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275(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下)

2021-12-30 经书文稿 1559 0
A⁺AA⁻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


八十卷《华严》的最后一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普贤菩萨普贤王如来所讲的偈颂。

如来住于无上道,成就十力四无畏;具足智慧无所碍,转于十二行法轮。

这里的如来」重点指的是释迦牟尼佛」,因为在讲华严经的时候,释迦佛刚刚

普贤菩萨说释迦牟尼佛住于无上的解脱道,成就了十种神力「四种无所畏惧」。

十种神力」,《华严经》前面反复讲。

那么,「四种无所畏惧」(简称四无畏」):

首先指的是佛在「一切智」方面的无所畏惧。在原始佛教经典三藏以及在阿含经当中,释迦佛也总是当着所有弟子的面就宣称自己已经成就了无上正觉,证得了「一切智」。因为是完全基于事实一种表达,所以如来无所畏惧」,弟子也不会怀疑。

第二种无所畏惧就是尽」(断尽一切烦恼方面的无所畏惧。释迦佛道之后也是公开告诉弟子——我已经断尽了一切烦恼。

第三种无所畏惧是讲说种种障道方面无所畏惧。释迦佛会在大众中讲说「惑」、「业」(是把烦恼、业障种种的障道之法讲给大家听),在讲的时候因为都很准确,也就无所畏惧

第四种无所畏惧是释迦佛会在大众中讲说「戒、、慧」等等让断尽修行之道讲这些也是无所畏惧的。

普贤菩萨说释迦佛具足了智慧,没有任何障碍,他什么都了解

讲:他转于十二行法轮

这个十二行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就是三讲四圣谛」(三四一十二——这样来的),是根据众生的根,对于四圣谛」进行不同阶段讲述

在最开始讲法的时候,释迦佛来到鹿野苑找到比丘给大家讲什么是「四圣谛」。说什么是」?它具有逼迫性什么是「集」?什么是」?什么是「道」?——先大概提出这些理论


然后又进行倡导这是」,你要离苦啊;这是让苦集」你要断掉这种积集啊;这样可以你要到苦啊;那么,修行方法呢,具体怎么做呢就是」,你要怎么修?就是劝去倡导大家按照四圣谛」来修

那么,修了一段时间之后,弟子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已经可以远离苦了也知道什么是「集」(苦的积集);也可以断掉苦的积那么,「灭苦的方法已经得了然后弟子们也会向佛进行汇报这种灭苦之道我已经修得了我已经证得)。

所以几乎所有的阿罗汉道之后都会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其实就是来向释迦佛进行汇报的。

所以分三个不同阶段讲「四圣谛」(三乘以等于十二),「三转十二行法轮就是这样来的

了知苦集及灭道,分别十二因缘法;法义乐说辞无碍,以是四辩广开演。

释迦牟尼佛会帮助大家了知「苦集灭道」(四圣谛),也会给大家分别非常详细地讲解「十二因缘之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在原始佛教经典中,占了绝大多数的篇幅,释迦佛是经常讲的。

那么释迦佛在讲法的过程中,具备「四种无有障碍」,简称「四无碍」(四种辩才),分别是:「法」方面的没有障碍,「法义」方面的没有障碍,「乐说」方面的没有障碍和讲法时「言辞」(辞句)方面的没有障碍。释迦佛就靠着这四种辩才广泛地给大家开说、讲示各种佛法。

【诸法无我无有相,业性不起亦无失,一切远离如虚空,佛以方便而分别。】

普贤菩萨说:释迦佛用种种的善巧方便给大家讲说「诸法无我」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诸法是「空性」的,是「无相」的;那么「业性本空」,一切业如幻,它没有真的生起,但是在「相」里,业带来的果报却不会失坏。

「业性本空」,但是因果真实不虚。「业性本空」从「性」上讲,「因果不虚」从「相」上讲。

释迦佛(他)就像虚空一样远离了一切,但是靠着种种的方便,依着众生的需要,还是会给大家进行种种的分别。

这种「分别」就是讲说清楚、明了的意思,它不是妄想、执取、分别的那种贬义,这个「分别」在这里是褒义词。

【如来如是转法轮,普震十方诸国土,宫殿山河悉摇动,不使众生有惊怖。】

释迦佛就这样转法轮(讲着法),普遍地震动了十方的所有世界,宫殿、高山、大河……都在摇动,但是当地的众生却不会感觉惊恐、畏惧。

实际上,震得到处在摇动呢,这也意味着释迦佛正法的影响力(它也是个比喻)。当然了,在禅定境界里,或者开了天眼的众生,也能够实实在在地看到:佛大显神通的时候或者讲法的时候,真的十方世界都会震动,但是那种震动不会伤害众生的。

【如来普演广大音,随其根欲皆令解,悉使发心除惑垢,而佛未始生心念。】

释迦牟尼佛普遍地演说了广大之音,依着众生的根性和爱乐,让大家能够理解、了解「解脱法」,使大家都能发菩提心,除掉种种的烦恼垢染,但是佛的真身(祂)其实没有生起特定的心念,祂的应化身就是随缘度化。

【或闻施戒忍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智,或闻慈悲及喜舍,种种音辞各差别。】

大家在听释迦佛讲法的时候,会听到他经常讲「六度」,或者「十波罗蜜」,或者「慈悲喜舍」,是吧?

在原始佛教经典里,释迦佛也经常倡导比丘们,在阿兰若处,在山林树下……在哪哪儿独居(倡导独居);然后,要观想「慈心、悲心、喜心、舍心」遍满十方世界而安住……就这样地修习解脱道。通过这种在静处禅修,让「慈心、悲心、喜心、舍心」遍及整个法界的这种方法,大家可以让贪、瞋、痴完全地断尽。

那么释迦佛在进行种种讲法的时候,肯定也用着各式各样的、有着不同差别的言辞,有的时候声音也会有变化。

【或闻四念四正勤,神足根力及觉道,诸念神通止观等,无量方便诸法门。】

大家也会经常听到释迦佛讲「三十七道品」的内容:「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也是经常讲的。

释迦佛也会强调,我们要随时随地保持觉知,对于身体的动作及念头保持觉知、保持正念,也会讲各式各样的神通。

在原始佛教经典《巴利三藏》中,释迦佛总是会讲到「三明」。就是说,你修「四禅八定」的时候,到了「四禅」那里,所显现出来的像「天眼通」、「宿命通」以及「漏尽通」,他经常讲。

那么「止观」的话,释迦佛主要就是讲「安般守意」,「数、随、止、观、还、净」——观呼吸的这种方法,确切来讲就是「数呼吸」,从「数呼吸」开始到最后「观呼吸」……总之,释迦佛有着无量的方便,有着种种的法门度众生。

【龙神八部人非人,梵释护世诸天众,佛以一音为说法,随其品类皆令解。】

我们知道在佛的法会现场,天龙八部经常出现;那么在天界的这些天王,像大梵天王、忉利天王、四大天王,他们也经常带着天众会出现;佛就用一种音声给大家讲法,各种各类的众生依着自己的根性和理解力,会有各式各样不同的理解,总归都会受益的。

【若有贪欲瞋恚痴,忿覆悭嫉及憍谄,八万四千烦恼异,皆令闻说彼治法。】

众生可能有着种种的贪欲心或者瞋恚心,或者愚痴心;有的喜欢忿恨别人,或者说喜欢覆盖(掩藏)自己的罪过,犯了错藏起来不让人知道,甚至被人发现了还不想承认;那么有的众生也悭惜吝啬(比较小气),有的爱嫉妒别人,有的非常骄慢,有的喜欢谄媚(巴结人);众生有着八万四千种烦恼,各式各样的烦恼,但是释迦佛会让大家通过听闻佛法的方式渐渐地对治这些烦恼,让烦恼减少乃至消失。

释迦佛讲解烦恼的对治法,讲得都是非常稳、准、狠的。比如说:怎么样对治「贪欲」心?他说「不净观」。怎么样对治「瞋恚」心?用「慈心观」。怎么样对治「愚痴」?「十二因缘观」。——这都是我们相当熟知的了。

【若未具修白净法,令其闻说十戒行;已能布施调伏人,令闻寂灭涅槃音。】

有的众生还没有完全地修好白净的善法,甚至说还没有学佛,或者刚刚开始学佛,佛给大家讲的就是「十善业道」,让大家奉行;那么有一些众生已经能够广作布施了,心性也有所调伏了,这样的众生,释迦佛就会给他们讲一些趣向寂灭涅槃的法。

【若人志劣无慈愍,厌恶生死自求离;令其闻说三脱门,使得出苦涅槃乐。】

有一些众生志向比较小(比较下劣),也没有什么慈愍心,可能就想吃好、穿好、玩儿好(有的众生志向确实不够远大),而且这些众生慈愍心不足(慈悲心不足),渐渐地可能他们也是有点儿厌倦了生死轮回了,想要求出离;释迦佛就会给这些众生讲解「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修「空」、「无相」、「无愿」,当下就能出离苦,证得涅槃之乐。虽然一段时间内好像偏空,但是真的有效果,因为我们知道,只要离相,当下就解脱。

【若有自性少诸欲,厌背三有求寂静;令其闻说诸缘起,依独觉乘而出离。】

有一些众生生来就没什么贪欲心,对于五欲并不太执著,而且这些众生也是厌倦了「三界」(三有)轮回——厌倦了欲界、色界、无色界(其实也就是六道),厌倦了六道轮回,他们喜欢寂静;那么佛就给他们讲说「缘起」之法,这些众生慢慢地可能依着「独觉乘」而出离。

【若有清净广大心,具足施戒诸功德,亲近如来具慈愍,令其闻说大乘音。】

有一些众生内心很清净,心量很广大,作了很多的布施,持戒也不错,修了不少功德;这样的众生也比较积极热情,喜欢亲近佛,也具足慈愍心(一看就是菩萨心肠、菩萨根性),所以释迦佛就给他们讲「大乘」。

【或有国土闻一乘,或二或三或四五,如是乃至无有量,悉是如来方便力。】

本来原始佛教经典里只讲了一种「乘」,真的,原始佛教经典只讲了一种乘,就是「解脱乘」,也就是所谓的「小乘」,但是发展发展就变成了「三乘」。

在原始佛教经典中一定要找的话,「独觉乘」、「缘觉乘」也是有的,就是通过「十二因缘法」而开悟的,或者是某个因缘的刺激下而开悟的,这些也是有的。但是原始佛教经典中还没有提到「菩萨乘」(大乘),但是发展着发展着就开始丰富了很多内容。

《华严经》这里甚至提到,都已经发展出「四乘」、「五乘」乃至「无量乘」了,这都是如来的方便力所致(依着众生的需要而生的),众生需要听几乘教法我就讲几乘教法。

释迦佛刚刚证道的时候,众生普遍都处在苦当中,所以先讲「苦、集、灭、道」,讲的也就是偏小乘的。渐渐地大家都了解了「苦」了,都想离苦了,或者有一些已经实现了离苦状态了,释迦佛就让大家去推广法利益众生、行菩萨道……实际上,他倡导阿罗汉去传法的时候,「大乘」已经隐隐约约地在萌芽了,只是这个名字还没有立起来。

甚至在《巴利三藏》里还提到,阿难尊者有一次给某个居士讲法讲得特别好,那个居士就供养了阿难尊者,又送他房子,又送一些供养品……还有这样的介绍。

阿难尊者,我们知道他是佛的侍者。其实据说在佛住世的时候,他还没有证到阿罗汉,但是当时他的讲法完全传承了佛的讲法(一个字都不漏,使听者非常受益),所以他也得到了供养。这个在当时释迦佛也是允许的,因为你真的在利益众生,众生感恩你,是可以收的。但释迦佛也会经常倡导大家:自己用不到的利养要分出去,要与大众进行分享之类的。

【涅槃寂静未曾异,智行胜劣有差别;譬如虚空体性一,鸟飞远近各不同。】

这里的文字及句义都非常地美!

说「涅槃」和「寂静」其实就不是两回事儿(「涅槃」就意味着寂静,「寂静」就靠近了「涅槃」),但是在众生的智慧、胜行方面还是有一定的高下的,就是众生的智慧不同,他证的涅槃、寂静就不同;他的胜行不同,他证的涅槃、寂静也有差异。就好像虚空,体性是「一」,「虚空」嘛就这一个虚空喽,但是鸟儿在虚空里飞,有的能飞得远,有的能飞得近。「涅槃」、「寂静」这种解脱状态就是这个解脱状态,但是大家证时候,层次上还是有差异的。

【佛体音声亦如是,普遍一切虚空界,随诸众生心智殊,所闻所见各差别

佛之本体以及佛所发出的音声也是这样,「普遍一切虚空法界」,但是众生他内心的智慧不一样,他所听到的、所见到的都是有差别的。

所以说,在佛住世的时候,每个众生的心中都有一个释迦牟尼佛,都是不一样的。

【佛以过去修诸行,能随所乐演妙音,无心计念此与彼,我为谁说谁不说。】

因为释迦佛在证道前用了无量劫修种种圣行(这一点在《悲华经》里也讲得很细),所以他能够随心所欲地随着自己的爱乐——就很随意地、很轻松地去讲说佛法,而且声音也非常美妙;其实他没有刻意地去计较这个、那个,我给谁讲、不给谁讲……他不会这样去计较。

【如来面门放大光,具足八万四千数;所说法门亦如是,普照世界除烦恼。】

普贤菩萨说:释迦牟尼佛总是在面门这里(脸部这里)放射大光明,「具足八万四千数」,就是光明的种类无量的,「八万四千」形容无量的。佛所讲的法门是无量的,都是为了普照着世界,除掉众生的烦恼。

【具足清净功德智,而常随顺三世间,譬如虚空无染著,为众生故而出现。】

释迦佛已经具足了清净的功德智慧,却恒常地随顺着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就好像虚空没有染著,但是为了众生还是能够显现自己。

【示有生老病死苦,亦示住寿处于世;虽顺世间如是现,体性清净同虚空。】

释迦佛示现他也有生、老、病、死种种苦,也示现自己会住世多长时间,有一定的寿命;虽然为了随顺世间这样地示现,但是佛的真体真的是非常清净,就像虚空一样。

【一切国土无有边,众生根欲亦无量;如来智眼皆明见,随所应化示佛道。】

普贤菩萨说:一切世界没有边际(太多太多了),众生的根性是无量种,众生的爱好也是无量种;释迦佛靠着他的智慧之眼都能明了地见到,随着所应度化的众生给大家去显示佛道。

【究竟虚空十方界,所有人天大众中,随其形相各不同,佛现其身亦如是

佛的真身是「法身」,究竟地到达整个的虚空法界,到达十方(到达任何地方);佛在所有的人界、天界,在所有的大众中,可以随着众生形相的不同,佛也显现不同的身形。

【若在沙门大众会,剃除须发服袈裟,执持衣钵护诸根,令其欢喜息烦恼。】

如果是来到了出家人云集的大众会中,释迦佛就示现自己也是个出家人,剃除了胡须和头发,穿着袈裟,执持着衣服和钵,很好地守护诸根(六根清净)。

什么叫「六根清净」呢?不染六尘就是「六根清净」。

那么在出家人中示现出家人,自然就让大众感觉很欢喜,不会生烦恼。

【若时亲近婆罗门,即为示现羸瘦身,执杖持瓶恒洁净,具足智慧巧谈说。】

如果去亲近婆罗门这些僧侣、学者,或者祭司,那释迦佛就会实现自己的身体蛮瘦弱的,执着手杖,或者说手里拖个瓶,整个看上去非常地洁净;然后呢,也示现自己具足智慧,辩才非常好,可以善巧地谈论很多事情。

很多婆罗门其实都蛮有智慧,口才也都是不错的。

【吐故纳新自充饱,吸风饮露无异食,若坐若立不动摇,现斯苦行摧异道。】

那想要教化一些外道的时候,有必要的话,释迦佛也是示现自己就是个外道的样子。「吐故纳新」,不怎么吃饭就能饱,好像餐风饮露一样的,也不需要吃别的东西;不管坐着还是站着都不动摇(也就是说,释迦佛的「演技」非常高超,演什么像什么),外道修苦行呢,他也示现修苦行(这也是「同事摄」)。

【或持彼戒为世师,善达医方等诸论,书数天文地众相,及身休咎无不了。】

有的时候必要的话,释迦佛也会示现自己是一个很好的持戒者,而且是个专家级别的大师(什么都懂),像医学、论著、书法、数学、天文、地理……一切一切,包括众生身体的吉凶、善恶,这一切都了解。

【深入诸禅及解脱,三昧神通智慧行,言谈讽咏共嬉戏,方便皆令住佛道。】

如果需要的话,释迦佛也示现他喜欢深入种种的禅定解脱境界,具足三昧,具足神通,具足一切的智慧和圣行;那么如果需要的话,也会显示自己的口才,或者跟大家一起玩乐嬉戏(这也是「同事摄」)……总之,用各种方便帮助众生安住在佛道当中。

【或现上服以严身,首戴华冠荫高盖,四兵前后共围绕,警众宣威伏小王。】

必要的话,释迦佛也会示现自己是个大王(或者转轮圣王),穿着非常尊上的衣服,表现得很庄严,头上有华冠(华丽的宝冠),然后宝冠上可能还有高高的宝盖(宝盖就是遮阴凉用的);然后四部兵众前后围绕着自己,这样可以警示大众,显示自己的威力、威望,降伏诸多的小王。

【或为听讼断狱官,善解世间诸法务,所有与夺皆明审,令其一切悉欣伏。】

必要的话,释迦佛也会示现为「听讼断狱官」(法官),善于判断世间的种种法务,做的一切的决策非常地符合正理,能够让大家信服,这个时候使得一切众生都很喜悦地能够崇拜自己(这也是为了「同事摄」)。

法官断案其实是不容易的,如果能够断完这个案子让大家心服口服,这也是个能力。所以,法官里其实确实也有很多佛菩萨的示现。

【或作大臣专弼辅,善用诸王治政法,十方利益皆周遍,一切众生莫了知。】

有的时候,释迦佛也示现自己是个大臣,专门辅佐国王的,善于用国王的政策治理国家,而且使得整个国家都得到利益,人民也是很信服,但是一切众生可能并不了解(这个大臣竟然是佛变现的)。

【或为粟散诸小王,或作飞行转轮帝,令诸王子采女众,悉皆受化无能测。】

释迦佛也可能会示现成各种各样的小王。「粟散」,就是「散粟」的意思,就是说这些小王的数量很多,就好像谷、米撒了一地一样。

释迦佛有的时候,他一个人就可以示现,示现成无量的小王;他也可以示现成可以飞行的转轮圣王,而且让所有的王子和采女(宫里的侍女、妃子),让这些大众都能受到自己的度化,但是大家都不知道他的真身是谁。

【或作护世四天王,统领诸龙夜叉等,为其众会而说法,一切皆令大欣庆。】

普贤菩萨说:释迦佛有的时候也会变成护世四天王(四大天王),统领种种的龙、夜叉鬼;而且也可以给大众讲法,让大家听法听得非常地欢喜、庆悦。

【或为忉利大天王,住善法堂欢喜园,首戴华冠说妙法,诸天觐仰莫能测。】

释迦佛有的时候也会化现成忉利天王,住在善法堂的欢喜园那里,头上戴着宝华冠讲说微妙之法;那些天人大众们都非常恭敬和仰慕这个忉利王,但是都不知道原来他是释迦佛的分身。

下面这里就比较重要了:

【或住夜摩兜率天,化乐自在魔王所,居处摩尼宝宫殿,说真实行令调伏。】

说释迦佛有的时候会住在夜魔天或者兜率天,或者化乐天,或者大自在天,但有的时候甚至会化现在魔王所住的地方;释迦佛处在摩尼宝宫殿里讲说着真实之行,使这些天众或者魔众都能够调伏。

也就是说,魔中都有佛的「卧底」(都有佛的分身)。

【或至梵天众会中,说四无量诸禅道,普令欢喜便舍去,而莫知其往来相。】

有的时候,释迦佛也会来到大梵天的众会中,讲说「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讲说种种「禅定」之道,让大家听法听得非常欢喜。但是在大家欢喜的时候,释迦佛就消失不见了……大家也不知道他去哪里了,他什么时候来的,什么时候走的,都不知道。

其实,大梵天人神通已经很厉害了,但是对于释迦佛的境界却无法揣测,望尘莫及。

【或至阿迦尼吒天,为说觉分诸宝华,及余无量圣功德,然后舍去无知者。

有的时候,释迦佛也会来到色界的最高处「阿迦尼吒天」,给大家讲说「七觉支」,这里把「七觉支」比喻成种种的宝花;也给大家讲说其他的无量种圣功德,讲完了就走了,谁也不知道(这是谁来了,怎么就走了呢)。

【如来无碍智所见,其中一切诸众生,悉以无边方便门,种种教化令成就。】

普贤菩萨说:释迦牟尼佛用他无有障碍的智慧,所见到的一切所有众生,他都能够用无边种方便之门进行种种的教化,让大家得以成就。

【譬如幻师善幻术,现作种种诸幻事;佛化众生亦如是,为其示现种种身。】

就好像幻术师非常擅长幻术,可以示现种种的幻化之事;释迦佛度化众生也是这样的,可以示现种种的身形。

【譬如净月在虚空,令世众生见增减,一切河池现影像,所有星宿夺光色。】

又好像清净的月亮在虚空中,可以让世间的众生看到月亮是有增减的(一会儿圆了,一会儿缺了);那么月亮可以在一切的河流或者池塘当中显现自己的影像,跟月亮一比,所有的星宿就失去了光芒。

【如来智月出世间,亦以方便示增减,菩萨心水现其影,声闻星宿无光色。】

普贤菩萨说:如来智慧的大月轮出现在世间的时候,也是用种种的善巧方便示现增减变化,在菩萨的心灵之水中能够显现出如来的影像;跟如来这智慧的大月轮一比,那阿罗汉就像星星一样,就暗无光色了。

【譬如大海宝充满,清净无浊无有量;四洲所有诸众生,一切于中现其像。】

普贤菩萨又说:又好像大海充满着各式各样的珍宝,清净没有污浊,也是无量大的;四大洲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在海中看到自己的影像。

【佛身功德海亦尔,无垢无浊无边际;乃至法界诸众生,靡不于中现其影。】

佛身的功德海也是这样的,无有垢染、无有污浊、无有边际;法界的所有众生,都能够在佛身中看到自己的影像。

也就是说,佛什么众生的类型都能变!

【譬如净日放千光,不动本处照十方;佛日光明亦如是,无去无来除世暗。】

普贤菩萨说:就好像清净的太阳放射着无量种光芒,就在本处没有动,却照耀着十方;佛陀(祂)的这种大日轮的光明也是这样的,无去无来,却除掉了世间的幽暗。

【譬如龙王降大雨,不从身出及心出,而能沾洽悉周遍,涤除炎热使清凉。】

又好像龙王降大雨的时候,雨不是从龙王的身体出来,也不是从心里出来,但是龙王真的能够让沾洽的大雨周遍世界,涤除炎热使大家感觉清凉。

【如来法雨亦复然,不从于佛身心出,而能开悟一切众,普使灭除三毒火。】

如来的法雨也是这样的,不是从佛的身体中出来,也不是从佛的心中出来,却能开悟一切众生,使大家普遍地灭除「贪、瞋、痴」(三毒)之火。

【如来清净妙法身,一切三界无伦匹;以出世间言语道,其性非有非无故。】

释迦佛(当然所有佛也是这样)拥有着清净的妙法身,一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众生没有办法跟佛的法身相比;释迦佛以出世间的言语之道度化着众生,而佛的真性非有非无,很难形容。

【虽无所依无不住,虽无不至而不去;如空中画梦所见,当于佛体如是观。】

佛的真体是什么样子呢?要这样观:

普贤菩萨说:佛的真体「无所依无不住」,就是无所依赖、依靠、依止,但是到处遍在(「无不住」,就是到处住);「虽无不至而不去」,佛的真体没有到不了的地方,到处遍在,而且好像永远存在一样;但是佛的「应化身」又像空中的画,又像梦里所见,这就是「佛体」。

所以,「佛体」一方面指的是「真如体」,一方面是「应化体」。

【三界有无一切法,不能与佛为譬喻;譬如山林鸟兽等,无有依空而住者。】

普贤菩萨说:「三界有无一切法」,都不能跟佛去作比喻;就好像山林、鸟兽等等万物,都是依着虚空而住。

【大海摩尼无量色,佛身差别亦复然;如来非色非非色,随应而现无所住。】

普贤菩萨又说:又好像大海里的摩尼宝有着无量种颜色,佛与佛在身相上的差别也是无量种;但是佛的真身「非色非非色」,不能讲是色相,但是也不能离开色相,就是随着需要而示现又无所住。

【虚空真如及实际,涅槃法性寂灭等;唯有如是真实法,可以显示于如来。】

一提到「虚空」,提到「真如」,提到「实际」,提到「涅槃」,提到「法性」,提到「寂灭」……提到这些词汇的时候,才可以稍稍地把如来(佛)的特质显现出来。

【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

普贤菩萨说:就算是像世界打碎成微尘一样,无量的心念都能数得过来,就算是大海中的水可以喝得尽(喝得光),就算虚空可以量测,就算风能够被我们系住(系上)……我们都没有办法完全地讲尽佛的功德。也就说,佛的功德简直是无量无边,难以讲说尽的!

【若有闻斯功德海,而生欢喜信解心,如所称扬悉当获,慎勿于此怀疑念。】

——这是八十卷《华严》的最后一句话,强调的还是一个「信心」。

谁要是听闻了以上的关于佛的这种种功德的介绍(这无量功德的介绍),能够生起「欢喜心」、「信心」,并且能真的「理解」,那么他当下也就获得了佛的这些功德了。

大家一定要相信这一点,千万不要怀疑。就是你听闻了佛的这无量功德,你很「欢喜」的时候,你也拥有了这种功德;你很「相信」、你很「理解」的时候,你也当下获得了这种功德。也就是说「欢喜」、「相信」、「理解」,这就代表着「契入」。「欢喜」、「相信」、「理解」,本身就代表着,在这一刻你已经「契入」了。

同样的道理,在大家听八十卷《华严》的时候,生起「欢喜」、「相信」和「理解」,在这一刻你也已经契入了……

我们学院讲《华严经》这是第三遍。非常感谢上海的冯涛师兄推就我们讲这第三遍的《华严经》,我个人以及很多很多的师兄都很受益!

其实《华严》无有穷尽,真正的密法都在实证、实修的过程当中,在文字般若中,更在实相般若中……大家一定要深入「禅定」,好好地去找寻最真实的秘密法,一切密法尽在「禅定」当中……

当八十卷《华严》讲完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只讲了「真如」性海的一滴水,但是因为我们「欢喜」,我们「相信」,我们「理解」,此时我们已经真的入到「真如」性海当中了……

感恩本师释迦牟尼佛!

感恩伟大的普贤菩萨!

感恩《大方广佛华严经》!


立即加星标

每天看好文




往期精选


《华严经》275(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上)


修行人应如何实修实证?如何快速进步?六度为什么如此重要?

◎ 如何理解顺缘逆缘?如何圆满忍辱波罗蜜?| 佛界秘密

◎ 我们身边的这些逆缘是...?| 佛界秘密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猜你喜欢

发布评论

发表评论: