诸法性如是,不住于分别」,你靠分别真的能够抓取到事物的本体吗?那个事物的本体又是空。

【以法唯名故,想即无有体,

这里的还代表一切存在物、一切要素。

这一切事物,世间的一切存在物只有名字相。有名字相代表你的意念、意识里有它,就是有想——心中有相,有它。但是那个真的在你手里吗?没有。体性本空。

想无名亦无,何处有分别?】

意识到:哦,体性本空我在意念意识里对它这个想象本空。这个是空的,名字也是空的,哪里有分别?如果名字是空的,本体是空的,是空的,何处有分别?什么都是空的。

【若得无分别,身心恒寂静,如木火烧已,毕竟不复生。】

名字相是空的,体是空的,一切是空的,当下就寂静。


还是拿苹果来打比方,名字相「苹果」这俩字是空的,即使得到了这两个字——苹果,苹果也没有立刻在眼前就算苹果立刻在眼前,推求到微尘里,细分到地水火风中,苹果是当体即空的。那么名字相是空,苹果当体即空,对于苹果的,心中生起这个——红红的圆圆的大大的还是青色的,怎么样都是空。既然都是空,进入到无分别,身心立刻恒寂静。就好像木头被火燃烧起来,烧着烧着木头被烧光了烧空了「毕竟不复生」,一个被烧空的木头,在此时你还能继续在火里再生出木头吗?不能。

【譬如人负担,是人名担者,随其担有殊,担者相差别;名如所担物, 分别名担者,以名种种故,分别各不同。】

就好像人担一个担子在肩上,这个人就叫挑担的人。「随其担有殊,担者相差别」,那么因为这个人挑的东西不同,我们就用不同的名字相去形容这个人。那个人担的是水,我们说他是担水的人;那个人担的是柴,我们说这是担柴的人;那个人担了一担板栗,我们说是担板栗的人「随其担有殊,担者相差别」,他担的东西不同,所以我们就用不同的名字相去形容他。「名如所担物,分别名担者」,我们是根据他所担的东西来分别他是谁。「以名种种故,分别各不同」,名字相不同,分别也产生了,分别就不同。

【如见杌为人,见人以为杌,人杌二分别,但有于名字。】

有的人见到那个——「是什么呢?就是没有树枝的树,光秃秃只有树干了。走夜路的人远远看到树干站在那儿,还以为树干是个人呢见到人在那儿不动,以为是树干在路边。其实人是人,物是物,人和树干是不一样的,但有名字相上的差异我们是最先从名字上去分别这是人还是杌是木字旁加一个突兀,杌代表没有树枝仅有树干光秃秃的这个人到底是个人还是个树干我们先从名字上去分别,然后再从体上去分所以名字在这三界非常重要

【诸大和合中分别以为色,若离于诸大色性即无有。】

那么四大和合当中什么是地,什么是水什么是火什么是风你是不是需要分别首先分别的是什么是名字地、从名字相上起分别,然后分别:「代表什么——坚固的质态,「代表什么——液态的能流,「代表什么——有温度的热的,「代表什么——气态的能流转所以我们首先从名字相上分别四大,然后再从体性上分别四大


「若离于诸大色性有」,离开这四大风,世间的一切色相也就空无所有了因为一切色相本质里都可以拆分成地风四大要素

【如德依瓶处,瓶依名亦然

金刚藏菩萨讲,就好像我们说一个安静低调安处在那里的瓶子众德之所依安静低调能包容,像君子一样,很谦和。「如德依瓶处,瓶依名亦然」,德依在瓶处,谈德的时候想到瓶子还是用了很多名字相。「瓶依名亦然」,首先瓶子」,依靠这个名字去形容这个瓶子是吧瓶子的一切德能它象征着的种种美好德行,也是着种种名字相而建立起来的

【舍名而取瓶,瓶终不可得,】

如果你不用瓶子这俩字去形容瓶子,那你怎么去讲说这个事物?你无法离开名字去形容你面前的这个事物是不是?所以离开瓶子这俩字去形容面前的这个事物简直很困难瓶就不可得了

【瓶不住瓶体,名岂住于名?二合生分别,名量亦非有,】

瓶子个字真的就住在瓶子这个本体上吗?没有你面对一个花瓶上面写了俩字「花瓶」没有写。但是你知道是花瓶「名岂住于名」瓶子这个名字都没有真的住在瓶子这个本体上,那么名字岂住于名?难道还真的住在名字上吗不是的

「二生分别」你感觉二者有关系,是你的心分别而牵引二者有关系的。你认为,哦,这个花瓶什么瓶子这个瓶子俩字就跟这个花瓶的本体建立了某种联系这是因为你分别而建立了联系「二合生分别,名量亦非有」而实际上二者之间本无什么瓜葛

【住于如是定,其心不动摇。】

当你意识到一切名字和一切事物的本体本无瓜葛,是我的分别心强行把二者粘在一起你明白了这一点那就松了空了名字相和事物的本体本无分别,本体都是空本来没有关系我强行给建立了某种联系,本性是空然后你就住在心灵的定中,本性一你就住在定中,「住于如是定」你的心就不动摇

【譬如金石等,本来无水相,与火共和合,若水而流动;】

接下来又讲,就好像金子,金属或者石块,本来没有水之是不是啊?但是「与火共和合」一直烧,用猛火去烧温度达到多少度的时候金子能化成水开始流动,它就有了水相。

【藏识亦如是体非流转法诸识共相应与法同流转。】

也是这样的我们的如来藏阿赖耶识本来在这挺稳定的,没有流转它并不是流转之法,它是不生不灭不动转的。但是与诸识相应的时候,与眼、意六识相应的时候,就好像参与了流转一样诸识共相应,与法同流转」实际上没有参与流转诸识的流转是阿赖耶识用而已,是它好像它在一切处而实际上它本体是不动的

如铁因磁石,周回而转移,二俱无有思,状若有思觉。

铁块遇到吸铁石的时候有的时候这个铁块或者铁钉子,还转几圈又被吸到里去了好像还转动,好像这个磁石(这个吸铁石有思想一样,好像是有情感有情绪的。这个被吸的铁块或者铁钉好像也是有情感有情绪的有时候会被抗拒的时候被吸引是不是其实这个铁块铁钉或者吸铁石,「两者俱无有思」都是无情识的众生——无情众生,没有思考没有想法没有思虑貌似有思想有觉知一样,那是因缘业力导致的结果主要因和缘的结果

赖耶与七识,当知亦复然。】

阿赖耶识是第八识与前七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加上末那识)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子,就好像是铁块与磁石之间的关系「状若有思觉」们之间好像有思觉,其实不是

习绳之所系,无人而若有。】

习气的绳子捆绑众生啊,没有一个人捆绑你是习气捆绑你

普遍众生身,周行诸险趣,如铁与磁石,展转不相知。

习气捆绑你好像推动你让一切众生在诸多的险道中流转险趣就是六道是很危险的,「险趣」就是险道),好像铁与磁石之间还相互影响一样的好像有的时候铁块在助推磁石还是磁石排拒铁块啊?不知道。有的时候你还会猜测实际上习气和业力就影响众生有的时候你还以为,「哦,众生也在影响业力吧?」好像众生也在影响业力,因为众生造善得善造恶得恶,但实际上本质里还是业力之绳索捆绑众生

所以表面上看好像这个铁块铁钉是不影响磁石?实际上本质这个的力量来自磁石是磁石在吸铁不是铁在吸磁石是业力扭转众生不是众生扭转业力虽然表面上著于某个点看着好像众生扭转业力,其实业力自始至终是无始劫以来的一个大绳索

或离于险道,而得住诸地,神通自在力,如幻首楞严,乃至陀罗尼,莫不皆成满赞佛实功德,以之为供养。

有一些众生遇到善知识了,听闻了正法如法修习就可以离开六道轮回险道,可以住到菩萨的诸地当中,从初地欢喜地到最后的十法云神通自在力慢慢都显化,证得如幻的首楞严大定,然后获证种种陀罗尼(「陀罗尼代表一法总持一切法,一义含摄无量义到达了最究竟的境界,万法都存于心中,无量法都收摄心中

莫不皆成满」那就圆满了成就了那个时候「赞佛实功德,以之为供养」大家按照佛所教的真的修成佛了,就真的发自内心赞美佛的真实功德这不是虚的,因为我按照佛讲的修成功了赞美佛讲的是真的对呀

以之为供养」然后你通过自己修行成佛了这是对佛最好的供养所有的供养中「法供养」为最上,「供养」如法修行修成正果为最上

或现无量身,一身无量手。】

金刚藏菩萨说,当你修成正果之后,就可以显化无量神通了现出无量的身形或者一个身形上面长满无量的手就好像千手观音一样一个身形上面有无量的手

千手只是一个比方其实可以变现无量的

肩头口及舌,展转皆无量。】

或者身体不把肩膀变出无量,把头或者嘴或者舌头转变出无量来都可以

往诣十方国,供养诸如来。或雨众妙华,宝衣及璎珞,其积甚高广,如须弥等山,供养于如来,及以诸菩萨。

修成正果之后,到各个十方世界的佛国去供养诸如来,或者像下雨一样降下众多天上的妙花,或者降下宝衣和璎珞,然后堆积起来得非常高须弥山等等山一样高去供养如来表达你对诸佛如来师们的感激,然后也可以供养菩萨们。

或作宝宫殿,如云备众彩,化现诸天女,游处于其中,妓乐众妙音, 供养于诸佛或与佛菩萨,游止常共俱。】

或者幻化出种种宝宫殿,像云彩一样具备众多的彩色或者化现出众多的天女——大家注意成佛之后你可以变现出众多的天女游处于其中,游处在宝宫殿之中,来装饰这些宫殿然后有美妙的妓乐也可以现出来,用一切妙音来供养诸佛者与诸佛菩萨共同游止就是一起游览哪个地方或者在哪个地方停下

一切众魔怨,自在而降伏,得自证三昧,已转于所依,阐扬五种法,八识及无我。】

那么一切的众魔之怨呢,你都通过神通自在之力而降了,得到了自证的三昧境界,就转识成智依真

阐扬「五法、八识、二无我」,——这是唯识宗的基本内容给别人讲唯识宗比较深奥,我们说是研究生课程,但是成佛了这些都不在话下了

【相续无暂停,一心而供养。】

通过你化现的一切美好事物,通过你展现的一切神通,通过你的法布施一切一切来供养如来

或现身为小,其量如微尘,复现为大身,无边不可测,种种诸色相, 以供养如来。

或者把身子变得很小,量如微尘一般或者把身子变得很大,无边无际不可测量;或者用种种的色相来供养如来

或于自身中,普纳诸世界,复以诸世界,置之于芥子,大海为牛迹, 牛迹海亦然;

或者在自身之中普遍包纳了一切世界或者把所有世界都放在一粒芥子当中或者把大海变成牛蹄印那么小整个牛蹄印里装着一个大海

是中诸众生,身心无所娆,一切所资用,平等而饶益,如日月如地,如水及火风,又如大宝洲, 亦如良妙药。

你有这样无量的神通变化,那么所有在你身体内的一切佛世界的一切众生身心都无有任何的扰害一切都转为成道的资粮道用,平等而饶益一切众生好像太阳月亮好像大地,好像水风一样,一颗平等心饶益一切众生又好像大宝洲一样充满宝物的大洲,大块的陆地可以承载一切众生又好像微妙的良药一样可以医治一切病人

诸法不生灭,不断亦不常,一异及来出,如是悉无有,妄立种种名, 是为遍计性。

金刚藏菩萨,诸法的本体是不生灭不常的,无所谓」,无所谓」,无所谓」,无所谓,就是这样空无所有虽是空无所有又不是假空,不是断灭空,不是真的空那么诸法的本体是如此不可形容我们随着众生的分别心妄立了种种的名字,这就是「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性」,众生走到哪里就分别到哪里那就是遍计遍计所执性

诸法犹如幻,如梦与乾城,阳焰水中月火轮云电等,此中妄所取, 是为遍计性。

诸法犹如幻如梦如乾闼婆城如阳焰如水中月如火轮如云如电,在一切诸法中众生妄自执取,这就是「遍计所执性」。

种种诸名字,说于种种法,此皆无所有,是为遍计性。

种种诸多的名字说种种诸多的法代表一切存在物),实际上名字相和存在物都空无所有,这就是「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性」其实背后是空无所有你遍计的、你所执的都是,都是

一切世间法,不离于名色。】

一切世间法不离于名

名字是色相

斯皆但有名,离名无别义,如是遍计性,我说为世间。

世间诸法着「遍计所执性」而生,「遍计所执性」主要所执的是名字相及色相

眼色等为缘,而起三和合。】

眼色」,眼与色相在一起的时候,眼遇到外在色相的时候,二者一和合产生了眼。「眼色等为缘,而起三和合就是根、尘、识三和合

声依桴鼓发,芽从地种生,宫殿及瓶衣无非众缘起,

声音怎么来的比如说我们用去敲鼓的时候声音产生了芽是怎么发的呢地里埋藏一个种子然后在合适的条件下长芽了宫殿和瓶子或者衣服,一切一切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 

众生若诸法,此悉依他性。

你看看,这个依那个,三者的关系,比如说三和合——根、尘、识的关系或者声音怎么来的?鼓槌击鼓了芽怎么产生的?种子种在地里了。宫殿、瓶子和衣服怎么来的?工人造的等等等等一切众缘推举相互助推而产生,这是依他起性

依他起性」,讲的是在的世界中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种相互依存和助推的关系。

【若法是无漏,其义不可舍,证智所从生,此性名真实。】

那么如果离开了遍计所执性,离开了依他起性,这个就是无漏无漏法其实就是无有著相之漏啊无漏法就是不著相了,不著相离相了

其义不可舍,无漏之法的真义才不可舍, 因为这里是真义,舍也舍不得掉。自证圣智在哪里证啊在无漏之法在不著相这里证在这里生出来

此性名真实,无漏之法不可舍,自证圣智,这里才是真实。

【诸法相差别,已说其自性,若离自性门,诸法不明了。】

诸法在上讲有差别,「已说其自性一切都是自性的起用,如果离开了自性之门呢,那么一切相、一切法也就不明了了。

【如人以众物,幻作种种形,色相虽不同,性皆无决定;】

就好像人,「以众物幻作种种形,人有诸多的要素,幻化出种种的形态来,色相虽然不同,在性上皆无决定」,在性上讲都是空的

世事悉如是,种种皆非实,妄情之所执,遍计无有余。

世间一切事,都是这样非真实的,都是妄情所执而变现出来的。「遍计无有余,众生的分别心遍及十方一切世界,遍及三界内的到到处处,这是遍计无有余,到处都占满了。

【譬如摩尼宝,随色而像现,世间亦复然,但随分别有

只要有三界,就有众生的遍计所执,就好像摩尼宝珠,随着周围色相的不同变现不同的形象世间众生就是这样,随着的不同而起种种的分别心

体用无所在,是为遍计性。】

真正的体真正的用在哪里?在中吗?其实不在中,借起用而已。

【如乾闼婆城,非城而似城,亦非无有因,而能如是现;世间种种物,应知悉亦然,日月及诸山,屋宅烟云等,体相各差别,未尝有杂乱

就好像乾闼婆城海市蜃楼,不是一座城而好像一座城也不能说没有因就产生了海市蜃楼,是因缘会遇的结果,是因缘会遇而能显现如此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会遇的结果,不管太阳、月亮、诸山、屋宅、烟云,体相有什么样的差别,未尝有杂乱,为什么不杂乱?因为你用名字相立名去分别们了,还挺有秩序感的

自他及与共,体性皆不成,但是所分别,遍计之自性。

自相、他相、共相,一切相不是自己凭空而生的,是因缘会遇的结果,而产生了种种秩序感你的分别心,你的遍计所执性,让这一切有了分别。

【诸物非因生,亦非无有因,若有若非有,此皆情所执。名依于相起,二从分别生

诸物好像没有一个产生的根本因,但也不是说没有原因就产生了,很难形容好像有又好像没有,其实都是你用情执著而生的名字相是依着而起来的,名字相和相都从分别而生

正智及如如,远离于分别。

所以我们要安处于正智,真正正道如如,远离于分别。

【心如相显现,相为意所依。】

有的时候你起心动念了,是外在的干扰你,心如着而显现了它的起用了

相为意所依,你的意识意念依的是,意识意念喜欢攀缘」。

意及五心生,犹如海波浪。】

你的意识及五心就是五识——眼、耳、鼻、舌、身意及五心生意及五识生,就是六识产生了,就好像海的波浪,一浪推举另一浪一样。

【习气无有始,境界亦复然,心因习气生,境令心惑乱。依止赖耶识,一切诸种子

习气没有开始的时候,无始劫以来这个习气就助推,就好像习气的风在吹你这个藏识生起了六识的海波浪境界就是这样的,心因习气而生,外在的境界让你的心开始惑乱。如果你依止在本自不动的阿赖耶的这个大仓库的本体,一切诸种子装在这里,但是仓库不动

心如境界现,是说为世间。    

如果你安处在仓库本身的不动,那是佛的境界。安处在仓库内种子的动,心跟着境界而一直显化不同的相,起不同的心念,起不同的,那就是世间。所以说安止于不动的仓库那是出世间安止于仓库内的种子,那就是世间。

【七识阿赖耶,展转力相生,如是八种识,不常亦不断

第七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之间相互影响,「展转力相生」,阿赖耶影响第七识,第七识也影响阿赖耶。

「如是八种识,不常亦不断」,以上提到的眼、耳、鼻、舌、身、意,加上末那,加上阿赖耶,这是八种识「不常亦不断」无法讲恒常,也无法讲断绝就是远离文字相。

【一切诸世间,似有而安布;有计诸众生,我等三和合,发生种种识,了别于诸境,或有妄计言

一切世间法是在上幻化中安布起来的有了众生的计,「我等三和合」,有了末那的参与末那参与于三和合当中,参与根、尘、识的三和合当中,然后产生了种种识,产生了众多的了别,产生了种种妄计——妄自

作者业因故,生于梵天等,内外诸世间。

这个造作者造作种种的业,这个业就成了接下来流转的因,所以他可能生在大梵天,或者生在「内外诸世间」。

【世间非作者,业及微尘作,但是阿赖耶,变现似于境。】

那么这个世间的一切,没有一个造作的主体,不是说一个神大梵天王上帝造了这一切,是业力推举一切微尘形成了种种形态。业力推举微尘形成了种种形态一切又是阿赖耶变现出来的「变现似于境」阿赖耶最根本的本源,变现在境界中,显现成种种的幻化。

【藏识非缘作,藏亦不作缘。】

但是如来藏、阿赖耶识不是说被造作的,不是因缘造作出来的藏亦不作缘」,它本身也不造作诸缘。

诸识虽流转,无有三和合。

一切诸识一直在流转你在业的河流中流转,参与流转的是第七末那识以及前六意识),「无有三和合」,它就这样流转,不需要三和合,不需要根、尘、识,就这样一直有流转之性。「无有三和合」,它有流转之性但是阿赖耶的本体参与了吗?参与轮回了吗?没有,没有参与流转。

【赖耶体常住,众识与之俱,如轮与水精,亦如星共月。】

众识住在阿赖耶之中,阿赖耶是最大最无边际的,众识的用都在阿赖耶当中就好像「轮与水亦如星共月」好像在造作水晶的时候,轮子围绕着水晶在打磨它怎么样。那么星星围绕着月亮,好像围绕着月亮在一起一样

众识依着阿赖耶而住阿赖耶最大最无边,——大家注意——而且阿赖耶不动。

【从此生习气,新新自增长。】

那么在阿赖耶的本体上,这个业流——幻化的业流生起了习气习气好像能更新能增长

复增长余识,余识亦复然,如是常轮转,悟者心方息。譬如火烧木,渐次而转移,此木既已烧,复更烧余木

习气推举更多的识性发挥它的作用,就这样一直轮转。「悟者心方息」,悟了的时候,悟到哪儿去了悟到有一个不动——阿赖耶的本体装一切却不动悟到这里的人他的心就歇了,他就不随着种子转了,他就安住在本体。就好像火把木头烧尽了,「渐次而转移」,火烧木头的时候,这片木头烧完了,这个火蔓延又烧其的木头此木既已烧,复更烧余木」

【依止赖耶识,无漏心亦然。】

你一定要依止的是阿赖耶识这个无漏的本体。

渐除诸有漏,永息轮回法。此是现法乐,三昧之境界,众圣由斯道,普诣十方国。如金在矿中,无有能见金,智者善陶炼,其金乃明显

你依了这个无漏的本体,就不有漏了,然后你就息掉了轮回之法了,这就是「现法乐」。就是你能够亲自证得的现量境界这就是法乐的极致这就是三昧之境。一切的圣人都是靠着这种方法来修的,这样他们才能够拜访到十方的佛国。好像金子藏在金矿里面,一般人见不到纯金,智慧的人善于陶冶熔炼,这个纯金才显现出来。

藏识亦如是,习气之所缠,三昧净除已,定者常明见。

藏识就是这样的被习气所缠裹所覆盖住了,你看不到,但是通过修习三摩地正定,我不依一切种子,我在定境中幻化的种子净种子好境界坏境界我不依——楞严经讲的,「没到终点不下车」,我不依依它到最后空了色受想行识的时候就是三昧净除已,长明见]明现前,这是自的大明现

如酪未攒摇,酥终不可得,是故诸智者,攒酪而得酥;

奶酪提炼成生酥酥,这个过程需要提炼提炼的时候需要机器攒摇」(摇动晃动你需要付出努力

智慧的人就好像把奶酪提炼成生酥一样你需要去提炼你需要去提炼就是说你要净化你的这个种子。净化种子就是不受种子干扰著它。

【藏识亦复然,诸识所缠覆,密严诸定者,勤观乃能得。】

你的如来藏阿赖耶识本在这里清净为什么你见不到因为众多的识性起用,第七末那顽固在第六意识中第前五穿穿诸识起用的时候就乱了你的心识一著前面这七识起用,你就看不到如来藏,看不到阿赖耶的本体所以,「密严诸者,勤观乃能得」,长期修习密严大定,在中不受一切境界影响,你就能得如来藏阿赖耶的本体

密严是大明,妙智之殊称,佛子勤修习,常生此国中。

所以,「代表的是大,代表你这个自性的大光明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得大光明境才悟到一切众生都能证得,就是因为妄想分别而不能证得

你要想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大彻大悟,大明现修习大定,听着密严经》去打坐,然后修啊修,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证得了得的境界生密严国

色及无色界, 空识非非想。于彼常勤修,而来生此处。此中诸佛子,威光犹日月,住于修行地,演说相应旨。

一切色界无色界的众生空处天、处天非想非非想众生在你们所得的境界继续精勤修习密严大定,就能生得密严佛国来到了密严佛国的诸位佛子们,威光赫奕犹如太阳和月亮,住在修行之地历经从初地到十地说相应」,(演说)相应的诸种妙法

如来所证法,随见而转依。一切佛世尊,灌顶授其位。

如来所证的法,随着如来来证你自己就随证随见随见随证,然后就转了「幻」依了「」,了「识」成了「智」。一切佛世尊在这里,在密严佛国净土给你灌顶,给你毕竟成佛

虽住密严土,应物随所宜,在空而变化,若见或闻法。

虽然安处在密严佛国本自不动,但是呢,因为慈悲心,因为智慧力所以随着外物随着缘去响应,可能有诸多的应化身,可能在虚空中有无量的变化。「若见或闻」,可能正在见到某位佛或者正在听某个佛讲法或者让众生见到你这个佛或者听你这个讲法这就是密严之

相关文章

【禅修课】第三期 033 “众生界即是法身”

【禅修课】第三期 033 “众生界即是法身”

 ▼禅修课▲         ∧第三期∨“众生界...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7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7

《华严经》要点复习007CELEBRATION---------醍 醐---------?华严境界,真实不虚...

【随缘分享】醍醐老师禅坐感悟◎“文殊智于普贤行,人人皆是毗卢那”

【随缘分享】醍醐老师禅坐感悟◎“文殊智于普贤行,人人皆是毗卢那”

醍醐随缘分享 醍 醐 学 院醍醐老师禅坐感悟◎“文殊智于普贤行,人人皆是毗卢那”Tihu Budd...

【佛教故事】月明菩萨

【佛教故事】月明菩萨

关注「醍醐禅院」公众号佛教故事|Buddhist stories|月明菩萨过去,佛陀住在罗阅祇耆阇崛山时,有...

《华严经》275(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下)

《华严经》275(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下)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八十卷《华严》的最后一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普贤菩萨(普贤王如来)所讲的偈颂。【...

【醍醐随笔】2021年12月 第二期(下)

【醍醐随笔】2021年12月 第二期(下)

---------醍醐---------?常…乐…我…净…点亮星标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